绿林网

诱饵搜查官读后感100字

诱饵搜查官读后感100字

《诱饵搜查官》是一本由[日] 山田正纪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9,页数:1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诱饵搜查官》读后感(一):最后仿佛是草草结尾一般

没想到本来正常的推理剧情,在最后一部变成了全灭的结局。无论在剧情的设定上还是其他,都感觉最后一部其实希望草草收场一般。人物的刻画也是最随意的一部。总体上而言,最后一部彻底将整个系列档次下降了。仿佛最后一部是为了这个而准备的。广濑、水树的死亡仿佛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突然黑化的部长完全也没有什么理由的犯罪。可以说,以一部之力,毁掉了整个系列。

《诱饵搜查官》读后感(二):这居然是能出版的书?

看完这套书之后,我最大的感慨不是小说本身,而是“编辑们为这套小说的出版一定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我自己的感受是,《诱饵搜查官》这系列小说应该算作官能小说里的推理小说。那么,就先简单理一下“官能小说”这个概念。

以我个人的理解,是现代日本的很多作家在其作品中以极致、极端的方式,来表现人世间形形色色的爱欲,这些爱欲或者是露骨的、或者是有违常伦的、或者干脆就是“变态”的。举个最直白的例子,渡边淳一的《失乐园》就是官能小说的代表之作。

如果说,《失乐园》是官能小说的文学代表,那么本书《诱饵搜察官》就可以算作推理范畴内的官能小说了。以斋藤孝在《深度阅读》中所言,“有一个时期官能小说非常流行,大量的读者读着那些印在纸上的文字兴奋不已。事实上,见到这些印出来的文字(读书)而情绪兴奋的过程,是人特有的行为。读书让人的前额叶全速运转,而前额叶正是掌控人的思维、感情、创造力等的大脑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因读官能小说而产生的兴奋感让大脑也得到了锻炼。”看看,锻炼大脑呢。(日本人是真会美化啊)

其实倒不是因为官能的部分使我的大脑产生兴奋感,而是小说本身就有种网文的爽感,即刻满足的愉悦感拉的很足。在长达5本的系列里,不拖沓、不疲惫,能做到这种程度是很厉害的。有书友问:“这书好看吗?”我答:“有种乱七八糟的好看,但确实很上头。”

整套小说是5本,分别是《1触觉.东京地铁杀人魔》、《2视觉.消失的摄影师》、《3听觉.双胞胎异案录》、《4嗅觉.由佳娃娃的诅咒》、《5味觉.撒旦之血》,后文中用1、2、3、4、5代替了。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2、3、4篇。1是开头篇,中规中矩、温吞如水,在看1的过程中,我还和朋友说:“这本不难看也不好看,一般吧。”谁晓得第二本开始,作者就放飞自我了,整本书飞起!说到这里,正好结合本套小说最后的附册《侦探们的解说——诱饵搜查官特别手册》聊一下,在这本附册中,其中有二阶堂黎人的一篇解读。喜欢推理的书友们可能都知道他那篇大名鼎鼎的、号称世界上最长推理的《人狼城》,《人狼城》和《诱饵》刚好相反,我看第一本《德国篇》时就惊为天人,“是真好看啊”,然后就对整套书充满了很高的一个期待值,因为我个人感受作家写作是渐入佳境的,“第一本就这么好看,后面还了得?!”结果第二本《法国篇》看到一半处,就看睡了,也可能是三分之一处?总之到现在《人狼城》我还停在第二本的某个地方。

但《诱饵》就是渐入佳境那种,2、3、4上头的不行,三本几乎是一气呵成的看完。完结篇第5本,我个人没有很喜欢,一个是我前面就怀疑过远藤慎一郎是幕后大boss,只不过我猜不出中间的环节和过程,再一个,我的感受是第5本里作者塞进去了太多的内容和元素,他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想掺一脚,所以有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感觉,如果这种说法不太礼貌,那我换种说法,“第5本喂太多,吃顶住了。”(以上仅是个人主观感受)

回到小说内容本身,日本警方成立了一个“特别被害者部”。因为主攻犯罪心理学的远藤慎一郎认为,在案件中“不光要研究罪犯,还要分析被害者的心理。也就是所谓的’被害者学’——就是用经验科学的手法分析现实中发生的案件,分析罪犯与被害者之间的人性纠葛。”

因为他认为,如果既能研究清楚犯罪者的心理,又能研究出“完美受害者”的行为和举止,那么“在所谓的过路杀人狂案件中,如果能用最理想的被害者引诱犯人,在他作案时当场逮捕,岂不是皆大欢喜吗?”

大家看懂了吧,就是咱们总说的钓鱼执法。

不过完美受害人或者理想受害人这个,倒也不是作者自己杜撰。以前看《今日说法》有一集,警方在询问几个夜间实施或抢劫、或强暴的的罪犯时,问他们都是怎么挑选作案对象的,几个罪犯不约而同都说“凭感觉”,再具体的也盘问不出来,罪犯的教育背景和表达能力摆在那里了,问更多,他们也答不出了。于是警方随机选了几个女子的夜间走路时被路边摄像拍下的视频播放给罪犯看,结果叫人意外的是几个罪犯都不约而同的选了相同的他们认为能下手、容易得手的作案对象。这个事情我当时觉得很神奇,因为我看视频(女性的脸是打码或者低头的)也觉得有几个女孩子看走路身体语言就觉得是可欺的,而且这几个女孩子也确实是罪犯们不约而同挑出来的,他们认为可以实施犯罪的,当时那一集的最后警方总结了几点夜间注意事项,总归是希望女孩子们避免成为犯罪的作案对象。换做今天,那我知道了,“被害者”是门学问,它是有学科知识或者数据在背后做支持的。

回到这系列小说中来,女主人公北见志穂就是这么一个“理想受害者”型的女生去做了“诱饵搜查官”。

为什么说她是理想受害者呢?从思想上说,她是那种“受害者有罪论”的亲身践行者,因为她的美貌,从小到大遇到不同程度的骚扰或侵犯时,她总觉得“这是我的问题,是我这样才招惹了是非”;从外形上说,志穗就是身娇美貌易推倒。所以,志穗想着改变自己、鼓起勇气做了“诱饵搜查官”这个准公务员。

整个故事就在这么个背景下展开了,志穗会在各种困难中展开她的工作,困难包括但不限于日本严重的男权社会下女性被轻视的地位和话语权;社会中等级分明的、难于逾越的阶层带来的调查困境;警方互相护地盘带来的工作施展不开、权责划分不清;日本司法界派系林立、勾心斗角带来的底层警察成为炮灰和背锅工具人,传统派警察对“特被部”这种钓鱼执法的轻视和反对,等等。

那这么难,志穗一腔孤勇就能自己刷完5个副本了?

这就是本书最大的boss远藤慎一郎闪着光的存在感。前期他是志穗以及“特被部”这个部门的最强有力的靠山,不是他厉害,是他全家都厉害。“远藤家是著名的司法名门,历史能追溯到二战前,检察官、法官、律师辈出。远藤的父亲是高等检察厅的检察长,叔父则是东京律师会的会长。要是算上在法务省工作的亲戚,远藤家几乎称得上司法界的人才宝库。”

后期第5本时,他是终极大Boss。缘何故?

和他的家世也分不开。他家是厉害,但是有更厉害的背景的人组成了一个犯罪集团,品鉴虐杀美女、官商勾结、欺行霸市、视底层为蝼蚁,反正能想到的天下之恶,都在这帮小团体里面。以远藤之家世在这些人面前也不够看,拿现实中的例子来说吧。虽然世上绝大部分财富和权势需要几代人的累积,但日本的固化和板结依旧是这里面的最顽固派。日本政坛比较公认的有5大家族,我们熟知的有小泉和安倍家。这些家族里有的甚至5代人占据高位、根深叶茂。比如小泉,日本国会始于1890年,至今133年,而小泉家在里面盘踞了已经115年。

而远藤慎一郎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对手,他无能为力之下选择的是剑走偏锋,用网上很流行的那句话说就是,“屠龙的骑士终究有天也变成了龙。”

这就是小说的背景和大框架,至于具体的故事,还得自己看啊,图的就是一个爽。

另外要说一下的是,小说还有个附册,本文前面有提到——《侦探们的解说——诱饵搜查官特别手册》。这个册子里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给山田正纪写的解读,法月纶太郎、我孙子武丸、恩田陆、二阶堂黎人、麻耶雄嵩。这一部分看完,受益匪浅,大神们看待一篇小说的角度以及他们表达的方式真的是好饭给喂到了嘴边。张嘴就是了。

《诱饵搜查官》读后感(三):物哀与变格的外壳下,暗藏着一颗火热的本格诡计之心

白雪会消融,满月也会化为残月,即便是绚丽绽放的花朵,终将枯萎与凋零。将“悲”与“美”打通,便是日本物哀文化的精髓。事实上,对于日本人而言,它既是一种世界观,同时也是一种生死观——

川端康成曾说,“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而“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渡边淳一则将这种“死的艺术”化为一个个为爱殉情的故事,令人唏嘘感叹;太宰治更是借由“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道出了其心底最深的哀愁与绝望。

而当这种物哀之情与变格的荒诞相遇,便衍生出一种被浪漫情怀伪装的畸形之美,让人细想之下不寒而栗。此次由创美工厂出品,日本推理小说家山田正纪创作的《诱饵搜查官2视觉:消失的摄影师》,正是一部这样的作品;只不过无论是物哀之情还是变格之态,都不过是它充满猎奇感的外表罢了,而其里面则蕴藏着一颗不输任何本格推理大家的惊艳诡计之心。

继在前作中假扮地铁痴汉受害者之后,身为警视厅科学调查研究所特别被害者部诱饵搜查官的北见志穗,在本作中基于需要又成功解锁了两项全新“业务”,工作范围也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志穗首先解锁的新“业务”,是以卧底的身份前往酒吧做女公关。由于南池袋PA事件中死亡的西尾圭子,同惨遭肢解的小室京子都曾在“球藻”酒吧当女公关,因而警方决定安排志穗进去搜集线索,寻找案件的突破口。

只不过在这件事上,她似乎并不擅长。由于是个直肠子,志穗非常不善于逢场作戏;而此前在警校接受的训练,更是让她在上班第一天就直接对试图骚扰她的客人“条件反射”地下了手。最终,她的女公关生涯仅过了短短的三天,便草草收场。

表面上看,志穗这个卧底当得着实有些失败,然而这种“失败”反倒使作品更具真实性。毕竟她身为一个刚毕业的警员,此前从未接触过这个行业,加之性格又不合适,倘若一上来就表现得游刃有余,反而不合乎常理。恰恰因为这种不完美的存在,使得人物和作品都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至于第二项“业务”,表面上看与前作类似,都是扮演凶手喜欢的“猎物”;只不过,相较于此前扮演的“新猎物”,志穗这次被安排的,则是“亡者复活”的戏码——“穿着小室京子会穿的衣服,戴着小室京子会戴的饰品,模仿她的一举一动。”同时,她还会不时在凶手面前一闪而过。

由于凶手的精神状态已然非常脆弱,“亡者复活”的戏码必然会使其内心产生动摇,为了确认京子是否真的又被杀死,他必然会重返犯罪现场,这正是身居暗处的警方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志穗与凶手在案发现场的生死对决,则带着因知道真凶是谁的读者,再次达到了情绪上的高潮。

而相比志穗“业务范围”的拓宽,本作最让人惊艳的,还是作者巧妙地将变格与本格进行融合,创作出了一部既有猎奇场景,又有扎实诡计的推理作品。

所谓变格派,它作为推理文学中一类流派,更为注重描写变态心理,内容大都阴森恐怖、荒诞不经,而本作中显然不乏这样的内容。

譬如故事刚一开篇,作者便以凶手为视角,展现了他猎杀京子的场景;紧接着,杂志《桃猫俱乐部》的内容则让人大跌眼镜;至于后文中,警方将众多尸体从盛开的桃花树下挖出来的场景,同样充满荒诞诡异之感。而首都高速卖淫集团的所作所为,更是令人咋舌不已。

不过最为惊艳的,当属正冈则男与自己人格中的“瓶厚志”进行的数段对话,其中既有堕落的诱惑,又有不甘的挣扎,只言片语便将那种性错乱者的怪诞想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在创作这些内容时,作者为了避免读者情绪上的抵触,创作时有意加入了日本文化中的“物哀”元素,通过病态的花、凋零的花、残破的女儿节玩偶等元素对血腥病态的场景进行美化和修饰,使得原本容易让读者产生某种生理上厌恶感的内容,成功掩藏在了猎奇感之下。

然而无论是变格的描写也好,还是物哀的基调也罢,这些不过是作品所呈现给读者的外壳而已。倘若作品只有这样的外壳,那么它不过是一个空洞的猎奇小说罢了;而本作之所以能称得上惊艳,则是源于作者在误导读者的诡计设计上颇为用心。

为了将正冈则男杀害京子之事有效地隐藏在瓶厚志的连环杀人事件中,作者从多角度对读者进行了误导。

其一,作者有意强调二者在犯罪手法上的共同性,从而使读者不自觉地将案件进行“并案”。

譬如,书中特意讲述了瓶厚志用猎刀干净利落干掉救护队员的过程,可见他是一个很擅长用刀的人;而在开篇那段猎杀京子的场景中,凶手虽然用的是手术刀,但同样表现得“毫不犹豫”,因而读者很容易认为两处所讲述的,是同一人的所作所为。

其二,作者通过反复强调“常识”,让读者坚信凶手只有一人。

这里所谓的常识是指“如果是过路杀人魔或淫乐杀人这类的性犯罪,有共犯的可能性就很低了。据说外国的过路杀人魔或淫乐杀人犯大多是单独作案”。事实上,警方在分析案情时多次提到了以上内容,无疑会让读者产生一种本书也“确实如此”的印象,却不料这正是作者的陷阱。

其三,作者通过展现志穗对正冈则男的私人情感,帮助其洗脱嫌犯的嫌疑。

由于志穗上大学时曾喜欢过正冈则男,甚至至今仍幻想两人可以走到一起,因而她在对对方进行评价时,往往掺杂了过多的私人情感。譬如,当正冈则男就京子的死表现得无比憔悴时,“她敢断言,他不是在演戏。……某些犯罪分子的确是天生的演员。……然而——正冈不是这种人。他是一有事就会自责的自我惩罚型,这种人不会撒谎。因为一旦撒谎,第一个崩溃的就是他们自己。这种人无法忍受自己的谎言。……——正冈绝对不是凶手。”

像是这样的分析书中不止一处,身为主角的志穗不断地向读者灌输着“正冈绝对不是凶手”的思想,为此她甚至不惜在对方被警方拘留时,帮助正冈则男找出警方推理的漏洞,顺利洗脱罪名。可以说,她以一己之力不仅“坑”了书里的那些“队友”,还“坑”了把她当队友的读者。

而以上误导的蓄力,则是让读者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落进本书最大的诡计之中:由于警方在首都高速上分别找到了左手、头部、躯干、左脚,唯独不见右手与右脚,但在南池袋PA事件中出现过一只右脚,因而很容易认为,那只右脚跟之前发现的碎尸,属于同一个人(即京子)。又因为发生南池袋PA事件时只剩下一只右脚没有及时丢掉,因而可以断定,无论是京子被害案,还是分尸后惨遭抛弃,都发生在南池袋PA事件之前,于是乎最终形成了“正冈则男不可能犯罪”诡计。

这个诡计最厉害之处则在于,直到瓶厚志的尸体被发现之前,整个逻辑与已知的现实都极其吻合,唯一的漏洞出现在瓶厚志迅速运走两名急救队员尸体这件事上。对此,作者甚至信心满满地将其一开始就摆到了读者面前,然后便开始不紧不慢地研究起凶手确定猎物的手法来,直到所有人都已经将这一点视为事实时,他又再度反转翻案,其所带来的意外感和震惊不言而喻。

因而同样以欺骗读者和分尸推理作品出名的我孙子武丸,在评价本作时称“论展开之妙,论不可能犯罪的诡谋,这个第二部是出类拔萃的”。但由于作者太早完成这个诡计的搭建,并且整部作品所融合的元素比较多,导致出现了“这个诡谋没有放在故事的中心”的问题。

故事的最后,伴随着志穗的枪声,这场宛若噩梦般的追逐终于落下帷幕。然而,她身为诱饵搜查官的故事却并未就此结束,作为系列作的第三部,作者将以听觉为切入口,为我们带来一场有关双胞胎的异案录,而在接下来的事件中她又将有怎样的精彩表现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