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后龙村扶贫记读后感锦集

后龙村扶贫记读后感锦集

《后龙村扶贫记》是一本由罗南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后龙村扶贫记》读后感(一):读《后龙村扶贫记》有感 黄燕

炎热的夏天,大家都在等风来,而我,在等一本书。这本书中记录的小村庄,离我们居住的小县城很近,仿佛只有抬头和低头间的距离,心里便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和好奇。期待中,脑海里跳出了初见后龙的画面...

作为一个外乡人,后龙村,是我来凌云后游走的第一个村庄。当年的景象还历历在目:那是2000年夏日的某一天,崔先生带着初来乍到的我去爬山,他说,爬上这座山可以俯瞰整个凌云县城,山的那一边是瑶寨,走累了可以去瑶族同胞屋里讨口水喝...听了这些,我兴致勃勃,仿佛瑶寨就像是我们游玩中的一个景点,神秘而新鲜。爬山的脚步变得特别轻快,很快就到山顶了,吹着山风歇歇脚,听先生讲讲凌云的故事,我们又继续前进。

翻到山的那一边,沿着石头小径往下走,先印入眼帘的是一个水泥砌的塘子,先生告诉我这是地头水柜,我趴在边上望了望,这水里长满了绿苔和水草,水面漂着很多枯叶,水中有游动的爬虫和蝌蚪,我不敢相信,这样的水就是瑶寨里的瑶胞们日常生活用水,这水能喝吗?自己在心中打了一个问号。接着把目光移向水柜旁的茅草棚,竹编的围栏四面透着光,我好奇的走过去,里边坐着一个阿婆和三个小孩子,空间很窄,木板钉扣成床,被褥黝黑发亮,这个家也太简陋清贫了...…这时先生和阿婆的交谈声打断了我的游离,先生问:“阿婆,屋里有水吗?”阿婆没有应,从大石缸里舀了一瓢水递过来,我犹豫着不敢接,琢磨着这是刚刚看见那个水柜里的水吗?而先生爽快地接过来喝了一口,递给我说,喝吧,我迟疑地接过水瓢,看了一会,这是一个葫芦做成的瓢子,瓢柄同样黝黑发亮,但瓢中的水很清亮,浅浅喝一小口,水清甜的,便毫无顾虑的大口咕噜咕噜...

思绪还停留在后龙记忆里,想象着如此贫困的村庄,帮扶干部们将如何带领这里的人们脱贫致富,同时也很好奇作者罗南如何把这个题材用散文的创作形式记录下来......冥想中书已送达,马不停蹄阅读起来...十天时间,读完全书,缕缕温暖涌上心头,两百多页文字带给我们许多思考,书中的插图让人们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后龙变化,思绪就这样一直游走在这个村庄里。

书中以九个人物为标题,不同的故事道出了不同的艰辛,不同的家庭困难给帮扶干部们带来各种难题,后龙村的故事就从这九个人身上缓缓流淌出来......

罗夜酒后失足睡着了,美宝再也等不到这个她爱的男人从酒中醒来,悲痛中她被山歌牵出了后龙,把担子交给了如一和如二;不愿下山的结在氏努身上,任凭帮扶干部们如何做工作,她依然不愿离开陇金屯,她要守护阿近和她的子孙们长大,她想着100多岁的玛襟都还没死,怎么也轮不到她;那个叠在凳子上的百岁老人玛襟就像是一部后龙百年史书,脸上纵横深浅的褶皱里刻画的不仅仅是岁月的沧桑与艰辛,似乎还可以看到整个背陇瑶族的传奇故事;特别让人惦记的,是卜定从来不提起的小蛮,这个后龙村里第100个辍学孩子,如今的她是否已经安静下来,适应了学校生活,是否又能慢慢明白,知识才是改变命运的捷径;把酒当茶水喝,却找不到钱建房的启芳,在帮扶干部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建起了梦寐以求的新房,那满墙的奖状,满满当当的家透着勃勃生机;年幼丧父的启和是后龙村第一批外出务工人员,他用勤劳的双手开启美好生活,把儿子宗富培养成为大学生;不经意间,九银失去了一岁多的孩子和年轻的妻子,他的世界只剩下一群羊;卜木家的央瓦一连生下6个孩子,卜木不得不下山找钱糊口;有了两张慢性病卡的迈囊是真的老了,村里的支书然鲁也老了,把接力棒交给了年轻的谢茂东......

看后龙往事,沉醉在作者的文字里,如痴如醉,书中的很多金句让我一读再读,品了又品......“那个时候,云雾骗了他,桃花李花骗了他,整个春天都骗了他”,“她喜欢这样的日子,每一天都能一眼看得过来。”“台上的人在说话,台下的人也在说话。只有学生的眼睛还是亮晶晶的,这让于洋和刘贵礼在沮丧之外,有了一些期待。”“还是小孩子时,还是少女时,未来是用来想象的。”

曹润林、于洋、刘贵礼、石浩宇......帮扶干部们已经融入了这个极度贫困的村庄,用他们的新思想打开后龙村,用坚定与智慧,温暖后龙村里的人们,帮助他们找到出路走出贫困。

后龙这个贫中之贫的特困村,在精准帮扶几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茅草屋瓦房已换成砖混结构的楼房,地头水柜全部加盖,如今村里公路通达,楼房林立,学校有了图书馆和操场,村屯搭起戏台......这一切都凝聚着所有帮扶干部们的坚持与决心!

脱贫攻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伟大的革命,是一项庞大而繁重的工程,读了这本记录散文,让没有帮扶经历的我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

《后龙村扶贫记》读后感(二):美好的未来终将来临

《后龙村扶贫记》是一本我初看就觉得惊喜的作品。

如果说最初选这本书只是想学习扶贫工作,了解广西贫困县的乡土人情,看了书之后我才更深刻地意识到,书中记载的其实是万千人被改变的人生。

根据书中的介绍,“凌云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而后龙村是其中的贫中之贫……贫困发生率居广西全区之首,是广西最贫困的村之一。”

国内有许许多多像后龙村一样的贫困村,从“大水漫灌”的扶贫到“精准滴灌”的扶贫,从解决绝对贫困到改善相对贫困,贫困地区在政策扶持、干部支持、科技助力、电商促进等合力作用下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一个个摘掉了贫困帽子。书中不从过于宏大的命题入手,不用生僻的专业术语卖弄,用最朴实的文字,最动人的情感,一点一滴描绘后龙村的日升月落,斗转星移,让我们看到灿烂星空下尽力活得出彩的人们。

近来实习,我也剪辑过不少乡村振兴题材的视频,那些数秒数分钟的影像记录只能描绘出一个模糊的轮廓,从中我可以看到老一辈乃至“90后”“00后”新农人的努力,看到为了扶贫各地各出奇招,共同汇聚出更宏大的扶贫成果蓝图。而作者温柔而克制的文字,却好像填补了轮廓中的细节,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了活生生的烟火气中的普通人。

作者笔下,平凡人物之间自然而然地勾连,如同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为人熟知的“乡土中国”“差序格局”,邻里之间自然而然地同气连枝如一棵榕树。那些日常生活中的闲笔,那些过去与后来的描述,没有一处写明这是扶贫带来的好处,却让人切切实实看到了扶贫成果。

作者的叙事节奏很悠然,其中却莫名透出几分温情脉脉。

——“两不愁三保障,党和国家给我们的任务就是这几个字,却是民生的全部。”

——“我能感受到的是一群血肉丰满的人,在我闲暇时,跳出来,跳出来,他们想要说话。而我也想要说话。”

有时寥寥几笔,似乎就能令人深思。

——“我与美宝,一个壮族人和一个瑶族人,攀过汉族人的语言,才能抵达彼此,这一路的山长水远,总会漏掉什么的。”

语言不仅仅传达内容,它就像我们脚踩大地后附着在鞋底的泥土和尘埃,能通过沾染的味道得知我们的来处,看出我们扎根于哪片水土。不同水土孕育的语言,并不能完全相通。

——做了节育手术的美宝在丈夫眼中就像被剪了翅膀飞不出笼子的画眉鸟,“再也飞不出他的家门”。

其中或许也可以看出过去甚至现在对于女性的物化,对女性价值的评判更多出自生育能力(也许是我过于敏感了,但是这确实是我看到这段文字后的第一反应)。

——美宝的大儿子并不是什么都告诉自己母亲,“现在的年轻人,又有多少个是父母管得了的呢?”

现在与过去的不同在此已经显露一二,现在的年轻人更独立,有时甚至显得更薄情,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从尊卑关系更多变为相互尊重的独立个体的存在。

像这样的文字俯拾皆是,令我想起小时候海边捡贝壳的快乐。

“后龙村有许多叫美宝的姑娘……就像春风吹过之处,春雨洒落之处,树木抽发出来的枝芽。”

后来的后来,美宝成为后龙村一个微信群的群主,大家在手机里对唱山歌,她找回了自己16岁时的梦想,许许多多像美宝一样的姑娘也不再被困在一方寒舍,能够在更多更广阔的空间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扶贫工作,看得到的是物质上的改变,随之而来的那些精神上的改变难以发觉,其影响却更为深远,让我们不由自主地相信,美好的未来终将来临。

《后龙村扶贫记》读后感(三):动听的瑶族山歌,可爱的人儿,罗南带你走进后龙村的人与事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那些远古时代的事。 布努的子孙呀, 我要给你们说, 我要给你们唱。 …… 《背陇瑶迁徙古歌》

2019年,我国精准扶贫攻坚战到了末期,由所在城市学校老师和学生组建第三方评估小组活动也就此开展,而我有幸的成为了其中一员,切身参与到这一工作,了解这项伟大的事业。看到那儿的人们在帮扶前后的生活变化,不禁感慨,若有人能把扶贫的故事写出来肯定会是对这一伟大事业最好的记载了。这不罗南带着他的《后龙村扶贫记》向我们走来了。

罗南,广西凌云人,著有长篇小说《泗水年华》,散文集《穿过圩场》,这本散文集曾入选2015年度中国作协全国少数民族重点扶持作品项目。早在《穿过圩场》采访中,她引用刘醒龙“写作就是要发现人性的隐秘”的话说道:“我觉得每个人都有阴冷和温暖的东西,我想表达的或者说我想写出的就是一种宽广、温暖而有希望的写作”。在这本《后龙村扶贫记》中,她依然秉持这样的写作观念,写出来美宝、然鲁、玛襟等九个性格特异的真实的人物,描绘她们内心的成长历程,她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同时将这一切融合在背陇瑶族的生活环境中。在这片聚居地,石漠化面积达92.6%,贫困发生率达89.82%,全村2269人中就有2038人是贫困人口。自然环境的荒漠与物质生活的困乏并没有导致这个地区精神的荒漠,它们有动听的瑶族山歌(2016年金凤、腊庚银、罗梅枝带着瑶族山歌参加中国—东盟音乐周盛会,瑶族山歌走向世界)、他们还有斗画眉鸟的习俗,生活也是极为丰富的、当然还有更有趣的人。

1995年的一个春天,一只小虫飞进罗夜的眼中,一个多月后,他失明了。他从前满山遍野的追逐画眉鸟,追逐太阳落山,追逐生活的希望,如今生活只剩下等待生,等待死,等待妻子美宝回来。为了生活,他开始熟练的做饭菜,砍猪菜。年少时他可是个美男子哩,手巧,编鸟笼,编雀套,在整个后龙村这手艺都是不可比拟的,可他最幸福的是遇到了妻子美宝。这个50来岁的女人,笑容羞涩,“身着翠绿色的斜襟上衣很打眼,三道色彩斑斓的阑干从衣领处曲折镶嵌到前襟、袖口,硕大的银圈耳环吊下硕大的塑料红圈,再吊下红黄蓝绿紫小珠子串成的流苏,在脸侧一晃一晃的,两只粗重的手镯叠戴在腕间,不时咣啷碰击轻响。”背陇瑶族的族规里规定,背陇瑶的姑娘长大了是要有一个嫁给舅舅家做媳妇的,不论舅舅家的孩子是聋子瞎子还是哑巴。美宝与罗夜的婚姻就是这样的背景下结成的,她话语很少,为家里忙里忙外,所有的愿望就只有一个:望家里的房子推倒重建。日子是一天天过下来的啊,在这个家庭里汇杰成美宝一个人的日子了。她砍柴,卖柴,卖药买盐,买火油,在罗夜酒后等着她醒来继续赶路;她关心着家中孩子的婚姻,在外务工的生活,她关心着这一切,从未有过出逃的想法,也在罗夜嘴中“所谓结扎,没人要她”的破理论中坚强的生活着。一次后龙村的春晚,她站上“后龙村春晚舞台”,穿着天一样蓝的斜襟上衣,歌声飞起,耳侧的流苏晃动,像一个远古的故事。一排的流苏,一排的晃动,唤醒了这荒废几十年的歌喉,点燃了美宝渴望自由的内心。不久,她离婚追寻她16岁时等待的爱情去了。

像这样的发人深思故事文中共有九个,在然鲁(后龙村书记)那里你能看到一线扶贫工作者的艰辛,为了建学校打各种报告,筹措资金,还得调动村民共同出力,但仍然读书的人很少。为了修路,遇到村民的极大阻拦,“路是帮你们干部修的,我们农民又不走公路”这样的话然鲁不知听了多少,甚至还得发展到动手的程度。还有危房改造,让村民下山;建大型养猪场,发展地方经济这样的举措。太多了,每一个事情,一线扶贫工作者遇到的阻力都是枯坐书桌前的我无法想象。但好在然鲁都一一完成了。玛襟那里你能听到美丽动听背陇瑶迁徙歌,这歌里深藏着层层叠叠时光之下的民间文化、最古老的歌谣、最古老的传说,最古老的习俗,深藏着这民族前世今生的密码。你可以在这位百岁老人嘴中听到关于后龙的百年,听她晚年的“胡言乱语”,听着罗南在笔尖跳动的字符中后龙的人和事……

2020年底,后龙村终于实现脱贫摘帽,国家扶贫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伟大的祖国,正朝下一个十年奋进,后龙村的人和事仍将温暖我们,感动我们。

《后龙村扶贫记》读后感(四):动听的瑶族山歌,可爱的人儿,罗南带你走进后龙村的人与事

2019年,我国精准扶贫攻坚战到了末期,由所在城市学校老师和学生组建第三方评估小组活动也就此开展,而我有幸的成为了其中一员,切身参与到这一工作,了解这项伟大的事业。看到那儿的人们在帮扶前后的生活变化,不禁感慨,若有人能把扶贫的故事写出来肯定会是对这一伟大事业最好的记载了。这不罗南带着他的《后龙村扶贫记》向我们走来了。

罗南,广西凌云人,著有长篇小说《泗水年华》,散文集《穿过圩场》,这本散文集曾入选2015年度中国作协全国少数民族重点扶持作品项目。早在《穿过圩场》采访中,她引用刘醒龙“写作就是要发现人性的隐秘”的话说道:“我觉得每个人都有阴冷和温暖的东西,我想表达的或者说我想写出的就是一种宽广、温暖而有希望的写作”。在这本《后龙村扶贫记》中,她依然秉持这样的写作观念,写出来美宝、然鲁、玛襟等九个性格特异的真实的人物,描绘她们内心的成长历程,她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同时将这一切融合在背陇瑶族的生活环境中。在这片聚居地,石漠化面积达92.6%,贫困发生率达89.82%,全村2269人中就有2038人是贫困人口。自然环境的荒漠与物质生活的困乏并没有导致这个地区精神的荒漠,它们有动听的瑶族山歌(2016年金凤、腊庚银、罗梅枝带着瑶族山歌参加中国—东盟音乐周盛会,瑶族山歌走向世界)、他们还有斗画眉鸟的习俗,生活也是极为丰富的、当然还有更有趣的人。

1995年的一个春天,一只小虫飞进罗夜的眼中,一个多月后,他失明了。他从前满山遍野的追逐画眉鸟,追逐太阳落山,追逐生活的希望,如今生活只剩下等待生,等待死,等待妻子美宝回来。为了生活,他开始熟练的做饭菜,砍猪菜。年少时他可是个美男子哩,手巧,编鸟笼,编雀套,在整个后龙村这手艺都是不可比拟的,可他最幸福的是遇到了妻子美宝。这个50来岁的女人,笑容羞涩,“身着翠绿色的斜襟上衣很打眼,三道色彩斑斓的阑干从衣领处曲折镶嵌到前襟、袖口,硕大的银圈耳环吊下硕大的塑料红圈,再吊下红黄蓝绿紫小珠子串成的流苏,在脸侧一晃一晃的,两只粗重的手镯叠戴在腕间,不时咣啷碰击轻响。”背陇瑶族的族规里规定,背陇瑶的姑娘长大了是要有一个嫁给舅舅家做媳妇的,不论舅舅家的孩子是聋子瞎子还是哑巴。美宝与罗夜的婚姻就是这样的背景下结成的,她话语很少,为家里忙里忙外,所有的愿望就只有一个:望家里的房子推倒重建。日子是一天天过下来的啊,在这个家庭里汇杰成美宝一个人的日子了。她砍柴,卖柴,卖药买盐,买火油,在罗夜酒后等着她醒来继续赶路;她关心着家中孩子的婚姻,在外务工的生活,她关心着这一切,从未有过出逃的想法,也在罗夜嘴中“所谓结扎,没人要她”的破理论中坚强的生活着。一次后龙村的春晚,她站上“后龙村春晚舞台”,穿着天一样蓝的斜襟上衣,歌声飞起,耳侧的流苏晃动,像一个远古的故事。一排的流苏,一排的晃动,唤醒了这荒废几十年的歌喉,点燃了美宝渴望自由的内心。不久,她离婚追寻她16岁时等待的爱情去了。

像这样的发人深思故事文中共有九个,在然鲁(后龙村书记)那里你能看到一线扶贫工作者的艰辛,为了建学校打各种报告,筹措资金,还得调动村民共同出力,但仍然读书的人很少。为了修路,遇到村民的极大阻拦,“路是帮你们干部修的,我们农民又不走公路”这样的话然鲁不知听了多少,甚至还得发展到动手的程度。还有危房改造,让村民下山;建大型养猪场,发展地方经济这样的举措。太多了,每一个事情,一线扶贫工作者遇到的阻力都是枯坐书桌前的我无法想象。但好在然鲁都一一完成了。玛襟那里你能听到美丽动听背陇瑶迁徙歌,这歌里深藏着层层叠叠时光之下的民间文化、最古老的歌谣、最古老的传说,最古老的习俗,深藏着这民族前世今生的密码。你可以在这位百岁老人嘴中听到关于后龙的百年,听她晚年的“胡言乱语”,听着罗南在笔尖跳动的字符中后龙的人和事……

2020年底,后龙村终于实现脱贫摘帽,国家扶贫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伟大的祖国,正朝下一个十年奋进,后龙村的人和事仍将温暖我们,感动我们。

《后龙村扶贫记》读后感(五):《后龙村扶贫记》:扶贫让九个家庭,九种人生,有了九种可能

文/石墨杨(shimoyang11)

《背陇瑶迁徙古歌》,“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远古时代的事。布努的子孙呀,我要给你们说,我要给你们唱……”那些从遥远巴拉山迁徙而来的背陇瑶人,至今仍在传唱这首苍凉的歌调,千百年后仍让人动容。

后龙村在山上,凌云县城在山下,抬头低头间,便能看到彼此。我们常见村民穿着古老的服饰,扛着柴,赤着脚走下山道。我们常看见他们,却从来不了解他们。这个背陇瑶聚居的村寨,是广西贫困的村之一,石漠化面积达92.6%,全村2269人中就有2038人是贫困人口。20年前,我曾无数次来到这里,摄影、采集民间歌谣;20年后,我又来到这里,跟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一遍遍走村串户。

墨杨今天分享的一本讲述扶贫故事的纪实文学《后龙村扶贫记》。

有一位书记,百色市委组织部选派来的苏勇力,北京大学研究生,在凌云驻扎了七年,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再到另一个村。在一个严冬的晚上,他下到村里召开群众会议,发动大家发展油茶产业。散会时已是晚上十点,天黑路滑寒风刺骨,他开着车走到半路,蓦然发现车后尾随着一辆摩托车,他知道那一定是队长。他停下车,劝队长返回,队长仍一路尾随护送。这样的点点滴滴还有很多,它们温暖我们,感动我们。

脱贫攻坚是一项庞大繁重的工程,我没有能力说清全部,甚至是一个县抑或是一个村,我都没有能力表述完整。两不愁三保障,党和国家给我们的任务就是这几个字,却是民生的全部。

作者罗南说:“我能感受到的是一群血肉丰满的人,在我闲暇时,跳出来,跳出来,他们想要说话。而我也想要说话。”

罗南用内敛、安静、从容的叙述,时间、空间的巧妙转换,在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命运里,后龙村扶贫记,将一个古老封闭村庄的变化生动展现出来。

这本书的作者罗南,她是广西凌云人,壮族,自2015年起下乡扶贫。有小说、散文发表于《作家》《花城》《民族文学》《广西文学》等刊物,著有散文集《穿过圩场》。《穿过圩场》入选全国少数民族重点扶持作品,获第八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2020年入围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初选名单。

广西凌云县后龙村在过去是一个矛盾的存在,它离凌云县城很近,站在村坳口,就能看到县城街道上人来熙往,城里的声音一波波传递到山上,传进后龙村人的耳朵里,可他们并不为所动,仍然过着千百年前的生活,穿戴千百年前的服饰,按着千百年前族谱里的规矩过活。山下的县城跟随时代变迁,进入文明繁华的现代生活,而山上的村庄仍滞留在时光深处,过着封闭守旧贫困的生活。

后龙村全村2269人中就有2038人是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居全区之首,是广西贫困的村。在脱贫攻坚战中,后龙村贫困群众与基层扶贫干部血肉相连,他们是如何与一个时代关联,又如何被时代所改变?

全书以后龙村为书写背景,从控辍保学、交通饮水、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医疗保障等有关“两不愁三保障”的领域,选择具有典型事迹的9名贫困户进行书写,以个体的变化反映出一个村的变化,以一个村的变化反映出整个脱贫攻坚工作的成效,体现出一个党员是一面旗帜,一个党支部是一座堡垒的深刻意义。

《后龙村扶贫记》是聚焦广西极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历程的长篇纪实散文。广西百色市凌云县是深度贫困县,而泗城镇后龙村是这其中的贫中之贫,贫困发生率达89.82%,贫困程度之深、贫困发生率之高位居广西前列。

这本书以后龙村贫困群众及基层扶贫干部为两条线,一明一暗,交错出现,深层次展现贫困群众与扶贫干部之间由陌生、防备、对峙到接受、融合、改变的脱贫历程;以9个贫困家庭的9名贫困代表为书写对象,罗南并非简单概括其生活困境,而是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史、心灵史,全面呈现凌云县后龙村背陇瑶民族独具特色的日常生活,及在党和国家的帮扶下,精神与物质生活都得到了质的飞跃。真实反映了党员在伟大的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巨大贡献。

墨杨世无双,赠君一枝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