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飞鸟们的学校读后感锦集

飞鸟们的学校读后感锦集

《飞鸟们的学校》是一本由[俄罗斯] 安德烈·日瓦列夫斯基 / [俄罗斯] 叶甫盖妮娅·帕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 天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2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飞鸟们的学校》读后感(一):希望每个学校最终都会成为培养飞鸟的地方

无论在哪个国家,教育都是非常受关注的事情。究竟孩子到底要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到底是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完全体现出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国家的教育理念。我们对教育有无限的期待和畅想,让孩子拥有良好的教育是很多人都希望能够赋予孩子的最好礼物。

由俄罗斯当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安德烈·日瓦列夫斯基和叶甫盖妮娅·帕斯捷尔纳克合著的一本名为《飞鸟们的学校》就讲述了一个有关教育和孩子成长的故事。

由五个不同年龄、个性迥异的少年组成的团队“飞鸟”来自三十四校,飞鸟团队的五个孩子性格迥异、个性飞扬,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很爱去学校。对学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愫,但能让孩子爱去的学校一定是个好学校。

飞鸟团队在三十四校愉快的成长,可是好景不长,在一次督学到学校三十四校的一次上课内容后,三十四校要停课了。在新的学期,包括飞鸟团队的五个孩子在内,所有孩子都要被分到别的学校读书了,他们要分到不同的班级,有新的同学和新的校园生活,不知道对别人是什么样,但是对飞鸟团队的孩子们来说,这不是一件好消息。

在经历了失落、 不适应、共同想办法无果后,飞鸟团队的五个人还是最终还是没能改变被分到其它学校的命运,这五个人面对不同的班级、环境,不同的老师和同学,这对这五个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老师的不同让他们在新环境下更不适应。

其实《飞鸟们的学校》是一本与老师有关的书籍,确切地说,《飞鸟们的学校》并不是单纯写给孩子们的,也是写给父母和老师们的,这本书让人深思,让成年人在看过之后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吃饱穿暖,还是让孩子走向所谓地“成功”,在我看来都不是。

每个人在读完《飞鸟们的学校》之后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理解,有人会深思,也有人会无感,甚至有人觉得儿童文学根本上升不到教育的高度。可真正的教育到底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是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而不完全从大人的角度去考虑。

中国有句话“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把伞”,我们在成年之后,好像忘记了我们小时候的诉求和想法,用大人的想法和社会的所谓“规则”来谈教育。而《飞鸟们的学校》正是告诉大人,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在教育这件事上要永远保持“自己淋过雨,去替人撑伞”的心态。

《飞鸟们的学校》读后感(二):愿孩子们如飞鸟,在天空自由翱翔

首先说一句题外话,这本书我买错了。

我看了一眼写的是儿童文学,然后买回家发现在扉页上写着“建议阅读年龄:12岁以上”,我突然发现了我的狭隘。

由于自己是奶爸,因此才误以为儿童文学可能就是针对12岁以下的儿童。

看到后本来想,那就错有错着,当亲子阅读的书籍吧,结果发现,俄罗斯人名真的是我一辈子的痛,唯一觉得顺口的大概就是保尔柯察金了。

所以,只能自己一个人读了。

为什么要给小朋友讲这本书呢?

因为这本书的故事真的太吸引我了。

首先,三十四校的教学模式就很有意思。

没有按照年龄分班,就是组成不一样的团队,像在飞鸟团队里,就有不爱说话的默默,特立独行的小猫。而且故事一开始,就是类似狼人杀的游戏,你能想象有一天,你老师和你说,来,放下手中的试卷,咱们来一次狼人杀吧。

其次,是两种不同理念的碰撞。

在飞鸟团队论述完人是由鸟变成的这一命题后,三十四校宣布暂停关闭。——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命题,实际上,老师并不在乎这个命题的真伪,而是看学生们怎么去寻找答案。而紧接着,三十四校的人,包括同学和老师,都转到了三十三校,两种理念开始碰撞了。

首先不适应的是学生们。比如不爱说话的默默,差点被普通学校的老师定性为弱智儿,安妮娅也无法融入新的集体……

然后老师也不适应了。

比如维克托·帕夫洛维奇老师,到了三十三学校,他能根据孩子的优点分配孩子做自己擅长的事项,但是在原来的班主任老师眼里,所有违法大纲和原则的孩子,一律按低分处理。

最后,就是整个拯救计划,飞鸟们表现出来的特性,尤其是默默,就属于人狠话不多的样子,但基本上就是飞鸟团队的大脑,而最终,飞鸟团队赢得了胜利。

看完后,我决定一定好好保存,等着孩子12岁以后来拿给他读一读,希望他也能做一个不被束缚的飞鸟。

《飞鸟们的学校》读后感(三):什么是教育

在阅读俄国当代著名作家安德烈·日瓦列夫斯基和叶甫妮娅·帕斯捷尔纳克的《飞鸟们的学校》的过程中,一直让我萦绕在脑海里的是这个学校的教学模式,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描述的是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是人们一直所向往的生活,三十四学校的教学模式应该也是当下所有孩子心向往之的生活,象征着自由、热情和鲜活的气息。

作者在书中的一开始用很少的篇幅从侧面描述了三十四学校的生活,正当读者看得兴致勃勃时,突然传来了不好的消息,三十四学校因为教学质量被质疑面临被解散的局面,飞鸟队的孩子们被分配到三十三普通学校的不同班级。于是,在三十三学校,孩子们开始了各种痛苦的适应生活,不爱说话的默默被同班同学使用校园暴力,独立特性的小猫被众人孤立,安妮娅无法融入新的集体……飞鸟团队因为各自的问题最后也面临即将解散的危险,最后孩子们想念以前的三十三母校,为了拯救母校不被拆除,飞鸟队的队友们开始了新的拯救计划,并最终赢得胜利。

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不得不叹服孩子们的脑洞大开,他们天马行空,他们智力惊人,在他们身上,和普通学校培养出来的“乖孩子”相比,他们有着寻常人不理解的小缺陷,但是这些缺点反而是他们的闪光点,默默不说话,那是因为他有着一段痛苦的经历,才迫使这个孩子不愿意开口说话。他虽然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但是思维却转的和电脑程序一样快,书中很多关键时刻,都是默默在背后思考出来的对策。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天赋的孩子,却差点被普通学校的老师定性为弱智儿。三十四学校的维克托·帕夫洛维奇老师,后来在担任三十三学校班主任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普通学校孩子的一些优点,他能根据孩子的优点分配孩子做自己擅长的事项。但是在原来的班主任老师科切特科娃的眼里,一切都按照标准的模式去培养机器人的学生。所有违法大纲和原则的孩子,一律按低分处理。

合上书,我们不禁发出深思,为什么飞鸟对的孩子原来每天能快快乐乐地去学校,为什么后来换到普通学校,他们非常痛苦。教育到底是尊敬每一个孩子的自由发展,还是让孩子去适应学校?所有以成绩来给孩子打上标签是否抹灭了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本身有着各自的差异和擅长的优点,但是我们以一套自己成人的规则去束缚孩子的天性,这样只能培养出芸芸众生之一。《鸟飞们的学校》这个团队的名称也很独特, 叫“飞鸟”,想象一下,他们在三十四学校,真的和飞鸟一样,自由自在地在科学的领域探索着各种各样的知识,看似无厘头的研究课题,却让孩子在其中学习了数学、生物、化学和语文的知识,她们的思维和综合能力是非凡的,这正是三十三学校老师的难能可贵的一点,他们能尊重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飞鸟团队的家长也和一般的家长不一样,至少怪异的孩子在他们眼里,不算怪异。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也许我们在合上书后,该认真思考,教育的本身,是鼓励、是尊重、是陪同、是引导。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千千万万个固执、统一的模板,而是尊重每一个个体,点亮每一颗不一样的种子,让其自由自在的发展。

《飞鸟们的学校》读后感(四):振翅高飞吧,“飞鸟”们

学校、老师、学生,当然还有孩子们的家长、管理学校的行政机构比如教育局等,这些,构成了一个学校非常典型的几重关系和几个组成部分。那么,对于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而言,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学生呢?要想回答清楚这个问题,确实没那么容易。

而对于这个回答的答案,俄罗斯当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同时也是目前俄罗斯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安德烈·日瓦列夫斯基和叶甫盖妮娅·帕斯捷尔纳克创作的小说《飞鸟们的学校》给出了一个回答。虽然,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有这样一个学校、这样一些老师、这些一些学生,确实很难说;但不可否认,假如小说中的三十四校以及那些可爱的“飞鸟们”能够成为现实,而且越来越多,必定会产生越来越积极的效果——这是毫无疑问的。

三十四校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在这所学校里,没有大家习惯的同龄人班级,取而代之的是奇怪的不同年龄混编的“团队”——比如“飞鸟”团队;给学生打分只是作为表扬的手段;对于教学计划和教育部门核准的教学大纲过于随意;而且学生对老师直呼其名,甚至叫绰号……而且,区教育局的督学甚至发现,孩子们辩论的题目居然是诸如《人类究竟由何进化而来》《智能人类尚未出现》之类在他看来“疯狂”的题目!

这样一所学校,不要说小说中区教育局的督学会觉得不能忍受、难以想象,就是很多容忍度比较高的学校教育专家们,估计也会认为,这样的学校确实过于“疯狂”了。他们一定会认为,这样的学校怎么能培养出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呢?

可是,这样一所学校真的只能是“小说”中或者“童话”里才能有的学校吗?或许确实,现在的社会还不能够具备出现一所或者更多所诸如三十四校这样的学校的可能性,但却不妨允许进行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索,让当下的学校具备一些必要的自主性,让老师有一些发挥余地,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健康地成长成才!直到,学校具备这样一种可能性——“三十四校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是家……我们每天早晨都想去学校!而你们学校的孩子们每天都想去学校吗?”很显然,“飞鸟”团队的成员小猫的话值得每个人去深思。

当三十四校即将被关闭,“飞鸟”团队就要被拆散的时候,孩子们却不舍得,他们决心“绝地反击”,想方设法试图改变这样的一种命运,甚至想出了伪造文书的办法!不消说,“飞鸟”团队确实是令人震惊不已,现实生活中很难想象会有这样的一幕又一幕!

当事情发展到最后,当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飞鸟”式的圆满结果。但是完全可以来设想一下,假如小说中的一切发生在了现实生活当中,又究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轨迹和最终结局呢?!

教育的目的毋庸置疑,但是如何才能顺利达成目的,甚至取得更好的效果,这绝对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命题——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唯一的答案,三十四校也绝对算不上是一个可以放心地全盘“复刻”的榜样,但是有一点绝对正确,那就是,教育要培养的是人才,要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而不是只会做题、毫无主见的人。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确实算不上尽善尽美,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而在此之前,就先让“飞鸟”们振翅高飞吧!

《飞鸟们的学校》读后感(五):让飞鸟的翅膀更坚强——读《飞鸟们的学校》

俄罗斯儿童小说《飞鸟们的学校》故事精彩,对教育反思深刻,是一部儿童、成人皆宜的小说。

“三十四校”称得上教育界的异数:老师与学生没有等级意识,对待教学大纲比较随意,不按常规的年级分班,而是把不同年龄的学生混编成一个个团队,千挑万选的一批“思维方式最不寻常的学生”, 经常围绕《人类究竟由何进化而来》之类的题目进行脑洞大开的辩论。

由五名孩子组成的“飞鸟团队”,是三十四校的活跃分子。学校因资金问题停办后,飞鸟团队被拆分到了普通学校三十三校,与死板教条的教育体制产生了激烈的对抗,故事波澜叠涌,娄子一个接着一个。为了保住心爱的三十四校,飞鸟团队策划了一个惊天的计划,伪造教学楼是名人旧居的文件,以图保住校舍。

如何让孩子像飞鸟一样自由飞翔?理想的天空和现实的笼子,在丰满与骨感间进行着艰苦的拉锯战。以此事件为中心,各种观念集中展示、错综复杂,上演了教育理念的一次大碰撞。

——教育理念的碰撞。受启发思维、快乐学习、张扬个性教育方式润泽已久,当飞鸟团队离开三十四校,投入应试教育的熔炉,马上出现水土不服“症状”。必须背诵、必须出声、必须按标准回答、必须向家长报告 … … 在三十三校老师看来,这是一群“问题孩子”,从不循规蹈矩,“知识极度缺乏”,“不正常”,没个“人样”。飞鸟们则在抵抗“白痴学校”教学的过程中,无奈地进行着各种适应。飞鸟团队成员小猫对着三十四校校长痛苦地呼号:“你们害了我们,知道吗?我们现在成了炮灰!”而三十四校心理学老师弗帕雷奇也在反思,他们忘了教孩子们怎样在现实社会中生存,以致成了“温室里的植物”。在传统教育的强大惯性下,三十四校和飞鸟团队显得那么异类,那么无所适从。

——关乎人性的对抗。三十四校开放民主的教学方式,释放了人性的真诚与善良,当飞鸟们投入普通学校传统的教育氛围,开始直面人性的残酷与丑恶。态度生猛的数学老师“母夜叉”,面带微笑内心险恶的“笑面虎”,让孩子们吃尽苦头。但经过现实洗礼的飞鸟团队,一度被收拾得蔫头耷拉脑,成了“一群毛色各不相同的伤心的鸟”:羽毛乱蓬蓬的小麻雀安妮娅,警觉的鸫鸟默默,外表整洁的鸽子季玛,神经质的鹡鸰尤莉娅,忧郁的大雁热尼亚。现实中,与孩子打成一片的老师,未必得到同事的认可,甚至成为同事的对立面,面对考试成绩的指挥棒,素质教育往往碰得头破血流。

——生活总有希望。让人欣慰的是,三十四校和飞鸟们并非孤军奋战,时常有教育痼疾的反对者站出来,加入并肩作战的行列。《飞鸟们的学校》里面有历史专家、教授列夫,对飞鸟团队保护学校的行为给予强力支持;有学校的赞助者沃龙科,无私地对学校给予资助;有三十三校的校长帕维尔,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对传统教育体制颇多抵制,暗暗对飞鸟们给予支持。

读《飞鸟们的学校》,会想起《窗边的小豆豆》,三十四校和巴学园的教学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校长小林宗作致力于把孩子们培养成“有个性的人”“完整的人”。三十四校的团队教学方式,也是倾向于激发潜能、张扬个性。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老校舍得以保留,飞鸟团队未被追究,孩子们重新找到了新的位置,一切似乎都在延续,但改变正悄悄发生。

小说是俄罗斯背景,但飞鸟们面对的环境,和中国也很类似。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冲突中,虽然素质教育时时遭遇“好看不实用”的尴尬,但风起青萍之末,改革的脚步一直未停,就像中国当下的教育。

笔者写这篇书评的2021年8月30日,中国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严禁超课标超教学进度命题。学校期中期末考试实行等级评价。新学期开学后,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执行均衡编班的法律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切实做到均衡配置师资。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并以适当方式告知家长和学生,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 …

学生和家长或许对通知的执行效果还有疑虑,但教育改革的方向很明晰,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努力,正一步步改变着中国教育的一些顽疾。

如果您家里有十几岁的孩子,那么,建议您和孩子共读这本书,倾听飞鸟翅膀翕动的声音,探讨教育的要义,两代人进行一次思想的深度交流与碰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