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心理咨询不是你想的那样》读后感1000字

《心理咨询不是你想的那样》读后感1000字

《心理咨询不是你想的那样》是一本由[美]詹姆斯·F. T.布根塔尔(James F. T. Bug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92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202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咨询不是你想的那样》读后感(一):打开心理学迷蒙世界的大门

心理学在我看来,不是浅浮于表面的文字符号,也不是单调死板的计算公式,而是如深海般的世界,令人感到畏惧的同时,又在吸引人们不断地前去探索…… 在阅读《心理咨询:不是你想的那样》这本书中,逐渐打开了真正全新的“心”视角,触摸到了属于心理学的神秘与深刻,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心理学与心理咨询、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一.此时此刻,活在当下

“在当下,生命方可绽放”,书中强调了一种背离固执在头脑中的心理咨询方式,即强调受访者此时此刻的感受与想法,以体验为中心,注重主观世界,使受访者沉溺于自身的内心世界。这与我个人先前接触的心理咨询不同,在固有的思路里,我认为心理咨询师会着重于对受访者过去生活的审视,来获取并判断出受访者心理状态与过去不同甚至是反常的原因,从而来进一步推断并安排出诊断思路,最终把受访者拉回到正常的生活。 作者在书中阐述了用这种心理咨询方式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变化。我们所说的当下,就是现在,是我写下这段话的当下,也是你阅读这段话的当下,它具有强烈的相对性、即定性与流动性。心理学一直强调的时态只有现在进行时,这是因为你过去与未来对一件事情的思考会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当下的感受与情绪的起伏在当下过去之后便消失了。因此,作者认为并无必要去过度复盘过去史,而需要将重点放置于此时此刻。这种方式需要两者之间的配合,使来访者进入痛苦的时刻,使其对痛苦有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让咨询师对其痛苦的原因有所了解和掌握,同时在痛苦中,来访者对生活有了新的思考,两者相连,从而使其获得康复与解脱。 这种方式是作者推崇的中心论点,但这不仅适用于心理咨询,更适用于现实生活。生命同样也是需要一种真实的体验,而不是过去的经验。所谓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不。“活在当下”,在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中,饱含了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重视,这不是对过去的置之不理,也不是对未来的悲观主义,而是尽全力把握能把握的当下。当下,能改变过去的悲喜苦乐,也能为未来埋下伏笔。人生本身就是漫漫之路,道阻且长。如果无法活在此时此刻,而是去过度忧虑未来,过度悔恨过去,那么生命就会失去最本真的意义。原来,活在当下不仅是作者推崇的心理咨询方式,更是一种对生命真理的追溯,只有活在当下,活在每一个呼吸里,来之可期,过之可弃。

二.关于心理咨询 首先,是关于心理咨询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体验为中心,强调实际感受,还有一种则是以信息为中心,强调剖析审理。比如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中,以童话的角度讲述一个心理咨询的过程。其中里面的心理咨询师苍鹭便是以信息为中心,通过对其家庭,童年等内容的询问以及信息的获取,向其介绍了不同的人格结构,并告诉蛤蟆需要建立个人的人生坐标,最终使蛤蟆学会了自我成长。这就是一种以信息为中心的治疗过程,比较符合人们心中常见的心理咨询模式。而在《心理咨询:不是你想的那样》这本书中,则重点推出了一种以体验为中心的心理咨询方式。这两种咨询方式无分对错,只是其适用于不同的群体,产生不同的效果,结果都是为了让来访者获得一种心理意义的重生。

其次,关于心理咨询双方的关系,在书中被称作“工作关系”,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朝圣的救赎关系。 心理咨询的过程往往很漫长,从心理咨询师角度来看,他需要有强大的内心世界与内心力量来应对前来访问的大千世界中的一员,应对各式各样的情绪,他需要准备就绪进入来访者的内心,寻觅其认为生活不完整,生命索然无味的源头,在其中,他甚至需要学会应对来访者可能存在的阻抗心理,再一步步带领来访者回到阳光普照的世界。这是心理咨询师的朝圣之路。 来访者在寻求心理咨询的当下是一种急需救助的时刻,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回归到自己熟悉的彩色,他们希望生活节奏能平稳如初,于是他们选择了心理咨询这种救赎方式。来访者可能需要往返体验自己被践踏的痛苦,他们可能需要调整步伐跟上周遭世界,他们尽量跟紧咨询师的脚步,这是来访者的朝圣之路。 在来访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他会分析个人感受与情绪,配合咨询师完成一步步工作,在痛苦与焦虑混杂在一起的空气中,慢慢将自己从禁锢的囚笼中解脱。而反观咨询师,他也在了解他人的过程中,开拓个人视角,收获新的感知,在救赎他人的过程中治愈并弥补了自己,两者都将在朝圣之路上救赎并涅槃。 心理之路,或是心理咨询之路同样是人生之路也是生命之路,需要我们不断地追寻,不断开拓。迷蒙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就等着下一步,我们的追赶。

《心理咨询不是你想的那样》读后感(二):关于心理咨询实践,布根塔尔的毕生经验升华

从选择心理,到离开心理,到回归心理,结合毕业9年的历程,一同拜读布根塔尔所言的心理咨询,体会人与生俱来所具有的那些本能和能量。

心理学这么学科如同其他学科一样,需要用一生去体会学习。由于兴趣大学选择了心理学专业,也同样由于学识初浅,毕业就草率改了行。直到再次回归心理学专业深造,回望这十年的经历,才突然明白,这门学问值得用一生去体会。

很多人对心理学好奇,它的神秘性并不来源于脑科学与心理品质打分高低,更多的是人们对于心理咨询领域“治病救人”的神化。通过聊天就可以了解内心问题,只要来咨询就能从咨询师那里找到想要的答案。如果是抱着这样的认知来做咨询,恐怕是要让人失望的。因为心理咨询师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不是神。

可他的身份偏偏很特别,他是位医生,却不会给你开药吃;他亦是位教师,却不会对你长篇大论说教你到痛改前非;他还是位朋友,却不会称兄道弟陪无条件陪你发泄和安慰你。他会关心你的内在逻辑和情绪状态,陪你找到内心本就存在的成长力量,教会你如何面日后的生活。

我接受过多种咨询类培训,也很早就接受过人本主义这一经典的心理理论,却是首次了解到布根塔尔前辈这样的人本咨询理念。更确切地说,布根塔尔是对咨询师所持信念的升华,对咨询方法的艺术化,对来访者的生命化。人本主义的观念本就以来访者为中心,相信人的正向、成长的力量。这是大多数有基本心理学知识的朋友所了解的,但通过阅读布根塔尔这本《心理咨询不是你想的那样》,确实对咨询有了新的启示。

简单将阅读中的所思所感列出来,与书友们分享

1、以感恩之心从事咨询职业

如果说怀着热爱和慈悲之心从事这个职业,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心理咨询属于治病救人、助人行业。但布根塔尔并不这样看。他称自己所做的事业为“活着”的事业,不仅指助人更好的生活,更是指与来访者共同探索内心过程中,双方的成长。凭借他的咨询经验和专业学识,足以成为后辈们崇拜敬仰之人,亦是许多回归正常生活的来访者的贵人,然而“活着”的事业一词,却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一位心理学大师对存在--人本主义的践行,道出了精髓。心理咨询开始于热爱,因感恩而悟生命的意义。

2、关注当下体验,而非当下的信息本身

这样说或许很令人迷惑,体验不是通过信息来完成的吗?

的确,心理咨询的过程离不开信息的流动,但信息流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此刻的状态、感受,而不仅停留于信息。换句话说,此刻来访者分享的信息可能是多年前的一件事,但咨询师更应关注的是此时此刻的来访者,而不是跟他一同解决当年的问题,即便这个问题的根源产生于那个时刻。

再通俗些来说,过往的经历已经对这个事件加以修改,过去的历史也无法改变,但回忆起多年前的事情,此刻的来访者有什么感受,他分享这些的目的缘于什么,他此刻又是如何看待当年的事情,这要比这件事本身更为重要,也是推进咨询进度,帮助来访者了解自身的很好突破口。

让来访者静下来体会自己的内在情绪、想法,进而自己意识到内心所需,而不是停留在一件事带来的信息表层。当然实现这样的深入探索很难,当阅读书中案例时,就能体会到令人抓狂之感,而这种焦急其实来源于作者给我带来的第三条启示。

3、人的主体性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存在

我们习惯于简化外界信息,团队、晋升、认可等等,这些只是作为个体的一个标签而存在,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将人物化,而遗忘了人是活着的,是改变的。咨询过程中似乎也容易陷入维护咨访关系等物化、程序化的困境中,影响咨询效果。

不可否认,良好的咨访关系,和必要的信息搜集是推进咨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过于重视咨询中信息的搜集,往往会令咨询停于表面,调入解决问题式的思维模式,丢失了有血有肉的来访者。书中用详细的咨访案例对话试图说明传统问题分析式咨询、与加入追随关怀来访者此时此刻状态的引导,两者之间的差别。选择人本主义,相信人的自我成长力量,却忽视了咨询中时刻变动的咨访双方的主体性,这一点值得每位心理咨询者去不断体会和反思。

4、限制性亦是可能性

这种说法似乎有些哲学思辨的意味,其目的是想启发人对事情的观点。作者以航天服为例,讲述了在太空环境想要出舱时,需要身着航天服为保护。虽然航天服可以保护个体免受宇宙射线辐射、并提供氧气,但也造成了限制,个体无法感知外界,他无法去挠自己的鼻子,感受不到重力,如果没有无线电通信也等同于便捷沟通能力也失灵。可这种限制却换来了人类不可能做到的外太空舱外探索。

从另一角度来看,心理咨询的过程也是场探索生命的冒险,尽管有所不适和限制,突破后可能会有新的损失,但正是这种在能与不能之间一次次寻找平衡点,才有了更多的创造、发现、前进。

《心理咨询不是你想的那样》!

它是从生命的视角,对多样性和可能性的重新定义,是与传统心理咨询信念不同的新的赋能。

《心理咨询不是你想的那样》读后感(三):你更在意的,是过去还是此刻?|《心理咨询不是你想的那样》

文 | 林语

1539字

随着疫情又一轮爆发,多个城市被封控静默,我所在的地区也在行列当中。

在这种特殊时期,人会变得敏感,一些情绪和现象也会被无形放大。

在小区封控期间,经常有人抱怨:

什么时候解封?为什么隔壁小区可以出去买菜?……

等到疫情有所好转,又开始抱怨:

把小区所有门都打开真的安全吗?在我们小区做核酸出现危险怎么办?

……

有意思的是,两种声音看似主张相反,但抱怨的好像是同一拨人。

人是活在自己的主观感受中的。

关键不是“你想了什么”,而是“怎么想”。

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你怎么想,世界就是什么样。

你的焦点在哪里,能量就流向哪里。

对于“活在当下”,很多大家的表述不谋而合。

曾国藩说: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丰子恺说: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无不说“活在当下”,却无不在说“活在当下”。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布根塔尔在最新著作《心理咨询不是你想的那样》一书中也着重指出心理咨询中“此时此刻的体验”。

作者强调,比起关注来访者的信息,关注来访者此时此刻的体验,更能为生命改变带来强大的力量。

书中指出,以信息为中心的疗法,倚重被彻底调查的个人史、逐步构建的因果联系和对来访者体验的阐释。

更多关注过去,倾向于将咨询师视为改变的最重要因素。

而以体验为中心的疗法,将此时此刻正在实际发生的来访者的主观体验置于中心位置。

主要是现在进行时的,更重要的是,来访者被认为是改变的唯一来源。

就像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有的人表现出莫名的恐慌,而有的人却丝毫不受影响。

从信息的角度出发,会关注恐慌背后的因果联系。

那些过度恐慌的人,面对其他事情是否也容易出现过激反应或过度焦虑的状态。

这些过度反应,是否与其早年经历有关,或产生于某些特殊事件。

根据过往的经历解释当下的反应,过往经历的影响远大于当下的事情本身。

而从此时此刻的体验出发,会更关注当下的情绪与真实感受。

那些丝毫不受影响、面对压力能够泰然处之的人,他们当下的感受如何。

无论发生什么,或正在经历什么,一切以当下的体验为中心。

不关注你想了什么,而关注此时此刻你如何与自己共处。

书中指出,关注来访者此时此刻的体验,会带来三种效果:

1、对哀伤的更多探索

2、减少认知层面的干扰

3、获得更持久的治疗效果

很多时候,真正影响我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解读。

当一件事情触发了过往经历中的创伤,会唤醒记忆中痛苦的感受。

这种感受并非属于当下,而是存在于被封存的记忆中。

如果我们无法分辨,便会误以为是当下的事情引发的。

进而,对当前的人、当下的事,产生过激或过度反应。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追溯缘由,总能发现过去的影子,却解决不了当下的问题。

关注“此时此刻的体验”,意味着跳出思维的联想,拥抱真实的感受。

如果你现在感到痛苦,是否愿意让自己继续沉溺。

如果你当下感到恐惧,是否想帮助自己重塑勇气。

摒弃错综复杂的思考,自主选择对待自己的方式。

掌握人生的主导权,你的选择应该在你自己手上。

很喜欢一位老师说过的话:

“读过的书,90%都会忘记,但剩下的10%成就了现在的你。”

对于人生经历,不也是这样嘛。

经历过的事情,90%都会过去,余下的10%成就了现在的你。

那些挥之不去的创伤,终将成为你最坚硬的铠甲。

助你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别让过去的痛苦影响今天的生活。

也别让今天的决定影响未来的你。

活在当下,关注此时此刻的体验。

人生,是一个人的英雄之旅。

《心理咨询不是你想的那样》

[美] 詹姆斯·F. T.布根塔尔(James F. T. Bugental)

机械工业出版社| 华章心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