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摆渡人》读后感锦集

《摆渡人》读后感锦集

《摆渡人》是一本由周朝晖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摆渡人》读后感(一):息息相关的中日文化

读完了《日本,种纸上的风景》之后,再读《摆渡人——塑造日本文化的24人》,愈发感觉作者周朝晖扎实的文笔及认真的写作态度实在是不可多得。周朝晖在后记中写道,这本书从起念到成形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本书中的24篇文章是他多年来在日本游学、研究日本文化,并为多家杂志细心撰写的结果。书中提及的24位日本各个领域的著名人物是从日本17世纪初一直到20世纪初这300年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光。他们与中国文化都有着不解之缘,从而被称为“摆渡人”。而作者作为一名书写日本文化的中国人也是名副其实的“摆渡人”。中国与日本文化等各方面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以及诸多的相似之处,了解日本文化是我们无法回避也是不能回避的。

本书前言中作者以一篇名为《江户时代的“教育热”》的文章介绍了日本英才辈出的源头,那就是德川家康在“马上得天下”之后推出的“文教治天下”的政策,在这个政策下日本社会陆续建立起诸多学校,主要学习儒家文化。其中林罗山家族以一家之力将文教延续了三百多年。此后从中国到日本的明朝人朱舜水与山崎暗斋等都为在日本推进汉学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到了18世纪,本居宣长主张寻觅“大和精神”,排斥中国文化。日本开始出现排儒反儒的风气。

此外作者还对松尾芭蕉、小林一茶、种田山头火几位俳句名家,以及曲亭马琴、樋口一叶等小说家做了介绍。无论是和歌还是俳句都是对中国诗词的模仿,但是个人认为这两种文学形式却远远不及中国古诗词的魅力。俳句家的贡献与其说是文学上的,不如说是生活方式和精神上的。松尾芭蕉树立了一种浪迹天涯,永远在路上的风雅旅人形象,他的俳句有一种荒凉之感。但是小林一茶这个农民诗人却赋予了俳句更多烟火气。樋口一叶作为这24位著名人物中唯一的女性却也是毕生荒凉,让人泪目。

除了上述提及的人物,这24位中还包括佐藤一斋、冈仓天心、吉田松阴等多位在多个领域做出贡献的知名人物。作者周朝晖在抒写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时,都会加入自己访问其故居或阅读其作品时的感悟。可见这些人物不只是属于古代,也活在现在的生活中。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即使在现代也有着不可否认的连接。“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摆渡人们任重而道远。

《摆渡人》读后感(二):当我们谈论日本文化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着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

—— 节选自 鲁迅 《藤野先生》

多少人还记得八年级语文教科书中这个耳熟能详的句子?毕业多年后再忆及这篇课文,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鲁迅在仙台医学院的恩师藤野严九郎先生,而是这位鲁迅先生的同乡,400年来在日本人心中近乎神一般的存在、让中国传统学问在日本开花结果的明朝遗臣朱舜水。

作为一位前半生矢志抗清,后半生被迫背井离乡客居日本的遗老,在日本期间,朱舜水四处讲学,无数日本达官贵人纷纷登门求教,其在日本广泛传播了儒学,并且开创了日本水户学。他的学识和品格都深深影响了日本的知识阶层,甚至为后来的“明治维新“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江户时代大名、初代幕府将军德川家康之孙德川光国为了表示对“舜水先生”的礼遇,把日本著名的“后乐园”送给了他,此园后来被誉为日本三大古典名园之一。

书归正传,在周朝晖这本名为《摆渡人》的文学随笔中,朱舜水可说是独树一帜且知名度颇高的风骚人物。尽管在书中24位塑造了日本文化的文人中他的存在似乎并不如何特殊与显要,但与其他23位土生土长的日本文人相比,他却是唯一一位以明末清初遗老自居且被日本藩主尊为“国师”的中国式传统文人,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

朱舜水

此外,怪谈文学、“物哀”的美学、汉诗、茶道文化,一张张饱含日本特色的名片在《摆渡人:塑造日本文化的24人》中向读者一一娓娓道来。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是非常喜欢怪谈文学的,书中所述幕府时代的著名怪谈小说家上田秋成则可被称为日本怪谈文学的先祖。

“文章憎命达”,这句话用来形容年少时的上田秋成应该比较恰如其分。或许正因年少时多灾多难以致终身残疾的特殊经历,虽然有着执笔不便的天然缺陷,但其后被富商之家收为养子,从此寄情于吃喝玩乐、吹拉弹唱的这段红尘里打滚的经历却为此后的写作生涯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由此可见,但凡一个有志成为优秀作家的人一味在家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你不仅需要读过很多书,还要走过很多路,爱过很多人,不断见识新鲜事物、与各种不同的人交往,从TA们身上get到你需要的素材。如此,或许你才能具备如上田秋成一样,成为一名成功小说家的潜质。

尽管每一章篇幅都不长,但依个人观点看来,书中最令人着迷之处莫过于对继承与发扬了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日本传统茶道的诠释。在周朝晖笔下,茶道不仅是一个媒介,一种鲜活的、有灵魂的人生哲学,它向世人展示的或者说它之所以存在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由东方文化元素构成,代表了东方精神能量的内核。不管你喜不喜欢,承不承认,它都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而是一种地域文化的认同,更是同位于东北亚,一衣带水的中日睦邻友好的文化桥梁。作为一张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名片,足矣!

《摆渡人》读后感(三):提及日本,我们应该讨论些什么?

提及日本,我们会条件反射的想到很多内容。会想到一些知名作家,会想到漫山遍野的烂漫樱花,还会想到一些特殊的饮食习惯,穿衣打扮以及武士道文化。这些都是日本特有的一种生活文化习俗。 长久以来,其实我们对日本这个国家在所难免的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刻板印象,而最近这本《摆渡人.塑造日本文化的24个人》让我对这个国家的文化有了一些截然不同的认识,看到了一些作家笔下不一样的视角。 《摆渡人.塑造日本文化的24个人》一书中选取了24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一介绍,阐述他们与日本文化传播形成之间源远流长的关系。在书中有们将会看到朱舜水、松尾芭蕉、小林一茶、杉田玄白、吉田松阴、福泽谕吉、冈仓天心等这些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名字。

作者将这一个个具有典型代表的文化楷模的群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介绍,从他们的生平事迹入手再到他们每一个人的主要思想及涉及的领悟,再从价值伦理到丰功伟绩和盘托出,将这些内容逐一的展示给读者,让读者认识到这些人的作品和人物性格。此外,作者还特别贴心的注意文章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在做到文字内容通俗易懂的前提上,尽量做到“有史、有识、有趣味、有情怀”的内容呈现,将文字的重心放在挖掘能反映人物精神风貌的言行或逸事,使之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这些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明确,赋有代表性。 其实,日本文化的形成是多元化融合的影。从慷慨赴死的武士道精神到全球流行文化中大行其道的怪谈与动漫;从率真浪漫的富士灵峰到万人空巷的赏樱踏青;从独具特色的饮食风尚到享誉世界文坛的文学作品;在这些我用习以为常的内容当中不乏看见东亚大陆文明的影子,看见日本对于别国文化的兼容学习和接纳的态度。在这样的交和发展中,日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在这24位人物中,朱舜水作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传播者被编写在内。其实朱舜水到达日本的经历也是一段坎坷之路。为什么这样说呢?事情就要从1645年开始讲起。那一年,南京被清军攻陷,朱舜水自以为是的跑到日本去借兵,想要恢复明朝天下。可是日本怎么会轻易借兵给他呢?借兵失败后他选择返回定海卫,追随在舟山抗清的鲁王,此后十余年,朱舜水跟随过南明多个将领,亲眼见证了清朝越来越强大。复国无力的他选择效仿春秋战国失败的诸侯们,流亡他国,而他的选择便是日本。 来到日本的朱舜水受到了极高的礼遇,不仅专门聘请人员他制作明朝服饰还得以在日本重操旧业开始教学。但是生活慢慢稳定的他依旧没有放弃恢复汉人天下之雄心,这个想法从未消减。因此,他一直在日本省吃俭用存钱,希望他日能够光复汉人天下,到死存了三千余金。

在日本他不再是求取功名的大明学子,而是存心求取学问的大儒。长此以往他的名气最终传到了日本统治阶层,德川家族也有一个儒学大师,名叫德川光圀(guó)。他也拜了朱舜水为师,并对朱舜水推崇备至。 朱舜水在日本传道授学多年,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学说,他通过对明朝亡国教训的分析,改变了许多儒学的传统思想。朱舜水的理论在日本广为传播,他的弟子众多,慢慢在日本形成了一个派别,就是著名的水户历史学派。在日本可谓独树一帜。 日本可以说是我们传统中国的一个非常用心也非常踏实的学徒,从唐朝到明朝,中华文化强势影响了日本接近千年,隋唐奠定了日本文化的底色,宋明丰满了日本文化的骨血。

提到摆渡人我们率先会想到的内容是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那本作品《摆渡人》,但其实摆渡人也可以是别的意义,别的理解。在我个人的理解范围内摆渡人就是把人从痛苦中解救出来。用快乐和温暖,抵抗这个世界的悲伤。而我们这本书中的24位主人公其实是文化的摆渡者,他们把最新的文化思想和学习成果带给了每一个人……

《摆渡人》读后感(四):是什么造就了今天日本文化的面貌?

文化是人类伟大文明的积累与体现,是民族性格的特征,地球村上的各个民族基于不同的历史、地理等因素,孕育出了特色各异的文化。在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受着东亚大陆文化的滋养,及其两千多年的文化发展历程,孕育出多样的日本文化,我们较为熟悉的有动漫、手办、樱花、和服、日剧、俳句、武士、寿司、清酒、茶道、花道、书道、相扑、富士山、歌舞伎等。

《摆渡人:塑造日本文化的24人》

近年来,日本文化频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文化对日本人的影响我们也有目共睹,但是这样的文化是如何逐步形成的呢?这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我找到一本以生平事迹、思想渊源、价值伦理、丰功伟绩为视角,介绍24位最有代表性的日本文化摆渡人的书籍——《摆渡人:塑造日本文化的24人》。作者周朝晖追求“有史、有识、有趣味、有情怀”的为文之道,全书极具可读性,着力挖掘能反映人物精神风貌的言行或逸事,使之跃然纸上。

全书时间跨度300年,从为当今日本留下很多文化遗产,令日本文化全面走向成熟,日本所经历的最后一个封建制度的江户时代起。到经过了一战后的短暂平静、金融危机、二战爆发、战败投降、美占时期,即使是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各种社会问题也是不断的昭和时代。有我们比较熟悉的松尾芭蕉、小林一茶、杉田玄白,还有吉田松阴、福泽谕吉、冈仓天心等,作者将这一个个日本文化英杰的群像,从生平事迹到思想渊源,从价值伦理到丰功伟绩和盘托出,展示给读者。

松尾芭蕉

书中我较为熟悉的人物是松尾芭蕉,他是江户时代前期的一位俳谐师,他被后世尊称为“俳圣”,他把俳句形式推向顶峰。书中不仅是简单的对松尾芭蕉人物生平介绍,更是以人物为出发点,带出“俳句”这一项日本重要文化。“我骑行道上,马食道旁花。”这首《道旁朝颜花》,是松尾芭蕉笔下,我最为喜欢的一首。这是一首看似简单的俳句,但却在简单的外表下蕴含着丰富的意味。无论是中国的古代诗词,还是日本独有的俳句,虽然形式不同,但其中的人悠长意蕴,都让人为之放松,有美的享受,都让人爱不释手。芭蕉一生未婚,无子。晚年追求俳句之意境,即平和冲淡之美,是为诗坛新风。芭蕉以艺术和生命生动地诠释了何为“风雅之道”。

书中我新认识的印象最深的是式亭三马,他生于江户,当过书店学徒,卖过药品、化妆品和旧书,经商之余从事创作。1794年发表《天道浮世出星操》,19世纪初开始创作滑稽小说,代表作有《浮世澡堂》 《浮世理发馆》《古今百愚》 等多部,他主张继承小说传统,反对写复仇故事。以此说开去,洞悉日本文学,彰显作者的日本文化史深入的了解。特别是《浮世澡堂》为江户“滑稽本”的代表作,作者自称为“游戏之作”。但在“游戏”文字背后,透过澡堂这个热气腾腾、闹声洋洋、水泼桶沸、沸垢煎腻的小世界,可以看到江户末期社会现实的大世界,对当时的社会、民俗研究也极具价值。

上世纪六⼗年代,川端康成在诺⻉尔⽂学奖授奖仪式上发表了《日本的美与我》的著名讲演,虽然谈论的是⻛花雪⽉、禅意诗情,但透露出的清寂幽⽞的意境,迷蒙着的淡淡哀怨,就是⽇本之美的核⼼,这样塑造出来的“美丽的⽇本”,暗合着当时的⽇本经过重新审视⽇本⽂化,并从中寻回了⾃信。《摆渡人:塑造日本文化的24人》让我对日本和日本人有了一定新的了解。日本人既好斗又非常温和,尚武又非常爱美,粗暴又非常有礼貌,刻板又非常懂得变通,温顺又非常叛逆,高贵又非常粗俗,勇敢又非常怯懦,保守又热心于新鲜事物。

通过这24位人物,作者塑造了一个立体的日本文化。正如《书城》杂志责编钱斌所评价道,朝晖老师以文学为经纬,织就新颖有趣的日本文化图景。初读之下,往往容易为其中富赡的文化意象所迷,诗歌、浮绘、文学、俳句,乃至医卜农桑无所不涉、无所不精。再读,却可品出背后一以贯之的人文关怀与深挚情感,味久而回甘。

《摆渡人》读后感(五):是什么造就了今天日本文化的面貌?

聊到日本文化,呈现在脑海里的内容必然少不了樱花和茶道。朋友时常唠叨说去日本一定要赏樱花,喝茶。每到樱花花期,成群结队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樱花树下喝酒赏花,或载歌载舞。而这个节日也被称为樱花祭。除了作为观赏性植物,喜欢樱花到骨子里的日本人让樱花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围绕樱花开发了各式各样的产品。诸如:樱花酒,樱花果冻,樱花巧克力,樱花冰淇淋,其中最美丽的还数樱花茶。

取盐渍过的八重樱用开水冲泡,在杯中因为盐渍而失去水分的花瓣舒展来,宛如获得一次新生。

既然喝着樱花茶,怎么能不溯本求源顺带了解下樱花在日本文化中的意义呢。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摆渡人:塑造日本文化的24人》。说里面有关于日本茶道及樱花的信息,让我自行解惑。

作者以近代日本【1603-1912】为背景,绘制了24副代表日本文化的不同纬度的群像图。透过历史人物的生平,思想脉络将日本文化演化过程娓娓道来。如:林罗山-德川幕府三百年德文胆世家,朱舜水-让中国学问在日本开花结果,山鹿素行-日本武士道的始作俑者,本居宜长-物哀的美学,上田秋成-日本怪谈文学的元祖,曲亭马琴-出身武士的畅销小说家,冈仓天心-茶汤,是一出即兴剧,无始无终。从标题中可以了解到,作者试图从文化的各个层面去呈现日本文化的全景图。这24位代表人物以各自独有的方式登上历史舞台,成就在日本文化里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的笔触。在作者笔下,每一位人物都以白描的方式跃然纸上,结合趣味性和翔实性的史料更具可读性。当然读者可以从任意一个人物开始接近日本文化,没有任何违和感,这给阅读带来了自由和便捷性。一如我,自然是从茶道和樱花入手。

【和静清寂】

寻找千利休

茶道作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身后有无数历史人物的身影,一度以为作者必然不会遗漏千利休。如同在中国总会想起撰写《茶经》的茶圣陆羽。而再回看时间范畴,才理解其用心良苦。

在作者截取的时间段内,冈仓天心以英文撰写了一本茶书,名为《茶之书》。其历史性的意义在于正式将日本茶道推向了西方舞台。对这样一位人物的挑选考量,离不开历史背景这一标准。

恰逢明治维新改革时期,日本由上而下全盘接受资本主义西化的思潮冲击下,开启高速崛起之路,经过变革图强,在亚洲版图上的“话语权”逐渐强盛的背景下,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恰逢其时,冈仓天心借着这本全英文的《茶之书》向西方文化界输出经由茶而生发的理念。

书中介绍:我们能与列子一同御风而行,却发现一切竟如此宁静,原来我们自己就是清风。

作者力图从冈仓天心的生平着手,在哪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茶之书》的发表具有着标志性的意义。而这样的举动与其自身的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冈仓天心诞生在一块绚烂多彩,多种文化碰撞的国际城市”。这样的土壤注定更有包容性和创新性。在他出生后,原来只有十多人的小渔村已经成为港口,思想开明的父亲不仅将他送到美国人开的私塾中学习英文,还让他学习了四书五经和汉诗,这些为他将来开创日本东京美术学校【东京美术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他人生中两遇名师更是让他如虎添翼,在东京帝国大学教师的欧内斯·费诺罗萨的引领下,他意识到弘扬本国古典文化的使命。

而《茶之书》之所以能在西方世界掀起好评浪潮,也因为其对东洋美术的溯本求源。他只身前往中国和印度进行游历和游学。游学期间,他深刻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感。这些都是促成《茶之书》推向西方世界的原因。

“天心认为:近代西方文明与东方传统相比,尽管物质强盛,却是机械的习性的奴隶。作为纠正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弊病良药,必须回到茶道若代表的东方文化宝藏中寻找。”

因而摆渡人的这个名字确实是贴切的。寓意着将日本的文明从一个里程推向另外一个里程。在推动的过程中,涟漪不止,回响不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