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无事生非读后感摘抄

无事生非读后感摘抄

《无事生非》是一本由【美】杨定一著作,华龄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事生非》读后感(一):24封长信?是的,杨定一博士写给你的心

已经有多久,我们不再信任自己的心,而是为自己的心套上了一个个观念,在观念和观念之间来来回回,以为这就是我们的一生?

而且,我们误把这一生的经历当作唯一的真实,努力活得务实,连醒过来都成了一种未曾设想的奢求。

今天,推荐给大家杨定一博士写的《无事生非》,这本书非常的直接,而且也颠覆了过去全部生命系列所带出来的观念。杨定一博士在书中给我们书写的24封长信,让心的共鸣,带领我们穿透一切的设想。

《无事生非》是一本由颉腾文化策划出版的图书,作者杨定一是美籍华人,医学博士,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康奈尔医学院生化博士。

他连续出版了“全部生命系列”。包括《真原医》《好睡》《丰盛》《静坐》《不合理的快乐》《时间的陷阱》《短路》《奇迹》《转折点》等著作。一路从“做”,从“追求”,从“修行”,走到最后,变成《无事生非》。

这一本本精致的册子,杨博士从一个“做”,一直把大家带到“在”。他指出:一个人假如一路一直追求到后面,再加上诚恳、热心、信仰,走到最后会发现,全部答案,都在心中,老早就有了,不需要再到外面,再取任何一个法,一个系统,一个说明,这些都是多余的。

而且,这本《无事生非》是杨定一博士在等了相当久之后,在生命系列之前所建立的领悟和理解基础上,做的一个汇总和整合,目的就是要把最直接,最彻底的真实表达出来。

杨定一博士认为,“你”“我”实际上都是虚的,是心里幻化出的一个印象。而这个虚幻出来的自己,之所以还会感觉欢乐或痛苦,就是因为自己还是认为自己是some-boay,是个人物,因此才会受到种种制约,接下来也可能对样样都有所期待。

在这种制约下,人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会有不满、会受伤、会委屈,也会因不甘心而去反抗、改变,这一切无非都是那个意识的真我在主导。

因此,在这个虚幻的人世间,能够困住你的只有你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想法。文明越发达,框架越多,就越容易被锁住,而那个自由的自己其实一直都在。

杨博士站在无限和永恒之间,为我们写下这24封长信。书中主要通过24封长信,写给你的心,穿越人生的错觉,唤醒每个人本来就有的真实。

通过理性来超越理性,更进一步通过感性来呼唤感性,穿透头脑带来的幻觉,让我们踏实地活在人间、看穿并包容人间的荒谬、限制与制约,充分明白人生原本无事,只不过是一个个自以为的“有”激荡出来的涟漪,好像存在,但其实不存在。

尽管人间短暂而无常,但样样的“有”随时含着无限与永恒的线索,等待你我敞开心胸、跨越头脑的限制去找回自己,去活得自在、活泼与真实。

最后,用杨博士的一句话来结尾:“一个人只要很诚恳,有热忱和热心,去停留在这个心的层面,自然一切的答案全部都会浮出来,就算什么都没有做,它自然也会浮出来。”

《无事生非》读后感(二):心累,就和心来一次长谈

忙忙碌碌,汲汲营营,已经成了很多现代人的常态。 如果你感到疲惫、心累,是时候和自己来一次彻底的倾心之谈了。 没有伪装,卸下防备,真实地面对自己。 我们为什么这么累?到底生命是什么? 杨定一博士在《无事生非》这本书中说到,如果生命是一个轮回,可以用单摆运动做比喻,左边代表“做”“有”“动”,右边代表彻底的“空”“在”“心”“道”。

本书的作者杨定一,是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康奈尔医学院生化博士,与台湾“天下生活”合作出版”全部生命系列”作品,代表作有《真原医》、《好睡》、《丰盛》、《静坐的科学、医学与心灵之旅》等。 杨博士把对生命的理解整理成册,发表了“全部生命系列”,在书中,他真诚地和心对话,和心互动,和心共振。同时希望读者也从他这面“镜子”中读到自己。 原来,真正智慧的生命是,前半段向外探索,后半段要向内探索;前半段在做加法,后半段要做减法。 01、让我们痛苦的是自己 回顾过往的经历不难发现,能让我们痛苦的只有自己。 和他人比较,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和伴侣分手,觉得自己很差劲;孩子没有考上好学校,觉得自己是不合格的妈妈…… 于是,我们心里很坚信,自己就是个罪人,因为我们认真“分析”过,这一切都和自己脱不了干系。 然而,我们的分析真的正确吗? 和爱人吵架,爱人抛出的话如箭一样刺中我们,事实上,他讲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怎样理解自己。 也许你会说,人非草木,我不可能装作没听见。 问题是,我们听见了还认可了,也就是说,我们才是伤害自己的真凶。 就这样,我们一直把“我”当作一个真实的存在,并努力维护“它”的存在。 作者却认为,“我”是虚的,根本不存在,它只是我们大脑给自己想象出来的存在。 既然“我”是不存在的,生活中我们又何必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那么不可“冒犯”。 当然,作者的意思不是让我们对一切听之任之,而是希望不要用所谓的“评价”“名誉”“地位”“财富”等等一些外在的东西,包括语言攻击来评判自己,伤害自己。 改变别人是神经病,改变自己的是神。 我们只需要做真实的自己就好,别人的事,老天的事,我们管不了,也不用管。 遭遇既然降临,我们也许会怨天尤人,完全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于是,又拿“老天”这把箭狠狠地刺自己几下,体无完肤的自己是我们想要的吗。 不问前程,只求无愧于心。 我们能做的,也只是总结经验,努力前行,但不求结果。

02、我们从来不自由,但是自由一直都在 与过去社会相比,我们确实很自由:吃什么东西,想穿什么衣服,去哪里玩,做什么工作,和谁结婚…… 没错,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工作、家庭,然而,有些思想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我们无法摆脱。 什么是合乎道德礼仪的,什么是成功的,什么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头脑中有很多的框框套套,套住了我们的思想,也套住了我们的行为,我们会带上一副专属于自己的“眼镜”看世界。 我们一直以为自己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客观的,殊不知我们是用自己的评判标准来看待世界,甚至自己。 也许你会说,我很客观、公正、理智,殊不知我们自己戴着有色“眼镜”却不自知。 因为,即便我们再怎样客观理智,我们也跳不脱自我认知的局限,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在一个框架内,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事实。 那么真正的自由是什么? 作者认为,我们要打破人类的自我认知框架,把宇宙万物看成一体,不带评判,不执着地包容万物。 简单来说就是,从“小我”走向“大我”,从狭隘走向宽阔,从不可能走向可能…… 石头就是一个石头,不是一块好的石头或坏的石头;一朵小花就是一朵小花,不管是美丽还是不美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不管他是成功也好,失败也好,进取也好,躺平也罢…… 我们没有必要事事比较,时时评判,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轨迹。 当我们自由了,世界也就平了,我们的心也就全然开放了。

03、一切都是“空” 原以为,知道的越多越有智慧,拥有的越多越富有。 事实上,一切都是空。 学到了一定的知识,我们觉得自己的知识增长了,殊不知,知识还有延续;升到了一定的职位,我们觉得自己够成功了,没想到自己只连浩瀚宇宙中的沧海一栗都不算;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就觉得为社会做了多大贡献,事实上,每个进步是整个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 其实,我们什么都不是,宇宙无限大,而且时时都在变,“我”又是谁呢,是昨天的自己,还是当下的自己,又或是明天的自己?都不是,“我”根本不存在,只有“我们”才是永恒的。 当然,作者并不是让我们变得没有事业心,不思进取,不去创造,而是提醒我们不必过于太乎“我”,因为束缚我们创造的,造成我们痛苦的,正是这个“我”。 生活中,那些我们最在乎的功名利禄、鸡零狗碎、恩恩怨怨,让我们为之疯狂,为之痛苦,甚至夜不能寐。 确实,这些做法有些太过。 人生如戏,我们只是这场戏中的一个角色。 一直以为这句话是糊弄人的,现在终于知道它才是真相。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人生如戏,就不去努力,不去奋斗。相反,我们要放下一切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发掘自己生命的全部潜能。 很多修行者会认为宁静就是不动、不做、不想。 事实上,这是对修行的误解,作者认为,我们要跟随自己的心,不要违背自己真正的内心,多倾听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和自己来一次更加亲密的交谈。 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看到“空”但不虚度,进取但不过分执着、沉溺。 04、写在最后 世界本没有一定的标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自己或他人。 不要太在乎“我”,因为“我”根本不存在,否则,我们很容易用“我”来束缚自己。 整本书读来非常宁静,感到身心被彻底洗礼。 如果你感觉心累,那么脱去浮华的外衣,与自己来一场真诚的对话吧。

《无事生非》读后感(三):看透虚幻的世界,唤回真实的“我”,安然活在这“人世间”

一只刚出生的老虎,被一群猫喂养大。朝夕相处中,这只老虎几乎认定自己就是猫。 然而,随着老虎一天天长大,硕大的身躯和周围的猫群格格不入。终有一天,它突然醒悟,自己原来是老虎。 碍于猫群的养育之恩,老虎选择了沉默。可它沉默的力道似乎像是在吼,即使它什么都不做,那老虎尊贵的威严也无处不在流露。 每个人身上都有无限大的力量,这股力量一直都在等你。可芸芸众生,你却总是在陷在物质的泥潭里打转儿。

杨定一在他的新书“全部生命系列”之《无事生非》里面指出:

“这个世界,并不是你所想象的以物质世界为主,而是唯识——只有意识。人除了意识什么都没有,只有意识是真的。” 杨定一,美籍华人,医学博士。他本人提倡用理性超越理性,通过感性呼唤感性,让人踏实活在人间的同时又能够包容人间的种种。 旨在使人明白,人生本无事,那些好像存在的“自以为是”,其实并不存在。如此跳到更高的维度,安然生活。 为此,杨定一博士连续出版了“全部生命系列”。这一本本精致的册子,透过“有”走到“没有”;透过理性,超越理性;透过头脑,超过头脑,一步步还原真实的生命。 而这本《无事生非》是在之前建立的领悟和理解基础上,做的一个汇总和整合,目的就是要把最直接,最彻底的真实表达出来。

01.关于真我

“外在是从你的内心流出来,从内心制造出来。这一生想找的全部答案,老早就在你心中。没有一点,不在你心中。” 杨定一博士认为,“你”“我”实际上都是虚的,是心里幻化出的一个印象。 这个虚幻出来的自己,之所以还会感觉欢乐或痛苦,就是因为自己还是认为自己是some-boay,是个人物,因此才会受到种种制约,也可能对样样都有所期待。 在这种制约下,人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会有不满、会受伤、会委屈,也会因不甘心而去反抗、改变,这一切无非都是那个意识的真我在主导。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曾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明代王阳明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的观点。 王阳明认为事物的道理或规律离不开心或意识,外界的客观事物都是心投射出来的,也就是说客观事物的意义是由人心所决定。 在这一点上,二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这个虚幻的人世间,能够困住你的只有你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想法。文明越发达,框架越多,就越容易被锁住,而那个自由的自己其实一直都在。

02.关于修行

“你不能小看不同修行法门所带来的练习,经过它们,你已经在对内心说话。这时,它已经在你的潜意识中播下了一个很关键、很重要的种子。” 既然这个世界都是从“你”“我”中衍生出来的,那么这个不客观的世界里,势必处处都带着“你”的主观色彩。而在这个斑驳陆离的人间,我们就很容易迷失,容易失去记忆。 为了挣脱种种束缚,摆脱迷惘,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修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寻找答案,得到解脱和自由。 可是,既然一切都是虚构的,寻求解脱的又是谁?修行真的有意义吗? 作者认为:

“透过修行,可以让你集中注意力,透过注意力的集中或默观,可以把你的念头降低,让头脑休息,达到同步。透过这种反转,也就能突然体会到什么是心。” 说白了,也就是修行会起到加速醒觉和提醒的作用。 《西游记》中的唐僧,本是如来佛座下的第二大弟子金蝉子,但因为他不尊佛法,被如来贬去凡间,失去了前世记忆。 金蝉子在人间钻研佛法,潜心修行,在取经的道路上坚定执着,这种注意力长期的高度集中,最终唤回真我,功德圆满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重回仙班。而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又何尝不是通过修行的方式在换回真我? 就是因为你始终认为,自己这个肉体是真实存在的,人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所以修行必然有它所扮演的角色的意义。

03.关于醒觉

“你和无限的永恒从来没有分手过,你就是它,就是欢喜,就是宁静,就是爱,就是醒觉。” 在上面的叙述中,我们知道了“你”“我”,包括这个世界都是不存在的,客观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真我的存在。于是乎开始不停地挣脱、修行,寻找一个东西或者念头可以让自己醒觉。 然而如果你还是这样想,就还是在二元对立的范围里打着转儿。毕竟,只要头脑可以捕捉到的“东西”都离不开这个人间。 事实上,没有一个“东西”叫做醒觉,更没有一个人可以醒觉过来。因为醒觉的本质就是你,你就是它。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很轻易就猜到,那个引领你醒觉的老师就是自己,是那个真正的自己,是“绝对”、“一体”、“心”、“全部”。 至于如何醒觉,倒不是透过一个念头或者道理。恰恰相反,是“深深地潜入自己”,把物质的层面全部挪开,投入到内心。 这是醒觉唯一的通道。 这就好比《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在武当山受困之际,当众传授他太极剑法一样。 张三丰演示完太极剑招之后,问张无忌忘记了多少,当第二遍演示后得知他已经忘记得干干净净时,终于上舒了一口气。 因为此时的张三丰明白,张无忌已经掌握了太极剑法的意,而不是招。得其精髓的张无忌,也最终凭借此剑法击退了强敌。 醒觉其实比什么都简单,比什么都不费力,甚至连一个观念都是多余的。真正的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你,也没有消失,更无须寻找。

写在最后:

我们这一生,都在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活着,自以为认真,自以为真实。 我们似乎从不在乎自己的心,只是在一个又一个的观念里来来回回,紧紧抓住这物质的人间。 或许,你从来没有想过这虚幻的世界,也许只是一场梦境。或许你认为这个肉体的你就是真实的你,从未考虑过醒觉。 可别忘了,只有兜兜转转才能了解得更多,只有站在高处才能跳出局中。如此这般,一个有意识的,真实的你才能清醒地活在这人世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