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读后感100字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读后感100字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是一本由[智利]本哈明·拉巴图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1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读后感(一):当我们回过身去

基于科学史的文化书写,时时看着看着感觉到困惑,或者是说,一边发掘趣味一边创造新物一边超越虚空,或许很多事物都存在于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的时候,这时,无限是答案、是不可退避的问题,是辨认生存发展之路的眩晕之途,是必然与偶然的交迭,但同时会发现,单一的视点会受制于自己,将给予我们看似唯一的视像,如果我们望向使人眩晕的大海却可以不用闭上眼睛时,可以获得片段的永恒。而你说光不存在了,是极大的狡辩,因为当我们把原子放在光亮处,会把包括漆黑或暗淡的一切照亮,记得光越用越亮越久,无论宽宏或微小,毕竟一切事物都有二象性。敏感等等奇妙感受是上天给予的珍贵礼物,自己总是浑然不觉,当使用外物这个镜子映照时,一切自然而又令人心惊。更多的人去拿它映照生命和它的倒影,发现,生命中空无一物,只有物质和精神的各种形式的升降,不可探知的真实。 从我们不理解世界开始,我看不懂最熟悉的文字......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读后感(二):理工文学爱好者的福音

拉巴图特将非虚构和虚构按一些玄妙的比例,佐以磅礴的思想编串成一部《土星之环》版的《德奥群星闪耀时》,如说书人一般讲述了哈伯、史瓦西、格罗滕迪克、海森堡、薛定谔等多位传奇人物的经历与内心戏。我多次感到惊讶大呼是真是假,没人能给我答案,或许就像书中表达的,一些事物并存多种身份和性质,很大部分注定潜藏在黑暗与未知中,光难普照因此无人知晓……

对于了解一些化学数学和天体物理史的读者,可能觉得故事线和结局并不难猜,但并不妨碍被拉巴图特大扇全人类耳光的行为所震撼,文字间充斥着对人类自大偏见的怒火和悲观主义式绝望,让我头皮发麻。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史瓦西奇点》,虽然知道结局,但穿插其中、不知是史瓦西本人还是拉巴图特炽烈的感情还是让我眼眶很酸。

其实回望我养成阅读习惯的这几年,就是一个逐渐接受人们不再能理解世界的过程,不仅仅是普通人,连科学家自己都不再理解这个世界了。“就仿佛这个理论是凭空落到地球上的一样,是源自太空的一块独石碑,而我们只是在它周围爬着,不时摸摸它、扔它石头和木棍,却从来没有真正地理解它——宛如猿猴。”这段描述让我想起了莱姆在《其主之声》中将制造中微子信号流的对象比作哲学家的身体,而地球上的人类只是蚂蚁,原就不在一个水平层次上,说人类通过祂给的启示懂了什么……皆是妄言。而拉巴图特还允许神秘主义对理性有所启示,这样看来还是蛮仁慈的呢(笑)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读后感(三):《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译后扯

文 | 芭老师

本人没啥文化,瞎扯扯哦,想到啥讲啥。

先讲书名好了。这本书原版的名字其实是叫《可怕的绿》,但可能编辑考虑有人会嫌不吉利,影响销量,就沿用了英文版书名、也是书中最长的一篇的篇名《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现在来看倒是更应景了,无论是在全世界范围还是 。

我仔细看了这本书目前的所有短评,发现大家的喜好真还蛮不一样的,我个人喜欢一三五(特别是三),跟很多人正好互为补集了——数学派和物理派可以互相理解吗?不能!

我的一个理由其实是说,我不大喜欢作者去臆测大神们的心理活动,而二和四里这样的段落是比较多的。他都不怕薛定谔在全部时空的总和的某处用量子纠缠扎他小人吗?处在被诅咒死和没被诅咒死的叠加态的作者不睬我并从盒子里扔出了他的新书。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大家都很喜欢的那段史瓦西的自问,我翻到这里也震了一下,并不免联想到了 和 ,相信大家也是一样。

所以确实,我觉得这本书里蛮酷的一点就是这些类比,我超级喜欢书的结尾柠檬树的比喻和第一篇最后弗里茨·哈伯的忧虑的呼应。作者应该也是觉得自己这两段写得特别牛批才起的《可怕的绿》这个标题吧。恭喜他。有点东西。

说到作者,这也是个很怪很鸡糟的人,倒是有点刻板印象里的科学家特质了。书要印了临时换照片也就算了(你们看过搞笑漫画日和伐,那两张照片大概就跟里面那六张贴纸一样的),此外还有另外一件事:最早编辑木南拿这本书来找我的时候,我因为一年一本的指标完成了(那年翻了《猎兔》,没几个字,好像二三月份就完成了,美滋滋),想就歇了吧,就推荐了一个我觉得很厉害、水平比我高的翻译来做这本,结果过了几天,木南跟我说,被作者拒了?!理由是:她不会智利语?!我册那,智利还有语的啊?后来心想要么是说chilenismo,类似方言那种,可是等我翻完了全篇——册那这本书里有个毛的方言啊!

讲到翻译了么,就想说,编辑在这本书上帮了我许多,书出来以后我稍微翻了翻,应该是帮我删掉了不少的“的”和“了”,虽然是成功糟蹋了我苦心经营的节奏,但也缓和了我过度口语化的习惯和这本书调性的冲突。从目前的评价来看,应该改得还蛮成功的,谢谢南哥。至于书中的很多专有名词,一方面我尽力查了,另一方面,不知道有没有同道,就我从小就有对各种理科专业名词的迷恋,会觉得卧槽洛伦兹力,太美了,傅里叶变换啧啧啧,尤其是尚未深入研究只晓得个皮毛的时候,这也是推动我饶有兴致地翻完整本书的原因之一。

所以如果有跟我共享这种怪异审美的理科amateur(同时取这个词的两个意思),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再搜搜第三篇中提到的格罗滕迪克的“动机”或者说“motive”的概念,真的是邪气迷人的。照我浅薄的理解,这大约是一个拓扑学名词、费曼的“动机周期”的延伸,研究的是什么呢:为什么你每次随便撩起一杯米,米粒数常常是个质数?——这背后一定有原因!就这么中二。而这个原因就是“motive”。这就让我联想到了柏拉图的“eidos”,一般好像是翻成“理型”或“绝对形态”什么的,我最近看的一个版本翻成了“形”:美极了呀。大约指一样东西(桌子、椅子、游戏机)应有的样子、神造它时候的样子,虽然好像跟“motive”没什么关系,但好像也有。

顺便插一嘴,我在网上搜到张格罗滕迪克的照片,跟我巨像哈哈哈。

那,好像也没啥可说的了,你们也看出来我是个不求甚解的人,样样东西都是“哦!这个有点美的呀”,谈深了就露怯了。书的其他内容么也谈不出什么,就用“不想剧透”当借口好了。祝大家看得高兴。不好看找我退钱。

最后,遥祝韩松老师身体健康!

注:本扯中扯到的所有内容均可能有谬误,请随意批评。本扯脚注如无特别说明,均为译者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