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你一生的故事》是一本由[美] 特德·姜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一生的故事》精选点评:

●和《降临》相比更喜欢《你一生的故事》,文字营造出纵深的时空感,交织着提前预知命运的悲悯和依然保有的生命热诚。用光的折射来阐释七肢桶的语言思维太绝妙了。为什么总有人评论立足个人情感和宿命的作品“格局小”呢,对我而言任何人类对自身情感和命运的追问和思索都是迷人而以小见大的。《巴比伦塔》对塔事无巨细的描述比故事本身更有趣味,如果视像化应该很壮丽吧。后面的篇目觉得相对一般。

●同2017年译林版《降临》

●太久不读科幻了,没想到已经发展成这样了

●mark

●很棒的概念。虽然有一些知识过于专业,不能完全看懂。
因为学会了非线性的语言,从而切换到非线性的思维方式。那看到的未来是否是宿命般的注定?
因为脑补重伤后注射荷尔蒙而成为“超人”,不断突破意识的界限,最终却因为“大道”不同,被同为“超人”的亦友亦敌的对手毁灭。
通过名字来驱动,简直像是日本的“式神”?
审美干扰仪中,各方持不同的论点。看待一个问题,竟然可以有这么多不同的角度。

●毫无理由的五星,新作依然给力。

●这个再版的变化是:1. 两本书加起来多了四个后来姜峯楠新创作的故事(《双面真相》、《大寂静》、《脐》、《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都在这套的《呼吸》那本里)。2. 封面确实比老版本那莫名其妙的拙劣设计美观、科幻了许多,还有磨砂和反光质感。 3. 但不是硬壳线装。4. 另外有个奇妙的地方,光行最速明明是《你一生的故事》梗却把光的折射当了《呼吸》的封面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说法。总结,作为打着作者出道30年纪念宣传的版本,感觉没有期待的那么走心。故事自然可以给满星,不走心扣一星。

●目前只读了同名第一篇 关于物理学的一半完全读不懂 关于人生的那一半觉得太幼稚 刻画孩子成长过程极尽美式陈词滥调 对自己享受科幻小说的可能性再一次绝望了

●看了电影再去看小说,写的是真好啊,当然电影改编的也不错

●最喜欢倒数第二个故事。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一):《你一生的故事》

披着科幻皮的温情故事,一封母亲写给女儿的自白信。

喜欢这种处理方式,用几乎是哲学的方式来处理因果循环,时间悖论。不用死抠每个科幻细节,默默欣赏流淌在每一个字上的母亲的爱就好。

抽去细枝末节,其实故事的走向同其他的描写时间悖论的书大同小异,但是看多了写爱情的,偶然看到如此细腻的母女亲情,让人觉得像是吃了热红薯一样温暖。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二):可知的未来

觉得太神奇了。前一段刚看了量子擦除试验,这本书第一个短篇《你一生的故事》里又提到了费马时间最短原理。知乎上查了一下这个原理,看了一部分就停了,因为读到让头疼的数学推理。。。大概意思是从A点到B点,光自动选了一条没有被干涉影响的路线,量子擦除试验可能也是。两个试验都指向了路径的终点,即终点可知情况下才有的路径最短。那人的终点本来就是可知的,能不能有足够的高度看到未来呢? 也许行。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三):佩服作者的脑回路

本书有8篇故事,作者的脑洞既大且真,看的时候会觉得是不是有真实发生过,这不是小说而是记录。

每篇故事都有对应的主题想要表达的东西,作者在后记里也说了起因,让读者更好的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的。

你一生的故事,这篇小说被改编为电影,我找出来看了开头,就放弃了,知道为什么电影评分不高。作者在小说里对细节描述的很详细,而电影里却模糊化,小说简洁又明确,还是小说更好。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四):我选择生活的趣味性。

预知未来又与自由意志产生了矛盾。正因为能

够自由选择,所以我不可能预知未来。反过来说,如果我已经

知道了末来,我便不可能反抗这个既定的命运,也不可能把我

知道的末来告诉其他人一这也是一种形式的反抗。预知末来

的人不会奢谈未来。自由意志是否真的自由也变得值得商榷。自由意志其实是我们在不知道未来的情况下,自己给自己幻想的自由意志。如果说让你在所谓的自由意志与遇见未来中选择,你会选择哪边。我选择生活的趣味性。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五):未来永远存在(记篇一)

未来不是关于时间的概念,而是关于未知,即使有一本预言之书摆在我们面前,看过了以后将来,那我们就没有未来了吗?

答案当然是不,只是一种可能的未来变成了过去,只要还有未知,那就还有未来。

那如果真的存在全知的预言之书呢,我们翻阅的每一次,它都予以记录,即使有人真的蠢到观书到死,但死限本身就是对未来的顺从和反抗,而且即使是这样,我认为未来依然是存在的。“七只桶”是全知的,可它们同样有未来,我们在这里可以将预知和行为分开来看,舞台剧不能光有剧本而去掉演员,就好像光从出发那一刻就预知到自己将要到达的终点,可预知本身是为出发服务的,用目的的观点来看,出发才是那个未来,预知是过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