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苔》读后感1000字

《苔》读后感1000字

《苔》是一本由周恺著作,楚尘文化/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5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苔》读后感(一):厚重之历史 厚重之乡情

周恺是同乡。作为一个乐山写字的人,我一直认为乐山的言说传承是比较失败的:文字基本倾于抒情及传统,一些小怡情,一些小格调,固守自嬉。读周恺,语言的功力必在众多乐山写作之上,厚重的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与历史的沉重契合;结构上有打破传统模式的想法,但不够彻底,传统的技巧偏多,与我阅读习惯有偏离。重要的是精神取向,周恺是冷静的,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性,难能可贵。历史是另一个今天,读周恺,我似乎在读现代之中国。路还长,对于周恺,对于中国。

《苔》读后感(二):历史如风,众生如苔

2019-69! 历史如风,众生如苔。江水拍岸,人间无常。 晚清,蜀地嘉定府(乐山),20多年的嬗变: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新学兴科举废,保路运动等历史风潮与地方水波不兴的日常生活的相互交织,被作者借由地方视角不动声色的描写出来:大家族的挣扎与没落,下海袍哥的江湖恩仇,底层平民的铤而走险,革命党人的义无反顾,普通百姓的坚韧与狡黠。 如同李劼人的《死水微澜》之于成都,金宇澄的《繁花》之于上海,本书作者也接续了地方书写传统,用方言书写,充分展示了乐山的“地方知识”(得用方言读,才够味)。 “人生是久长的,似若江河,不可逆反,流过一地,便该往下一地去。可也总有个尽头,汇入湖海可算得善终,并非每人都有这等好运气,绝大多数河流终是汇入另一条河流,绝大多数人是汇入另一个人的生命里,借由另一条河流继续流淌,借由另一人的生命继续活着。”

《苔》读后感(三):大波和苔藓

茶肆、青楼、丝号和新学堂

清吏、袍哥、富贾和革命党

作为一个青年创作者,作者以几乎历史学调查收集的水准,和对文字的老练把玩,用灵动泼辣的嘉定方言著就了这部晚清川地史诗。李普福叱咤嘉定,却最终音讯全无;税相臣熟读经书,却与腐朽同归于尽;李世景出生于贫户,却在丝号豪门的二十载光景中不停找寻自己的意义……变局和时代中的尘埃,细苔一般的人物在历史的大波中被冲刷,被抹去,或是重新生长出来。一些人遵循着带有强烈地域印记的社会文化范式,妥协、退让、坚持,却又在某一刻跳出这个范式,为自己的存在抗争;而更多的人则随着大波的起伏而起伏,随着大波的消退而消退。

相对于档案、方志、掌故的传播性,和以小说为骨架、以方言为血肉的文学性,使诸如《苔》、《暴风雨前》、《大波》一类基于充实厚重的历史研究的文学创作更具价值。尽管后半部分的历史背景插入略显生硬,依旧不妨碍它成为最近一年以来最好的阅读体验。

《苔》读后感(四):苦难中的善良和歹毒交替上演

面对灾难和“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三纲五常、修齐治平真的闪烁着伦理德性的光辉,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那些苦难的,被羞辱被伤害的人们呢?一直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阴云密布般的渗透在人们身上,是什么呢?谈什么农业文明的自洽性?什么时候真的自洽过?我们一直以来定义的“人的主体性”到底是什么?何为幸福?柔弱的人们在至暗时刻为什么还可以闪烁着光辉?何为人性?

《苔》,到目前为止,有一种“川版白鹿原”的感觉,但周凯视野的开阔和厚度有望超越陈忠实,毕竟时代不同了。当年陈忠实能从“文化浩劫”中走出来反思,已属凤毛麟角,他所关注的其实是“回归”,回归农业文明意识中土地的厚重和面对变革如何寻找自洽的出路,这和新中国30年的政治运动关系莫逆。而90后一代的周凯,没这些包袱,字里行间透着扎实的基本功,关于历史、文化的成熟度。更可贵的是犀利、精准,这个属于老天爷赏饭吃,真的是天赋使然了。于是构架更疏朗,反思更尖锐。今晚读完第一章,和白鹿原的最大差异是:周凯在阐述的传统时代里,基于“律法”“人治”基础之上的“宗族伦理”是有别于人性理论教条又融入其中的;而陈忠实似乎把宗族伦理看作是基本人性的对立面,这和康德哲学以至于黑格尔主义对后来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影响脱不开干系。周凯是甩开包袱的一代,也是捡起更沉重包袱的一代,他更勇敢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让我很喜欢。

《苔》读后感(五):家国兴衰与革命情怀

从来没有成功的革命,只有不断地牺牲换来的继续革命的热情。

《苔》有两条叙事主线,一边是李氏家族的兴起和衰败,一边是晚清历史格局的变化下革命者的反叛活动,个体的命运随之走向了不同的终点。在小说的尾声,作者写道:

在整部小说中,这样的叙述并不多见,而更多的是对于事件和细节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方言的驾驭能力之强,对历史掌故和地方知识的研究之深。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群体和国家,一切都在流动,流向何方并不可知,也许最重要的是流动本身。革命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单个地看只是激起一阵涟漪,投入得多了,江河改道也未可知。

小说的结构上,作者多次用到《百年孤独》开头似的写法,给人一种章回体小说般的扣人心弦感。再加上用方言写就的性描写和大量血腥暴力的场面,可以感受到作者写作主题上的自由和技法的娴熟。

至于革命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要革命,革命者如何行动,革命的目的是什么,牺牲是否值得,这些问题对于参与者和旁观者来说都是一个谜,需要个体去感受它,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小说提供给读者的就是去感受的机会,面对流动的可能性,我们该怎么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