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黄宾虹画语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黄宾虹画语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黄宾虹画语录》是一本由黄宾虹 著 / 王伯敏 编著作,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黄宾虹画语录》读后感(一):《黄宾虹画语录》:「元气淋漓障犹湿」

本书底本应为「日月山画谭」书系中的《黄宾虹画语》(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编者均为黄宾虹的弟子王伯敏先生。因按语录体收编,故尽管以画理、画史、画法和杂论为题分为四编,实则要义相近、相互勾连。序言中王伯敏的自述也简释了选编经过:

结合袖珍开本和亚麻内封的装帧来看,确为适合初学画论者或对喜研近代中国画的业余爱好者之作。

中国画重笔墨,加之黄宾虹乃山水画家论法,因此笔墨法在他的画论中占了极为重要的篇幅,即便是「画史」一编中也非少见。在论及宋人画迹时,黄宾虹将其形容为「如行夜山,昏黑中层层深厚,运实于虚,无虚非实」,点明了北宋人画法简而意繁的精妙之处。在未被完整收录的《画法要旨》中,黄宾虹提出了经典的「五笔七墨」之说,笔法应有平、留、圆、重、变之要,用墨则应分浓、淡、破、积、泼、焦、宿,认为「笔太枯则无气韵,墨太润则无文理」。气韵文理四字一出,不难发现黄宾虹在画论中对中国古典审美意蕴的吸收与发展。黄对墨法的关注也影响了他对近世画作的评价,故其赞齐白石「用墨胜于用笔」,能够以浓墨破淡墨,令画有章法奇趣,灵动活泼。

读画论不可脱离画作。同步翻阅《黄宾虹山水册》(人民美术出版,1983),对黄的「苍润」之论有了更为切实的体认。册中收录的浅绛山水仅有1930年代的零星几幅,对比黄宾虹在1950年代的山水写生系列略显生涩。黄在1953年的自题山水小品中如此解释「苍润」: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溪桥烟霭图轴》(浙江美术出版社,1996)或可视作黄宾虹苍润山水的代表之一,画作视野开阔,沉雄幽奥、阴阳开合之间颇有古意。

1941年,黄宾虹在与朱砚英书中有言:

诚哉是言也。

《黄宾虹画语录》读后感(二):10岁学画的他,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呢?

20世纪“中国画四大家”有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和潘天寿。其中,黄宾虹是中国山水画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

《黄宾虹画语录》收录了他的画理、画史、画法及杂论四个部分。语录体的形式,像极了《论语》。

01 如何成为一个画家?

在《黄宾虹画语录》一书的附录中,收录了一篇王伯敏所撰写的纪念文章——《卓越的山水画家黄宾虹》。

由此,我们知道了画家黄宾虹的简单生平。他从10岁就开始学画了。反观我们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学画。但问题是上学之后,由于课业负担太重,就放弃了。

画家黄宾虹的成功是因为他的坚持。除此之外,他也秉持着“行万里路”的原则,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

这也是成功的要素之一。因为画山水,必须要亲近山水,否则怎么表现山水的灵动呢?他每到一个地方,就会画一幅作品。他的山水画,满满的都是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

画家黄宾虹的成功是因为他的勤奋。有时候,他在晚上读书读得忘了时间,竟然读到了天亮。光读书还不够,他还会认真地做笔记。

画家黄宾虹的成功自然和他的好学离不开。甚至当他90岁时,他也时刻在用功。

有一次,我带孩子参加一个画画的活动。老师说:很多家长认为画得像就是好的作品,但这样反而会扼杀想象力和创造力。

老师的话到底有没有道理呢?但是,如果临摹的话,必须要“像”才对啊!

《黄宾虹画语录》一书的杂论部分中,我读到了黄宾虹的观点。临摹虽然不是创作,但却是创作的必经之路。说白了,就是创新和继承的关系。

画家黄宾虹还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学画的心得:首先要临摹元朝的画,其次临摹明朝的画,然后临摹唐朝的画,最后才临摹宋朝的画。因为各个朝代的画有各自的特点。

除了临摹之外,写生也很重要。我认为,写生就是在临摹大自然。黄宾虹特别喜欢画晨昏或云雾中变幻的山,因为他认为这时候的山川“有更多更妙的变化”。这些变化,通过墨色的浓或淡来表现。

《黄宾虹画语录》虽然只是薄薄的一本小书,甚至都不到100页,但书中却不乏真知灼见,适合各类读者阅读。

《黄宾虹画语录》读后感(三):无法中有法,乱中不乱,此皆绘画之至理

艺术,最怕受到名利的“浸淫”,可偏偏最需要经济的支撑。

许多艺术家就陷入到这个怪圈里,成名之前用心创作,成名之后却反而会受“名利场”的污染,画风逐渐落入俗套,变得越来越油腻。

黄宾虹很早之前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他说:“画者未得名与不获利,非画之咎;而急于求名与利,实画之害。”

黄宾虹

故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风格,不让自己的画作沾染上那些媚俗之气。

宾虹先生晚年的山水画,往往是千山皆黑,满片黑中画些小房子和人物,这些房子和人物的四周,却是明亮的。

他为自己的黑墨山水题字曰:“一烛之光,通体皆灵。”

这个“一烛之光”就是宾虹先生追求的境界,烛光虽然微弱,但一样能成为黑暗中的希望,成为人们追求光明的指引。

这本《黄宾虹画语录》亦是如此,小小的册子,一句句精华语录,凝聚着宾虹先生绘画艺术生涯的智慧总结,这既是他对绘画艺术者的谆谆教导,也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赤字之心。

《黄宾虹画语录》

整理这本语录的王伯敏先生是黄宾虹的关门弟子,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的画家,美术史论家。他在宾虹先生的指导下,自成一派,是一位在理论与创作方面皆有大成的艺术家。

这两位智者共同编著的这本《黄宾虹画语录》虽然很薄,只是一本如手札本一般的小册子。但当我读完之后,却心生感动,湿了眼眶。

伯敏先生说:“我从学于先生时,每有请益,无不反复讲解。在教授画法时,往往一边谈论,一边作图示意。我大多作了笔记,及先生去世,深感有整理必要……。”

王伯敏

学过绘画的人都知道,学习的过程非常枯燥,每天都在不断地重复临摹、创作。若是单纯地靠自己不断地画画画,很难取得大的突破。

但却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当师父的,因为艺术不像其他的学科知识,看过理论就能指点别人,一定是自己经历过并且突破过,才能看到他人的问题,并且给予正确的指导。

若能得到像宾虹先生这样的大师给我们指点一二,想必是每个学画者梦寐以求的事情吧。

伯敏先生是幸运的,他在宾虹先生的指点下不断提升,最终取得了不斐的成绩。

同时,伯敏先生也是仁厚的,他希望更多的人像他一样幸运,也能得到宾虹先生的指点。

于是,他便将自己记录的求知笔记,整理成册,按宾虹先生的论画性质,分为画理、画史、画法和杂论四个部分编撰成册。

本书的最后,是王伯敏先生写的《卓越的山水画家黄宾虹》,这既是一篇回忆笔录,又是一篇宾虹先生画语录的汇总说明,帮助我们进一步去理解这些经典语录背后的深意。

他说:“先生描绘山水,其所运用积墨,使人近看有浑厚之气,远看层次井然。古人论画说,无层次而有层次者佳,又说,乱而不乱者佳。”

黄宾虹《黄山汤口》

这段话的描写对应着第一章《画理》中所说:“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乱中不乱’‘不齐之齐’‘不似之似’‘须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此皆绘画之至理,学都须深悟。”

意思是说,一幅美妙的中国山水画,首先要让人感受到浑厚的气势,而不是刻意分出层次来,若是能让人从乱中感受到“井然有序”,也就可称得上是佳作了。

领悟了这段话,才能真正读懂宾虹先生的画,同时也就领悟了中国山水画之精髓。

小小的册子里,凝聚着满满的智慧精华,浓浓的师生之情,将这份沉甸甸的“爱”捧在手里,叫我怎能不感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