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哲匠录》读后感1000字

《哲匠录》读后感1000字

《哲匠录》是一本由朱启钤 辑 / 梁启雄 校补 / 刘敦桢 校补 / 刘儒林 校补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020-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匠录》读后感(一):哲匠熙百工,日月被光泽

哲匠,智慧的工匠。中国自古以来多才人。无论是才华还是手工才艺,堪称哲匠者甚多。

《哲匠录》综合正史、方志、笔记等历史文献中的相关史料,按照时代顺序,梳理出中国自唐虞夏周至明清历代在建筑、水利、桥梁、叠山、军事、造像等工程方面的重要人物。

这本《哲匠录》由组织中国营造学社的清代举人朱启钤辑录,分四块,分别为营造、叠山、攻守具、造像,,每项下的哲匠按朝代顺序编录。汇集了各代哲匠传略,反映了中国哲匠先辈们自古迄今的心路历程和聪明才智。书中不仅记载了他们的生平事迹,也辑录了他们的代表作品,书中资料详实、含义深刻,对匠艺研究不失为一部生动的历史参考书。

书中对每位哲匠介绍简要,非常明了。但是会在每位之下都会附录或多或少的相关记载,或包含他们的传记、语录,引经据典,原文摘录,让读者有所依据、可正其疵误。

此中,有较多耳熟之名,如:禹、蒙恬、曹操、萧何、陈勰(xie,第四声)、李春、杨潜、李诫等等,他们的身份不单单是匠人,很多也是权贵之人,是重大工程的发起人、组织者,但是无论是实践、参与施工的,还是管理、设计、甚至是提出创意的、能推动工程开展下去的,他们都功不可没。

对于曹操,我很是好奇他在营造方面的才能。书中说他“才力绝人,及造作宫室,缮治器械,无不为之法则,皆尽其意。”足见,他在建筑、家具、工具等方面的制造才能也非同一般,这是有据可查的。虽然历史上人对他贬多于褒,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除了军事上的才能,他还是文学家、书法家、在音乐上造诣也非浅,都说一个多才的人才艺是相通的,所以,像他这样聪明又动手能力强的人,能荣登哲匠榜单也无可厚非。

倘若没有这些哲匠,那我们的世界可能就没有这么多彩,他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建筑、在艺术、在各个实用领域也都留下了许多精湛的印迹。

哲匠熙百工,日月被光泽。这些有技艺的匠人,对当时、对后世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哲匠录》读后感(二):追寻伟大的足迹——读《哲匠录》

文/岸晓风

杜甫有一句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混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我们惊叹。但是同时,还有若干奇迹、若干古迹是人建造的,比如中国的万里长城、故宫,还有被项羽一把火烧掉的阿房宫,等等。对于大自然的奇迹,我们要对大自然充满敬畏,而对于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建造的“奇迹”,则有必要“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在这方面,朱启钤先生的《哲匠录》则是一本绕不过去的书。简单来说,这本书参考正史、方志、笔记等历史文献中的史料,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出中国自唐虞夏周至明清历代在建筑、水利、桥梁、叠山、军事、造像等工程方面的重要人物,既是一种对前人的肯定,也是为后人提供研究的参考。

这本书还有一大特色在于,不以人的尊卑贵贱为标准,无论是重大工程的发动者、最终决策者——帝王,还是工程的组织管理者——官吏,还是工程的实践者——工匠,只要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都能入选。这种“史观”,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因为从某个横截面来研究历史,当然是越翔实、越全面越好,这一点,也注定了《哲匠录》在后世研究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如在“营造”篇中就提到了若干读者熟悉的名字,如大禹的父亲“鲧”,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他因为治水失败而被处死,但书中说他“首筑城郭以为守,始布土均定九州”,给予了充分肯定的评价。另外,大名鼎鼎的“召公”,周成王时为三公,书中说他“尝为申伯筑新城及寝庙于谢”。蒙恬,书中交代“将三十万众筑长城,西起临洮,冬至辽东,延褒万余里。万里长城,虽然因劳民伤财而激起民愤,但其中的“营造之功”也是不可抹杀的。此外,曹操也有记载,说他“为人机智,才力绝人,及造作宫室,缮治器械,无不为之法则,皆尽其意”。看来,曹操绝不是浪得虚名,是名副其实的全才。

当然,更多的能工巧匠,或者说是“小人物”,或者是县丞一类的小官,也或者纯粹就是一介平民,但无疑,他们都是在营造方面有特殊的才能,或者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除了“营造”,书中还收入了“叠山”、“攻守具”、“造像”等篇,在陈述其事迹的同时,列举了相关经典文献中的记载作为佐证,一方面体现了权威、可信、可拓展,另一方面,我们也为作者的博学而惊叹。

《哲匠录》读后感(三):工匠、哲匠、赛先生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穿越者人手一本。

作为一本记录古代“哲匠”的名录,《哲匠录》中有太多古代科学家了,穿越者完全可以按图索骥找到这些人。尽管穿越小说都自带爽文属性,但看到主角将古代各种“哲匠”一一收服,并发扬光大时,实际上也是在叹息古代中国点错了科技树,要不然,工业革命早就发生在了中国。

即便是马亲王,在撰写《两京十五日》时,也会出现监造故宫的重要人物——太监阮安,并借他人之口说道“阮安只喜好实体达用之学,在宫中是混不出头的”。有意思的是,在《哲匠录》中,有不少明代营造哲匠,其中篇幅最多的莫过于阮安。

对比工匠,哲匠一般指的是有高明技术的工匠。而这本《哲匠录》就是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先生辑录,梁启雄先生、刘敦桢先生等人共同校补,旨在从古文献中将中国的哲匠一一挖掘,其中既有“垂”这样的传说人物,还有被太多传说所笼罩的木匠皇帝朱由校。

说到营造学社,就不得不提到梁思成。当年为了应对中国在“建筑之树”上的空白,营造学社梁思成、刘敦桢等人走遍了大江南北,在全国寻找宋、辽、金时期的建筑,并写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填补了中国建筑历史的空白。

然而这种胜利实际上还是用西方的思维去考量中国的历史,在《立面的误会》一书中,作者就在肯定梁思成的基础上指出了,中西方建筑最大的区别在于西方的“永久建筑”是用于宗教的,而东方的建筑是世俗的,即便是辉煌的故宫,也不过是皇帝的家罢了。

因此,如何更好的去思考中国建筑脉络,还需要我们如今在强大以后,更好的、独立的、实事求是的思考,同样的,对于在《哲匠录》中,一开篇就是“垂,尧舜时共工。创制规、矩、准、绳……”,个人觉得还是有待商榷的。毕竟,神话的归神话,规、矩的诞生更应该看做是劳动人民共同的智慧结晶。

而当我们感慨中国古代不懂得发挥科技力量的同时,实际上还应该思考,我们是否也已经像世俗低了头,在《天工开物》中说到,“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而即便放到今天,当我们被流量裹挟时,又有几人能做好心中所好之事,说一句,老子不在乎?!

如果说工匠在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哲匠在于通达明理,那么赛先生则要求我们常怀科学之精神,破除愚昧。

《哲匠录》读后感(四):那些隐藏在历史中的名字 ——《哲匠录》,游历景点新指南

那些隐藏在历史中的名字

——《哲匠录》,游历景点新指南

年纪大起来之后想要提炼一下自己的回忆能力,所以不能对着书再去写评,不过这倒是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加深印象的机会。对于个人来说,历史中的名字和记忆中的那些印象深刻的东西其实是一个道理,你通过挖掘以及加深理解,才能够让它沉淀在你的永久记忆的大脑区块当中。

《哲匠录》其实是通过检索了那些夹杂在历史当中的工匠的名字,去截取那些建筑、艺术、桥梁水利等方面的能工巧匠存在过的片段。历史是“不胜枚举”的,但是却能够通过这些人物去“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也何尝不是作者想要录此名家几多家的因由。

整本书当中除了武则天的“小三”、三足鼎立的一方霸主等等充满了八卦色彩的人物,也有“泥人张”、“样式雷”这样的行业响当当的名人。有“吴兴舍家起莆田”的言简而意远的城市兴盛在念之间的隐秘的豪情,也有侨民引工匠出海而成日本纯中式的“黄檗山”范道生的佛像,有外来的和尚好造殿的奇妙境遇,也有做皇帝的喜欢做小房子的被批判的“小爱好”……在书中,人物就仿佛突然鲜活了起来,他们在完成属于他们的事业,做属于他们的工作,“工匠精神”变成了一个类别而非讽刺意义的小概念,他们手上的活塑造了属于各自的灵魂。

在本书当中,也可以见到随着宋朝的疆域的变化以及战争的作用,能人大匠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宋朝之后,随着市井生活的大量出现及社会分工逐渐被接受,原先只在宗教、朝廷命令的大型建筑、社会公益设施当中出现的人才,也逐渐向着市民阶层转移,北宋南迁之后,南方的能工巧匠的出现概率大大提高,且吏治当中的专业人才也越来越多,你甚至能见证土法的“钢筋混凝土”应用到海堤的建设当中。

当然,科技的发展也出现在了战争武器上面。从投石机的建造者“公输班”到数位模仿洋枪洋炮的会“勾股算法”、“泰西算法”的清朝人,我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喜欢旅行的人则可以从这本书当中见证这个蓝色星球上人类曾经努力过的痕迹,也许我们见过这豪迈城池,见过高耸的塔楼,见过浪的搏击,见过屋檐的低垂、佛陀的慈目——我们可以带上书,去找寻它们如何出现,如何兴起,又怎样落下帷幕。

By 林怿

2021-5-13 20:47:39

写于御庭园

《哲匠录》读后感(五):《哲匠录》: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1929年,古建筑学家朱启钤先生在北京创办了专门从事研究保护中国传统建筑包括建筑技法和规范的民间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

不过,大多数非专业人士对“中国营造学社”了解不多,倒是位于四川宜宾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因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关系更为后人所熟悉。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营造学社”被迫南迁,自1940年到1946年六年的时间里,“中国营造学社”的许多工作都是在李庄完成的,这其中包括编写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

中国营造学社主编的学术性刊物《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曾于1932年至1936年连载了由朱启钤先生辑录,梁启雄、刘敦桢、刘儒林等人校补的《哲匠录》。《哲匠录》是综合正史、方志、笔记等历史文献中的相关史料,对我国历代有一技一艺的匠人进行全面梳理的重要作品。

之所以命名为《哲匠录》,朱启钤先生在正文前《叙例》中讲到——以“哲”字嘉其称,故题《哲匠录》。

我手中的这本最新版的《哲匠录》收录有营造、叠山、造像等四个方面共计132人次历代哲匠。书的目录以大类分列,辅以年代先后序顺进行排列,初翻之时,因难以一下子了解书中收录的哲匠均系何人而略感不便。不过,细读之后便会了然,因书中收录人物众多,若以全部列入目录之中,难免会令目录繁冗、不够简明。

另外,如此排版,在翻阅了解每一位哲匠之时,时有惊喜之感。比如营造篇中收录的曹操。

东汉权臣曹操除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诸多身份之外,居然还是一位颇有造诣的匠人,这的确是个令人意外的发现。除曹操外,书中还收录有萧何(营造)、朱由校(营造)、白居易(叠山)等一些“名人”,这些人物之所以为我们所熟悉原是因为他们在建筑之外领域的卓越,不曾想《哲匠录》为我们带来了重新认识他们的机会。

《哲匠录》引经据典,摘录了诸如《宋史》《明史》《松江府志·艺术传》等诸多历史资料中的相关记载。阅读《哲匠录》需要一定的古文基础,细品慢读,方能对我国历代匠人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

就拿造像篇中的昙曜[yào]来说,书中写道:昙曜,不知何许人。确是如此,单提昙曜这个名字,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对其一无所知,但若提及云冈石窟定是无人不晓。

著名的云冈石窟早期石窟16-20窟亦称昙曜五窟(开凿于公元460-465年),即为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开凿的,它是云冈石窟开凿最早、气魄最宏大的窟群,它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

最后,顺便提一下本书辑录朱启钤先生参与完成的的另外两项重要工作,一个是改建正阳门,打通东西长安街开放南北长街;另一个是将明清两代的社稷坛辟为公园向社会开放,它就是如今的北京中山公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