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自我的重建的读后感大全

自我的重建的读后感大全

《自我的重建》是一本由安德烈斯·马丁·阿苏埃罗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我的重建》读后感(一):走出压力和情绪的迷障,重新构建与自己的关系

看完《自我的重建: 如何进行压力与情绪管理 》这本书,我时常感慨,如果早点看到这本书,该多好啊!也许就能很多穿越那一段灰暗时期。

正如书中有一段话:如果我们知道如何利用风的力量,如果我们对自己有足够的耐心,也许我们就会知道内心的船要驶向何方。这本书就如同航海罗盘,可以为每个想要杨帆起航的人指明方向。

本书的作者:西德烈斯·马丁·阿苏埃罗曾经是一名生物学博士,也一位工作狂。他因为一次特殊情况而失去了工作。作者先后在印度、美国开始学习减压疗法,并因此结识了正念大师乔·卡巴金博士,为此走进了正念减压治疗领域,帮助许多人走出压力和情绪的迷障。

压力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压力不仅仅会造成情绪问题,而且还有身体上的问题,比如:压力也是造成很多肌骨失常、消化系统问题、免疫系统问题、生殖系统问题以及诸多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失去工作感到前路迷茫后,独自一人来到印度,跟随一位静修名师学习冥想课程的第一天,作者就发现身体上长了一些红斑和肿块,后来严重到脸都已经变形。这场莫名其妙的病也随着静修课程的结束而结束。这件事也让作者明白了不确定的压力,会影响人际关系、心理和身体的疾病。

人生出现危机时,压力就是像一个警示灯。它会给我们指出一条道路,让我们变得更好。

作者在书中用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来帮助我们认识压力以及如何减压。作者看来压力与情绪是一种应激反馈,未处理的应激可能带来的后果有三种,第一种:长期愤怒,出现攻击性和暴力倾向;第二种:长期悲伤,就出会现抑郁情结;第三种:长期恐惧,就会出焦虑,恐惧障碍和惊恐发作。压力催生痛苦,痛苦产生压力,这是没人可以逃脱的宿命。

在理论部分,作者通过十章内容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教我们重新构建自己,如何重建自己的压力和情绪系统,如何重建我们的应激表现。我觉得这部分内容逻辑很清晰,而且让读者很快能够与自己联系起来,做出正确的认识构建。

关于实践指导篇幅,作者用了八章内容来教授我们应对应激的方法,自身身体的探索,正念呼吸的训练,冥想以及八调训练课程等。

我相信,通过这些方法和训练,可以帮助我们与自己建立起一种真正的关系。帮助我们在紧张时恢复平衡状态,来更好的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自我的重建》读后感(二):感觉、情绪、应激、压力

在读完上一本《生命的重建》后,我感觉到内心充盈着正向的能量和想法。而紧接着拿起《自我的重建》这本书,分两次就读完了,整个过程很顺畅,像是一口气看完的。这本书主要分两个部分,理论篇和实践篇,理论篇详细介绍了情绪类型以及情绪波动的来源,即压力和应激,虽然一部分关于压力和应激是如何对身体内部结构造成影响的部分,对我来说有些生疏。但整体上的确帮助了我非常多,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如何察觉到自己的情绪,以及找出影响情绪的来源,即应激源,包括在阅读有效回应应激的有效方式时,进一步促使了我做出了停止继续接课的决定。

当时我根据书里的引导,梳理我的应激源时,我发现大部分来源于上课。其实每天的课程量并不多,跟正常全职上班的老师一样,只不过我不用坐班。但通过回忆,很多次上完课我都是心力交瘁,情绪非常敏感,特别是有时候没来得及吃饭,那情绪更是一点即燃。所以即使我时间更自由,空闲时间更多,我也没有精力和能量去做其它事情,基本上都是拖着到最后一刻赶紧准备和出发。但这个决定做得并不像说的这么容易,它意味着我将失去几乎全部的收入来源,当我做完这个决定,我不断通过正念来坚定自己,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我有这个想法了,但它还是在当天晚上就动摇了,让我真正踏出这一步的,是伴侣的无条件支持。前一秒我还在回复家长关于暑假班的安排,后一秒就在家长群发了停课通知。那天晚餐时,我问他,如果仅仅作为一个局外者,不管是什么答案都不会影响到他的情况下,他的建议是什么。他没有一丝犹豫地说No。他还说,不管是跟我毫无关系的局外人还是作为我的伴侣,他的答案都是no。当时差点泪目。即使我有自己的部分存款,但他说No时就意味着他愿意承担共同的经济责任,即使在法律上,他还是自由的。

二是认识到感觉和情绪并不是一件事,人的感知只是众多感知中的一种,并不具有对错之分。之后当我因为对方的言行产生情绪时,我尝试停下来去感知,我的感知是什么,对方传递的感知是什么,且不去做判断,有时候只是同一件事,别人的感知跟你的感知不同而已。

因为感知不同而产生误解和情绪这样的事经常发生,以前我立马就有情绪病开始爆发了,但现在看完书后,再发生类似的情况时,我会停下来 ,告诉对方我刚刚感知到了什么, 对方是不是这个意思,结果对方表达的根本不是我理解的,而完全是另一个意思。这样说完后,情绪自然而然就没有了,也就避免了频繁发生吵架冷战。

三是终于从无意识的犯错中走出来了。在这次自我疗愈正式开始前的一段很长时间,我感觉我反反复复都在做错误的选择,好像进入了一个坏循环,不管每次我是花多长时间,有没有认真思考,最后都烂尾了(像频繁辞职、签中介出国留学,交了学校押金又决定不去了等等,后面有机会写出来)。我以前怎么想也不明白为什么,情绪低落,而且很害怕再做选择。但书中的一句话就点醒了我:“无意识的程度越高,就会反复犯错。”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慢慢把意识一个个捡回来的过程,当下的每一个决定我都感觉内心非常有力量,刚开始我还会告诉自己,决定一定是对的,但现在我把更多的能量和注意力放在这个过程中,让行为去引导结果。

实践篇主要是应对应激的原则和正念冥想的具体操作方法,如果对正念冥想不知道具体如何去做或想了解更多的伙伴可以看看,还有计划好的八周减压培训内容。我就是个冥想小白,读本书之前我就只是每天专注呼吸15分钟,我以为就是冥想了,其实分为很多个步骤,比如还有身体探索等等,感受呼吸只是基础的一步而已。

自我的重建

8.4

安德烈斯·马丁·阿苏埃罗 / 2019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自我的重建》读后感(三):不乱于心,不困于情,生活其实没那么多痛苦…

得不到你想要的,你会觉得苦;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你会觉得更苦; 哪怕是已经得到你想要的,你依然觉得苦,因为你担心拥有的不能一直拥有。 所有让你受苦的是被困在苦里的心,它想要免于改变,免于痛苦,免于生和死的必然性。

——丹.米尔曼《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01 疼痛是必须接受的结果,而痛苦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有人说痛苦是一种失衡的生活体验:心有恐惧是痛苦,身处悲伤或愤怒,也是痛苦。但是佛祖却说:“疼痛是必须接受的结果,而痛苦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前几天经过茶水间时,听到同事们在议论:听说方姐昨晚又被老公打了,方姐还说不小心撞的……我抬头看了看方姐的工位,脸上的红印依稀可见。

午饭时,我问方姐,为什么一再忍受老公的坏脾气甚至家暴?方姐沉默了好一会:“为了儿子,我必须忍受!”……

我望着方姐,在哀其不幸的同时,也怒其不争。明明以她的能力,即使离婚后,也可以负担起孩子的生活,却一厢情愿的认为:有个完整的家就是爱孩子,却不知夫妻不和,也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

我不知道换做其他人,是否也会跟方姐作同样的决定。不过有一点很明确:生而为人,我们都得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不管作出什么样的决定,都得承担相应的责任!方姐如此,你我也如此……

02 我们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

A和B同在一个医院,为相同的人群提供咨询。

A是个严肃而又非常有能力的专业医生。他确信很多病人,没有按他给出的建议来注意饮食,这让他感到非常沮丧。于是每次病人反复咨询相同的健康问题,他就会打断病人说话,并责怪病人不约束自己的饮食。

结果来咨询的病人非常生气,经常跟家人添油加醋地抱怨A态度不好,却对A的建议却置若罔闻,以致即使多次治疗,病人病情也没什么好转。

B同样是个有能力的医生,但他待人更和蔼。他会认真倾听病人的心声,并适时给出准确具体的建议,并表示,相信病人可以做到他给的这些建议。于是,病人带着感激之情离开,并且按照B医生的建议饮食。就这样,他的病人在就诊一次可者几次后,都恢复了健康。

为什么同样的专业水平,取得的效果不一样呢?

B医生用他的信念证明,一个病人所需的,是在其病例基础上给出的明确的指示,以及促使其做出有利于健康饮食改变的——情感支持。

一个人的情绪与想法往往会影响他的行为,不同的行为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信任他人的人往往也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

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行为,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而我们的改变可能会影响他人随之改变。

03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而后行之所至

常听人说: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很多时候,感知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将军带着军队经过一座著名的寺院时,听说里面的住持是位非常有智慧的人,于是就进去问了住持一个问题: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面对这些不速之客,住持一直保持着那种澄澈、平静的目光,仿佛在禅定中。将军看到住持迟迟不答,非常愤怒,走到住持面前高声把问题重复问了一遍。 住持依然一动不动,一言不发。将军觉得住持完全不把他当回事,怒不可遏把宝剑举到住持脖子上。众人都很惊慌,这时住持不失镇静的说:“您现在的感受就是地狱。” 将军看到住持回答了他,感觉挽回了尊严,于是把剑收了回去,并再次坐下。这时住持补充道:“您现在的感觉就是天堂。” 或许,这就是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我们怎么才能找到置身天堂的时刻,又该如何减少在地狱里停留的时候?换言之,如何可以让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痛苦时刻不再被放大? 首先你要觉察到你的情绪,然后在身体作出本能反应之前停顿一下,不要接受第一个出现在自己头脑当中的解读,而让自己去探索其他可能的感知——三思而后行。

如果我们的想法是有趣的,是积极的,那就不要让它只是停留在脑海里,把它带到心里,并付诸实践。心之所向,身之所往,而后行之所至。当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某件事当中时,生活会赋予我们实现他的天赋、能力和神奇的力量。

稻盛和夫说:“这个人生的过程本身,就像磨练灵魂的砂纸,人们在磨练中提升心性,涵养精神,带着比降生时更高层次的灵魂离开人世。“

或许正是历经生活的千锤百炼,我们才能正视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被内在的情绪所束缚。不困与情,不乱于心,包容过去,接纳现实,拥抱当下的幸福。

如何才能做到:不困与情,不乱与心?或许你可以从《自我的重建》这本书的找到答案。

作者 安德烈斯·马丁·阿苏埃罗 用他的亲身经历以及经验总结告诉我们:如何进行情绪管理,走出痛苦;如何利用正念减压,活出生命本来的样子。

《自我的重建》读后感(四):当生活发生颠覆时,压力能指引明路,但我们往往走向黑暗的一面

实际上,我们面对压力时,第一反应都是紧张、焦虑。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很想逃避,不愿意面对当前困境。但有些事并不是我们当看不到,它就不存在。拖延的时间越久,反而问题会愈发严重。

想要把压力都转变成我们成长的契机,那么我们首先要来看,压力是怎样影响我们,过度的压力会给我们人生哪些方面造成负面影响?

我们感到压力,是从老祖先身上传下来的本能,我们称之为应激反应。

当一个猿人外出打猎时遇到黑熊,他知道自己打不过,感到害怕,于是便撒腿就跑。黑熊在身后紧追不舍,最终把这个猿人逼进了一个树洞里。随着时间流逝,猿人意识到,如果不跟黑熊决一死战,那么他迟早饿死在树洞中。他感觉到一股热血冲上脑门,于是拿起手边的石子不断扔向黑熊,最终把黑熊打跑了。

猿人从遇险到脱困的这个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应激阶段。应激反应中最常见的有两种情绪:害怕和愤怒。这两种情绪,让我们感到危险时,就会做出逃或战的反应。

但现在毕竟是文明社会,我们也不会像以前一样遇到生命威胁,因此这种应激反应有时候反而会给我们带来麻烦。比如老板把我们叫进办公室,开口就是一顿骂。这时候,我们既跑不了,更不可能把老板骂回去。这种下意识的反应,明显不是我们想要的。

我们想要的,是符合理性的行动。

从我们的想法到实际行动,作者告诉我们,在大脑当中需要经过感受、情绪和想法这三个环节。无论从哪一个环节开始,其他两个都会随着变化。

下面我们来看看,我们在沟通、定目标以及行动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在想什么。

在应激反应产生的两种情绪下,会带来三种困难的沟通:被动式沟通、侵略式沟通和被动-侵略式沟通。

恐惧会激活我们逃跑机制,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我们只想避免发生冲突,因此对于对方说的话,我们都会说“好”。实际上,我们可能连一个字都没听进去,只想着:天呐,怎么还没结束?对方并不会因为我们的迁就而高兴,有可能认为我们并没有尊重自己。而作为当事人,自己的意愿没有表达出来,有种被利用的憋屈感。

如果沟通激起我们的不是恐惧,而是愤怒的情绪,那我们有可能把对方当对手,时刻找准机会打击,一定要证明自己是对的。若对方被自己所震慑,这种表面的胜利只能让我们被记恨;若对方也被激怒了,那就是一场冲突。很明显,这不是让人愉悦的沟通过程。

还有一种是结合了上面两种的沟通方式,我们表面上对对方顺从,实际上事后我们总想着找机会破坏或者说对方坏话。正所谓冷箭难防,这种沟通冲突带来的伤害更大。

无论上面哪一种沟通,都无法让双方目标达成一致。相反的,最好的沟通便是主动式沟通,它要求我们既保持自信,也能敞开心扉聆听对方的需求,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

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这要求我们必须清楚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把时间放在对自己更为重要的事情上,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书中提出了人生三角的概念,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人生重点,可以基本分为人际关系、情感关系和职业发展三大类。因为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度数是恒定的,就像一个人拥有的时间,所以我们在其中一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必然会忽略其他两个部分。

有些人想着把人生重点全都放在工作上,这当然可以让人觉得满足,但前提是经过你的思考,明白为什么要用工作占满你的生活。工作虽然是成功的根本,但人总会有退休的时候。平衡人生重点,就像是投资一样,不要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不然,就像2020年疫情来临时,假如失去工作,那自己又能做什么呢?

我们可以像乔布斯一样去思考:假如我明天就会死,有什么是我现在就会做的?让心去引领自己。

像祥林嫂一样总是抱怨的人,一定是活在更多的痛苦中,因为他们总是倾向看到生活中消极的一面。

传说在封建时期,有个军阀路过一个寺庙。他听说当地的主持很有智慧,于是想要进庙拜见。

随从军队把寺庙团团围住,军阀高傲地走进大殿中,自我介绍后便问主持:“天堂和地狱有什么不同?”

主持目光平静悠远,继续保持禅定,并没有理会这个不速之客。

军阀很生气,拔出宝剑架在主持脖子上,威胁道:“你这个臭和尚,如此傲慢无礼,如果你回答不了我的问题,我砍断你的脖子!”

这是主持镇静地对军阀说:“您现在的感受就是地狱。”

军阀看到主持回答问题,瞬间感到尊重,于是收回剑,心满意足地坐下。

这时主持补充道:“您现在的感受就是天堂。”

为了让我们更多的时间留在天堂中,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如何影响到行为的。

如果我们想要做某件事,那就去做,当我们全身心投入这件事中,生活会给我们实现它的力量。

既然我们人生中的一言一行都受到感受、情绪和想法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当中最薄弱的环节入手,也就是感受,暂停一下,用正念察觉自己当下的情绪和想法。

所谓正念,就是不带任何评判和看法,只是去观察此刻的自己。观察过后,再根据自己的目标去行动。

作者利用正念这个工具,让学员的焦虑情绪普遍得到缓解,经过8周的正念训练,学员普遍能够摆脱40%的焦虑。如果此时的你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不妨尝试自我练习8周,看身体是否有所改善。

第一周是进行正念活动。尝试带着正念去做日常当中的一件小事,可以是吃饭、打扫和走路。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的事情,不带任何评判,只是专注做每一个动作。

第二周是回忆自己生活中愉快的事情。每天睡前回顾一下当天,有什么事情让自己感到高兴,自己当下的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经过一周的记录,你能发现什么东西能够触发开心的情绪。

第三周则是回忆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明白自己为什么高兴,更要懂得自己什么时候产生负面情绪。经过两周的记录,你大概能了解自己产生情绪的原因,下次在做同样的事情前,能有更好的预判。

第四周是练习正念饮食。每次吃东西的时候,注意力放在如何咀嚼食物、品尝食物的味道、口感上。尽量避免因为情绪的进食,只保持正常的一日三餐。这时候,你会发现,其实每天正常的饮食已经能满足身体的需要,情绪反而是我们过度摄食的诱因。

第五周是正念沟通。每次与别人沟通时,时刻提醒自己的沟通目标,同时保持对别人的尊重和聆听。一周下来,你会发现,原来改变沟通并没有想象中的难。

第六周是做好自己的时间管理。明白自己的人生重点,就要每天留出足够的时间完成这部分的事情上。也许你会留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也许你会更努力工作,记录这些行动带给你的感受。

第七周是找出想要改变的地方,并制定行动。正所谓,没有行动的想法,只是幻想。经过6周的训练,你会察觉到自己哪些地方迫切需要改变,那就做好计划,并行动。

第八周是自由组合练习。哪一周的内容你想加强练习,那就重复加强。最后记得回顾8周的记录,看自己是否发生变化。

相信经过8周练习,你会更清楚自己想要活成什么样子,找回丢失已久的自己。

我们也许会在人生的道路中陷入黑暗,会有彷徨的时刻。

但正念练习就像一盏明灯,把它融入到生命当中,它可以照亮我们的人生,照亮我们的存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