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摘抄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摘抄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元,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一):与闪光的灵魂交谈

✨本书其实是朱光潜旅欧期间从海外寄到某一家杂志社登载过的信,这些文章后来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由开明书店于1929年3月出版。目的是以一般人为对象,从实际生活出发来介绍些学术思想。这十二封信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就是受信人,谁都应该读一读这十二封信。每封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题,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凡此种种。作者虽随了个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沉,要从根本上做工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 ✨这本书虽是薄薄一本,却蕴藏着无限的力量。朱光潜先生的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地给与我们青年启发和鼓励。“读一本书,就像和高尚的人谈话”青少年难免会感到迷茫,那不妨与这位发光的智者谈,他会给予我们方向和力量。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二):这十二封信写给的不止是青年

这本书是我很早之前就想读的,一直脱到现在才读完。当时我正直青年,我也很愿意去接受别人的建议,不过现在看来,我觉得现在这个年龄才是我读这本书的好时候。

第一封信便是谈书。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主题。我们总是喜欢读新书,读畅销书,读大众评为好的书,作者却联系我们读旧书。书中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不必读的书。我相信很多必读书的人看书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书籍的,我也一样。有的书即使被推荐的天花乱坠但不是我喜欢的我也不会去看,因为读书是自愿的,如果被逼着读那你什么书都看不进去。

后面的几封信里便写了动与静、谈论写作文,谈论人生了。为什么我说这十二封信写给的不止是青年,因为在我现在看来,有的问题十几岁的青年是不太能理解的,就像现在二十出头的我有的东西也不是很能理解,在生命的年轮里,有的东西需要我们成长,有的需要我们反复思考才能懂得其中的道理。在理想与事实之间,在现实与立志之间,我们要清楚的知道该怎么选择。理想很美好但需要事实做依托,立志很容易但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去做好每一步。

很庆幸能在现在这个年纪读到朱光潜老师的这部作品,让我在年轻的时候拥有更多的思考,也对未来自己的生活工作都有了新的想法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三):读一本智慧之书,让人生少走弯路

看到书的简介那一刻就迫及待想读,这本书是朱光潜早年留学欧洲时写给国内青年的公开信。这本书中的十二封信围绕与青年相关的各种事,如读书、写文章、恋爱、人生规划、人际交往等,深入地探讨思想、生活和人生。

想必能与这位资深老前辈探讨人生将是多么大的荣幸,虽然在正当青年时没能读到朱老前辈的这本书,但在30+的人生十子路口读到了这本书,书中颇多见解让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尤其适合在夜深人静时阅读,因为只有在夜里整个人才是放松的,身与心放松的时候正是读这本书的好时机,对于一位全职宝妈来说白天很容易被孩子打扰,根本无法静下心来阅读,更别提可以领悟书中的人生哲理了。

昨晚孩子和爷爷去睡了,突然没孩子在身旁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心里空落落的,突然想起床头放着读了一半的《给青年十二封信》的书,带着浮躁不安的心情翻开本书,才读不久就突然感觉内心顿时变得宁静了,慢慢的那些浮躁、失眠都烟消云散。 这十二封信中首当其充的是《谈读书》。 读书对于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似乎已经很遥远了,再也看不到路上有夹着书本走路的学生和路人了,反而常见低头抱着手机走的青年,中年甚至一些老人走路也抱着手机,天天时时刻刻沉湎于手机之中,生活在虚幻的世界里,大好光阴就这样被一分一秒浪费着,着实有点可惜啊。 随处可见的图书管频频倒闭,偶尔遇见一个图书管进去一看,人寥寥无几,偶尔还有人以书当掩护,把手机放在书里看,看到这番情景着实可笑,自欺欺人吗?

随着互联网的更新,很多新青年作者浮出水面,有点文字功底的都开始出书了,然后大作宣传,知识铺天盖地迎面而来,新的旧的全都包揽,但实际上对生活、工作、学习有帮助的那是那些陈年旧识。

朱光潜先生在第一封信里谈到读书时,他提倡青年人要多读旧书。因为世上有太多的好书了,一辈子读的书或许也只是冰山一角。

好书太多说不出到底该读哪些书,但作者着重强调一句话:“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不必读的书。”

虽然我很喜欢读书,但我读的差不多大多数都是一些新出的书,一年读不少书但是记住的,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少之又少,就像读了一大堆育儿书,结果孩子淘气时我该打打,该骂骂,书中那些科学沟通法在这一刻已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朱光潜老前辈的《给青年十二封信》浓缩了成长路上的大智慧,可把这本书当作成长指南,不时翻来读读,将会让你少走弯路,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做一个精神而有智慧的人。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四):《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数字时代重读朱光潜:像草木虫鱼一样, 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

好书犹如浩瀚的星空,无论如何仰望都无法穷尽,人生短暂,喜欢又能把握的总是不能尽兴,很多时候,阅读的实际厚度增加了,却总感觉没有达到阅读的深度,但民国的作者的书籍除外,民国是一个出大师的时代,文学尤甚,那个时期的作家在新旧学识交替中碰撞出的文学火花,即便历时弥久依然耀眼灿烂。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陆续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集结而成。时间大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信中所谈如读书、作文、爱恋、情理、修身、做人、社会运动,凡此种种,囊括了青年成长中所能遇到的,方方面面需要重点关注和迫切想要了解的。

每封信均有一个明确表达的主题,行文平易惠风和畅,代表着当时社会知识分子所追求和想往的主流方向,娓娓道来的语感,如邻家大哥喝茶聊天兴之况味,绝无老生常谈的暮气说教。

每封信长短恰到好处多则五六页,少仅两三页而已,基本上就是两三千、四五千字的长度,总给人意悠味境的阅读体验,丝毫没有隔时间跨度鸿堑的晦涩感,很多看法和观感,即便是在数字时代,也依然能给人以启迪。

《谈读书》、《谈作文》、《谈升学与选课》、《谈摆脱》均用真挚恳切的笔端,完美地诠释了标题所要铺陈蔓延的思维葳蕤。原来,文学真的是只有好坏的分别,没有新旧的分别。

最喜欢《论读书》。俯仰之间皆是金句,无须细思便觉得大有裨益。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

数字时代的碎片化阅读,往往让人有一种误区,觉得书精简浓缩成快餐化,便可以在相同的时间里,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储备,尤其对于读书而言,岂不知,书海无涯,书读不尽,时间和阅读也有价值之分。

读书方法,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需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及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能加深记忆,事后书评也是对书中某些自己喜欢和关注的片段的一种反刍,好书在读的时候,记忆得越多,获得的受益便越大,很多书在阅读的时候,真的有再读第二遍的冲动。

如果在读书中寻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诱惑的能力定比别人要大些。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无数遍。

简而言之,就是读书的过程要有输入也要有输出。输入的重点,是读两遍,正反两面对照着阅读;输出的重点是记读书笔记、写书评读后感。记笔记相对来说是简单的,但书评读后感这点,对一些人来说,要通过相当的时间和毅力自我鞭策,才能养成。

阅读的过程,总是看易记难写更难,但事实上,那些听上去很难、你很抵触的东西,真正坚持做之后,其实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为继,关键在于坚持。

在《谈动》这封信中,朱光潜写道: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浅显易懂的一句话,却值得人翻来覆去的深思。

《谈升学与选课》论及的升学问题分析起来便成为两个问题,第一是选校问题,二是选科问题,如今读来也是受益匪浅,毫无时代瑕疵感。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除了十二封信,还有八篇随笔。无论是《无言之美》还是《谈理想与事实》,即便是一篇普通的悼念文章《悼夏孟刚》,字里行间,除了文字的优美,彼时的心灵感悟,也时时能得以共鸣。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听人说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胜过自己低头冥想数日;读一本经典好书,好比听良师益友敦敦教诲,受益匪浅。

朱光潜先生以朋友的视角,从读书、选择、交友、锻炼、做学问、写作以及人生与自我等方面,给予了中肯建议与细致引导。可惜在中学时代没能读此书,不然许多选择定会有不同的抉择。过去已逝,未来还远,读书做别样的选择、过欢喜的生活,未来仍可期。

经典不厌百回读,夏日清晨就着窗外鸣蝉,阅读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听他徐徐而言: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真的能体味到心静自然凉的境地。

作者朱光潜,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早年留学欧洲,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曾任全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

其作品文辞优美、内容切实、深入浅出,对提高青年的艺术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代表作有《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西方美学史》等,译作有《歌德谈话录》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