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从头开始》的读后感大全

《从头开始》的读后感大全

《从头开始》是一本由[美]霍华德·舒尔茨著作,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3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头开始》读后感(一):有些工整,却也喜欢星巴克的稳定和亲近

买了很久的书,终于趁着长途飞行看完了。

怎么说呢,书的结构很好,星巴克发展过程中的故事和Howard成长中经历的缺失和困顿相互穿插,由此为星巴克的很多福利政策和践行社会责任的诸多项目活动找到了源头,也很自然地对标了初创者的初心。

但是看着看着就觉得好像有点过于工整了。

退伍军人、学生、机会青年、小镇居民、难民、有色人种…星巴克和舒尔茨家族基金支持帮扶的群体几乎把美国社会最多关注的人群都囊括了。

各种项目为这些群体提供了多样的机会,比如招聘军人和家属、支持星巴克伙伴完成未竟的大学学业、为难民/有色人种等等创造新的环境…但是这种过于面面俱到的书写让人隐约感觉被刻意地设计过,也就没有那么真诚(说不上来为什么),不过这不妨碍书中描写的很多时刻让我动容。

看完查了一下新闻,Howard去年试过竞选总统,而这本书的英文原版就发布在他宣布参选总统的第二天。难怪…

不管怎么说,星巴克的确是一家成功也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我不懂咖啡,但喜欢星巴克的稳定且亲近。

这本《从头开始》,3.5星推荐,再拿半颗星,给这些年喝过的馥芮白。

《从头开始》读后感(二):作为企业老板,当地应该做什么

文章朴实而富有诚意,可以清晰看到星巴克的老板,经营管理思路、理念。从对员工们心底认可为伙伴关系,到一系列的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做事:队伍军人、学生、机会青年、难民、有色人种。

星巴克,你进去以后,明显感觉到浓浓暖意,仿佛进入了也让人着迷的文化生活方式,这里注重环保,关系消费者体验,3分钟等待的一杯咖啡,同时完成了一种快速提升气质魅力的充电功能,在满足解渴提振精气神儿,又满足了大家精神追求。

透过实体店的感受下,通篇阅读了星巴克老板的自传,真实且使人受益,你并不会认为他说的都是为了商业噱头,毕竟人家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的韧劲,就是明白如何打造品牌资产。谈业务的时候,尽量去星巴克,这样能感受到应该如何塑造自己的品牌。一种信任感的建立,是五十多年持续坚持正确价值观下去的必然,与顾客,与同事。

不得不承认,一分土壤,成就了一种精神,国家品质,贯穿于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的信念和实际行动。为国奋斗、建设祖国、为老百姓谋幸福,这是对人民的承诺。贯彻执行创新精神、深层次的改革,更大诚意的开放,依法治国,打造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用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实现了庄严承诺。

从现在到永远,我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在各自领域,全力以赴。

《从头开始》读后感(三):从梦想开始的地方,努力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紧接着上本《一生的旅程》,这次看的《从头开始:星巴克之父的人生信条和经营哲学》,都是自传,但是不同的风格。《一生的旅程》更多的是艾格的成长和迪士尼公司的发展,而《从头开始》中,星巴克之父霍华德舒尔茨并没有讲太多的星巴克50年的发展历程,而是从霍华德的成长经历、星巴克文化、星巴克社会责任这些方面,讲了讲星巴克这些年在商业经营的同时,参与组织了哪些社会活动,传递了怎样的价值文化。

我不是个喝咖啡的人,但是也光顾了好几次星巴克咖啡店,星巴克咖啡与其他咖啡相比,比如瑞幸咖啡这种纯饮品相比,星巴克的咖啡喝的是一种生活的品质、是一种精神的放松、是一种思想的交往。在中国星巴克的店里,有太多抱着电脑写作工作的、坐在对面谈事谈情的、一个人遐想的人群,很多人可能并不在乎手里端的是什么,喝的是什么。这就是霍华德创造的星巴克文化,通过咖啡店为顾客创造出熟悉、安全、温馨的空间。

星巴克的企业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本书中反复讲述的伙伴文化,把每一个员工,无论是管理层还是一线咖啡冲调师,当做星巴克重要的一员,当做星巴克大家庭中的一个伙伴,为伙伴提供医疗保障和咖啡豆股,为伙伴提供技能培训和教育机会,通过为企业人才资源大手笔的持续投资,培养员工对企业发自内心的忠诚。

书中霍华德讲的更多的是星巴克的社会责任,为维护美国团结,开展了“团结起来”请愿行动;为帮助社会解决就业问题,开展了“为美国创造就业岗位”,通过星巴克渠道建立基金并向社会募资,帮助中小企业生存发展而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为帮助伙伴们继续教育,开展了“大学成就计划”;为解决美国退伍军人就业和融入社会,制作了宣扬军人奉献精神的“拳拳爱国心”项目,并启动军人招聘计划;为抵制种族歧视,开展了“种族团结”项目;为帮助“机会青年”找到工作、重新融入社会,制定了“10000机遇方案”,等等。像这种通过星巴克渠道,进而影响美国社会的例子很多。星巴克这种企业更加关注圈子、社区、社会,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弱势群体得到帮助,让社会更美好。

星巴克是霍华德实现的“美国梦”,霍华德的梦实现后,通过星巴克的渠道让更多的美国人实现“美国梦”。未来有美好的可能性,在梦想开始的地方,通过自己努力,通过帮助别人,通过互帮互助,为自己、为家人、为世界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从头开始》读后感(四):M还是橄榄球,社会究竟哪种形态更好?

其实书评标题与整本书没有太大关系,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在创业之外的思考和故事;包括他对中国的看法,对社会事务的积极参与,他的童年经历,星巴克的企业文化...这些更为抽象的东西,在对比其他第三人写的传记,果然还是自己执笔的对读者的感染力更强,我也因此由衷地敬佩这位富有理想的美国企业家。

其实在即将步入正题时,我又有些后悔。整本书我最在意的不是舒尔茨本人,而是他所看见的美国,恰好疫情又重演了他们的体制悲剧。但是转念一想:我们的社会真的就如同台面上的光鲜亮丽吗?我不知道,我所看见的只是我能被允许看见的以及我身边恰巧还不错的世界,至于在远方的远方,那未知的黑暗有没有被粉饰和隐藏,我无从得知。虽然但是,既然决定了就好好写下去吧。

就如同大量报道所揭示的那样,这本书进一步验证了美国正分裂成为两个世界的事实:一个科技力压世界,财富空前聚集;一个人心诚惶诚恐,民意不被倾听。美国的确有令我神往的地方:开放的思想和前卫的文化;一切皆有可能的大学魔力;努力可实现的美国梦...但是,那些崩塌的东西足以让我没有定居那儿的欲望:宛如游戏般的民主制度,百年不改的种族歧视,泛滥的枪支毒品...我不是一个追求多么极致的天才,我只是一个渴求普通生活的公民:普通的有尊严的、有快乐的、有安全保障的生活,而这也是这一年来游行群众的呼声,多么民主的卑微。

我们仍然在享受互联网时代的红利,但它不会太久了。按照指数型的发展趋势,它很快将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有机会从无到有平地起高楼的时代了。我觉得之前的励志的美国梦能屡屡再现的原因多少在于时代发展还需要所有人,但有一天不需要了呢?两个世界的通天塔——教育正摇摇欲坠:越来越疯狂的基础教育,越来越昂贵的高等教育,除了日益萎缩的中产和富人们,就只剩将背负巨额贷款的寒门学子,这条通天之路只会更难。

AI机器学习的出现是否会真的取代很多穷人力所能及的工作?到那时似乎无产阶级的门槛似乎都要提高许多,科技是否会在这一场财富屠杀中充当最后的镰刀。

中国的橄榄球也不无问题——它本可以做得更好。美国是一个没有历史的由移民组成的国家,这一点中国人虽然常常引以为傲,但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他们的繁荣——没有历史因而思维的条条框框更少,价值体系更加多元。而这正是中国目前的缺陷。中国的人口数其实不与它现在创造的文化体量相当的,反而在教育,民生,科技上一路狂奔,我想这多多少少还是和父母受传统和社会的影响对孩子的期许造成的,老师和公务员都是他们心中稳定且有保障的工作,工程师则很能赚钱。依次来看,价值观很难称得上多元,因此也导致了两条腿的粗细不均。不仅如此,还导致了在同一条赛道的人太多以至于内卷化严重。

(PS这本书其实也论证了为什么瑞幸咖啡做不下去而星巴克却能盆盈钵满,和京东一样,都是敢于放弃眼前利益以人为本的公司,这一点值得敬佩)

(PPS以后不写这种大话题了,没有调查和数据真的感觉写起来太虚)

《从头开始》读后感(五):星巴克之父回顾星巴克的中后期发展历程

这本书是星巴克初期核心人物(他并不是星巴克创始人,他早期在里面打工,之后自己创立了自己的咖啡连锁,后来收购了星巴克)的自传,先是简单回顾了自己的父母、家庭、成长和创业,然后分章节记录了他在星巴克期间所做的公益事业。他是犹太人,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贫民区,自由就想出人头地,混出个人样儿,认为钱、权威、尊严和地位都要靠自己努力奋斗自己挣来。

他说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销售,上门卖施乐复印机,3年的经历让他更会与人打交道。他的观点是第一份工作赚钱多少不重要,积累的经验更宝贵。

书里写商业运营的不多,更多的是星巴克在他领导下如何更好地为社区、国家尽一分力:雇佣退伍军人、倡导各大公司为问题青年提供就业、迎接难民、种族团结等方面的努力。

从根本上说,咖啡是含咖啡因、让人上瘾的饮料,星巴克就是一家连锁咖啡店,服务所在社区,如何更好地融入当地是成功关键,这本书也是对星巴克的宣传与推广。

星巴克当然也要让员工更有归属感;星巴克管所有员工叫伙伴,让他们有机会购买优先股,这点非常聪明,很奇怪为什么那么少的公司去做。星巴克还给员工买医疗保险(在中国包括员工家人的重大疾病保险),提供住房补贴。

的确,在星巴克工作的人大部分不能算精英,更多的应该是底层人士,要求的不多,但用好了就可以得到他们的忠诚与勤奋,而他们直接为客户服务,他们的态度不同决定了用户体验。

比较讽刺的是,舒尔茨是从意大利米兰之旅,受到当地咖啡馆的体验启发,开始创业的,而且始终以咖啡文化集大成者自居,但我自己的观察(我认为至少法国人、意大利人会同意我的看法),星巴克的咖啡与意式咖啡一个地下一个天上,是对传统咖啡彻底的背叛,即使不讲浓缩Espresso的口味之香与体积之小,和星巴克那种大杯又难喝的工业化美式的千差万别,就连分量可比的Cappuccino也味道相差甚远。我的印象中星巴克是垃圾,赚钱工具,工业化产品,与中东、意大利或法国那些香浓的咖啡实在没法比。本书提到意大利咖啡馆服务员的专业,至少我在国内的星巴克里没体会过。当然,我不喝咖啡好多年,也不敢说懂,可能没有发言权。

星巴克1999年进入中国,现在在全国近200个城市开店,是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海外国家,中国不是个传统咖啡大国,星巴克在中国取得的成就堪称奇迹,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书中提到了领导支持,认可他们在中国运营的方式,貌似有中国合作伙伴(不知道股权占比多少);品牌定位清晰。其他还有什么原因?

Howard Shultz还写了其他两本星巴克的书,Onward和Pour your heart into it。这本书与传统商业书籍相比写法比较新颖,每一章节几乎都是从他自身(尤其是幼年)经历写起,基本上是讲故事,甚至提到对父母的蔑视和怨恨,写作水平不错,翻译的也还行,总的来说本书值得一看。

祝各位书友假期愉快,多看好书,休息之余得到更多的营养与智慧!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