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太坏的“坏”动物经典读后感有感

不太坏的“坏”动物经典读后感有感

《不太坏的“坏”动物》是一本由[英]索菲·科里根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页数:1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太坏的“坏”动物》读后感(一):STOP!我们要正名!

哈,“三人成虎”、“人云亦云”这两个成语告诉我们以讹传讹成就的“事实”是多么可怕,然而,谣言一句传,澄清跑断腿。人们尚且可以借助网络以正视听,那动物界那些被我们盖章过、冠以恶名的动物朋友们该怎么办呢?听, 它们也在呼唤着急切地为自己正名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21年1月出版上市的童书《不太坏的“坏”动物》无疑是一本为被误解已久的动物朋友们正名的好书。这是由英国儿童文学作家索菲·科里根的代表作,同时也是著名的插画家。

全书选取了常见却不讨喜的38种动物,以动物的视角进行的“自我”正名。喜欢诙谐又无奈的画风,反转的文风让人措手不及。以欲扬先抑的手法,给它们贴上了“坏家伙”、“坏动物”的标签,每一个标签有多真切,那反转的结果就有多么啼笑皆非了。不信,您瞧

大家熟知的蜘蛛,当我在被误解的内容中看到大多数人几乎每年都至少吃下5只蜘蛛时,全身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多么恶心又多么可怕的事情!幸好,这不是真的。但是,原谅我最初对画风的不适应,我把“恶名”当常理来看啦!幸好,它们不会真的如传说的那般喜欢在头发里藏身,不然,不然,不然我不介意顶个大光头来去。但是,我还是不喜欢初夏早晨漫步小路边,那不期然迎风粘脸上的蛛网,真的很不爽啦。不过,想到这些是它们辛苦织出来捕捉猎物的份上,我就原谅它们吧(貌似同样需要被原谅的还有我,是我破坏了它们捕食的“陷阱”嘛,好吧,扯平了)。

猫有九条命是真的吗?黑猫总是最邪恶,女巫的标配之一,是真的吗?小时候家里唯一陪我长大的动物朋友,我以为一定非常了解它们,躲过了它们吐口水的加标签,我却陷入了它们“看见什么挠什么,尤其是你最珍爱的东西”的坑里;噢,我虽然是属老鼠的,但我对老鼠却是深恶痛绝的!不只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先入为主,还在于它们的破坏能力:我心爱的蛋糕点心、我心爱的布娃娃、我心爱的衣服,啊,想起来都咬牙切齿。难道它们也有苦楚吗?它们有超强的记忆力、能记住见过的人脸!喜欢啃咬是因为牙齿长得太快,需要保持最佳状态。好吧,虽然可以理解,但是我还是接受不了啦。

万物有灵,每一种生灵都在努力用它们的智慧、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繁衍生息,每一个存活至今都值得被称赞一句“你好棒!”虽然它们的生存技能,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困扰,我们人类的生存,何尝不是给它们带来困扰呢?懂它、尊重它、和谐共处。

《不太坏的“坏”动物》读后感(二):动物们的“洗冤录”

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有没有听过“不乖乖回家的小朋友会被大灰狼叼走”这类说法。虽然这只是吓唬小孩子的话,但我们还是会对狼、蝎子、蝙蝠等动物产生畏惧、惧怕。有些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些动物长相比较凶狠、食性比较特殊,或者是携带毒素等原因,统称它们是“坏”动物。

而“坏”动物们自己又会做出什么样的自我评价呢?其实,真实的它们可能与你想象中的完全不同。《不太坏的“坏”动物》这本书就将动物中的诸多“反面教材”为小读者们展现出来,并且对比了它们传言中的坏习性和真实习性,为这些“坏”动物一一申冤诉苦,恢复声誉。这在动物科普类的书籍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不太坏的“坏”动物》一共介绍了38种“坏”动物,涉及到昆虫、凶猛食肉动物、爬行动物、携带毒素的两栖动物,还有传闻会带来霉运的动物们。这些动物将一个个出现,为人类讲述它们受到的污蔑,并且在书中逐一辟谣。

前后迥异的有趣内容

每一种动物的介绍都分为四页,前两页描述了动物们被人类强行安插的坏名声,比如吸血蝙蝠的谣言有“我喜欢倒挂……样子越吓人越好”“德古拉是我的铁哥们儿,我就是恐怖的象征”……是不是耳熟能详呢?不过,翻到下一面你就会发现这些都是谣言。吸血蝙蝠会告诉你,它的确吸血,但通常吸奶牛、猪、鸟类的血,还会建议你不要因为它叫吸血蝙蝠就产生偏见,甚至可以试试叫它的拉丁学名。在这两页,你还会发现一个真相卡片,写着关于这个动物的习性真相。

趣味横生的绘图场景

在封面封底序言中,动物们或是挂着牌子,或是叼着告示,或是举起一块木板,声明自己的真实情况,同时瞪大眼睛摆出一副无辜的神情。而正文中,动物们又在第一张跨页图里展露出凶狠的刻板形象, 在色彩略显阴暗的场景中呲牙怒目,仿佛下一秒就会从书里扑出来。比如蟾蜍这页,沼泽场景里似乎到处都是“呱呱呱”的叫声。

下一个跨页,动物恢复了它们的正常形态,用不同于上一页的可爱形象,讲述他们自己的本来面目

作为一本科普童书,《不太坏的“坏”动物》这本书在内容、绘图上的编排都很贴近小孩子看待世界的眼光,而且选取了能够在阅读上引发孩子兴趣的角度。尤其在听过一些童话故事后,小孩子会明显对童话中提到的反派动物抱有很浓厚的兴趣。除了动物科普知识,这本书还会让孩子们意识到,他们需要打破固有思维,从科学事实中发现真实的世界。这对小读者来说,可能是更重要的。

《不太坏的“坏”动物》读后感(三):“坏”动物们现身说法,很多是误解谣言

我一直记得很清楚,在我小学时期的一次关于鸟类的公开课上,老师告诉我们原来我们那么讨厌的,觉得代表了“厄运”、“倒霉”的乌鸦,原来是益鸟。那之后我才慢慢了解到,我们对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动物都有着深深的误解。

看到这本《不太坏的“坏”动物》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曾经被我误会了很久的乌鸦,我知道有很多动物其实并不“坏”而是我们人类的偏见和误解。虽然心里已经有了这样的认知,然而看到这么厚的一本书时我还是吓了一跳,我没有想到,被人们误解的动物竟然有这么多,光这本书介绍的就有38种之多,看来偏见和标签真的不是一时一地一物,而是很多人共同问题。

这本《不太坏的“坏”动物》讲述的方式也很有趣,它是以第一人来进行科普辟谣的,开篇便是这些“坏”动物们组团找上门来,一边用水汪汪萌呆呆的大眼睛看着你,一边举着小牌子向你表示抗议。如果你不了解它们的话真的是有点害怕可又觉得好萌。

你最怕的是什么动物呢?我家娃最怕的就是大灰狼,虽然我不曾说过类似“你不听话大灰狼就会来”这样的话,但是从各种动画片和故事之中,孩子对这未知的有着锋利的牙齿和巨大的爪子的动物还是害怕极了。

“我是大野狼,我是大坏狼,我要来抓你咯!”哈哈,这样的出场成功地让娃躲在了我的后面,这就是她所害怕的那个样子。每种动物都有两个跨页,第一页讲述的是人们的偏见和误会中小动物们的样子,而第二页则是为其“正名”的过程。

这种“我是谁”、“大家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的”、“真实的我是什么样子的”,就好像这些小动物就站在你的面前向你抗议、向你诉说一样,很容易就让你代入进去,而第一页中的误解也并没有画得十分恐怖或是凶残,而是在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让你去直视你的恐惧。而等你看到真实的它们的时候,前后的反差萌会给你留下强烈的印象,而回首重读时更是会会心一笑。

虽然书名用的是“坏”动物这个名字,但是书中也有公牛和猪这些在我们看来并不是坏的动物上,因为有很多人会认为公牛讨厌红色会对红色发起攻击,认为猪是“笨”的这样的误解。这本书并没有局限于“坏”这个字中,而是将这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误解也收录了进来,进行科普。

与此相同的是,一些不是误解,而在我们看来的确是“坏”的部分,这本书也并没有去强行洗白,比如蟾蜍的确有毒,秃鹫的确会去将尸体吃个干净,屎壳郎也的确以便便为食。这些不是误解,以人类的角度来讲也的确不好,但是,它也告诉我们因为它们和我们是不同的物种,有不同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

就像我们是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样,蜈蚣的多腿,章鱼的触手,乌龟的壳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就像我们和家人朋友聊天吃饭一样,狼也需要嚎叫沟通,屎壳郎也想去品尝它的的便便美食,这些也是他们生活的日常。

对于它们,我们不应该以“人类”的喜好、道德去评判“动物”的好坏,而是应该去正视大自然的多样性,正视很多小动物在自然之中的巨大作用,去认识到我们也和其他动物一样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应该怀着谦虚的心去学习,包容的心去了解,感恩的心去回馈。

《不太坏的“坏”动物》读后感(四):为“差评”动物们“翻案”

看起来很可爱,彩图版本,知名童书作家及插画家的作品。为那些人类本能不太喜欢的“坏”动物们“立传”和“翻案”,这些动物有老鼠,狐狸、乌鸦、蝙蝠、黑猫、水母、公牛、虎鲸等等。

手上的《不太坏的“坏”动物》是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科普读物,内含38种动物的图文介绍,包括动物身体特征、繁育、种类居住、饮食习惯、情绪、社交,拟人化的表达,丰富的想象力,让孩子沉浸于动物的奇妙世界中。

全书全彩硬装精装本,每只动物占据一页篇幅,画风可爱,以被人“误解”的部分和“真相”介绍为主,将这些动物的本质一一交待。

这本科普书有丰富的想象力。在作者眼里,那些不够“讨喜”的动物们都带上了委屈的神色,自辨自解,很诙谐幽默。全书以图为主,文字不多,但是很精要,可以帮助小读者迅速掌握动物的要领,而科普内容用字造句也都贴合孩子的口吻,读起来就像一个个委屈巴巴的孩子在絮叨——特别是自述这些动物的优秀品质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染小读者朋友。

生活中,有许多与动物们有关的俗语,比如“泥鳅跳,风雨到”“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狗无寒,猫无暖”“蚂蚁搬家有大雨”“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等等与预报天气有关的,也有许多寓意人品相关的,像“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螃蟹过街,横行霸道”“猫捉耗子,多管闲事”“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好马不吃回头草”等等。

听起来不甚动听,动物们受委屈了,也许本身不是这样,但是从人类的视角看去就了好恶。所以,看到这本有点另类的,想为动物们翻案的有趣的科普书,便有极大的阅读兴趣。

正面的科普听得太多了,“反派”才更让人印象深刻不是吗?所以,这样不太走常规路的科普必然受到读者朋友们的欢迎。

大自然的知识无穷无尽,关注自然,了解动物其实就是关注我们人类自身,从这些动物的解读中,孩子们也可以学会如何不固化思维,学会一分为二的客观看待事物的好与坏。值得阅读。

《不太坏的“坏”动物》读后感(五):哦!你误解了我

( 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豆邮联系本人)

小时候看《西游记》,盘丝洞里的蜘蛛精们用蛛丝把唐僧师徒缠住的情景历历在目,以致于后来在现实中看到蜘蛛都会毛骨悚然,再加上老人总说,“别躲门后面,别钻床底下,要不然蜘蛛丝要弄瞎你的眼睛的!”更是吓得我不行。

小时候听《小红帽》,那匹跟踪小红帽的大灰狼,吃掉了小红帽的外婆,然后又假扮成外婆,又吃掉了小红帽,对孩子来说太惊悚了。只有等到猎人来救出小红帽和外婆,才长舒一口气。

小时候,看得长得细细长长的像蛇的东西,都会不寒而栗,因为太多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里,蛇都不是好东西,担心如果被它咬一口,是不是会一命呜呼?

……记忆里这么多的坏动物,其实在现实中并不是都能遇见。即使碰到了,看见了,那也多半是在动物园里,或是博物馆的标本架上。即使在生活中见到了,但是我们和它们语言不通,无法沟通,除了日久生成的隔阂和年幼时就积累的误解,我们并不懂它们,不能确定它们究竟是不是真的坏。

一本《不太坏的“坏”动物》刷新了我们对它们的认知。假如没有这本书为它们正言,也许我们还会对它们误解下去,甚至把这些误解延续到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对它们的认知上。

因为没有亲身验证,所以会有误解。但是现在读了《不太坏的“坏”动物》,让我和孩子那些不讨喜的、被误解的“坏”动物们的真相。

这本书有几个特点:

1、 书中的动物们都第一人称口吻叙述

书中为39种动物正名,它们均以第一人称口吻自述,新颖的视角,仿佛它们在与读者促膝交谈。

听它们为自己辩白,理解它们的掏心掏肺。

2、 图文并茂,有故事有细节的画面

这本书图文俱佳。图画不仅有助于孩子理解文字内容,能直观地认识各种动物,还能从图画的细节里去了解它们的特征、习性、生活环境等,而且生动的细节带着幽默感,让人忍俊不禁。

比如一只蚂蚁怡然自得地躺在一片漂浮在果汁里的树叶上,多么享受!

比如,小红帽搂着大灰狼,说“关于那个外婆的故事,全是误会。你就像我家小狗的曾曾曾曾曾外婆。”而大灰狼一脸呆萌,说“我把你的鞋穿坏了,抱歉。”多么喜感!

3、黑白对比,辩证揭示真相

每位动物的自我介绍中,先是一大张深色底色的,相对杂乱的画面,那些场景的渲染,那些语言就像是我们对动物们的误解,讲得好像是头头是道。

但是在紧接着的下一页,以白色底色展示的是“坏”动物们其实并不坏的真实面貌。在白底大图里,再安插一块黑板标明“真相”。

如此显目,引起孩子阅读时的重视。这就是动物的科普知识,专业又详尽。

读完这一本,才知道原来自己对这些动物存在了这么多的误解。

寓言故事里臭名远扬的狐狸,原来是个爱惜食物的乖宝宝;总被说成爱放臭屁的黄鼠狼告诉我们,它只在害怕时朝我们放个臭屁;话说中国人会把乌鸦说成是不吉利的鸟,而以为喜鹊是带来好彩头的鸟,但是看了《不太坏的“坏”动物》,才知道原来乌鸦和喜鹊都是鸦科鸟类,可能这误解来源于它们的外貌和它们的名字吧。

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原来我们对它们的误会真是太深了,根深蒂固的误会今天终于要解除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