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汉武帝读后感摘抄

汉武帝读后感摘抄

《汉武帝》是一本由[日]吉川幸次郎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武帝》读后感(一):简直像看了一部汉朝大河剧的剧本

汉武帝临死前为新立的太子指定了两位辅臣。作者是这么评价这两位辅臣的:

“若细加思考,霍光是武帝年轻时最倾注热情去宠爱的女人卫子夫的外甥,而金日磾是武帝年轻时最倾注热情去对抗的匈奴王族的亲属。这两人成为抚慰武帝之灵的最忠诚人物,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他们对人类生活的热情,并随着热情燃烧产生善意,最后行之于世。”

这本书的行文所透出的总情调特别像日本的大河剧。看过日本大河剧的朋友们知道,大河剧对于日本历史上英雄人物的书写,多是仰慕,没有是非。没有绝对的坏人,只有立场不同的牛人。吉川幸次郎写的汉武帝就是这样子的。简直就像看了一个大河剧的剧本,只不过主人公是汉朝猛人汉武帝。

吉川幸次郎写英雄人物带着一种天真的仰慕,随着仰慕的燃烧产生善意,最后落于纸上。

《汉武帝》读后感(二):他的国号成为了一个民族的名字

【基本内容】

这本书共七章,把汉武帝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被窦太后压制的青年阶段;迎击匈奴并确立儒家正统的鼎盛阶段;精神涣散追求虚荣的阶段和走向衰败酿成悲剧的阶段。

①窦太后把持朝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好在他懂得隐忍蛰伏,等到窦太后去世,再清除了旧势力的人,迎来了一展抱负的机会。

②汉武帝自yóu了。一个雄韬伟略的皇帝和准备建功立业的文臣武将,再加上先祖的余荫,汉武帝在这一时期不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在历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③随着文臣武将相继离去,汉武帝也陷入了迷茫,他开始变得偏执、迷信和穷兵黩武。

④老年时期的汉武帝更加多疑和偏执,以至于造成了不可挽回的过错。

【心得与体会】

从青年的蛰伏,壮年的建功立业,一直到老年的穷兵黩武,汉武帝的一生不可谓不精彩,也不可谓不幸运。

汉武帝统治的汉朝,在古代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他东征西讨,开疆扩土,他的国号也成为我们民族的名字并传承至今;他确定了儒家的正统地位,为我们这个民族找到了文化、文明的根本。

说他幸运是因为他继承了文景两位皇帝积攒下来的财富,同时也有一批名垂青史的文臣武将。

在第三个阶段,对南越和cháo鲜的军事行动,实际上已经显示出了疲态。但依仗强大的国力,取得了蕞终的胜利,可是这个阶段国库已经空虚,民间的赋税日益增加,百姓的生活未必幸福。不过这两次军事行动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扩张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到了人生的第四个阶段,汉武帝已不是一位明君。如果说他杀害太子是受人蛊惑是情有可原,但杀害了新太子的母亲,这jué对是无法辩解的污点。

如果从他人生第四个阶段往回看,汉武帝的一生都活在窦太后的阴影之下。太后喜好黄老之术,他就独尊儒术;太后不喜欢神guǐ迷信传说,他就追求长生之道;他年轻时被太后压制,为防止历史重演就替后代除去后患。

即便晚年的汉武帝留下了污点,也不可否认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对推动历史发展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内容不多,阅读起来十分轻松,作为了解汉武帝的入门书籍十分合适。

《汉武帝》读后感(三):阿谀奉承的公孙弘

书中说到公孙弘与汲黯的故事:

从一介猪倌到位极人臣,公孙弘为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尽心提携后进,将丞相官邸辟出一部分作为沙龙,全年开放,让年轻的知识人自由进出。官邸的东侧特意辟一小门,作为沙龙的通道,从这里进出可以不与他的属僚碰面。这就是所谓的公孙弘的“东阁”,“阁”是小门的意思。

可是,身处当时仕途金字塔顶端的这位有学识的丞相,据传是一个极善阿谀奉承的人。

出席朝议之前,公孙弘会事先考虑好几种可能性。到了会议上,他总会说这个也可以考虑,那个也可以考虑,然后请天子自择喜欢之处。另外,对天子似乎难以听取的意见,他总是先让别人发言,之后自己再表示赞同。总被公孙弘利用而在讨论中担任先锋的是汲黯,他是直性子,有些急躁。

而且,有时大臣们会事先合计:“到陛下面前就这么说吧。”但真到了会议上,公孙弘会依天子的意旨,不动声色地推翻事先约定的意见。为此,汲黯愤怒不已:“事前与我们商量的时候,他不是这般说的。齐人真是多诈、不忠的家伙。”

汲黯在天子御前,当面指责公孙弘。公孙弘冷淡地回答道:“那是因为汲黯不理解我。理解我之人,必谓我是忠义之人。”

武帝相信了公孙弘的话。

而且,据说这位“总理大臣”是善于矫饰的伪善者。即便成为大臣以后,一日三餐也是糙米饭加一菜,被褥也是布的。汲黯也揭发了这些事情:“作为御史大夫,公孙弘俸禄甚多,但仍用布被就寝,定是诈伪之人。”

公孙弘答道:“汲黯所言,并非胡说,因为他多少也算是我的好友。不过,在过去的大臣中,既有铺张豪奢同时又能尽到辅弼责任的人,也有生活邋遢但又被誉为名宰相的人。我的一贯主张是,君主要尽可能杰出,而臣下要尽可能俭约。不过,只有像汲黯这样的刚直之人,才能指出我的许多未尽之处。对此,我十分感念。”

公孙弘还相当阴险。同是在皇帝的考试中被选拔的前辈董仲舒,作为官吏却仕途不畅,最后做了以残暴为名的诸侯王的相。而另一位曾是皇帝近侍、智囊顾问之一的主父偃因罪被处死,据传都是公孙弘暗中操纵的。

公孙弘以圆滑应对汲黯,汲黯对公孙弘却极度厌恶。说来两人的成长环境迥异,与公孙弘暴富式的一步登天相反,战国时代汲黯的世代先祖都是卫国的家臣。不仅拥有这样高贵的家世,也因父亲是奉仕景帝的大官,他作为“任子”,受到特别任用,供职宫中,这成为他出仕的开端。在中国古代,作为赏赐的恩典,大官的子孙往往可以无条件地被授予官位,称作“任子”。“任子”出身者与文官考试出身者,往往水火不容。比如9世纪时唐朝爆发了党争,即所谓的“牛李党争”,就是最显著的例子。在武帝的朝堂之中,矛盾没有恶化到如此地步,汲黯这样的“任子”和公孙弘这样的文官考试出身者都在武帝的包容力之下共存。可两人的关系未必和睦融洽,除了性格各异,他们的出身也与此有莫大的关联。

关于汉武帝对神仙狂热,作者的评论是:

武帝对神秘事物的嗜好,并非到生涯的一半才突然出现,其实端倪很早就有了。而且,这也是倾心儒学的皇帝身上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儒学具有神秘主义的倾向。原本,孔子的儒学主张合理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具有排斥神秘主义的倾向。可是从孔子的时代到武帝的时代历经四百年,其间横跨战国这个长期混乱的时代,我们可以观察到,在这期间,儒学与民间信仰结合,对神秘主义的排斥逐渐懈弛。虽然在重视人类这点上没有改变,但作为人类文化,儒学觉醒的过程中确实纳入了信仰神祇的行为。至少,武帝即位当时的儒学是这样的。当时被尊为第一大儒的董仲舒的学说中就包含不少巫术性质的要素。

武帝的行为当中,确立儒学、爱好文学成为后来贯穿中国悠久历史的传统,但对神仙的尊崇,没有成为以后的传统。像武帝这样毫无顾忌地公然爱好巫术的权力者,在那以后的中国没有再出现过。尽管唐玄宗和宋真宗也喜好巫术,但没有武帝这般疯狂。武帝的狂热信仰向我们有力地证实了武帝之前时代生活的缺陷和愚昧,同时也是对过去传统的一种清算。儒学和文学的确立使武帝时代成为新传统的创始期,并引领着历史的潮流。相反,对神仙的钟爱,不过是对过去传统的清算,并将之终结,给过去的时代画上终结的符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