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寂静证词·呢喃》的读后感大全

《寂静证词·呢喃》的读后感大全

《寂静证词·呢喃》是一本由不明眼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2021-3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静证词·呢喃》读后感(一):既有社会属性又有逻辑看点

《寂静证词》系列的第二本是《呢喃》。这本书延续了前作《无声》对于媒体发声的思考,继续以舆论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进行故事的推进,文章风格依然干脆利落,但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这本书中体现出来的情绪、故事和思考。 在《无声》中,虽然故事的背景和提出的社会观点很大,也十分值得思考,但是总会觉得其中表达出来的情绪没有那么强烈,会有一点缺少共鸣的感觉。但是在《呢喃》中,故事中人物深度在细节中体现的比前作更好。而且这次的故事中提出的关于校园霸凌和受害者有罪的社会现象也十分值得思考。 虽然我期待的双男主依然没啥cp感,但是这本书中的重点人物增多,无论是对手还是同阵营的友人,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展开,让整本书可以看的点更多了,有种格局逐渐打开的感觉。 而另外一点很有趣的阅读体验是关于“萧厉”的,他从媒体人到警察的职业转变,让他从外部枷锁变成了戴着镣铐跳舞的人,这种转变让这个故事变得更有趣。其实在第一部结尾的时候,一直在说的萧厉适合当警察,建议他去考试深造,那个时候读起来我以为只是说说而已,毕竟警察和记者这样的搭档看上去更有“看头”一些,没想到作者真的会让萧厉去上学考试实现“转行”。 再说故事,从故事来看,共有三个案件。第一个案件是中规中矩的,第三个案件只是个开头便结束了,后续的解答都只能期待第三本《窃语》。而第二个案子虽然没有《无声》中7.14案件那么大,但是我个人十分喜欢,因为这个案件之中的逻辑推理十分细致可信,阅读体验比较好。 其实在《无声》中,也能看到比较清晰的逻辑条理,但是却并没有《呢喃》中第二案那么出彩。《无声》中“7.14”案件的逻辑更注重于对动机的分析,加上其体现出来的社会属性,会有一种偏社会派的感觉。但是《呢喃》中第二个案件的逻辑则体现在各个细小的方面,读起来顺畅清晰且合情合理,几次思路的突破也十分自然,最终呈现出比较有趣的阅读效果。 而这本书感觉起到的更大作用是“过渡”。在这本书中,萧厉的身份完成了转变,几个案子的中间穿插着埋下了伏线在结尾的部分,拉开的那件“大案”的序幕之后便戛然而止,期待作者在第三本书中的发力。

《寂静证词·呢喃》读后感(二):网络不应做犯罪的温床

这本书作为悬疑探案系列书中的第二本来说,是我很喜欢的风格。本书中的三个案子又是完全独立的,但是整本书的背后又能让读者感觉到有一场大案正在酝酿,如果像我一样没有看过第一本直接看第二本的话,也是没有问题的,虽然书中的一些情节与前面的案子有联系,但是完全不会影响本书中三个案子阅读的流畅性。

本书的三个案子分别是消失的一家三口、夜班杀手、消失的另一半,每一个案子都代表着一类社会问题。

第一个案子是消失的一家三口,一个在学校被人同学排挤,在家里不受重视的小男孩,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行为逐渐过激,最终造成了悲剧。一个年仅8岁的小女孩成为了事件的受害者,而凶手也不过是一个在读初中的孩子,不得不说这完全是一场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悲剧,可以看出来学校和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二个案子是夜班杀手,表现的是现在社会上对于女性的偏见。很多人认为女性被强暴是因为穿着太过于暴露,这会诱惑男人,让男人们想入非非,由此才会造成悲剧。可是这件事情的罪魁祸首难道不是那些犯罪的男性吗?为什么很多网友非但不同情这些受到伤害的女孩子,还要用语言在她们受到伤害的心灵上再插一把刀呢,这对于女孩子公平吗?

第三个案子是消失的另一半,这个故事是本书最后一个案子,也为下一本书留下了悬念。六具尸体在山中被挖出来,随后又有一个认罪的凶手的出现,这些线索会把这个故事带向何处呢?

这本书看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对于媒体的描写,在现代社会,媒体可以说是可以完全引导大众的舆论方向,可是媒体对于事情的报道一定是中立且真实的吗?如果话语权被有权有势的人掌控,甚至是被凶手所利用时,媒体这个渠道还可信吗?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媒体的狂轰乱炸下,整个警察局的办案节奏和效率都受到了很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应该打着知情权干扰侦察行动吗?记者应该在事情还不明朗的时候发表一些有诱导性的言论吗?我突然想到很多年前白冰冰的案件,她的女儿被绑架了,因为是明星,所以记者们蜂拥而至,最终惹怒了绑匪,杀害了她的女儿。这个案件不令人唏嘘吗?这还仅仅是15年前的案子,如果放在现在,媒体只会更加无孔不入。

《寂静证词·呢喃》读后感(三):世俗的社会,终有一些令人无法理解的残暴行为

很多人认为,人性是卑微的,尤其是在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甚至是非人的待遇。社会是开放性的社会,很多人都在这一个大环境中生活以及生存,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害群之马,但有些情况却是不同的,因为有些人并不是天生就存有恶意,他们的恶意是在遭受到一切沉重的打击而造成的,而这才是社会中最为残暴的行为。

由国内作家不明眼创作的刑侦、推理系列小说《寂静证词》的第二部《呢喃》包含了三个故事,主要讲述了刑侦队长阎非和刚刚成为警察的萧历,面对新的案件,相互协作,侦破案件的故事。

《消失的一家三口》主要描述了校园霸凌事件以及产生的相关恶劣连锁事件。缺乏家庭关心和温暖的初中生,其性格和行为必然受到极大的影响,叠加校园中的不良行为,从而导致悲剧的产生,令人惋惜的是这种顽劣的行为影响到了无辜的人,还是只有六岁的小女孩。然而,一系列的悲剧由此发生了!

《夜班杀手》中的几位女性白领相继被残忍的杀害,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在偏僻小巷中,似乎是有着仇恨女性的人专门作案,但是经过抽丝剥茧,作案的动机和案情的走向朝着不可思议的地步转向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在没能逃离自身所能承受的痛苦之时,思维和行为变得更加偏激,从而导致悲剧,人性在这一刻彻底扭曲了!

《消失的另一半》主要讲述了萧历这段时间发现前女友罗小南的行为非常怪异,见不到面,电话也不接,到了门口也不让进,只看到那苍白、沧桑略显无力的面孔。萧历不得不跟踪她来到了临县的一个较为偏僻的山坡,他不明白罗小南为何来到了这里,只是在罗小南走后,萧历在那个山坡下面,扒拉出一具尸体。但令人更为心惊胆寒的是,等萧历报警以后,一共从山坡下面挖出了六具尸体,案情一下变得重大起来!

而此时的罗小南,正跟着父亲罗战去到了英国,似乎她的父亲罗战在这五年中拥有着太多的机密的行为,到底这其中隐藏着哪些秘密呢?罗小南最近这段时间的“消失”是否意味着她已经发现了一些什么呢?

世俗的社会,终有一些令人无法理解的残暴行为,一切的暴行都隐藏在残忍的恶意之下!

《寂静证词·呢喃》读后感(四):死者的呢喃,还是萧历的呢喃,又或是凶手的呢喃?

在《寂静证词·无声》的结尾,萧历表达出了自己想成为警察的意愿,而前面阎非也提及,做警察前,要先将萧历送入警察学院进修。

所以,在这一部的开头,萧历在警察学院中。无话则短,剧情直接到萧历临近毕业之时。因个人纹身问题,萧历当警察有一点坎坷,在被调进刑警队前,得和阎非去当鱼饵钓出毒枭。而就在这个小故事里,埋下一点小伏笔——关于萧历前女友罗小男五年前的调查。这个伏笔其实在第一部也稍微提过,但当时并没有细说,在这里又再次提到,推动了剧情的进展。

在罗小南调查自己父亲罗战的同时,萧历开始了自己的刑警经历。

第一个案子——消失的一家三口。关于这个案子,其实没什么好讲的,如同常规的刑侦探案。没有复杂的诡计,没有吸引人的谜题,有的只是像现实一样的查案,贴近现实的社会现象。这一次,倒是有些脱离主题,没有舆论影响破案,也没有舆论伤人。

第二个案子——夜班杀手。看似与舆论无关的案子,其实跟舆论紧密联系。凶手欲将尸体曝光于大众面前,显而易见想引起舆论。而萧历查案时,为了避免重蹈“七一四”案的覆辙,一直避着舆论。凶手的动机,也来源于公众的舆论。

令笔者极为惊讶的是,这个案子出现了小逻辑流(笔者自创),毕竟在前一部,并没出现过。

(以下乃笔者自吹自擂,诸位可直接跳过)何为小逻辑流?埃勒里奎因的逻辑流众所周知,其中既有客观事实锁定凶手范围,又有行为动机锁定凶手身份,其中包括逻辑论证、逻辑反证等一系列缜密的推理。而在某些推理作品中,总会缺少以上某个环节,结果虽逻辑自洽,却少了一份缜密,但总归也是逻辑推理,笔者则以小逻辑流区分之。最为常见的便是,通过客观事实推理凶手行为,而又以凶手行为动机进行下一步的论证并对凶手身份加以锁定,这其中缺少了缜密,但却能快速有效地辅助警方明确侦查方向,进行下一步调查取证。

萧历因媒体工作人敏锐的嗅觉,以及那独特的共情能力,开始展现与警察不同的思路。在期间,因为同事的不信任、自己的不自信,萧历的查案颇为曲折,幸好阎非如父兄一般,让他坚持自己的判断,勇敢去查,他可能都难以坚持。

第三个案子——渡山连环凶杀案。罗小南瞒着萧历私下调查自己父亲的行为,终究让萧历起了疑心。在跟踪罗小南的过程中,萧历于渡山风景区断崖下的小溪旁边发现了几具尸体。一边要隐藏前女友和此事的联系,一边要查清案子同时查清前女友的行为,萧历的查案愈发艰难。

案子还没查清,忽然就没了。。。。。

未完待续,第三部见。

《寂静证词·呢喃》读后感(五):法理与情理

作为系列作品的第2部,《寂静证词·呢喃》为我们继续呈现了萧厉和阎非的刑侦故事,在这一部里萧厉已经破格成为了一名特招的警察,终于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和阎非一起去调查案件,当然这个半路出家的刑侦人员在警察的内部也产生了相应的一些争议和质疑。

这一部里萧厉没有了之前作为小报记者的这个身份之后,他的侦探形象为了和阎非能够有所差异,作者同样是给了他一些不同的对案件的观察和切入角度,也就是他的观察会更为敏感,从受害者的以及犯罪者的心理出发,进行相应的心理画像和大胆猜想,这其实是在加大了角色塑造难度之后做出的形象调整改动。

如果说在第一部里,阎非和萧厉这两个搭档他们分别代表着受约束的公权力和公共舆论对社会公共问题的参与讨论。那么在第二部里,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公权力当中的一员,但是他们就分别代表了一种不一样的案件观察角度。阎非象征着法理,他会从证据、从常规的正统的角度来进行案件的分析推进。他对案件的观察,也同样是出于更硬朗的直观的角度。而萧厉则代表着清理由于自身性格的不同,更多情况下会用他的自身的敏感和脆弱特质去产生共情。

尤其是当萧厉把手下两个小警察支开,自己独自面对那个强奸嫌疑犯的时候,由于犯人本身也是因为之前受过舆论的质疑与伤害,选择了自残轻生,在这种时刻萧厉更能运用自己曾经的脆弱来与对方达成共情。这既是他独特的优势能力,但同时这也成为了他在面对恶性案件时可能不会足够坚强的一处弱点。也正因此当他再次遇见人生的低谷期时,又重新变成了那副脆弱的状态。但是这一次阎非在他身旁,两个人由此也成为了更加不可或缺的搭档与支柱(真的磕到了)。

可能作者本身也是一个内心敏感的人,因为坚强总是相似的,而脆弱却各有不同。他能够将萧厉遇见的,敏感的、脆弱的、混乱的精神状态呈现得历历在目,仿佛让人亲临到他产生错乱幻觉时的内心当中,让我们一同感受到了这份痛苦和无奈。

如果说案件的推进中会存在巧合设计,那么人物内心情绪的细腻表达则是脱离巧合之外更为扎实的、真实的刻画呈现。在我看来这些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内心塑造成为了整部作品里最为亮眼的一部分。案件司法所象征的是法理,而这个故事当中除了法理之外也有充分的情理融合呈现,才让读者进入了一个更加真实的更加能够有代入感的世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