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约定》的读后感大全

《约定》的读后感大全

《约定》是一本由[日] 石田衣良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2021-2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约定》读后感(一):卡佛以外的困境书写与观察

我不确定具体是多少人,但我所了解的作家,几乎所有人的最初的写作都被自己的经验缠绕,福楼拜说,包法利夫人就是他。人很容易在自己的写作中夹杂自己的情绪,或者说情感吧。我对石田衣良这位日本作家不大熟悉,就我网络上查到的资料来看,“1983年成蹊大学经济系毕业。七岁时就想当作家,却因为成功之路不容易,且对人有轻微的恐惧症,先在别的行业转了几圈,做过地下铁工人、保安、仓库管理,也曾任职日本广告公司,最后以自由文案工作者身份活跃于业界。从小喜欢看书,学生时代每年看1000本书,也就是每天平均2.7本;从成蹊大学经济学系毕业以后,任职于广告公司,跟着成为独立文案家。”我们会发现,石田衣良的经历类似于卡佛,很早就有文学梦,一直坚持书写,更类似的,是取材,还有打了许多份工。也许他一直给人传播温暖,是因为曾经的他也很疲惫吧,像现在的我们。 石田衣良不是卡佛,虽然他们写的都是人的困境。我们以《羽毛》为例,说说卡佛的短篇。这是很短的一篇小说,非常短,故事内容很简单:吉姆夫妇出去度假,然后将房子和猫委托给邻居比尔夫妻看护。比尔夫妻进入在邻居家里面后很兴奋,到处把弄别人的东西,窥探吉姆夫妇的隐私,两个人的情欲也高起来了,发生了几次关系。然比尔夫妻在这样的生活中希望邻居别回来了。实现了吗?很遗憾,最后他们把邻居家钥匙掉在了屋子里,他们被锁在了外面。结尾写得非常好,卡佛非常擅长用对话表达人物的心理、隐藏行为。 《约定》继承了石田衣良一贯的风格。关于制造出人物遭遇的困境,他总是采取先抑后扬式的手法,老实说,比起技巧和心理分析以及文学性,石田衣良还需要很大的提高,但你得承认,石田衣良比卡佛更适合大众。因为大众读者需要的是一种大众模式,一种适合这个时代的阅读模式。海明威,菲茨杰拉德他们会被电影取代,一个原因就是电影更加大众。我从来不认为娱乐大众是坏事,如果你也喜欢卡佛,可以读读石田衣良,这是卡佛以外的困境的一种书写与观察。 石田衣良是我们这个日本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治愈师。喜欢阅读石田衣良的人最终会热爱整个世界。

麻耶熊猫的《约定》

《约定》读后感(二):《约定》:生命的精彩与复杂,在于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却仍热爱它

尼采说过:“每一个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可以承受几乎所有如何活的问题。”石田衣良的《约定》就让我们感受到面对荒诞的生命和充满困境的人生,用行动赋予生命以意义所能带来的内心平静和幸福感。

《约定》取材于2001年的池田小学事件。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写作《约定》的时候,从落笔的第一行开始便泪流满面。整个故事笼罩在淡淡的忧伤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汗多失去朋友后的孤独迷茫懊悔。他的回忆更是一枚催泪弹,饱含的悲痛和愤怒深深感染到每一个读者。

《蓝色的出口》中,一个本就消极的年轻人谷口清人失去一条退后更加封闭自我,对默默忍受他的父母嚣张跋扈。直到参加了潜水培训之后,才重新找回活着的快乐,也和父母敞开心扉达成和解。

《来自天堂的铃声》里失聪的小学生雄太和阿荧在诊所相识,两位妈妈因为同病相怜而成为朋友。在一次旅行中,去世的丈夫的“意外来电”和曾经的录像带不仅帮助雄太和阿荧恢复了听力,同时也解开了两个家庭的心结。

《余晖之路》中游走在颓废边缘的初中生雄吾遇到了回收电器的八坂源一。两人结伴工作的时候,雄吾挽救了八坂老人的生命,而老人也用自己的毅力激发了雄吾发奋图强的动力。

《心石》中的外公将自己对外孙的爱全部注入那块石头中,祈望以自己的生命换来外孙的平安,爱在血缘中一代代地流淌。

这几个故事中迷失自己或者面对困境的都是孩子,我们身为父母能做些什么呢?包容、陪伴和引导,直到出现某些特别的契机帮助孩子们觉醒和重生。

清人的父母在担忧中忍受着孤僻无礼的孩子,仍然倾尽所有帮助他完成每一种尝试,并且愿意学习孩子所热爱的潜水;雄太一家的遭遇也许会给阿荧父母带来更多的思考,他们应该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吧;雄吾的父母算是很开明了,面对叛逆的初中生,并不强迫他去学校反而鼓励他多读“闲书”,幸好遇到八坂老人体会到人生的意义;汗多的父母也只能多关注多陪伴,默默等待着孩子自愈,将朋友的人生融入自己的人生,活出更精彩的一生。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此宏大的命题,只有“多看多学多体验,尽快让自己长大成熟起来“才能慢慢参透吧。就像不断推着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无论承受什么样的打击和煎熬,也要竭尽所能地在这荒诞的人生中逆风翻盘!

石田衣良的作品确实有着治愈创伤,远离痛苦的作用。如果你的生活现在是一地鸡毛,不妨从石田衣良的作品中感受一下那种温暖又热血的治愈力吧。

《约定》读后感(三):人生路上虽然荆棘遍布,但也处处充满温情

面对生活,谁都会有压力,各种各样的压力。不是有那么句话说的很好嘛,没有谁的人生很容易!但是反过来说,面对压力、面对生活甚至是面对自己,都不能轻言放弃,因为人生只有一次,需要好好把握,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他人岂能替代?面对这个世界,只有自己能够清楚自己的内心所向,同样也只有自己能够认识到自己是否认真的生活和面对过。

日本著名作家石田衣良的短篇小说集《约定》包含七个故事,内容无一例外的都是正面、积极、向上的,虽然每个故事都很短,但文章所表达出来的韵味和意境却是非常值得称赞的。人生虽然苦短,但只要能够积极的把握,那么生活所寄予的期望就会值得人们去追求。

《约定》中因歹徒缘故痛失发小的小学生土井汗多,《蓝色的出口》中因车祸失去一条腿并对生活失去信心的谷口清人,《来自天堂的铃声》中因家庭变故刺激导致双耳突然失聪的西本雄太,《余晖之路》中对待上学毫无兴趣的川本雄吾等等,这些短篇小说中的主人公无一不是在遭受一定的打击之后,继而迷失了自己、封闭了自己,就好像冥冥中有一种力量迫使他们经受考验,然后在某一个关键的环节中重新启动人生导航,又将他们偏离的航线正确的引导回来,通过这种经历让他们以及周边的人们做出从心理上乃至于行动上的改变,从而重视自己的人生或理想,阅读之中真的很有感触。

《樱缘》中的沟口邦弘和长尾三枝子因为一颗长在茂密山林中并不好找的并且不大的染井吉野樱而相识,在交谈的过程中,彼此表达了各自的故事,从而对人生的未来重新充满了激情和向往。《心石》中则是患病的爷爷与孙子的生命之间通过一颗在富士川河畔捡到的充满回忆的小石头进行了某种程度的链接,生命逝去,生命复苏,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人生路上虽然荆棘遍布,但也处处充满温情,磨难不会一直伴随,但幸福也需紧紧把握。可以彷徨,可以犹豫,但最终都要战胜那些不安的因素,只有内心意志坚定的人才能够好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并能够正面影响和激励到周围的人。

《约定》的故事很好读,写的很细腻。书中聚焦的都是社会中各个阶层、各个普通家庭中的状况,通过体味书中描述,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社会、理解生活,并能够真正的活成自己应该有的样子。

《约定》读后感(四):东方既白,轻装扬帆

即使在悲伤的深渊也一定会有出口,因各种各样的丧失而停止的时间也一定会再次开始流逝。

石田衣良的这部短篇集正是这句话的最佳注脚,七个短篇都描绘了从各种各样的痛苦中站起来,抬起低着头的脸,笔直向前走的人们的身影。

作为一个读者,每当接触到作家们编织出来的作品的世界,我觉得我能一点点感受到人生。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失去重要的东西:家人、朋友、健康、梦想……越是重要的东西,失去之后的悲伤和虚无仿佛没有尽头。在这时候,我可能需要一个契机,任何形式都可以的契机,让我重新拥有不放弃向前的心情,从而再次回到人生之中。

本书就有可能是这种契机。

书腰、外封、本体。封面让人想到《蒲公英的约定》

在眼前失去挚友的少年、由于失去一只脚而关闭心扉的儿子、抚养突然丧失听力的儿子的单亲妈妈、教导不擅长摩托车越野赛车手车技的女骑士、和经营废品回收的老人相遇的拒绝上学的少年、失去丈夫后为实现丈夫约定的女子、为患上脑肿瘤祈愿的老人。小说中的人物都曾经失去过自己最重要的东西,但依靠羁绊、约定,他们都再次迈步向前。虽然这部短篇集有着非常鸡汤的故事,但看着故事中人们的背影,读者们也仍旧会被感动的吧。

《约定》中对于十岁少年失去朋友后陷入自责之中的心理描写极度到位。主角土井汗多在学校内属于不引人注目的类型,而死亡的好友在原叶治则是班上的红人。正是这样对自我的心理落差,汗多觉得失去了对班级来说比自己更重要的好友,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吃什么都和吃沙子一样没有味道,洗澡用烫水也不觉得热,虽然脸上能制造出笑容,但是心却一直很冷。他的创伤后遗症严重到了在暴风雨中寻找结束自己的地方。在这时候,不管是做梦还是神迹,叶治以灵体的形式向汗多进行了一个约定:为了自己活下去,带着他看这个世界,自然地走向最终。这就是所谓的生存吧。这样的结局虽然有一点不真实,但有时候人们需要的不是安慰而是让自己生活下去的理由,不论这个理由对于外人来说究竟是不是虚假,只要对当事人来说能够得到依靠,那已经弥足珍贵。

短篇集中,《来自天堂的铃声》这一篇显得比较特殊,和其他几篇基于真实的作品不同,这一篇明确属于灵异题材。但这一篇最终的完成度我觉得是七篇作品中最高的。前面所做的所有铺垫,都是为了最后让儿子接到已死去丈夫的电话,而这一通电话又为始终陷于对外遇丈夫心怀恨意的妻子带来了心灵上的救赎。短篇小说的醍醐味在这一篇中尤为突出,加上了些许的非现实元素,让读者有了足够抽离的阅读距离,而对故事中家庭的和解有了新的体悟。

而本书的翻译也非常不错,例如《樱缘》一篇的标题翻译利用谐音完成了语义的双关,其原名《ひとり桜》(一个人的樱花)在比较之下就能看出《樱缘》这个标题改得到位,让读者对后续的发展也有了先一步的认识。而且,这篇作品在本书中也是难得的恋爱小说,恋爱也是让人重新振作起来的一个契机。当然,这个契机的最佳解释就是按照本篇中亡夫对独留在世的妻子的约定。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欣然接受妻子的再恋爱,甚至为她能够重新拥抱别人感到高兴。

“没有不会天亮的黑夜”,这是麦克白说的“The night is long the never finds the day.”直译过来就是“没有黎明的夜晚很长”,但最终都会有黎明的微光从远方射来。本部短篇集中的作品都是讲述人们从“不幸”、“痛苦”中重新振作起来,虽然这些痛苦有长有短,但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这部短篇集就是有着如何抚慰人心的作用。

《约定》读后感(五):一本书,带你开启解开创伤心结的所有方式

9月6日,曾经造成恶劣影响的“6·28”浦北路杀害小学生案进行了二次开庭审理,此案的凶手在二审中推翻了一审的一些罪证,辩称自己没有预谋杀人,是在精神错乱的状态下杀的人。然而警方调查的结果却显示,凶手是有预谋、有准备地在校园附近对无辜的孩童实施了砍杀行为,而目的也只是为了自己泄私愤。手段如此残忍,精神病显然不能成为其脱罪的手段,同时这一行为所带来的的社会影响,以及对受害者家属的伤害,同样是极其深远的。

而那些面对病魔或者亲人死亡伤痛的人,该如何从残酷的现实中站起来继续勇敢、积极地活下去,这是我们更加关心的问题。此次由青岛出版社出品、日本当代著名作家石田衣良创作的《约定》一书,正是一部描写人们从各种各样的失去中重振旗鼓的作品,其中的七个故事虽皆充满了悲伤的氛围,但其中所蕴藏的正能量,却拥有鼓舞每一个身处困境之人的力量。

病症和死亡固然可怕,而更可怕的则是由此产生的心结,它会像一个隐性的定时炸弹,不仅随时提醒着人们伤痛的存在,同时还会因当事人此后经历的其他创伤事件而再度引爆。而石田衣良在其作品中,却提供了一些帮助人们揭开心结的方法,或许出了故事本身所带来的的感动外,这些方法也将对我们我所启发,从中受益。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存在心结,是因为我们对逝者存在误解。而这种误解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因为当事人认为自己应该对亡者的死负责,因过分的自责和强烈的亏欠感引发的心结;另一种则是因为当事人对亡者的某些行为存在负面的误解,从而产生的一种不甘心的心结。而本书中的《约定》和《来自天堂的铃声》两篇,恰恰分别属于以上两种类型。

在同名短篇《约定》中,遭遇歹徒刺杀身亡的叶治对于被救的好友汗多而言,是宛若偶像一般的存在。无论是他始终冲在前面、把握方向的干劲,还是对拖拉之人从不勉强,也不放弃的暖心,都使得汗多既羡慕又感动,甚至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希望自己能活成对方的样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宛若“神”一般的存在,却为了保护自己而惨遭杀害。在汗多看来,真正应该死的人是自己——“其实要是我死了就好了,班里所以的同学肯定都是这么想的。我只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小卒子,叶治才是最重要的将帅。”

正是因为这种过分自责所带来的自我否定,使汗多不仅患上了重度PTSD症(即创伤后应激障碍),更是不断尝试自残,而最终当他决定在一个暴雨之夜自杀时,却遇到了叶治的幽灵。后者不仅告诉他当时的行为并非完全是因为见义勇为,从而大大减轻了汗多的心理负担;更重要的是,他将自己的梦想告诉了汗多,并希望对方能帮助自己实现。正是因为这份来自亡者的期盼,才使得汗多中困境中彻底走了出来。

相比之下,《来自天堂的铃声》同样采用了带有奇幻元素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妻子原谅出轨丈夫的故事。两年前,尚美的丈夫晴彦与情人外出时惨遭车祸死亡,而两年后,儿子雄太突然出现了听不见声音的状况,并且还是因过分焦虑、心神憔悴而引起的心因性耳聋。

然而奇怪的是,雄太对电话铃声表现出了异常的敏感,似乎总在等着某通电话的到来。而最终雄太在闹离婚的京子家,接到了一通无声的电话,而打来电话的,正是已然亡故的丈夫。一方面,丈夫叮嘱儿子雄太“不要太勉强自己……不达完美誓不罢休,以后不能这样苛刻地要求自己”;另一方面,他引导妻子前去查看自己死前留下的视频,了解到那天他其实出去就是为了跟情人提出分手。当所有的心结就此打开,所有的积怨也随之迎刃而解。

或许有人会说,这种亡者主动联系生者的方式多少有些不切实际,但是现实生活中却并不缺乏类似的事情。诸如那些在其死后发现的书信和留言,往往在揭开真相的同时,也拥有着抚慰生者的力量,只不过作者以自己的方式,令这类故事根据奇幻色彩了而已。

这个世界上,唯有父母会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子女,虽不是每对父母皆如此,但这样的家庭却不在少数。当一个人面临悲伤时,家庭往往能成为其最坚实的依靠,就像希腊神话中地女神盖亚的儿子安泰俄斯,只要能保持与大地的接触,便能重获力量,不可战胜。而《蓝色的出口》和《心石》两篇,则讲述了如何通过家庭的支持,打开人们因悲伤带来的心结、

《蓝色的出口》中的清人,若是用“混球”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曾经将自己封闭在房间里长达三年的他,突然某天决定外出,却又因为觉得这样活着没意思而选择了跳下站台,最终失去了左腿。而成为残疾人之后的他,对于父母更加蛮横无理,不断奚落他们的不是;而父母每天也只得唯唯诺诺,一味地讨好儿子。

或许在外人看来,清人的行为无外乎是因为他被父母宠坏了,然而这同时也展现了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的接纳,尽管其任性跋扈、口无遮拦,对父母各种使唤,毫无感恩之心;尽管他残疾以后为了其行动方便,而不得不花掉家里一半的积蓄。但是身为父母的谦太郎和真由子并没有任何怨言,他们只是一心想要帮助儿子走出困境,哪怕倾家荡产也在所不辞。

同时也正是因为自己对儿子无条件的爱,才使得谦太郎在面对不同于普通职员待遇的裁员研修中仍能忍辱负重、一忍再忍,而没有彻底被生活打垮;才使得他在面对潜水设备昂贵的费用和儿子三分钟的热度时,仍义无反顾地坚持让其学习和感受。

最终,清人通过学习潜水不仅找到了那个从悲鸣世界走出来的“蓝色的大门”,开始感受除将自己关在屋里以外的人生乐趣;同时他也在这个过程中交到了朋友,学会了与更多的人交流、沟通。而父亲谦太郎随后的加入,更是让原本僵化的亲子关系得到了大大的缓解。而这一切的改变,同父母无条件的爱密不可分,倘若没有这份不计回报的“溺爱”,清人终将无法走出生活的泥潭。

而《心石》则显得更加感人至深。由于外孙研吾突如其来的脑部肿瘤摘除手术,外公因伤心过度而突发心脏病住院,然而面对自己的疾病,他不仅毫不在乎,甚至还说出“孩子才十岁,要带走的话,就把我这把七十多岁的老骨头带走吧!”这样的话,足以见得祖孙之间那份感情的真挚。

其中最让人动容的便是那块传递着爱的“心石”,外公以紧紧攥着心形石头的方式,在人生的弥留之际不断地为外孙祈福,而这块石头带着他最后的体温,借由老伴和女儿志津子后,最终一环一环地到了研吾手中。这不单单是一块石头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和生命的传递。

当然,文中也展现了同学们对研吾给予的精神支撑。当志津子询问来看望研吾的足球队守门员芳川,为什么队里缺了他不行时,对方相当坦诚地回答道:“我们队里个个都是高手。但是,到了最后的危急关头能挺身而出的,只有研吾一个。……研吾到了生死攸关的危及时刻能豁出去。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球队拼命踢。”

这一席话无疑在告诉研吾,他是最特别的一个,所以面对病魔不能轻易放弃。而无论是队友们的支持,还是全家人的祈福,都使得整个家庭在面对接二连三的噩耗时,仍充满了继续前行的力量。

当亲人和朋友无法给予我们足够的社会支持时,与陌生人互相扶持便不失为一种选择。那些跟我们有着相同经历的人,反倒更能体会悲伤所产生的心境体验,也更容易走进我们的内心。而本书其余三篇作品《冬日骑手》、《余晖之路》以及《樱缘》,皆讲述了陌生人在互相扶持的过程中解开心结的故事。

《冬日骑手》中的沙耶,因为不忍心看到一心痴迷摩托车越野的正平只能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自我摸索,而决定从零开始免费教授对方各种技巧,而在这一过程中,她自己也渐渐从爱人死亡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余晖之路》中对于人生无比迷茫的雄吾,正是因为得到了突发脑血栓的八坂先生身体力行的鼓励,不仅变得比以前更加开朗,同时也结束了游荡的生活,决定重返学校生活。

而《樱缘》一篇,更是将一段摄影师和欣赏者之前的情缘展现在读者面前。身为摄影师的邦弘多年前拍摄下的孤独樱花树照片,竟无意间鼓励了一位名叫英次的癌症患者勇敢地与癌症病魔抗争,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而英次的妻子三枝子,则因在寻访这棵孤独樱花树时与邦弘相遇相知,逐渐走出了丧夫的阴影,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与此同时,一直漂泊无定的邦弘也因与三枝子的接触暗生情愫,最终收获了一份长久以来缺失的归属感。

三个故事中的人物,他们既通过别人的帮助得到了救赎,同时也帮助对方走出了困境、解开了心结。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约定》一书中所收录的故事虽然都很感人,但能否将故事讲好,使之打动读者,这还是要看作者本身驾驭文字的能力,而作者石田衣良恰恰能做到了这一点。他对人物的情感处理可以说非常到位,极擅长抓住人们极其细微、真实的情感变化进行铺陈,并常常在不经意间表现出一种内心消极,却又要强装积极的矛盾状态,使读者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冲突,从而引发共鸣。

譬如《来自天堂的铃声》一文中,面对突然耳聋的儿子,身为母亲的尚美不断告诉自己,不能在儿子面前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恐慌。又如《心石》一篇中,当丈夫得知儿子患上了痊愈率并不高的脑瘤之后,一边枕在妻子的肩膀上失声痛哭,一边呜咽地说:“当着研吾的面,千万不能哭!特别是这个时候!”等等。

由此可见,《约定》一书不仅是一本动人的短篇故事集,同时它也拥有着治愈读者心灵的力量,而这或许正是本书暗藏的第四种打开心结的方式——愿你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能通过故事中人物的经历解开自己的心结,以更加灿烂的微笑,勇往直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