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长歌行》读后感锦集

《长歌行》读后感锦集

《长歌行》是一本由林陌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歌行》读后感(一):在路上,在心头

林陌的第二本旅行私笔记,一口气读完。文笔洗练通达,原创照片张张精美,不愧是摄影+写作达人!从江南到塞上、从徽州到三晋、从自然风貌的描摹到古迹的探寻与思索,他总是选择避开人潮,选择网红景点之外的去处。日出,傍晚这些宁谧的时刻,往往能带给人不一样的体验,同时也能在相机里得到很不一样的画面。美好的风景往往在路上,那不期而至的偶遇与路上所见所感的灵光闪现,恰恰是旅行使人心驰神往的所在。确凿的标准攻略加一点不确定性和自己的阅读经验带给旅行的别样体验,使得每个人的旅行笔记都独一无二。期待这一系列的第三本,第四本---

《长歌行》读后感(二):我們可以不帶目的性的讀書麽?

在目的性已經極其明確的當代社會里,讀專業性強的書是為了考證,讀人物成功學是為了找激勵自己的認同感,讀金融學的書是為了不交智商稅的同時看看是否還能心生一些發財大計。

所以我們每天睡的好嗎?

能有一本枕邊書讓我們安眠嗎?

每晚睡前拿起這本,讀一則,不著急一口氣讀完,就一小則。

今天是從雲岡到龍門,明天在扎尕那的秘境裏發呆,後天在泉州的古寺和老街上散步,亦或者跳脫到台灣九份的夜市騎著自行車叮鈴鈴的帶回去玲瑯滿目的美味小食。

也不細想書裏書外人是否旅途荊棘密佈,偶有隱秘的遺憾,便帶著濃濃睡意進入夢鄉……

第二天拉開窗簾,伸個懶腰,春天,陽光明媚的早上。

《长歌行》读后感(三):别来无恙,你在心上2.0

收到叔的私信很意外,收到新书很惊喜

看完书已经过了一些时间,却一直不知道该如何下笔。想到了一个标题,发现刚好就是用在上一本书的简单书评上,是不是想起来还是有延续性

上一本书是在飞机上翻完,那是国内的疫情刚刚有所缓解。书中的国外还是带着各自的风格特点,没去的地方还是那样令人心生向往

新书看完并不是一个好天气,但彼时的江南刚开始如春,万物复苏。没有好天气却有着不一样的风味。与前本书不同的是,新书聚焦到了国内旅途,人文与自然皆有。有南方的细腻,也有北方的粗犷。自己是个喜欢到处跑的人,但因为种种原因总是把想去的地方搁置,不过心中的希望并没磨灭,等着恰当的时机说走就走

一直觉得人文比自然风光难以描述,因为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沉淀,所以读到一些章节的时候会让人心生向往。可能这就是叔笔下文字的魅力

长歌行,踏浪而来,悠然而去

《长歌行》读后感(四):不经意的相遇

很喜欢读游记类的书,大概率是为了满足不能随时随地出行的遗憾。最近两年的疫情更是加剧的出行难度,曾经出国比现在出省容易,想想现在蛮可怜。

书中的地方很精彩。有的地方自己没去过,就会用作者的眼睛和笔触去探索标记,也许下一次自己去玩可以找到同样的乐趣,甚至路线或者住宿地点可以当成攻略。遇到自己去过的地方,会探寻和作者体验的相似与不同。比如去垦丁,都有骑车在海边玩耍,都去了鹅銮鼻灯塔,但是作者没去潜水呀;比如去花莲,其实出海看鲸豚很有意思,出发前还有专业的鲸鱼海豚分类自然课。

作者大篇幅讲了山西的古建筑,自从看了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就一直想去山西,想看应县木塔、南禅寺等等。作者去了不少地方,而善化寺雪后杏花那一幕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大概率是那种一个场景可以记忆一辈子的那种。很喜欢的出行状态是,出行大概规划一个方向,但是路上耦合的美景才是难忘。

就像作者说的:最难忘的不是人人趋之若鹜的某个景区,而是路上不经意的相遇,它可以是一个村落,一条河流,一个山坳,也可以是一棵大树,一块山石。作者这本书,也可能是一块不经意留在记忆里的石头。

《长歌行》读后感(五):踏遍千山万水的旅行,落脚处仍不过是自己的内心

文图 / 左叔 读林陌上一本《世界尽头,不如你在心头》时,我在阅读感受之中说了一些“苛求完美”的话,现在回头再看看似乎有些过分了。一个在文本中刻意想要将自己“藏”起来的写作者,就好像在众人面前不那么善于自我表现的人。初见,有些“拒人千里”的冷,需要在日久天长之中,才能慢慢读懂他内心如火般的炽热,以及与周遭世界相处时的“分寸感”。 在林陌的这本《长歌行:中国人文地理发现之旅》之中,我曾经以为是“问题”的个人印记,依旧固执地扎根在字里行间。很多我以为会大书特书的细枝末节,都是以点到为止的克制方式处理了。即便是眼中的现实风景唤醒沉睡多年、与已故亲人相关的久远回忆,情感涌动的落笔处也不过是三行两行的文本体量。我猜想这极有可能是林陌的“摄影思维”,写作也如同拍照一样,截取的永远是非常克制的“一瞬”。 从读者这一方的外在需求来看,一本游记它总需要承载点什么?比如承载知识的密度,承载风景的美度,或者是承载人情的温度,也许还有可能是三者兼而有之,足以唤醒想要去看一看、走一走的冲动,功能更像一个“展示品”,一个“橱窗”。但从一个写作者的内在需求来看,一本游记很多时候只需要以自己的表达方式、用自己的能力边界,去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在梳理和沉淀之中,更加明晰自己的价值追求,它的功能更接近于一个“整理箱”,一个“收藏夹”。 虽然我期待的“兼而有之”,并没有得到最大化的满足,但在这本《长歌行》里,我还是清晰地看到林陌在旅行这件事情上的“审美”倾向,那些钟爱之事换了不同时空在旅途之中纷纷闪现;心心念念与兜兜转转意外重合时的惊喜与怅然;身心静置在异乡独处时光之中的片刻宁静等等,这些“审美”倾向,有一些与我有“暗合”的部分,相信很多人也能在他的表述之中找到共鸣点。 对于林陌来说,历史建筑、人文山水、自然风光是他的偏爱,落笔处大多也是着眼于此,尤其是历史建筑、摩崖石刻方面的典故知识,虽不成什么体系,但会沿着一个人喜好、一个人的脚步,“点到为止”式地闪现出其中的“偏爱”脉络。对于那些大而无当的设计、风格失调的配套、过于商业的芜杂,也是不忍细看的心态。人不管去到哪里,那些钟爱之事总是“尾随”其后。看自己想看的,听自己想听的,悟自己想悟的,不会因为换了时空而失掉本心。 旅行是需要时间、精力、天时、地利以及诸多外因来成全的。受限于种种,有些心心念念要去的地方,却一直不能成行;有些甚至抵达了,却因为四时风景不同、天公不作美而败兴而归。与怅然相对的,是旅行之中意外收获,在福建因雨季不能成行却收获茶山的深度体验、在山西某座县城匆匆而过也有意外收获,在台湾最南端的垦丁与其他“独行侠”的偶遇等等,林陌在这本书里面呈现了是人生难求、值得庆幸的意外惊喜。所有的偶遇,都是心心念念、兜兜转转的久别重逢。否则,即便是遇见了,也会以不曾看见、无法记住、难有触动的方式擦肩。 与家人或者三五知己结伴而行,这是我在林陌书中能够捕捉到的细节,这大概也是我们很多在旅途中的状态。是的,我们需要有人相伴,却又常常在旅途之中排斥那些人潮涌动的景区,选择人迹罕至的目的地,追寻一个人独享的风景。即便是无法达成,也想像林陌那样以“清晨早起一个人去散步”的方式,寻觅到片刻的“独处时光”。“说走就走的旅行”,会随着年纪的增长、人生责任的负荷,而变得越来越无法达成。看似一个矛盾体,本质上却藏着深义。放眼人生旅途,我们哪一个人不是自在独行、品味孤独呢? 看风景、增见闻、识人心,凡此种种踏遍千山万水的旅行,最后的落脚处仍不过是看清自己的内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