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云水一年读后感1000字

云水一年读后感1000字

《云水一年》是一本由[日]野野村馨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4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云水一年》读后感(一):永平寺军训记

作者的修行生活感觉和军训很相似,需要磨练服从性和做事的熟练度,培养整齐、干净、自律的习惯......

回到正题,这本小厚书拿在手里很舒服,文库本的大小,塞在兜里很方便。

下定决心当和尚去修行,对于任何普通人都不是个小决定,对于修行者的家人也是如此,作者的爸妈虽然很担心他,但仍然默默支持他的决定,令人钦佩和赞同。有时候年轻人(已成年)会有些与同龄人不同的决定,只要不损害大众利益,不妨让ta去试试,如果是需要动手去做又磨练心智的就更好了。从做的过程中就会有新的领悟,不必担心ta会一味坚持,因为年轻人的世界观还在形成期,会很多变。

作者本身也算是个很有毅力、聪明的年轻人,很快就适应了寺庙中的节奏。遇到困难能够很快适应和坚持克服,有这份毅力做事很可能达标。

寺庙中的修行不易,从如厕、打扫、当值、吃饭等小节都要重新学习,还要接受资历深的僧人的督导。作者的同期生们有因为身体问题和心理无法承受而导致的离开,和社畜的日常十分相似。

同期生们有很多出自和尚世家,长子需要继承父业,其他的儿子们也可以选择努力修行,以入赘等形式继承妻子家的寺庙。

如果是为了逃进深林中,大可不要选择寺庙。这种名山古刹,戒律严格。十方丛林并不是一个舒适的环境。

经历了肉体和心智磨练,人的内心和肉体会更坚强。

《云水一年》读后感(二):给心灵洗了一次澡

一周的时间,读完了《云水一年》。作者用了二十二万字的篇幅,介绍了他在日本曹洞宗祖庭永平寺一年的修行生活。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在家人,经过一年严格的训练,离开寺院是已然是一位对生命有了新的体验的人。全书最大的看点,应该就是曹洞宗祖庭永平寺僧人们的生活起居,人们好奇这一群与在家人全然不同的人是怎样度过一天的,以及在这样的清净之地生活有什么感受。这本书充分满足了人们的好奇,一开始,作者就奉献给读者一张永平寺的平面分布图,让人感觉到这更像是一本科普读物,只不过他科普是对象是一群人,一个地方,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我们读着就会用一种比较冷静严谨的态度,没有抱着读小说那样强烈的悬疑感,或者像读散文那样抱着一种欣赏文学美的想法。

当然,全书也不乏对寺院环境随着季节变换的描写,而且文笔精美,但不多,仅仅占了一小部分。另外,作者还用了一些文字来描述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这当然是在他经历了永平寺生活时的一些感怀,这也是读者想知道的,到底一个人在这种严苛的戒律下会有怎样的心得。这部分文字也不多,而且有的还是通过人物之间的行为和对话表现出来,当然作者内心的想法通过自己心理活动来表现还是较多的。人们会好奇,作者在这一群同时进入寺院的人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作者巧妙的用别人的反应来向读者透露了这一点,这避免了让人觉得自夸的嫌疑。

冷静客观地叙述一种生活方式,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这一种人生值不值得去尝试。这种非虚构的写作方式很适合这种题材,我们创作中可以用这种写作方式来写一种职业,一个人(一群人)一段时间的经历,一个地方的一小段历史,不要过多地插入作者自己的想法,让书中人的行为,告诉读者他们想知道的东西,那些对他们来说相对陌生化的体验是怎样的。它不同于小说有吸引人的情节,不同于散文有大量描述性语言,也回避了历史类文章的掉书袋。而是紧紧结合当下,当下生活中的困惑,让人们感受到一股与众不同的清流。用书中一个老婆婆离开寺院时说的话,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沐浴,身心都轻松了。是的,读完全书也像是给自己的心灵洗了一次澡,明白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

《云水一年》读后感(三):吃喝拉撒睡

很想写一下这本书的书评,可是不知道怎么写。所以书看完就把写书评的事搁置了。

这个书的作者,是日本的一个设计师,名叫野野村馨,年岁有60左右。书的内容主要讲述的是他去日本永平寺修行一年的过程,以及作者在修行时的思想历程。

修行这件事,在中国也有,不过在人们的常识中,“修行”都和“极大的不幸”相关联。而这本书里的“修行”理念和我们中国人常识中的认知不同。作者的经历有点像是厌倦了自己的生活模式,到寺庙去体验生活。

仔细读书,会发现作者修行的经历也不是“体验生活”那么轻松。比如他的同行者,有的在寺庙死掉,有的被毒打,有的人经常吃碳水化物(大米)导致营养不良,得脚气病。如果单单是体验生活,我想,人是不该受这些苦难和折磨的。

作者在寺庙修行,都做什么呢?严格的学习怎么吃饭、喝水、如厕。我们要说了,这些东西,还要学吗,不是都会吗?仔细想想,我们还不理解。这些人类看似本能的行为,如果把它们当作事业来做的时候,人的心理会发生怎样神奇的变化。我想,人们会对“活着”有新的理解和诠释。

我们每天行色匆匆,忙着上下班挣钱,忙着上下学学习。为了什么?我们似乎没人想过我们要把我本的吃喝拉撒睡,很仪式化的很神圣的来做。我们活着,都离开每天的吃喝拉撒睡。那是我们生存所必不可少的,也不能忽视的,更不能行色匆匆将就的。

小宝宝们上了幼儿园,因为太小了,他们吃饭、喝水、如厕、睡眠、活动等状况,老师会很详细、很详细的反馈给家长。让人觉得,他们的吃喝拉撒睡,很神圣、很庄重、很有仪式感。

宝宝们在幼儿园学习、练习的东西像极了《云水一年》里作者的修行经历,如果孩子会描述自己心情的话,幼儿入园和作者修行的心路历程估计也会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修行,为了什么呢?我似乎明白了。

修行,就是当我们被外在的东西所困扰、心生迷惑时。我们回归到人最初的简单、纯真,回归到和这个世界最简单的交互。找回迷失的自己。

《云水一年》读后感(四):苦修人生路

文/舒念

放眼当下社会,谁不感叹一句身为社畜的烦恼呢?究竟什么是社畜,其实也源于日语しゃちく,指的是在公司很顺从地工作,被公司当作牲畜一样压榨的上班族。作为这样的上班族,我们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是不是有一天你也想过,不妨就此出家吧。

出家的生活仿佛和一般上班族有着巨大的差别,永远蒙着一层面纱,也许揭开面纱的那一刹并非是美好,但似乎一定有着平静与恬淡,怀抱着这样的想法,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走上修行的路,但一定有很多人存着一丝向往——脱离社畜状态的向往。

《云水一年》的故事就是这样,作者野野村馨原本也是日本社会中的社畜一枚,对世俗生活的倦怠,对身边一切都感到厌烦,难以忍受,最终为了逃离现状,选择了出家的路。但出家在哪里都没有这样简单,做下这样的决定之后,也必将感受到社会与人群离自己渐行渐远,那些曾经熟悉的人情景色都会渐行渐远,我们厌恶的和喜爱的,都会成为过往的风景。出家是将自己置之度外,更要将红尘往事弃于身后,否则都是做做样子罢了。

野野村馨选择的永平寺是日本最知名的禅修地, 位于福井市的东方,宽元2年(1244年)道元禅师开创的坐禅修行道场,也是日本日本全国1万5000间曹洞宗的唯一大本山据点。现在约有200名修行者在道场内日夜修行。是日本禅修道场最高胜地。这样的选择既是义无反顾,也是给自己选择了一场苦修的开始。

永平寺小景

从上山伊始,就是苦修的开始。才及山门,遇到的第一位云水便是一场呵斥,没有出家的平淡恭谦,倒像是刚入公司的时候被前辈呵斥的场景,举手投足都是错,仿佛呼吸都要小心翼翼,这样的感受充斥了入寺的这段时间,但确实有一种不能回头的毅力,终于抗住了怒骂与拳脚,开始了永平寺的修行。

出家的修行远不是养老般的的生活,早中晚的诵经,平日只要清心寡欲即可。在《云水一年》中,野野村馨巨细无遗地记载了永平寺的修行生活,绝不仅仅是诵经作法,每一天的每一个行为举止都是有特殊规范的,从如厕到坐禅、睡眠、饮食等等,无不是需要遵从一定的规制,而且修行没有慢慢学习的过程,一次即更掌握,稍有差错便又是一番怒骂拳脚,甫一入寺,便要明白这场修行需要投入生命般的决心才能进行下去,这边是云水的生活。

现有形,后有道,不仅是日本的禅修,茶道、花道、香道无不如此,以规制修人性,由细节修身心,比起脑海的记忆,日本的修行似乎更重视身体的记忆,一定要在反复的磨练中将细节摹刻在生活中,仿佛就是一场雕刻的过程,经历了这样的苦修,再次面对社会,也会感叹一句不过如此。

苦修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我想也许是一场顿悟吧,在顺遂或是平淡中我们常常会怀疑自己的人生和前方的路,但苦修的过程会让生活的每个细节都变得明澈,那些平日理所当然的细节会突然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历经过苦修的人生,似乎会收获更多原本忽略的快乐,与其说是苦修本身带给了我们什么顿悟,不如说是改变了我们的视角,也改变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生如苦修,思如醍醐。

《云水一年》读后感(五):时间与修行

上学的时候认识了一个信基督教的姐姐,没过多久就得知她已经辞职,准备去外地读神学院。临行前最后一次见面聊了什么,我已然淡忘,印象中就是要趁年轻完成心愿,以后有机会还要向我传教之类的。当时我没什么感觉,只觉得成年人真自由,年轻真好,未来的人生真是无限可能。

很多年过去,神学院的姐姐再也没有音信。当时对成年人的想象现在也都破灭了,已经变成一个相对来说规规矩矩的人。在过往的人生中,某个节点,或许我可以选择,短暂地跑去当几天和尚,或者去泰国的深山中找家武馆拜师学拳之类的。虽然也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对我说,好了,从现在开始你已经没得选了,就安安心心做一个规矩人吧,但我清楚地知道,有些可能性已经被永远地错过了。那些事情,那时候不做,以后再做也不会有意义了。

我曾经对出家是有些想象的。在一定程度上,这本书确实打破了我的一些认识。原本觉得每天焚香喝茶、诵经打坐会是一种无我两忘、云淡风清的生活,没想到依然要在器物层面进行缠斗。既是只剩下手巾、服纱、足袋、应量器,使用起来反而有会更多的规矩、流程和注意事项,一不小心就会忙中出错。所以,修行是什么?“山门”一节提出的问题似乎到整本书结尾也没有得到回答。或许就像书中说的,“为了克制想要拥有某种东西的欲望,转而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以寻找不希望欲望得到满足的另外一个自己的方式,来获得不同纬度的充实感”。不是以“空”易“俗”,而是用另一种规则填满你的脑海和时间。这么一想,修行生活也一定是劳心劳力的。

书中表现出的时间感确实很有趣。题为“云水一年”,但读过三分之一,也刚刚完成“旦过寮”七天的生活。除了必须花篇幅介绍东司、参禅、行粥、洗面的种种规则,作者的时间和精力也必然被记诵这些规则占得满满的,应该很有度日如年之感。另外,寺院试图独立运行于婆娑世界之外,空间上划定了分明的界限,时间上每日有严苛的流程。而作者负责敲钟的时候,每一响都需要对着手表间隔规定的分秒进行敲击。明明是一个物质极简的环境,却需要将工业品的手表转化为前现代的钟声。寺院中,每天要依次敲打的乐器多达40种,也就是说除去睡眠时间,差不多半个小时就要敲击一次乐器。像晓钟昏钟这类,每隔1分50秒敲击一响,一共需要强弱不同的18响,单这一项前后加起来就需要半个小时。

作者说,“无我”是自古以来丛林修行生活中,修行者面临的最大课题之一。“舍去我见,舍弃以自己为中心的执念,专心遁入无的境地,恭敬长者,依循长者,默默执行每天的工作。”人要“顺应本然的状态活着”,禅修“乃是让不知不觉间从自然之中脱离的人类,再一次把自然召回自己的内在,然后作为存活于自然界的生命体之一,发现自己本来面貌”。想来,时间或许最为“无我”、最为“自然”的存在了。放弃执念,将所有行为托付于钟声,或许才是丛林生活最艰难的修行吧。

书中十分动人的两处,一处是因为战祸失去弟弟的老婆婆,因为弟弟的骨殖供奉在寺里,所以每年都和父母前来参拜。“不管来参拜多少次,永平寺的样子都始终如一。我已经忘了第一次来永平寺参拜是多少年前的事了。年纪越来越大,一回首,发现自己已经变成这样一个老太婆了。”另一处是从未参拜过永平寺的老人寄来以旧布制成杂巾。”虽然我们一次也没去过,但却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这些杂巾是住在老人之家的我们卖力缝制的。我们是抱着死前一定要去朝拜一次的强烈渴望在缝制每一条杂巾。如果能够用在访客众多的永平寺的扫除之中,我们将会非常开心。”

以我浅薄的见解,常常会觉得佛教推崇的看破,与它的慈悲有矛盾之处。看破固然可以淡忘痛苦,但面对生命的消磨,时间的流逝,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生痛苦,其实很难无动于衷吧。“拿着这样的杂巾,想到自己从未物尽其用,极为理所当然地过着不断汰旧换新的生活,仿佛被一盆冷水当头淋下。”想来,对生活、对时间、对器物,我也常常会有如此之感。但是如此一来,又如何做到真正的”无我“呢?

回过头看,永平寺的“只管打坐”也未尝完全消极。”如果全力以赴了,途中还是免不了失败掉队,那也没关系。那就代表了自己真实的高度与深度,即使只是弄清楚自己的极限在哪里也值得。“婆娑世界也是同样的修行。人有自己的极限,坐久了脚自然也是会痛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