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英格兰史4·革命世纪经典读后感有感

英格兰史4·革命世纪经典读后感有感

《英格兰史4·革命世纪》是一本由[英] 彼得·阿克罗伊德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2.00元,页数:3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格兰史4·革命世纪》读后感(一):敌军来犯,国王出逃

在我们人生大多数的时候,求同存异就好,若你有足够的勇气那就锱铢必较,最坏的结果不过是两败俱伤罢了!可一个国家的改革则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在英国历史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的历史小说《英格兰史4·革命世纪:自由与工业的百年传奇》一书中,小说开头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敌军来犯,国王出逃……这和我们国家的国情完全就不符啊!当年清军入关后,崇祯皇帝为了保全自己皇帝的名节上吊死了,可英格兰的国王却丢下自己的臣民,灰溜溜的逃走了。 尽管詹姆士二世出逃法国得到了庇护,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啊!英格兰必须有一个真正的统治者,即便是傀儡,那也得有一个啊! 于是,出逃的国王被宣告“弃位”,威廉戴上了王冠登基成为威廉三世,即便他觉得自己像在剧中扮演国王,但他还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演好自己的戏份;那些曾追随前国王的军队、乡绅、贵族夜联合制订了一套消除君主专制威胁的方案,当然最终目的不过是从中渔利;最苦的不过是那些最底层的纳税人。 《英格兰史4.革命世纪》是阿克罗伊德“英格兰史六部曲”的第四卷,主要写了从奥兰治的威廉登基开始,到英法延绵不绝的战争以拿破仑的滑铁卢战败而告终的历史时期。 在此期间,英格兰有了银行与证券交易所,议会取代了君王成为真正的统治机构,报纸和小说开始兴盛,而前所未有的工业技术创新让英格兰不可逆地变成了一个满是烟尘、钢铁与煤炭的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革命世纪》一书中,作者还对寻常市井小民的生活也着了不少笔墨,我们可由此一窥社会变革之下百姓的生活及心态变化。那些穿插在其中的轶事,透露出了吟游般的诗意,完全没有文字堆砌的痕迹,非常值得一读再读。

《英格兰史4·革命世纪》读后感(二):《革命世纪》译后记

革,已日乃孚。百余年间沧海桑田,士农工商豹变革面。金钱似蛊惑人心,工厂如笼役人形。世界秩序自此颠仆,直至今日,新天新地之下,咎否?悔亡否?

距第二卷完稿,已过了四个春秋。大疫来袭,硝烟又起,我们这代人,或幸或不幸地置身于世界的大变革中。此卷书或许能作为一盏提灯,让读者在类似的时代洪流中找到航向。

得救预定论的拥趸怕已寥寥,但自信天选之人依然层出。是时代的偶像,抑或是撕毁家庭与社会的契约之后,人权的伸张?而权能与权力混淆带来的恐怖与流血,又岂是凭一句进步所必不可免的牺牲就能轻描淡写带过的?进步的尽头又是什么?见证之人该有多大的福分?

人击碎了神像,跻身为神,却又面临被其所造之物替代,甚至奴役的境地。炉火织就的丝茧,能否孕育出斑斓的彩蝶?抑或如同泡沫与露水,只能在永恒的阳光下瞬息闪耀?

时间之海,淘尽风流。衣冠人笑,终归尘埃。值得一提的是,此卷书中,作者对寻常巷陌市井小民的生活也着了不少笔墨,读者可由此一窥社会变革之下百姓的生活及心态变化。一个个穿插的轶事,透出吟游般的诗意,而非刻意划分主题堆叠信息余味凉薄。

作者在书中几处,暗藏着不愿言说的情愫,我在翻译过程中,对这种欲说还休的内敛尽力做了还原。知者自知,不知者,或许也无须强求了罢。

春未绿,鬓先丝,愿在滚滚前行的命运之轮旁,弯柳为棚,铺蕨为床,容我醉时眠。

王喆

2022年春 于南京玄武湖畔

《英格兰史4·革命世纪》读后感(三):流动的英格兰历史

“革命”一词或许听来轰轰烈烈,但在《英格兰史4·革命世纪》中,作者彼得·阿克罗伊德则是用细腻的笔触、厚重的历史资料和许多有意思的故事与描写,讲述了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格兰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市民生活等方面发生的变革。这些改变并不是经由单独的路径独立产生的,而是在某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内,同时受到外部和内部的影响进而相互交织、发生改变。通常意义下,“革命”一词或许总是带着些不言自明的激进性,但《英格兰史4·革命世纪》中所呈现的革命似乎更为缓慢,像是一条流动的河,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中重新塑造着英格兰,等到河水通通流过,人们才会发现这个时代已经给英格兰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实体书装帧很漂亮

在这本书中,英格兰的故事要从詹姆士二世流亡法国开始。这时的英格兰刚刚经历过光荣革命,君主的权力进一步被制约。詹姆士二世作为一名独裁的天主教徒,在1689年的英格兰“代表大会”上被宣布“弃位”,但英格兰的王冠仍需保留在某位君主的头上,威廉和玛丽成为英格兰王冠的合法继承人。从这一阶段开始,“君权神授”逐渐成为历史。而英格兰正在不断孕育未来称霸全球的大英帝国,1705年,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合并为一个国家,冠名为大不列颠。8年以后(1713年),大不列颠王国成为一个可以和法国相抗衡的世界强国。

共同加冕的威廉和玛丽

从1689年开始直到1815年,英吉利海峡的两边,英国和法国开始了多年的爱恨情仇。威廉登上王位后开始向法国宣战,英国在向法国开战争夺更多利益的同时,国内也在经历着持续不断的政治争斗和改革。辉格党和托利党,前者试图限制王权,后者意在保卫王权,以王权和国家利益为中心,威廉和安妮女王不断在两党之间徘徊制衡,这种党派之间的斗争带来的并不都是针锋相对,也有国家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新改变。18世纪内,作为国王的乔治一世到乔治三世历经议会权力不断扩张,沃尔波尔和其后继者小威廉·皮特则着眼于推动英格兰的贸易范围走向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

英吉利海峡的两端与其他地缘关联的国家则在18世纪内一次又一次陷入战争的漩涡当中。法国意图在战争当中获取更多的资源,英格兰则陷入法国发动战争的恐惧之中。与此同时,英格兰对美洲殖民地的征税与美洲当地的反抗也成为了英美之间的主要矛盾,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之后,北美洲十三个州的《独立宣言》以及英国被迫从美洲撤军则带来了大英第一帝国的崩溃。18世纪最后20年对法国来说是风云变幻的20年,这次历史上极为有名的大革命给周边国家带来的直接性后果是拿破仑挥军对瑞士、英格兰和其他国家发动的战争,这场战争直到1814年才画上句号,英法之间的爱恨情仇才稍稍告一段落。

经历了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崛起和美国独立的乔治三世

长久的战争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持。英格兰对外进行国际贸易的同时,也在国内进行了经济改革。查尔斯·蒙塔古推动了英国的经济改革,提出的议案成为现代国家“国债”的雏形,议会通过的《英格兰银行法案》和推动重铸英格兰货币也推动了英国的经济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统一的货币体系和更加成熟的银行系统是未来英格兰广泛贸易的基础。但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8世纪初的英格兰经济则是变成了投机倒把和欺诈的“乐园”,许多人依靠快速投资的买入和卖出赚得盆满钵满,但是直到经济泡沫迅速破裂的时候,许多人都经历了惨痛的失败。英格兰不断加强同其他海外殖民地的贸易活动,从海外殖民地低价买入原料,再高价卖出商品,从中获取了大量的利润,东印度公司一度成为连政客都想从中捞一把的聚宝盆。

工业化的发展是英国近代化的重要阶段。在18世纪,铁路开始在英格兰出现并且快速发展。在生产行业,越来越多的机器被制造出来,投入使用的机器、科学态度的普及、工厂出现分工、机器生产带来的机械化和标准化,让英国的工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但是早期工业化的弊端也在这个事情显现出来:越来越糟糕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纽带被切断、童工被广泛使用带来的发育畸形和寿命缩短、平均身高的下降。经历工业化的英格兰正式和农业社会告别,社会状态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画作:气泵里的鸟实验

18世纪内,英格兰的市民生活也在发生着改变。文学和戏剧有了更加丰富的形式和内容,讽刺成为了很多艺术作品的主要表达形式;更多的城镇发展了起来,城市街道和建筑有了新的变化,也有更多新式家具成为许多家庭的采购品;游乐园和俱乐部也出现在了英格兰人的生活里;即便人们一度沉醉在杜松子酒带来的麻痹和愉悦当中,茶叶和糖也替代了杜松子酒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18世纪的英格兰在经历了政治革命、经济改革之后,历经了对美战争的失败和对法战争的险胜,仍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加拿大、新西兰、南非、印度、澳大利亚和加勒比,此后的大英帝国会继续成长壮大,但也诚如作者彼得·阿克罗伊德在书中所说的,大英帝国仍然面临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将在《英格兰史》系列的后续作品中有更为详细的论述和讨论。

《英格兰史4·革命世纪》中的内容丰富,彼得·阿克罗伊德并没有用一种说教式的笔触讲述英格兰的历史,而是用一些更为贴切的描写拉近读者与相对陌生的英格兰历史之间的距离。这本书适合想要详尽了解英格兰发展历史的读者阅读,但在阅读方面,由于本书中融合了英格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艺术表现和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内容颇为冗杂,可能会给对英格兰历史本就陌生的读者带来较大的阅读障碍感。

最后加一句小贴士吧:阅读的时候简单做个笔记,可能会让你的阅读体验感更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