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神风与铜钱读后感锦集

神风与铜钱读后感锦集

《神风与铜钱》是一本由康昊著作,光启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风与铜钱》读后感(一):文永、弘安之役后的日本

本书的书名叫做《神风与铜钱》,介绍神风的章节主要在一到四章,而四章之后则是有关铜钱的内容。神风代表的是元日战时蒙古军队在海上遇到的大风,而铜钱则主要代表的是中日在这一段时期的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以往的我一直存在着对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的误区,认为这两次战役的时间短,并且都因为台风的原因而失败。而通过作者的描述才发现并不是这样的,事实上有所谓“神风”存在的只有第二次的弘安之役。

在第一次文永之役时,元军与日本武士作战时可谓是绝对性的碾压。但是出于不清楚的因素战无不胜的元军莫名其妙就撤退了,这个撤退的原因有人说是因为台风,经过时间上的考究那个时间不可能有台风,所以究竟是什么样导致了这次的撤退现在的我们依然是不知道的。第二次的弘安之役其实持续时间是有几个月的,在这几个月中双方有来有回,因为此时的日本武士吸取了第一次的经验专门设防训练过。在双方战斗之时刮起了台风,而基本元军都是在靠海的船上,所以就导致了元军的溃败,而这也是神风的由来。

忽必烈经过这两次失败之后还想发动第三次对日作战,可惜在筹备之时忽必烈就去世了。虽然此时的元朝和日本交恶,但是民间上的交流基本是没有断过的,由于元朝推行纸币的原因,许多的人把铜币带往日本进行贸易,这也是这段时期日本铜币增多的原因之一。

作者有一个切入点介绍的非常不错,那就是有关这段时期的留学僧,顾名思义留学僧就是去他国留学的僧人。此时的日本僧人对于中国的佛教寺院等是非常的向往,所以专门去中国学习,甚至有许多日本留学僧来了中国之后就一直待在中国的寺庙直到去世。甚至有这样的一种现象,你让日本的僧人说本国的佛教之类的他可能说不出来,如果你让他说中国佛教相关的东西,那算是滔滔不绝。这就说明出当时中国佛教在日本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我们以往关注到的僧人留学基本都是唐朝那段时期,没想到此时的元朝佛教交流也会如此频繁,这些僧人在之后的中日交流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不仅仅只是介绍“神风”和“铜钱”,它还专门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对应时期有关的历史,把重点融入到介绍的这段历史之中。整体来说是偏向于介绍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于那些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来说看看正好,即使像我这样有了解过的人来说也能学到许多细节方面的历史知识。

《神风与铜钱》读后感(二):日本是元朝的例外吗?

“乾坤孤筇卓无地,喜得入空法亦空。珍重大元三尺剑,电光影里斩春风。”

——宋末元初•无学祖元《临刃偈》

1231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窝阔台第一次进攻高丽,前后总共发动了七次对高丽的征服之战,重创朝鲜半岛。直到1259年高丽王子亲自前来谒见并屈从元朝,换取了元朝的支持和保护,从长期擅权的武人手上夺回了权力。

1267年,元朝曾经通过高丽使节,将三封震慑性的国书致信给当时的日本嵯峨上皇,意欲恫吓他,劝其与元朝通好。日本朝廷收到信件后,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因镰仓幕府的反对,最终日本选择以“无视”之态将危机抹杀掉。

日本曾畏惧其置之不理是否会招到元朝的愤怒。曾在决定不回复前,令朝中的文化人菅原长成写了两份给元朝和高丽的回信。其在信中声明不惧外敌的侵扰,并写道“蒙古之号,于今未闻”,充分地暴露出了其国际知识的浅薄。

1274年11月19日,元朝与高丽联军,乘九百艘军船登陆日本对马岛,发动“文永之役”。

根据日本的记载,迫使敌军撤退、消失匿迹的缘由为诡异的神风发挥了神奇的作用。但根据考究,当时为晴天,并无此事。现代学者见解各异,认为此役为元朝的试探性进攻,粮草耗尽,补给困难为撤退实由。

此战并未深入日本内陆,对其本土造成的破坏极小,但却使博多这个前沿港口遭受重创。致使这个地区的南宋商人聚居地日渐衰微消亡……

与日本曾经有过长期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南宋的灭亡,给日本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在第二次征日战争中,元朝、高丽联军战败,数以万计的高丽士兵葬身鱼腹。

元朝没有发动第三次征伐日本之役的原因,主要在于受到内乱的影响。

不管是曾入南宋留学僧桂堂琼林、还是元朝的国信使愚溪如智、起到一个分水岭一般的一山一宁都或多或少的为中日之间的禅僧交流留下了浓重的色彩。

当一山一宁成为日本的国师后,更是促使当时的日本开启了“入元留学僧热潮”,两国开启了一个密切交往的时代。

1975年,在韩国海域发现的新安沉船为1323年元朝返回日本博多港的日本商船“寺社造营料唐船”,船上有八百万枚重达28吨的铜钱。

经考究,由于日本当时不具备自主铸造铜钱的能力,更不存在使用纸钞的基础,因此13世纪末以后,从宋朝进口的铜钱成为日本的通用货币,促进了日本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后来,铜钱成为元朝与日本海上贸易与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

本书以海洋的宏观视角重新审视元日关系,在钩沉中日详实有据的史料之基础上,为我们客观地呈现了两国历史上那些鲜为人知的史实与变局,内容丰富、具体有型,令我们得以从微观的历史中鉴往知来,循道致远。

《神风与铜钱》读后感(三):换个视角看中日关系——读《神风与铜钱》有感

本书围绕中国军事爱好者的一个永久话题开展:元朝为什么没有占领日本?这个话题不仅困扰着国内学者,更困扰着国外尤其是日本学者。大家站的角度不同,理解不同。本书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教师康昊,熟悉日本语言,更熟知日本历史,当国内学者对元朝征伐日本失败原因进行探讨的当下,康老师打开视野,从日本国内对此事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的研究,选取“神风”和“铜钱”两个角度对1268——1368年中日关系进行历史上最大化的分析和还原。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对于日本是个庞然大物,日本对于中国是个弹丸之地,从历史而言,日本一直是中国的小学生,中国是日本的老师。我们一直自诩为世界帝国,但是我们却从没有占领过日本,更没有军事力量登上过日本的领土。曾经有过的行动还是以失败告终,而且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元帝国时代,简直不可想象。但是看后你就会发现我们对于我们的邻居日本还是了解的太少,也许是不重视,也许是轻视,但我们对于小日本却有着不可诉说的复仇情节。日本对于我们更是全方位的熟悉,幕府在第一次元征日本后,做了大量的充分准备,首先在海岸线上修筑了六尺高的石垒,岸上的武士躲在后面突发冷箭的方式将东部展现的高丽军打败。其次,重视元朝的所有信息,与之前的“蒙古之号、于今未闻”不同的是,他们通过派遣使者、聘请高僧去日本主持各大寺庙,目的就是为了做到军事知悉和文化学习并重,即使是文化学习,也是了解文化背后的宋朝制度和技术。

扩张不只是单向的,有时也会是双向的,正如扩张不是共有,而是独有。每一任皇帝,都想着自己能够是当今世界最厉害的人,他发动一场战争,只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以大压小,以强打弱,殊不知会导致自己国家会因此陷入困难,而对于弱国,也可能是个机遇。元朝的第二次进攻,曾经有论点认为是忽必烈的除掉南宋投降部队的一种恶意,因为前去攻打日本的都是南宋、熟悉海路的部队。但在日本国内,也同时在改变着,他们为了预防元朝的第三次进攻,进行了大幅的本土改革,据保守估计大概在100多项,其中以安达泰盛的改革为主,他的创新在于镇西非御家人的御家人化和镇西社领恢复等,而平赖纲即使推翻了安达泰盛的改革,不认同非御家人的御家人化,但他却坚持对非御家人的的赏赐。再比如,日本国内重用去过中国或从中国来的人,目的是为了做到知己知彼,殊不知更加的传播了中华文化和文明。

一山一宁纪念碑

就拿普陀山的主持一山一宁来讲,虽然他被迫作为诱降者来到日本,但元朝皇帝对其加封的封号和其所在普陀山的禅宗优势让其在日本成为顶尖禅宗传导者,他虽然没有实现元朝的意图,但是却加深了中日民间的交流,他兢兢业业的传道,不仅仅让日本人更多的了解宋元文化和学问,更让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有了更多的使者。他更有着大同的世界观,让一心痴迷于中国而对自己的国家传统文化不了解的高僧,更加的关注和传承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比如虎关师炼写下了日本第一部佛教通史。

另外,作者还提出了自己观点,比如针对大家所认为的1345年京都流行的咳病与“天龙寺营料唐船”有关,他则坚信无关,并认为这种说法是个谣言,因为他认为在京都民众心中,蒙古的噩梦一直被认为是痛苦的源泉、疾病的发源地,所以才有这种谣言存在。作者对幕府的成长及覆灭进行了分析,是啊,当幕府逐渐成为权力的核心,也会很快沦为所有矛盾的排泄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