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黎明前的那一夜的读后感大全

黎明前的那一夜的读后感大全

《黎明前的那一夜》是一本由卢思浩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黎明前的那一夜》读后感(一):只有跨过最黑的夜,人生才得以五彩斑斓

这本书和卢思浩以前的写书风格完全不一样,但是我真的被感动到了。以至于结尾哭的很惨,现在的人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心灵鸡汤,而是真正的感同身受。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想说的秘密,也有很多无法与人言说的感受,但是时间过得太快了,一晃眼我们已经不是无忧无虑的小孩子了。在以为自己做好了准备之后就踏入了社会,职场,生活,亲情,友情,爱情,这一切都不一定会像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随之而来的无措,封闭自我,迷失自我,是很多人都会经历的过程,有的人走出来了,而有的人却被一直圈在了里面。成为自己的道路,总是布满荆棘,而我们在受过伤之后,会下意识的把自己封闭起来,以为这样就不会再受到伤害,但这样也永远不会得到爱,不再可能成为自己,但那些美好依然存在,我们应尽可能地把那些美好保留下来,我们是可以度过人生的至暗时刻的……

《黎明前的那一夜》读后感(二):一个大学生对这本书的个人理解

不得不说,这本书让我对当前这个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一开始主人公被当作狂躁症精神病人关进精神病院,我也有像主人公那样感到不公、反抗,都认为是医生检查出错了。直到后来,主人公出现了一丝不对劲,我才明白,原来真的有人病而不自知。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我感觉到社会的金钱观给人带来了多大的精神压迫,以及给那些缺乏钱却坚守着为他人服务的事业带来了多大的压力。与外面社会相比,精神病院里面的生活反而像人间天堂,没有金钱与权力的压迫,每个人都过着平凡而和谐的生活。可谁能想得到,在这平和的表面下,是对外面社会和生活的逃避,是代表着人性的懦弱。在精神病院的每一天,重复着一模一样的生活,失去了生活的激情与无限挑战和机会,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机会,失去了人生的意义。外面的生活纵然不公和利益化,但却是每个人成长与寻找意义的地方;纵使它遍布压力,但又有诗一般的存在。

《黎明前的那一夜》读后感(三):他带来了新的温暖

认识他时,是我至今为止认为最难的一段岁月,堂姐把他送入我的世界,那段空气贫瘠并黑暗的路途迎来了烛光,我本想说是天上的星光,可星光太远也太冷,他是陪伴在我身边温暖而又明亮的烛火。从那年开始,他陪着我走过了几个春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的消息少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多少人消失在信息洪流中,我也害怕他在这洪流中消失。同时,我也进入了人生的新阶段,我想他或许也在新的阶段里探索者自己的路。 幸好,我从他的只言片语中看到了,他在寻求突破,我期待他的回归,也害怕他的改变万一没有被接受怎么办。 在他的新书终于出来的时候,我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这是他的第一篇长篇小说,温暖我的他又再次给了我新的惊喜,是的,他成功了,他看到了那些苦苦挣扎想要得到帮助的人们,他笔下的人是虚构的,可说的是我们每一个人,他借那些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遭遇最黑的夜,我们能度过黑夜,需要点点滴滴的善意和坚持初心,我们的人生需要我们自己去定义。 他是卢思浩,他给了我们《时间的答案》,是《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中陪我们颠沛流离的人,是那个《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中告诉我们明天一定会到来的人,现在他带着《黎明前的那一夜》回来了,他成长了,突破了自己,但文字里的温暖依旧,我们常说处在特别黑的夜晚,他告诉我们,这只是《黎明前的那一夜》,而只有跨过最黑的夜,人生才得以五彩斑斓。

《黎明前的那一夜》读后感(四):浪漫的书名披盖着青春疼痛文学气息,等于不符实际的矫揉造作

首先,这本书花掉了我差不多接近19块大洋,我像一个时尚的受害者,一样买了这本青春·疼痛·文学·流水账·小说。 然后,扣掉第1颗星,原因是因为作者的背景太年轻,养尊处优,现在根本就无法探讨社会上这些一针见血的深刻的问题,显然与作者华贵的身份,背景和他的留学经历,这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而写出与作品不符合的一个最大的一个缺点。 第二,就是文本的人物塑造不够全面,不够具体。很多人物的塑造只是一笔带过的轮廓描述。我知道作者非常努力的想写好这本书,但是有些地方还是值得注意一下,比方说男主他最后出来这个医院到底要去做什么?显然作者在这个地方没有做出更好明确的方向,也没有指出他有一条更好的出路,其次作者的典型人物塑造不够立体,相反,仅仅从这几个人物去看到整个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难的,不是作者二十几岁的经历就可以写好的。这个故事的叙述的脚本在很多其他的青春小说里面都可以看到,所以说我认为这一点还是有待加强的。 虽然如此,我还是给了三星,原因是因为作品当中有些句子非常的出彩,写的就是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真实的现状,比方说这个酒局,比方说这个疗养的医院,还有原生家庭的观念,社会上工作的潜规则等等,在很长的流水账里面依然可以找到一些作者聚焦在人性啊,社会工作啊,欲望等等这些人的话题上面的一些关怀,而这些关注点才会让我们共情。

《黎明前的那一夜》读后感(五):消失的同理心和大人的生存法则

22岁以前,我有一个引以为傲的技能,善于从对方的话语中捕捉到不起眼的小情绪,耐心聆听,喜欢换位思考。从小在母亲口是心非的家庭环境下,我很早就学会了察言观色。而如今,26岁,工作4年,我的这项技能在慢慢消失,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或许是环境的改变,我自己在改变。这件事,并非绝对的坏事。曾经敏感的我,可以照顾到很多人的想法,但却很少问自己更想要怎样的选择。现在果敢的我,很勇敢,敢做敢拼,在做出选择的那一刻,就决定绝不后悔,可坚决也决定了必须关上一些声音,甚至有时候会拒绝外界的声音,因为一旦听下去,我也不敢保证内心是否会有动摇。很矛盾,不过,这个世界一直如此。

我不愿丢弃敏感换来的同理心,因为我想成为一个温柔的人,帮助所有有需要的人。帮助弱者是我一直在践行的,无论是小时候扶摔倒的老奶奶,还是现在喜欢在支付宝里养小鸡捐爱心。我也不会放弃寻找自我,坚持自我,因为这是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今年我想明白的另一件事,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本是个伪命题,因为没有人知道答案。但因为我还活着,且必须继续生活,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要看我如何定义,我选择怎么活,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

回到这本小说,外面的世界和康乐家都是牢笼,充满诱惑的物质欲望世界和看似安逸无害的“躺平”世界,无论在哪个世界都一样,唯一解脱的方式就是想清楚自己想要怎样。这个问题太难,26岁的我还未参透,我有时被欲望绑架,有时只想躺平。或许,我就像最后逃出康乐家的张雨昂,依然在迷茫,仍然没有想好逃出后的自己应该做什么,或许不久之后,我还是会被诱惑,还会被抓进康乐家,然后再逃出来,但不管怎样,我相信,不会比过去更坏了,未来的一切我都可以战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