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谈谈方法读后感摘抄

谈谈方法读后感摘抄

《谈谈方法》是一本由[法]笛卡尔著作,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1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谈谈方法》读后感(一):93页。(笛卡尔致梅森,1630年5月27日)

原文,笛卡尔英文著作集第三卷,第25页。“efficient and total cause”本书93页,翻译成了“动力因和目的因”。。。

服了,请问“目的因”在哪???

应译成“总体效力(动力)因”。

再后面一句,“我相信……”,明明是“I do not conceive……”,我不认为。后面还有个but。

这个翻译真是服了。。。可能译者完全不懂哲学吧

《谈谈方法》读后感(二):88页。(笛卡尔致梅森,1630年4月15日)

有一处明显漏译和错译,“谈论上帝就如同……”

笛卡尔英文集第三卷第23页:“to say that these truth are independent of God is to talk”

应为:“把这些真理说成是独立于上帝的,就相当于说……”

另外,“完全独立于任何其他创造物”,也不对,英文为“entirely no less than the rest of his creatures”。说的压根不是数学真理独立于其他被造物,而是它和其他被造物一样,都是依赖于上帝的。

从85页的注释来看,这个译文明显参考的也是英文本。还用了个“或许指”。或许什么?无语。

《谈谈方法》读后感(三):思考最重要的是“怀疑”

任何一种看法,只要我能够想象到有一点可疑之处,就应该把它当作绝对虚假的抛掉。因此,思考最重要的是“怀疑”。所以我思故我在里的“思”,不是别的,是“怀疑”。 四个方法: 一、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绝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也就是说,努力避免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做出轻率的结论,我仅仅根据非常清晰明白而且毫无疑义的观念作出判断。 二、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 三、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四、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这是一条从怀疑到认知到明白的过程。过程中,就像打掉旧屋要重建,新屋没建起来的时候,需要有一个暂时的居处,因此他在“受到理性的驱使,在判断上持犹疑态度的时候,为了不至于在行动上犹疑不决,为了今后还能十分幸运地活着”,所以给自己定了一套临时的行为规范。 三条行为准则: 一、遵从这个社会及法律的规定。在所有的意见中,采取最远离极端、最中道之见,来约束自己。二、在不明白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时,要跟从或然率。看不出或然率大小比较的时候,还是要做一抉择。一旦抉择,就不再以为他们可疑,而相信那是最可靠、最正确的看法,果断坚决,不再犹豫、反复无常。就像密林中迷路的人,总要前行,不能停留在原地。 三、永远只求克服自己,而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而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要始终相信一点,除了我们自己的思想,没有一样事情我们自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善。改善不了的,就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事,就不要去痴心妄想。这样也就可以安分守己,心满意足。

《谈谈方法》读后感(四):正确引导理性的方法丨醍醐灌顶的夜晚

在笛卡尔年会上偶然发现的好书,非常真诚的书!刷新了我对笛卡尔的认知(也不能这么说,以前我也没啥认知)。如果这是我的哲学入门书多好,非常容易读,一晚上读完诶!很多困惑都在书里找到了答案,结合这本和邓晓芒的《新批判主义》一起看很有收获…

总结一下吧,很有趣,笛卡尔提出了方法的几条准则,事实上全书的结构也遵从了这一准则,分别是:

(1)避免先入为主(分明);

(2)化繁为简(细化);

(3)由简入繁(深化);

(4)复盘(这也是我做的最差的)。

从成书顺序上来看,我摘几点有感触的吧。

首先,他提出理性是什么,这是结论,也是核心:“这是人间分配得最好的东西,但人人都有不意味着人人都会用。”

我们为什么要有理性,其实对于哲学学习者来说很简单,因为我们想要依靠自己,而不是外界的其他声音,去做出判断。我们想要知道什么是对的,我该相信什么,什么是真的。其实怀疑论可以很普遍,只要你是认真、谦虚、谨慎的学习者,想要通过自己不仅仅学习知识,还试图有所创新,融会贯通,那么一定会有怀疑论的阶段。

那么,回到正题,为什么“人人都有理性呢”?为什么“不意味着人人都会用呢”?

首先,人人都有是因为上帝,上帝赋予了我们理性。笛卡尔说上帝创世时是一片混沌,后来为天地万物设定了自然秩序,万物按照这样的秩序运行。而理性是上帝交给人类的“使用说明书”,人们通过理性认识规律,却不知道是如何创世的。就像你看了说明书依然不知道如何发明一台洗衣机:D 这是出于类似新柏拉图主义由完满向下流溢的本体论逻辑;然而笛卡尔上帝证明的方式可追溯到老套的安瑟尔默证明。

那么,“不意味着人人都会用”是因为唯有科学的运用它才能够发现真理。如何科学运用呢,就是遵照上面的方法。然而按照笛卡尔的心物二分框架,上面的方法是心灵层面的,他还提出了行动层面的。因为如果“知行合一”,就会造成行动的犹疑,从而停步不前,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来搞清楚你所困惑的问题,从而陷入恶性循环。这一点我认为有点功利主义知识论喔。以下是笛卡尔所提的行为准则:

(1)遵守国家法律与习俗。

(2)行事果断坚定。

(3)反求诸己。

然而,笛卡尔不满足于这样的二分框架,他试图在一定意义上寻求一种连接,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Je pense,donc je suis){据说这句最早被他提出就是法语版的,拉丁语版只是翻译},这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从自我出发试图寻找联结的思路。

然而,这二者究竟哪一种更加本原呢?

书的最后提到了一句话,也许可以作为参考。

“在《沉思集》中……他甚至从自我的证明得出‘只要我想到我将是一个东西,他(上帝)就不能使我什么都不是。’”这也许会对我们的理解有一些帮助。

太困了,也许没总结好,但我要睡觉了。感谢笛卡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