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海错图》读后感锦集

《海错图》读后感锦集

《海错图》是一本由聂璜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6.00元,页数:4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错图》读后感(一):海错图译注整理后记

【本文为原书后记代整理说明,因丛书体例规范未予出版,近发售在即,特发布以供参考。】

承乏本次古籍整理,深感不易,书中所涉丰富的海产、地理、化学等知识,对于斗室之中的文科生来说,既是一次拓宽学术视野的机遇,也是一个考验知识储备的挑战。为确保内容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我与好友吴冠臻尽可能动用了所学历史、文献、语言、文字等知识,在不擅长的领域也斟字酌句、旁搜博采,力求做到有疑必注、有注必据,给读者提供顺畅的阅读体验。

《海错图》原著共四册,作者聂璜的图文顺序是严格按照“羽、毛、鳞、裸、介”五类划分的:第一册只绘制了鳞类,第二册除了鳞类还出现了毛类和裸类,第三册绘制了羽类与介类,第四册绘制的几乎都是介类,全书反映了他的博物思想和编订顺序,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第四册目前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前从未正式出版,我们有幸获得许可,能够整理出版全四册文本内容,复合完璧,献飨读者,实乃人间快事。

关于任务分工,吴冠臻负责第一册、第二册前半、第四册前半的译注,由我负责第二册后半、第三册、第四册后半的译注。统稿和校对则是我们与编辑同志共同完成。由于学识有限、时间促狭,本书可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纰漏与不足,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关于参考的现代文献专著,考虑到行文简洁,未在各注文处标出,这里统一总括如下:博物学方面,张辰亮《海错图笔记》(壹、貳、叁,另特别感谢小亮老师对本书的关注和指导)、王嫣《博物学视域下的<清宫海错图>研究》(论文)、杨德渐《聂璜和<海错图>》(报刊);语言文字学方面,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李海霞《汉语常见鱼名命名理据考》(论文)《汉语动物命名考释》。谨在此对诸位前辈学者及校书编辑,以及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亲友,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读者朋友们若对相关方面感兴趣,也可根据书目深入了解。

附:《海错图》自咏四首

造物太初长夜饮,天倾西北地为杯。侧身今古三生业,袖手瀛涯一粒埃。机巧已随鸥寄去,烟波信是海归来。与君商榷成新训,不使诸图尽锦灰。

八极丹丘不可问,异鱼岂望一图收。酒酣长殢星生处,地陷何归夜尽头。万里到时无故物,千帆过处有沉舟。海间漠漠仍回顾,某亦鲰生第九流。

我所衔心百之一,小忧深喜递相推。流连涯涘何须悟,商略襟怀誓不灰。摇碧可堪鱼在在,凌波曾许夜回回。多情钓客钟於海,梦向潮头劝一杯。

宇宙蓝星谁肇造,常於夜海走狂飙。愁鱼岂必西湖底,怒月永挟天上潮。一夕祖龙初蹈陆,四维品物尽承祧。至今亿载无由溯,徒有流传三百谣。

白牛芜狐

2019年12月1日

《海错图》读后感(二):《海错图》提要(子部谱录类)

【本文为笔者四库总目课程作业仿写练习,部分参考本书整理后记及杨德渐先生《聂璜和<海错图>》(载在氏著《海错图通考》)。】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抄本)

清聂璜撰绘。璜,号存庵,康乾间钱塘人,浙商家子也,幼尝随父入闽,复客台瓯二十余年,历游淮扬、河北、天津、滇、黔、荆、豫诸方,熟稔海物,晚岁“集稿誊绘,通为一图”,即本书也,平生所交皆渔人舵师,史志俱无明载,惟其岳丈丁文策叔范有令名,《清稗类钞》谓“号固庵,明诸生,明亡不仕”。按《海错图》有文策赠序:“聂子存庵,余门下倩玉也。好古博学,每遇一书一物,必探索其根底,覃思其精义而后止。”可以稍知璜之身世。又据书内提及,另撰有《蟹谱》《日本新话》《闻见录》等,《蟹谱》纂入本书,馀则已佚。

此本书首有序二跋一,其落款“时康熙戊寅仲夏”,知初成於康熙三十七年,然《神龙》条谓“图中之龙虚悬,康熙辛巳,德州幸遇名手唐书玉补入”,则迟至康熙四十年仍补缮不辍。雍正四年,太监苏培盛携入清宫,呈送造办处,遂充内府收藏,析为四册,形制殊非旧观,盖原不分册,且序称“首以龙虾,终以鱼虎,中间分类而杂”,而今册一鱼虎居首、册四龙虾殿后,是尽倒其条目矣。

书中生物,可分五类,曰介、羽、裸、毛、鳞,册一通为鳞类,册二另录毛类、裸类,册三羽类、介类,册四通为介类,观览宏阔,搜罗丰赡。又笔力清隽,图画粲然,每题一物,必描摹肖象,撰定辨证,末附四言赞语;或偶骋才思,构缀长赋,取青妃白,摛藻扬葩,若《鲎赋》《蟹谱序》《图海错序》是也。凡此皆可见璜博涉艺文,广览书志,自经及子,莫不睹其要而备其体也。

至於成书旨趣,璜自感“海错自昔无图”,《异鱼图》《山海经》咸有不周,且“昔贤著书多在中原,闽粤边海相去辽阔,未必亲历其地、亲睹其物,以相质难土著之人,徒据传闻以为拟议,故诸书不无小讹”,是以旁搜远绍,穷究深耕,卒裒为条目三百六十有四,追迹万震《南州异物志》、沈莹《临海水土志》,跨蹈文俶《昆虫草木状》、汪昂《本草鱼虫部》,功著学史,名膺博物,良有以也。然惟化生是信,剿袭陈说,雀可化蛤,蝗可化虾,至谓“天地生物不离乎胎卵湿化”,则古人尚怪之通弊,亦毋必厚责也。

今人张辰亮著《海错图笔记》,指点解释,颇有理致;杨德渐、徐奎栋主编《海错图通考》,援今证古,比较物类,更显匠心;复有戴启飞、吴冠臻译注本,浅易通俗,亦为一助。然原典前三册现藏北京故宫,册四藏台北故宫,未能完璧,可不唏嘘!

《海错图》读后感(三):与《山海经》齐名的博物志,画风清奇却赢得了清朝三位皇帝的喜爱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美好的事物总是格外欣赏,所以造就了许多风雅之物。像诗词歌赋,书画器皿,石刻园林,无不在此列。然而,在清朝时期,却有一部画风清奇的手绘图稿先后被乾隆、嘉靖、宣统三位皇帝所喜爱,它就是如今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海错图》。

这是一部与《山海经》齐名的古代博物志。不过,两者之间也是存在巨大差异的。简单来说,《山海经》描绘的是各种神妖鬼怪,而《海错图》虽然也有一些被神化了的海洋生物,但整体内容比较注重写实和考证,这都要归功于本书的作者聂璜。

在历史上,聂璜所留下的个人痕迹并不算多,但通过这部书的序言和一些蛛丝马迹,却可以让我们一窥这位画家的创作初衷。据可靠史料记载,聂璜,字存庵,浙江钱塘人,后活跃于海上,因对神秘的海洋生物充满好奇而持续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取证。再加上,他逐渐意识到前人所作博物典籍有诸多谬误之处,遂决心著成《海错图》一书,以弥补人们在海洋方面的认知空白。

我们都知道,古人大多崇尚儒学,作为清朝画家的聂璜也不例外。《海错图》的名字就出自《尚书·禹贡》中的那句:“厥贡盐絺,海物惟错”。而“错”在这里可不是错误的意思,而是指海洋生物种类繁多,错综复杂而令人捉摸不透。

在《海错图》一书中,作者共记录了其所见所闻的336种海洋生物,且每一种海洋生物都配有相应的手绘插图、考察记录和文献考证来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部书籍是一部知识量强大的海洋生物图鉴。它既展现了古人对海洋的探索精神,也为后人了解古代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科普资料。唯一令人觉得遗憾的是,由于创作年代久远,书中所用的文言文文体,对于用惯了现代语言的我们来说,想要完全理解其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不过,如今,这个问题也完美地解决了,因为总有先行者急人之所急。在译者戴启飞和吴冠臻的帮助下,我们不仅可以读到书的原文,还可以看到史料丰富的注释和经过细心打磨的译文,从而真正实现无障碍阅读。

前面已经说过,《海错图》的整体内容是比较注重写实和考证的。在我看来,其写实性体现于作者的工笔画绘画风格,为了呈现出真实的海洋生物形象,他没有将其美化。因此,在以美为尊的人眼中,它们可能是丑的。至于考证则体现于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字里,通过阅读,读者可以进一步掌握海洋生物的外形、生活习性以及生长特点,而每篇短文结尾的那句海洋生物赞,更是精辟到位。

比如,对于极其稀有的海鱼“青丝鱼”,作者赞它:“一鸣惊人,鹦鹉柳枝。青鱼碧海,不跃谁知?”比如,对于又名黄花鱼的“石首鱼”,作者赞它:“海鱼石首,流传不朽。驰名中原,到处皆有。”比如,对于像双髻鲨的“云头鲨”,作者赞它:“鲨首冲云,腾起虚空。问欲何为,曰予从龙。”又比如,对于喜欢群聚于向阳处的“墨鱼子”,作者赞它:“非黄非白,未骨未肉。一点真元,先付厥墨。”……

这样具有韵味的总结性语言,若是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和对海洋生物的清晰了解,是绝对作不出来的!由此可见,聂璜实际上是一位志存高远的才子画家。当然,由于古代科学的局限性,作者对某些海洋生物的看法也存在一定的谬误。不过,这部书籍对人类认识宽广的海洋世界,还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总的来说,《海错图》是一部非常具有收藏价值的著作,也是每个人书架上必不可少的博物科普书,强烈推荐!

《海错图》读后感(四):穷酸秀才写了本奇书,乾隆藏在枕下当宝贝,网友:不就是本菜谱吗

话说清朝初年,江南出了一位怪人。这人和其他文人不一样,不仅不热心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反而像个流浪汉一样,沿着漫长的海岸线,从北向南一路颠簸。最奇怪的是,这个人不光一路寻找各种海鲜,还向当地的渔民打听各种海兽怪谈,最后再用笔把自己见到、听到的海鲜统统画在纸上。

这个怪人名叫聂璜,一生未获功名,到死也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画师,而且他的画风与当时崇尚山水、人文的主流画风完全不同,因此根本卖不出几幅画,一辈子穷困潦倒、黯然死去,留给妻儿唯一的遗产,只是一本无人问津的“奇书”。

但聂璜绝不会想到,几十年之后,这本被人遗忘的“奇书”,竟然被见惯了好东西的乾隆皇帝珍而重之地压在枕头底下,平日里秘不示人。直到乾隆帝死后,人们才从清宫宝库中发现了这部失传多年的奇书。据说,一位学者初次看到这本书时,惊讶地脱口而出:“这不就是清代的《山海经》吗?”

这部被视为能与《山海经》比肩的奇书,便是《海错图》——一部内容丰富、形式诱人,科学性、艺术性、可感性均备受称道的海洋生物图志。

在这本书中,囊括了336种海洋生物,一物一图,一图一文,有观察记录,有文献考证,更有化生传说,是一部自面世之日起,就被皇室和文人士大夫所珍视的赏物图志。

据雍正朝《流水档》记载,雍正四年,《海错图》即由副总管太监苏培盛交入清宫造办处收藏。经过皇家重新装裱后的《海错图》共四册,其中,前三册藏于故宫博物院,而第四册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或许这部《海错图》的绘画风格不符合雍正皇帝的审美,所以雍正虽然收录了这部书,但几乎从未翻阅过它。而乾隆皇帝就非常喜欢这套书,他不仅让人把这套书重新修补、装裱,还郑重其事地将其放在自己的枕头底下,闲来无事就拿出来翻一翻,并对太监们说:“朕戎马半生,这部书满足了朕对于大海的想象!”

后来,乾隆又把《海错图》收录在《石渠宝笈续编》中——要知道,能被《石渠宝笈》和《石渠宝笈续编》收录的,可都是清代皇室收藏的书画珍品呀!

多亏了乾隆皇帝,这套神秘的《海错图》才得以传承到今天,而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手绘彩图修订版《海错图》,更是尽最大努力还原了这部奇书的原汁原味,让我们有机会大饱眼福,一观其中究竟。

那么,《海错图》里究竟写了哪些有趣的内容呢?

要知道,这部书的作者聂璜,称得上是中国古代一位极其少有的海洋生物画家。他当年曾沿着海岸线,先后游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等地,对当地的海洋生物进行观察和考证,并将自己的观察所得画成图卷,留给后人一套画风清奇、内容有趣的海洋生物图鉴,也就是这本《海错图》。

就拿大名鼎鼎的美人鱼来说吧,聂璜对人鱼的描述是这样的:“其长如人,肉黑发黄,手足眉目口鼻皆具,阴阳亦与男女同,惟背有翅,红色,后有短尾及胼指与人稍异耳。”简直丑到了极点,因此有学者吐槽说:“人鱼是有几千年历史的传说生物,在不同的书中有不同的形象,《海错图》里的这个应该是最丑的。”

再比如鳄鱼,聂璜并没有亲眼见过鳄鱼,他对鳄鱼的描述,来自一位曾去过越南的福建商人:“其鱼金黄色,身有甲如鱼鳞,鳞上生金线三行。口方而阔,有两耳,目细长可开合,四足短而有爪,尾甚长,不尖而扁。牙虽刺而无舌。”所以他画出来的鳄鱼,完全是一条被核辐射过的怪物。

不过,对于自己亲眼见过的海洋生物,聂璜的描述还是很用心、很精准的。比如曾让江东步兵张翰生出“莼鲈之思”的鲈鱼,聂璜是这样写的:“鲈鱼,巨口细鳞而身斑,背微青……食宜人,作鲊尤良。”

再如名列“长江三鲜”的鲥鱼,聂璜这样描述道:“产江浙者,取于江,味美,产闽者,取于海,味差劣……此鱼鳞白如银,多骨而速腐,是以醉鲥鱼欲久藏,始腌浸时投盐必重。”最后,聂璜还写了一首《鲥鱼赞》,曰:“弃骨取腴,鱼中罕匹。四月江南,时哉勿失。”我完全可以想象聂璜一边写这些文字,一边流着口水的模样。

但我个人认为,聂璜最偏爱的海鲜,当属西施舌,他在《海错图》中写道:“西施舌,即紫蛤中之肉也……食者剖壳取肉煮,供宾筵,其汁清碧似乳泉。”随后他同样做了一首《西施舌赞》,曰:“西施玉容,阿谁能见?吮彼舌根,如猥娇面。”

读罢这些关于海鲜的文字,真是令人食指大动,难怪有网友评论说:这不就是一本古代的海鲜烹饪大全吗?或许,从这本《海错图》里透出来的,正是古人那种狡黠而雅致的生活意趣呢。

《海错图》读后感(五):《海错图》丨一半科普,一半传说,一座宝库

先说结论,《海错图》是一个宝藏。

雍正四年,大太监苏培盛献给皇上一套奇书《海错图》,没错就是《甄嬛传》里那个苏培盛。

不过雍正皇帝可能是因为专情于后宫佳丽,啊不是,是太勤于政务,对这套图谱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是后来乾隆皇帝却对这套图谱爱不释手,不时翻看还盖了很多章在上面(老盖章人了)。再之后嘉庆、宣统等皇帝也都很喜爱这部图谱。《海错图》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为什么让这么多皇帝喜爱呢?海错中的“错”,是错综复杂的意思,海错是指就是海洋里面种类繁多的生物。至少是从西汉开始,中国人就用「海错」来指代海洋生物,所以说《海错图》本质上其实是一本古代的海洋生物图鉴《海错图》成书于清康熙年间,作者名叫聂璜,他并不是宫廷画师,而是一位民间的画家兼生物爱好者,搁现在的话就是一个博物科普博主。不过那时候想当科普博主很难,海洋生物这一块图谱资料很少,在既不能百度也没有知网的时代,想要了解海洋生物除了听见多识广的人口述外,只能自己亲自去探索。康熙年间,聂璜游历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种,就把它画下来,并翻阅群书进行考证,还会询问当地渔民,来验证古书中记载的真伪。就这样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聂璜创作出这一套《海错图》。《海错图》描绘了300多种生物,其中的动物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大部分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以及传说中的神奇生物。

除了细致精美、憨憨可爱的绘画之外,聂璜还对每种生物配以文字说明,包括这种生物的历史传说、生活习性、观察记录,而且聂璜的文笔很好,经常给生物写个小赞,让读者读起来非常畅快。难怪皇上们喜欢!并不能吧《海错图》当成一本完全的科普图册,毕竟书中有一些传说中的生物,有点《山海经》那味儿了,是不存在的。还有很多生物,受制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聂璜记录的并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但是这套图册的意义非常重大。首先这是一套开创性的图谱,在《海错图》之前,没有一本书能如此详细的记录了中国海域里的各种生物。其次,这套书考证十分认真,对当世和后人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书中的生物可以简单分为两类,聂璜亲眼看过的和聂璜没亲眼见过的(听别人讲述或者传说中的)。凡是前者,图册都非常逼真、详尽,科学指导意义重大。而后者又分两种,一种是却有其物,但是聂璜没有见过,如鳄鱼,于是他只能根据别人的描述和自己的想象力去绘画,从这些生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科普的局限性。再有一种就是传说中的生物了,如人鱼、蛟龙,那些图谱就有点《山海经》的味道了,读起来也很有趣。综上,《海错图》里记录的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宝贵的价值,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海错图》共分为4册,由于日本侵华,故宫文物南迁,辗转中,全套四册书分了家。现在前三册《海错图》留在了北京故宫,第四册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我买的是重庆出版集团的这一本,增补了台北故宫的那一部分内容,集合了原文、原图,添加了注释和译文,读起来非常顺畅。

挑几个我很感兴趣的生物,一起领略《海错图》的魅力吧!

前面说了,凡是聂璜亲自见过的生物,他都画的非常逼真,描述的非常准确。有多准确呢?比如这个花鲨:

大家可以注意到一只小鲨鱼从鲨鱼妈妈的肚子里钻出来了。聂璜在书中是这么说的,渔民说“鲨鱼都生育幼崽,即便有鸡蛋一样的鱼卵,也是胎生物”。他表示不信,正好最近看见解刨一条花鲨,发现肚子里真有5条小鲨鱼,两只绿色的肉囊里包裹着小鲨鱼,旁边还有若干鱼卵。于是聂璜画了这幅画,小鱼从妈妈肚子里钻了出来。那这种鲨鱼是什么鲨鱼呢?是白斑星鲨,长这个样子:

不得不说,聂璜画的还是很像的!那白斑星鲨肚子里是什么样的呢?白斑星鲨属于卵胎生,无卵黄囊胎盘;每产1-22仔,大多2-6仔。妊娠期约10个月,春季产仔,仔鲨长30厘米,经3-4年性成熟,此时长达62-70厘米,也是和聂璜说的相吻合的。有趣的还有这种,夹甲鱼,聂璜专门画了4种视图,“其状甚难图,今分作四面看,法合而会意之”——这种鱼形状太复杂了,只能给你们多画几个视图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很好奇,真的有这种奇怪的鱼吗?于是去查了查,真有,叫做箱鲀。你看像不像吧?

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 这种鱼叫蟳虎鱼,聂璜在绘画它捕猎螃蟹的图非常生动:

蟳虎鱼先去拿尾巴逗螃蟹,螃蟹夹住它的尾巴后,它就使劲甩尾巴,把螃蟹的一直大鳌甩断。过一会儿又故技重施,把螃蟹的另一只大鳌甩断。等螃蟹没有了自卫的武器后,蟳虎鱼就游回来用嘴吮吸螃蟹断了蟹钳的地方,一会儿就把螃蟹的肉吸光了。这幅图就画的蟳虎鱼捕猎的状态,生动又残忍。其他常见的鱼,聂璜画的更轻松了,比如石首鱼(黄花鱼)

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举例了。通常来说,鱼虾蟹贝类等常见的海洋生物,聂璜画的像,写的准。

但也有很多是他只听说过,没见过的,画的就不那么像了,比如这个~

你猜出这是啥了吗?科莫多蜥吗?

别说还真有点像,但不是科莫多蜥。加点文字描述你再猜猜:似蜥蜴而大,水潜,吞人即浮。长二丈余,身有甲如鱼鳞,口方而阔,有两耳,目细长可开阖,四足短而有爪,尾甚长....如果只看文字描述,聂璜画的还挺吻合的,但我不得不告诉你,这个生物是安南国(越南)的鳄鱼...

所以,聂璜老师,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呀~

如果鳄鱼这种,只是因为道听途说而失真,那下面这些可就离了大谱了!

上面这个叫“海和尚”....乌龟的身子,人的头

这货,竟然是人鱼!!!!!聂璜你不要骗我,人鱼是这样的

啊不是,是这样的!

你那怎么能叫人鱼呢?太丑了吧...... 除了这些奇怪的生物外,还有鲛、龙

以上这些很明显都是现实中不存在的,都属于中国古代传说里的生物,遇到这些生物,我们把《海错图》当《山海经》来看就好了!

通过我上面的举例,大家应该能更清晰的认识到,《海错图》并不是一本严谨的科普书,不能全信,需要细细考究。但是这个考究的过程,是非常快乐的,考究中收获的知识远比简单读一本“科普”图册要多的多。祝您阅读愉快,我是 @麋鹿先生

最后,憨憨印鱼镇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