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兰波评传:履风的通灵人与盗火者》读后感精选

《兰波评传:履风的通灵人与盗火者》读后感精选

《兰波评传:履风的通灵人与盗火者》是一本由[法]伊夫·博纳富瓦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兰波评传:履风的通灵人与盗火者》读后感(一):他是个受伤的孩子

天才总是让人着迷 上帝赐予他与天庭对话的天资

天才也让同代的人看不懂 让后代的人追捧

他是一个与宿命抗争 失败的诗人 诗歌是与他与命运的较量的记录

父母啊 你们铸造了孩子的不幸 也铸造了自己的不幸

他是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

不幸的童年是一辈子的烙印 你得多努力才能走出来一点点 但是绝大部分 还是阴影笼罩

茫然不知所措 一辈子都在寻找爱 很长一段时间 也是喜欢各处跑 各种折腾 倒饬自己 其实是焦虑与缺爱

曾经也有耽溺于没有结果的关系中 没有想过未来 心知肚明 只为了那一刻能有抚慰 真傻啊 把自己的命运交出去 就是精神大麻 伤得遍体鳞伤 要恢复还更艰难

“在与命运对抗的屡败屡战中 诗歌诞生了”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读诗的呢?似乎也是不甘心屈服于现实 想要有所改变 在这一点上 我认同作者

我必须回到自己 重拾自己 与自我签订一份克制怨恨 焦虑 食欲的契约

怨恨的你又与茫茫众生有何区别?要改变必须超越 吞下恶果 嘲讽过去的无知 羞辱愚昧的自己 把这份罪恶转化为追逐未来的力量

《兰波评传:履风的通灵人与盗火者》读后感(二):手写笔记

(以下为凑字)

不断向深处行进,愈发沉重的黑暗被异象的火焰点燃。作为一个言语匮乏、生活贫瘠的人,我的阅读只为瞥见苦涩的自由;而作为一个不幸的、却与兰波共享亘古的阳光的人,我痛饮迷狂并随他登上驶向厄运的船——艺术是反抗的帮凶,生活是惶然而永不止息的唯一真实。搏斗毫无胜算,但是“我什么时候可以登船”是最伟大的遗言。

够了吧?

不够!

现在够了吗?

嘻嘻!

够了吧?

《兰波评传:履风的通灵人与盗火者》读后感(三):与你的麻木不仁相比,我的虚无又能怎样?

博纳富瓦的诗读过,诗学也读过,在场反对图像,语词构建生活,他对兰波的爱是很容易理解的,毕竟唯有兰波是象征派中唯一把诗歌的目的与现实、农民和践行相结合者。 但这本书我还是很难摸清一个结构,除了作品最后总结的,童年对爱的缺失——通灵人——仁爱——新的和谐——实践,太多杂乱的诗歌引用配合着我不知道为什么能够解读出这个意思的分析,使得这一评传与其让我真的看到了兰波“履风人与盗火者”的一面,不如说更让我觉得“我的智慧不值得重视,正如混沌也可鄙弃。与你的麻木不仁相比,我的虚无又能怎样?”何以知道博纳富瓦在激动的分析之中掺杂了多少臆断和为了整体性做的取舍,考虑到这个大结构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兰波的怀疑主义,还有其诗歌文本对道理的需求所导致的晦涩的需解答性,这本书确实很难达成真正的和谐。我佩服博纳富瓦对许多文本的解读,尤其是《彩画集》中的《精灵》一章,很明显是对托多罗夫的摆烂分析狠狠的一拳。 然而太混乱了,博纳富瓦的诗学配合兰波的诗学,短短几年的生活与缺失的文献使得这本书成为一个无底洞,成为诗歌阅读而不是分析,它不断拒绝我深入文本内容的逻辑之中,只感受一场伟大旅行或疾病。我确实看到了言语炼金术的美好和失败,也看到了兰波对探索生活的执意追求,但二者的关系或许不止是全然否定,亦或是在图像与在场之间的永恒挣扎。博纳富瓦本身的解释就是参差的,文本在不可控边缘游走,要求我们重新阅读兰波——甚至如果不再读一遍,传记的阅读将更加痛苦。 我愿意宣布我的失败,我没有在这本书里把握西西弗式的兰波,存在主义式的兰波,我坚定地认为实践与是其所是一如图像与存在的矛盾。如果说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让他者的声音进入一些,但又不全部进入而成为图像式的再现,那么我很难不认为主体本身的存在会把他人当作工具。实践是更坚定的,当然这也要分把诗歌当技术传递实践的结果还是把诗歌本身当作实践的工具。承认不可能只会迎来妥协,加缪和萨特的差异比后者与海德格尔更大。既然兰波希求真正的科学,既然这本书还在不停生成新的意义,那么头痛欲裂之后,我们还是应该认识到兰波在今日的暗淡,意识到这种写法并不契合今日意象诗的位置:除了法国大量的宣言引导下的诗歌,大部分诗歌都是开始自艾略特的意象诗,因此它是拒绝思想的,是坚定的表现者而非再现者。 另一方面,我还是希求传记写的清晰一点,如此主观化的分析大集合虽然给我不少审美享受,但也难以处理,我甚至对1872/1873两个年份都ptsd了。我认为努力地解读对于一个文本来说绝对不是必然好的,但解读本身的产出作为对已有定见的冲击是有益的。我不知道兰波研究的情况,但博纳富瓦文本里有不少火药味,这种努力应该是有意义的吧。另一方面,作品的驳杂性如果面对的是真正的爱好者,也确实可以让文本重新澄明吧——这是我诚恳的幻想。

《兰波评传:履风的通灵人与盗火者》读后感(四):五月读书就读《兰波评传》

“为了理解兰波,让我们阅读兰波吧——将他的声音从混杂的诸多声音中分离出来。不用去远方、不用去别处寻找兰波亲口对我们说的话。 “鲜有作家像他一样如此热忱地认识自我、定义自我——想要通过认识自我来改变自身,成为另一个人。因此,让我们严肃地对待这最为严肃的追求。 我建议我们去找回一种声音——识破它的意愿,重现它的腔调,尤其是这些激荡,这无从模仿的纯洁,这些胜利,这些破碎。”

毕加索笔下的兰波

这是兰波的祖国诗人伊夫·博纳富瓦的建议,在《兰波评传》中,我们可以看出伊夫·博纳富瓦对兰波是多么的情深,他研究兰波的诗,描绘他的性格,试图去捕捉他的色彩,他的感情。他把自己成就的一部分归功于兰波。对于我们,也许要问一句,兰波有那么重要吗?

何大草先生在《七武士》中说,“一个作家能否写出伟大的作品,大致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天才,一个是技巧。说到天才,就很玄奥了,我理解的天才大概有两种,一种是露天煤矿,随便挖一铲起来,都可以燃烧,比如兰波、海子、曹禺、张爱玲……就创作生命而言,他们都是早夭的。而另一种则掩埋在地底的极深处,需要勇气和耐心才能将其发掘出来,比如普鲁斯特、曹雪芹、沈从文……他们一辈子都在写着同一本书或者写着同一个地方,到死也都还没有能写完。” 显然,大草先生说得对。兰波就是一种露天煤矿,我们无法想象他究竟隐藏着多大的能量。这位已经被文学史认为是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19岁的时候便已经决定放弃文学。想想真是汗颜,在我这个年龄,兰波已经不朽了。木心对兰波的一个理解,“诗人通灵,淹博,神乎其技。”

兰波的作品

兰波,他就如同是黑夜里长期煎熬,人类熬出来的一盏灯,你实在无法去评价他,或者说去议论他。同为诗人的博纳富瓦应该能理解兰波吧?一个诗人总是需要另外一个诗人去解释,如同杜甫与李白,杜甫是懂李白的,他写了很多诗去歌颂李白。有这么一种诗人关系,后者仰慕前者从而成为了自己。博纳富瓦的诗我没看到,但想来不差,以后有机会看看吧。

这个月是5月,劳动者的月份。5月总是兰波精力最为充沛的月份,是决意与创作的月份。这是法国诗人伊夫·博纳富瓦的感悟。这个五月,我们一起读这本《兰波评传:履风的通灵人与盗火者》吧。

麻耶熊猫的《兰波评传》

《兰波评传:履风的通灵人与盗火者》读后感(五):《兰波评传》:用一个诗人的眼睛看待另外一个诗人和他的诗

诗人是一群极为特殊的存在,无论他们的诗还是他们的人生,都是极有故事的。而诗人与诗人之间,也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他们可能会相互瞧不起,把别的诗人贬的极低的诗人大有人在;但更多的诗人却会产生心心相惜的特殊情感。哪怕他们的生命距离有几十年,他们无法在现实中会面,但在诗中,他们就是最亲密的知己。

法国诗人伊夫•博纳富瓦是法国当代举足轻重的世界级诗人,他最为崇拜的诗人确是兰波:“我的很多成就都归功于兰波,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对我产生本质的影响。只有他告诉我什么是生活、生活对我的期待、应该如何去改变生活”。这就是两个诗人的隔空对话。这就是他们之间心灵相惜之处。

对于最崇拜的诗人,一定也是对他最为了解的。博纳富瓦就把兰波的整个一生和他的诗介绍给了我们,他写了这样一本《兰波评传:履风的通灵人与盗火者》。博纳富瓦在这本书中,即介绍了兰波的整个生平,他按照兰波整个的生命历程来组织书的结构,但书的主要内容更多的关注于兰波的诗,这也是最能代表兰波的成就,同时在诗中我们也才能看清楚兰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现实社会中的个人可能有着各种与社会妥协的部分,但在诗歌之中,那是他赤裸裸的人性。

1854年,兰波生于夏尔维勒的一个地主家庭。他有一个不太愉快的童年,但也许正是这种孤独不合群的性格,创造出他诗人的气质。关于他的童年,我们更多的需要从他的诗《七岁的诗人》谈起,这是他对于他自己的简介。兰波是天才型的诗人,他的诗大多创作于20岁之前。在中学时,兰波已经初露锋芒,但那时的诗已经散佚,现在能看到他最早的诗是《孤儿的新年礼物》,他诗歌的韵律以及对于语言的掌握,已经非常成熟。 兰波的青年时期也是极为疯狂的,16岁的他突然从家中逃离,去到了巴黎,也开始了他诗歌中最为丰富、高产的一段时间。在这期间,他的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神秘学和天体学给兰波带来的启示,“一切形式的爱,痛苦,疯狂,他探索自己。他用尽自身的一切毒素以求保留精髓,在不可言喻的痛苦折磨下,他需要保持全部信念。全部超凡的力量”。兰波在通灵者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形成了通灵的风格。虽然他的诗构建了他崩溃的情感和受难的灵魂,有它的意义和价值,但是一个少年所经受的情感苦难,也在他的生命中出现了变形。

之后迎接的将是兰波最为被诟病和传奇的一段经历。他和大他十岁的魏尔伦的那段不伦之恋是兰波生命中绕不过去的一段经历。在这段分分合合痛苦又有着伤害的情感经历后,兰波写出了《地狱一季》,之后又完成了他的代表性作品《彩图集》,这是兰波诗中的永恒经典。

也许诗人累了,他之后的生活中,诗离他而去了,他再没有诗歌作品出现,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多年之中,他就这样从诗歌的舞台默默地离开。直到1891年,因长期的过度劳累和无人照顾,年仅37岁的兰波离开了这个人世。但他那些宝贵的诗歌遗产,一直流传于世影响着包括这本传记作者博纳富瓦在内的一大群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