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哈德良传读后感摘抄

哈德良传读后感摘抄

《哈德良传》是一本由[英]安东尼·埃弗里特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4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德良传》读后感(一):打心眼里喜欢

《哈德良传》,这本书让我打心眼里喜欢!首先,从注释、参考文献等来看,作者的文字有根有据,符合我的口味!第二,从史书观点来看,作者认为,哈德良虽然实行君主专制,但是不失为一个善治的好皇帝。这印证了一个观点,统治者的好或坏,与政体形式没必然联系。最好的仁政与最差的暴政就在于统治者的心术是否正?能力是否强?第三,译者文笔不错。

《哈德良传》读后感(二):罗马帝国的转折点

既有“皇史六家”的《罗马君王传》珠玉在前,又有吉本的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在后,本来对这本《哈德良传》没抱多大期待,没想到开卷才发觉,还是颇有可观之处。一是占了碑铭证据的后见之明,能补充前人之未见(例如p178),二是充分借鉴了当代研究成果,在社会文化生活细节方面补充了前人制度史的粗略之处。

几个自觉印象较深的地方:

章一从提布尔的Villa入手,介绍哈德良的出身和家族。对这个大建筑群产生了浓厚兴趣。

点出了哈德良对希腊的浓厚兴趣,以及在罗马帝国复兴希腊文化的功劳。

第十二章讲述了哈德良与爱比克泰德之间的交情,原来在哲学家的谈话录中有些段落指涉的是这位皇帝。

p101说巴塔维人Batavi源自日耳曼语的better,所以意为“更好或更优秀的人”。

第十五章,哈德良采取军事保守政策之后,为安抚国内的贵族和平民,努力改善与元老院的关系,提供更多的“面包与马戏”,在各地大兴土木。

p249说色诺芬《长征记》故事,将小居鲁士说成是“帕提亚帝国某人觊觎王位”,不知何解。

p300把哈德良在亚历山大里亚和犹地亚推行希腊化叫做“同情”犹太人,恐怕不妥。

第22章做了一个惊天猜想,安提诺乌斯之死,可能是患病的哈德良用爱人按秘仪献祭,属于蓄意谋杀。并引用奥利金的《驳塞尔修斯》说这位恋人在当时获得的荣耀,“丝毫不亚于耶稣的待遇”。(p313)问题是奥利金引用的只是塞尔修斯自己做的一个比喻,并不见得是当时的实情。

全书最后一句“从那以后,罗马转攻为守,漫长的残局由此拉开帷幕”,是将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的标志,从德性昭著的马可·奥勒留前移到了推行保守政策的哈德良朝,可将本书视为吉本大作之前传。

全书文笔流畅,可读性强。不足之处,一是不少地方惯做推测之辞,限于文献阙如,大概是无奈之举。二是译者非要将书中古人的直接引文译成不伦不类的“古汉语”,殊无必要。

最后,读完《哈德良传》,到底亚得里亚海(Adriatic Sea)和哈德良的出生地哈德里亚(Hadria)这三者到底谁得名于谁,我还是没搞明白。

《哈德良传》读后感(三):小感

哈德良是公元2世纪的罗马皇帝,他阻止了帝国的扩张,同时他也保护了边境免受掠夺部落的侵害。他精心挑选的继任者安敦尼·庇护和马尔库斯·奥勒留在他死后继续维护了帝国的秩序与和平,是所谓的五贤帝中的最后一位。

在本书中,作者试图表明,在哈德良的统治下,罗马君主制与国家治理有着良好的结合。同时也将故事扩展到了哈德良的统治之外,哈德良的一生已然成为了作者解释那个时代许多历史的一条线索,串联了许多,诸如,哈德良的出生地西班牙南部,古罗马生活概况,图拉真和他的家人及其统治和相关战争,贵族联姻问题,教育制度问题,犹太人和耶路撒冷问题,同性恋和异常性行为问题等等。

当然由于资料来源少,作者对哈德良及其生平相关亦有很多猜测和假设。可在作者看来,哈德良统治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两个洞见,它们不可避免地确保了帝国未来的长期繁荣:一是他通过巩固边界——哈德良长城——结束了罗马因领土扩张而在战略和经济上变得站不住脚的现状,他不顾政治上的强烈反对,果断地停止了罗马的侵略性军事扩张政策,甚至放弃了他的前任统治者图拉真吞并的亚美尼亚、美索不达米亚、亚述和帕提亚的土地。

再者,哈德良是希腊一切事物的爱好者,在他统治期间,他设法通过各种方式将帝国的东部讲希腊语和讲拉丁语的西部统一起来,以及通过将雅典涂抹为帝国的文化中心,有效地“希腊化”了罗马,从而使希腊的学习和艺术在罗马生活中更加突出。作者因此得出结论,哈德良是“罗马最成功的领导人”。

除此之外,颇感兴趣的莫过于哈德良继任的细节和他的情感生活了。

图拉真于117年征战中死去,据传他生前没有指定继任者,后来由图拉真的妻子普洛蒂娜签署了继承文件,声称图拉真选择了哈德良,由此或可说,自从哈德良进入图拉真的势力范围以来,普洛蒂娜才显然是推动哈德良进步的主要力量,而不是图拉真。此后普洛蒂娜和玛提狄娅(图拉真的侄女,也喜欢哈德良)推动他与玛提狄娅的女儿萨比娜联姻,而玛提狄娅可能也参与操作让哈德良成为皇帝。可贵族联姻结果下的萨比娜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有选择接受,而事实上哈德良也更喜欢男人的陪伴。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安提诺乌斯了,只要双方同意,在罗马文化中,年长男子和小男孩之间的同性交往是可以被接受的。其中一些或许是短暂的“一见钟情”,但其他一些,如哈德良和安提诺乌斯的爱情,则是认真的、忠诚的。在失去爱人也是最好的朋友之后,哈德良立即将安提诺乌斯神化。这是前所未有的,因为通常情况下,皇帝会将建议提交给参议院批准。他下令在他淹死的尼罗河岸上以安提诺乌斯的名义建造安提诺奥波利斯市,很快,围绕着年轻人的“邪教”逐渐兴起,并迅速蔓延到各省。

安提诺乌斯成为了一个垂死和复活的象征,因为他曾经是人类,被认为比其他神灵对恳求的反应更快。他被认为是治愈和慈悲之神,他的追随者在整个帝国的寺庙和神殿中树立了他的雕像。

虽然他的婚姻在任何层面上都不能被视为成功,但他的统治成果依旧是壮观的。人们普遍认为哈德良的统治与爱德华·吉本的估计一致。即使在古罗马的五位贤帝中,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再看看康茂德,成为一个非官方的独裁者,其统治不均下暗杀引发的政治和社会动荡,在哈德良时期简直是无法想象的。

《哈德良传》读后感(四):跟着哈德良,走过了一生

有时候读一本书,真是缘分,虽然这个说法有点俗。2019年的阅读挑战里加入了《哈德良回忆录》,当然flag就是会倒的,所以至今还没读到,上半年读了世界文明史的希腊卷,又读了约翰·威廉斯的《奥古斯都》,正巧,这两天读到了这本《哈德良传:罗马的荣光》。

前言已经提到了,本书不仅写人,也写时,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读传记的初衷不仅仅是看一个人怎么样成长,怎么样发展,而是痴迷于那段历史,历史背景总是更加吸引我,前言已经俘获了我的心。

读下去,按照时间顺序,首先,中规中矩的介绍了哈德良的生平,外省青年,父亲早逝,受图拉真庇护,一度有些隔阂,却不清楚原因,后来凭借着自己的军旅和执政能力,得到认可,具体哪件事促使图拉真改变主意,好像也没有明确交代。穿插着交代了他喜欢狩猎,有点无节制,还顺带着提到娶妻,不断地暗示不喜欢女性,可能偶尔有性生活。

接着,图拉真去世,与哈德良关系良好的图拉真妻子可能(注意是可能)帮助了他成功登上皇位,这是文中出现的数量不多的哈德良的好友之一,他们为什么成为好友,也是个谜,作者倾向于没有肉体关系。登上皇位的哈德良,很少在罗马,除了取消一切公民债务,修建各种公共设施,一些亲民活动和认真操练军队,他多半时间都是在外巡视征战,绕着整个领土转圈,“皇帝的马队就像蝗虫,所到之处,均剥削殆尽”,果然历史都是一样的。路途中,哈德良收获了他的少年,安提诺乌斯。安提诺乌斯还是挺有特点的,为什么他就在后世被大家广泛的记住了呢。一切都是轻描淡写的,他到一个地方,就会修建各种设施,痴迷于建筑,同时还喜欢做诗,年轻时对希腊的崇拜可能影响了他的大部分审美。

哈德良时代好像休养生息一样,大不列颠长城就像昭告天下,我的国土够大了,不想再扩张了。当然,他在位期间也不是风平浪静的,犹太人继续反抗,终于哈德良操练的军队有了用武之地,据文中说,七年时间,屠杀了58万犹太人,这个数字让我一惊(文中还提到了一处数字,也很庞大,马克西穆斯竞技场的大理石看台可容纳近25万名观众)。哈德良以希腊文化改造犹太人的想法实现了,通过武力和屠杀实现了,这应该是哈德良最残忍的一段了。

随着时间推进,到了需要决定继承人的时刻了,戎马一生就这样濒临结束了,他企图自杀的那段文字写得很是形象,透着难过。哈德良一生都相信神启,从最初的帝王之相,到后来的奇怪的医药配方,不知道是不是这些内容害了他。读史就是这样,读着就会联想到很多,似乎古罗马和中国有着很好的通讯工具一样,修长城,占星,哲学家思想的影响,到老了开始屠杀亲信,一切都是相似的。

终其一生,哈德良更多的收到了希腊人的爱戴,罗马人却有点缺乏热情。哈德良受奥古斯都的影响最大,其实他们还挺像的,都是外省小伙子,受前执政官前皇帝的庇护,凭着自己坚韧的军事领导能力,成功了。

“军队,艺术和神圣的公义,恰可视为哈德良生平的三大写照”,感觉读一本还体会不到更深,是时候打开《哈德良回忆录》了,不过金克木老人家也说了,读书要从古的时候开始读,好嘛,古希腊文学读起来。

原谅我拍的渣图,这本特别好摸,字体排版也非常中意,舒适

《哈德良传》读后感(五):草稿

公元前753年4月21日,罗慕洛和他的牧民们建立了罗马城,先后经历了王政、共和、帝国等历史时期。公元96年至180年期间,属于统治罗马帝国的五贤帝时代,五位皇帝分别为: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东尼·庇护以及马可·奥勒留。在这个时期里,国家和平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民富裕。随后的罗马史,《从历史到传说 被“定义”的哥特》提到:西罗马最终被哥特人所灭。

这部安东尼·埃弗里特笔下的图书,试图对哈德良时代,罗马各个方面的政治文化进行全面的梳理。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和体会。

一、宽松的宗教信仰

罗马的“造神”政策,极大地打击了犹太人的信仰,最后因对罗马帝国的统治不满,多次发动了独立战争。只是均遭到罗马军团的铁血镇压,犹太人永远赶出了圣城耶路撒冷。二战之后国际大会通过投票,才同意流离失所千年的犹太人可以返回到自己的故地。自此进入中世纪后,他们放弃了所有世俗之学,只有医学一门除外。

犹太教因恐惧而藏匿且黯然无光,及其子孙——基督教则出来征服世界。起初被打压的基督教最终被罗马接受,因为统治者发现,一神教的信仰和规则有助于建立与公族的契约关系。于是罗马人自然地形成了议会形式的选举制度,尤其被法国人、英格兰人所推崇。

罗马的“造神”政策,极大地打击了犹太人的信仰,最后因对罗马帝国的统治不满,多次发动了独立战争。只是均遭到罗马军团的铁血镇压,犹太人永远赶出了圣城耶路撒冷。二战之后国际大会通过投票,才同意流离失所千年的犹太人可以返回到自己的故地。自此进入中世纪后,他们放弃了所有世俗之学,只有医学一门除外。犹太教因恐惧而藏匿且黯然无光,及其子孙——基督教则出来征服世界。

二、崇尚武学

罗马人好战尚武,他们的生活始终与征服的历史相联系,斯多葛学派代表西塞罗认为角斗士是一种良好的教育,因为它能够培养罗马人那种沉着、勇敢、视死如归的精神。而在当时的罗马,年轻人如果没有实战中流血的经验,则可以通过现场的血腥表演感受到。

朱丽叶·巴克《阿金库尔战役》提到:骑士相互间的决斗,这应该延续了罗马人的勇敢风格。司法决斗是在中世纪早期北欧所盛行的一种裁判方法,它在英国的生根发芽则应归功于1066年的诺曼征服,诺曼人在占领了英格兰后,也将欧洲大陆的决斗式审判带入了英格兰。

三、和平的向往

图拉真的之前所在时代,是罗马边疆不断拓展的年代,不过随之而来的,则是保护疆土的问题,再加上这些边缘地区的土地肥力贫乏,这在当时占领这些地方有些得不偿失。这就导致哈德良最终选择了塔西佗所提到的奥古斯都的策略,“疆土不许再扩产”。

在哈德良时代,东边有日耳曼界墙,北边有哈德良长墙,南边则有阿非利加沟,采用用石块、木条、泥土等材料修建而成。这样防护措施的意义何在呢?真的和像长城一样,用来抵御外来的入侵么?莫非,是想宣传罗马人和平的信号,重申其不扩张的政策?

四、多希腊埃及建筑的崇拜

公元123年,哈德良在大角斗场的对面设计了一座建筑,叫做维纳斯与罗玛的双神庙。据说,哈德良曾经兴冲冲的把这座双神庙的设计图纸拿给阿波罗多努斯看,毕竟他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建筑师,“这个女神她要是站起来的话,会把天花板给顶翻了。”

维克托·松金《罗马传》,公元123年,哈德良在大角斗场的对面设计了一座建筑,叫做维纳斯与罗玛的双神庙。在内部,做成混凝土浇筑的拱顶(“南瓜”结构)。建筑师阿波罗多罗斯,嘲讽皇帝说,“这个女神她要是站起来的话,会把天花板给顶翻了。”

希腊人以众神为审美的标准,因而古希腊雕塑中的人大多都是体态健硕完美,男性形象往往都有着如赫拉克勒斯一般的健美身材,女性形象则都带着阿芙洛狄忒和雅典娜的女神风范;反观古罗马的雕塑艺术,则更加靠近现实,有体态臃肿的老者,也有身姿健硕的青年,有弯腰屈膝的奴隶,也有气宇轩昂的将军。

一说到“美须髯”,人们下意识便会想到关公关云长。确实,关羽“美须髯”的风采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妇孺皆知的经典形象。历代罗马皇帝里,第一个留长胡子的人是大名鼎鼎的五贤帝之一哈德良,原因是他个人对希腊艺术和文化的无限痴迷和推崇。

四、对古遗址的保护 罗德岛曾以一座青铜巨像而闻名。公元前280年完工,为了庆祝罗德岛战胜塞浦路斯王,当地人在港口建立了一座高达32米的巨大雕像,形象按照希腊神话里的太阳神赫利俄斯而塑造。可惜,这座巨像仅存56年,在公元前226年毁于地震。 古希腊人将此当做天神的意志,因此再没有重建过,任由到雕像弃置于海港边。公元653年,阿拉伯人占领罗德岛,将巨像上拆解下来的青铜卖给来自埃德萨的犹太商人,青铜被带回叙利亚,重新铸造成钱币而投入流通。进而古典时代的世界奇观分解为不可胜计的粒子,散布到了中世纪的每一个角落。

“会唱歌的门农”,希腊地理学家目睹了这一神奇现象,在他所著的《旅行指南》中写道,“每当日出时分,石像就会说话,那声音最接近竖琴或琵琶弦断的声音。”古罗马时期,整修巨像时把里面的裂缝和空洞堵上后,就不在发声了。

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曾刻有147条关于道德准则的箴言。据传说,它们来自于阿波罗传递给德尔菲的祭司的神谕。阿波罗神庙入口的门廊上刻有其中三句德尔斐神谕: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妄立誓则祸近。

五、对个人私欲的控制

图拉真将东征军团的指挥权交给了反对他的那个人-哈德良,返国途中还未到希腊便去世了。经普洛蒂娜皇后“口述”遗嘱,哈德良继位为帝。不久,东征军团宣誓效忠,而罗马城的元老们看着已成定局便选举他为“第一公民”。这个女人不简单呀!

比省少年 安提诺乌斯,出生在罗马帝国比提尼亚(Bithynia)行省,今土耳其西北部地区。安提诺乌斯在124年哈德良皇帝途经比提尼亚时追随皇帝,在此后不久成为哈德良皇帝的娈童,并从此一直陪伴哈德良。 哈德良时期,给人的感觉是和平的号角,不对外扩张,寻找边疆的稳定。不过武力还是得维持,否则犹太人的起来,就会对国家起到严谨的考验。

===========================================================

《从历史到传说 被“定义”的哥特》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106141/ 《帝国与蛮族》: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580982/edit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