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江村经济读后感摘抄

江村经济读后感摘抄

《江村经济》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20-7,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江村经济》读后感(一):书摘

结婚的主要目的是延续后代,以向祖宗表示孝敬。妇女在有了孩子后,其社会地位才完全得到确认。儿媳妇的职能主要有两个:绵续家世、对家中经济有所贡献。 两种不同的表亲婚姻:上山丫头(成为父亲的姐妹的儿媳 ,婆媳关系亲密);回乡丫头(成为母亲的兄弟的妻子的儿媳,是婆婆报复的对象)。 集权的家庭经济关系削弱了年轻夫妇的独立性。年轻夫妇对经济独立的要求成为家这一群体的瓦解力量,导致分家。 亲属称谓包含了与亲属相应的某种心理态度。“舅舅”意味着外甥可以在母亲村里的人之中自由行动,并乐于被他们待为上客。 村长虽得不到直接的经济报酬,但他们可以得到声誉、权力。 巫术是一种有组织的制度,有一个固定的人,有一套传统的礼仪来唤起超自然的干预,有一些神话来维护巫师的能力。人们承认自己力量有限,面对自然灾害,他们无奈地转而产生巫术。

工业的发展让妇女有了工作,改变了家庭的经济关系,提升了妇女的社会地位。祖母接过抚养孩子的责任,亲属关系以新的形式进行着重新组合。

对等的概念不存在于亲近的社会群体中。物品或劳务交换是社会纽带的具体表现。社会关系越亲密,对等交换越少。送礼意义不在于弥补相互的欠缺而是加强社会联系。

《江村经济》读后感(二):对《江村经济》研究方法的思考

对心理学专业的学习者来说,受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的影响,在读社会学与人类学的著作时可能会天然带有一些熟悉感,毕竟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细读几章后,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大不一样。

虽然有着大篇幅的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定量研究,但本文最主要采用的还是访谈法和观察法。作者深入实地调查,通过一个多月的亲身走访,去体验和感受当地农户家庭的真实生活,并从与研究对象的访谈中收集到各方面信息。文中也出现了大量诸如“村里人告知”这样的字眼。

最终呈现出的结果具有令人惊叹的广度与深度,从家到村的生产生活,从婚丧嫁娶到财产继承,从农业蚕丝业到信贷贸易,包括政治、宗教、地理因素等,作者几乎把开弦弓村从内到外地剖开描述和分析了一遍,让我对这个村子的社会结构和经济体系的理解比我对自己的家乡还要深入。

费孝通先生的导师马林诺斯基教授在为本书所写的序言中,引用了罗斯爵士的一句评价:“据我所知,没有其他作品能够如此深入地理解并以第一手材料描述了中国乡村社区的全部生活。”这句话极好地概括了《江村经济》整本书的最大特点和优秀之处,即“深入地理解”、“第一手材料”以及“全部生活”。

同样作为研究“人”的学科,访谈法和观察法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大量前沿技术被心理学所吸收并普遍使用。目前的研究中,对访谈法和观察法的使用日益减少或只是浅尝辄止,甚至对质性研究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低,当然学界也已经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改善。

费孝通先生对现象进行的描述和分析也是细致到极点的,每个问题的相关因素无论大小都会一一进行阐释,体现出了他缜密的逻辑思维的深厚科学素养。习惯了对选定的个别变量进行精确操纵的实验研究的我,在阅读过程中时常叹服于人类学宏大的研究视野。

此外,虽然本书的写作语言十分学术,时刻都能感受到这是一篇冷静、严谨的博士论文,但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人文关怀和对时代的反思仍然会打动到读者,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同为一名“人类研究者”的不足与学习目标。

《江村经济》读后感(三):《江村经济》书评2

一,《江村经济》书评2

(三)神的存在

在中国,神是一种较为传奇的存在。农村普遍敬神,神的存在也反应了农民对抗自然风险的脆弱性。他们更多选择以信鬼神的方式,获得神的庇护,以达到自己内心安定。但在历史长河之中,并非每次神的庇护都能帮村民们渡过难关,于是便出现了两种对待神明的态度。

一种是较为现实骨感派,以河南地方的农民为主。当当地进行祈雨活动之后,龙王再不降雨,便要受到村民们的鞭挞。鞭挞,可能是反映出了农民的先祖们明知神的无用性,但为了使自己内心的安宁,亦或者是更多是为了抒发自身对抗环境的无力感,借此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也可能是在历史长河之中曾经有过那么几次鞭挞神的回忆,结果还真有用了,于是作为一种另类的信奉方式,来表达村民们对神的敬畏。第二种便是较为浪漫的方式,典型的代表可以说是我的老家,潮汕地区。从小到大,我便觉得拜神其实挺好的,因为老家的祭拜可能较为浓重,重点是每次都有好东西吃,可以是零食,可以是姜薯汤等等。反正每次拜神,村里都比较隆重。直到有那么几次,我向老爷许愿期末蒙的全对,结果对完答案之后,后悔自己在交卷的时候还把对的改成错的,那时我逐渐产生一种质疑感。

但打消我质疑感的是奶奶经常说的那句话“你不够念心”。意思便是这不是神的错,而是你不够信神,不够忠于神,过错的是你,不是神。渐渐的,我发现村子里的人逐渐丧失了对神的质疑感,每次出现问题都往自己身上推,并非是神的过错。这种态度有好有坏,好的方面想,这像一种自责,也是一种自身犯了错,自己借神之名抒发自己的懊悔,抒发自己的怒气,与人相处时能较为和谐。坏的方面便是每次拜神活动都十分隆重,想用更多的物质来阐明自己对神的忠心。这也导致了一种情形,那便是即使家里再穷,也不能穷神仙。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文章里阐明一个观点:中国的神是最难当的。一旦中国的神不灵,农民便会创造另一种神出来。如送子观音,妈祖,财神爷等等,每个神的诞生好像都附带了一种与生俱来的目的,而能不能完成靠的是时运,不能完成之后的命运靠的是人民的强悍程度。要是到了潮汕地区,那可是人间天堂,有福你享,有难我当。

(四)气候学

全球变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对于农民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即使现在许多农村都带有现代化农械,但他们所缺乏的并非是生产力,而是时机。科学家们能做到提高生产力,但却忽略了耕种的时机。因此农民们所能依赖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此作为耕种的参考。二十四节气一次又一次地发挥着其机械化的作用,并非是无用的,而是过早开始耕种亦或者天气过冷开始,都会对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现代并非是单单的二十四节气在发挥着报时间的作用,更多的是大棚。什么时候放大棚,什么时候收大棚,大棚逐渐成为了新时代的二十四节气。但无论是二十四节气还是大棚,都在年复一年发挥着较为机械化的作用。农民只知道这个时间点可以放了,却不知道是否应该提前亦或者延后。或许吧,这便是人与自然的抗争,也可能是自然本身便是动态的,而人们只能做到一定范围上的适应,而不能做到最佳方式的对应。

(五)长子

农村家庭若是出现了一个长子精神状况良好,一个次子精神状况不良好的情形,父母在逝世前分割遗产方面,更多会选择给长子多分点,以此希望长子能够帮忙照顾次子。而在法律上,法律不仅保护次子,留有次子专属的份额,而且还专门顾及到了次子的特殊情况,给次子多预留的份额。两种不同的保护态度体现出了不同种价值观念,农村的保护形式建立在村子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家人通过血缘关系紧紧依赖,兄弟之间需要互帮互助。可能往绝望方面上说,父母在临终关头,能依赖有且只能依赖的人,也只有长子了。正所谓“家丑不外传”,因此只能祈求长子能收到他们额外的照顾时,看在父母的面子上多给予次子点照顾。而在法律层面,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虽然看重人情,但是人情往往是较为虚无,不可秩序化的一种关系,说没就没,倒不如直接给次子,让他的生活更有保障些。其次,法律规定了其他人有赡养的义务,及时长子逃脱了责任不赡养,还有居委会呢。居委会可以帮忙管理次子的财产,至少让他能稳住经济,让他多一丝的保障。当然这样的两种做法可能适用的情形不同,并没有绝对的对错,法律在这方面上更多是尊重父母的意愿,更多以遗嘱为准。

到这,基本上对《江村经济》这本书的感悟也差不多结束了,等以后有时间再拿出来翻翻,说不定还有新的想法,也说不定那时的我会否掉现在的看法,觉得自己狗屁不通哈哈哈。

微信公众号:居北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