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俾斯麦:一个普鲁士人和他的世纪读后感100字

《俾斯麦:一个普鲁士人和他的世纪》是一本由[德]克里斯托弗·诺恩著作,索·恩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8-6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俾斯麦:一个普鲁士人和他的世纪》读后感(一):论19世纪三大伟人的强弱

19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俾斯麦、格兰特、李鸿章。

一开始我以为三大伟人都是同等厉害的角色,但看《李鸿章传》时,作者梁启超在书中说:

“李鸿章之学问、智术、胆力,无一能如俾斯麦者,其成就之不能如彼,实优胜劣败之公例然也。虽李之际遇或不及俾,至其凭借,则有过之。人各有所难,非胜其难,则不足为英雄。李自诉其所处之难,而不知俾亦有俾之难,非李所能喻也。使二人易地以居,吾知其成败之数,亦若已是耳。故持东李西俾之论者,是重诬二人也。”

格兰特不知其厉害与否?但由以上可见,俾斯麦之能力要胜过李鸿章。

《俾斯麦:一个普鲁士人和他的世纪》读后感(二):记录读书过程的几点感受

1.这真是本把俾斯麦“拉下神坛”的书。我这种没有德国近现代发展史知识背景人看这本书,从头看到尾也不知道俾斯麦到底“铁血”在哪儿了。三次关键性战争——“普丹”、“普奥”、“普法”,看不到俾斯麦起了什么作用。以我看,本书其实是以俾斯麦为线索的德意志帝国崛起史。(不能作为了解俾斯麦生平的第一本书) 2.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中,夏伊勒把德国描述成“近百年欧洲和世界的一个问题儿童”。通过俾斯麦一手创造,再由威廉二世、希特勒等打造,德国成了一个横行无忌的军国主义国家。而在本书中,作者评价俾斯麦始终是一个历史结果的助产士,而不是生产者。俾斯麦奉行实用主义,如他虽然在思想上有反犹观点,但考虑到国家秩序和经济发展,从来都没有把反犹付诸行动。在赴普丹战争前线,目睹士兵的伤亡后,他就再也不是个好战者。所以作者认为俾斯麦跟希特勒压根就不是一路人。 3.俾斯麦去世后,被逐渐塑造成一个“帝国制造者”和民族英雄,其声望远高于威廉一世;继而又被作为臆想中更美好时代的代表;又被视为纳粹和军国主义源头;然后又是对抗希特勒的合法对象……“于是乎,俾斯麦神话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多次质变”。所谓“历史”就是被后人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取用后呈现出来的“真实”。 4.弗朗茨•约瑟夫和伊丽莎白于我仅仅是《茜茜公主》中童话般爱情的存在。本书给我的感受,奥皇在处理与欧洲诸国尤其是和普鲁士的关系时,昏招连连,是迫不得已还是脑子进水?下一本《哈布斯堡的灭亡》

《俾斯麦:一个普鲁士人和他的世纪》读后感(三):对俾斯麦的基本认识:

俾斯麦的一生首先是普鲁士的,然后才是德国的,除此之外也是欧洲的。他遵循的是梅特涅式的保守主义,他是一个容克贵族——土地贵族的代表。想要理解俾斯麦所有的政治行为,都要从普鲁士、容克贵族、土地、保守主义、梅特涅均势这几个范畴中找到答案。俾斯麦一生的几件大事:统一德意志,保守主义的关税改革,对抗教权的文化战争,捭阖纵横欧洲均势,以及另有所指的殖民政策。对于德国发展而言,功过参半;对于普鲁士容克贵族而言,呕心沥血了。

普丹战争是因为石荷州的民族主义风向引发的;普奥战争——奥地利不愿意出让“飞地”石荷州上的利益给普鲁士,这关系到哈布斯堡皇朝的名誉,且奥地利需要通过开战和胜利来赢得战争赔款缓解国内压力。俾斯麦尽力避免战争,但是无法迎合弗朗茨皇帝的过度要求。而德意志邦联的中小邦国也更倾向于奥地利,这使得普鲁士的主导地位岌岌可危。普法战争则是由法国对普鲁士的民族主义和王室尊严的挑衅引发的,这其中有围绕卢森堡问题出现的民族反抗情绪和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拿破仑三世要求霍亨索伦家族永远不得染指西班牙王位。法国的拿破仑三世在执政末期也迫切需要通过一场胜利的战争来挽救自己失去的民意和权力地位。

缺点:这本书轮流对比英国、法国、奥地利和俄国等多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治理,就是想说明,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俾斯麦所代表的普鲁士的选择,都有着其特定的色彩,无法转向。普鲁士向德意志国再向威廉二世,都是基于其独特的内政外交所致的。但是作者总是试图联系二战后的政治,进行评议,进而想当然地凭借因果律一锤定音做出结论。这对于一本传记而言,有些累赘。此外,在讲述俾斯麦内政的篇章中,也没有设置二级标题,不分段落,阅读的疲惫感更甚。

《俾斯麦:一个普鲁士人和他的世纪》读后感(四):纵横欧陆:“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历史谬误

历史印象最大谬误可能来自“铁血宰相“这一称谓,三场德意志统一战争,让普鲁士一统整个德国,站在历史节点下俾斯麦自然被”始作俑者“化,不可或缺的或许还有俾斯麦1862年普鲁士下院的那篇“铁血演讲”,这样说并非销蚀其历史功绩与国父定位,但仅仅“铁血”二字对俾斯麦的评价绝非客观。

如果说拿破仑主导了19世纪前半段的欧洲格局,那俾斯麦就制衡了19世纪后半段的欧洲局势。三场德意志统一战争并非策划,关键于历史节点中的脉搏把握。除了“普丹”战争尚可商榷为普鲁士主动开片外,“普奥”与“普法”两场战争客观上讲都属强加。先说“普奥”战争,哈布斯堡王朝见不得普鲁士坐大进而主动出击;再说“普法”,拿皮仑三世为了维持其岌岌可危的统治合法性,人为转移国内矛盾毅然决然出兵普鲁士。故此来看这战争硬汉观感的“铁血”扣在俾斯麦头上,客观偏差较大。伟大的政治家并非圣人,他也会犯错,俾斯麦最大的优点在于配合主观意志原则跟随当下,引领时代浪潮的实用主义而非一根筋的不知变通与妥协。

对内:在交织变幻中如是生灭,俾斯麦尽可能做到了他能做到的最好,自由主义浪潮席卷下的大环境中维系了其贵族保守主义与君主制的最大可能,进取妥协中照顾了各方利益关切;

对外:纵横捭阖,于欧洲中心保持德意志外部安全的主线原则,于各方利益交织中尽最大可能达成和平规避战争,并持续推动三皇同盟的纳什均衡。人毕竟不是神,人自然有局限性,俾斯麦的缺点也不少,但正是这些缺点饱满了其血肉,并抬高了其关键战略抉择上的正确与灵活。故此一位喜欢制衡的政治家,尽最大努力规避战争的权谋家,说其“铁血”确实差了点意思。

《俾斯麦:一个普鲁士人和他的世纪》读后感(五):几段拼凑的读后感

这本书给我这种在出差途中阅读的读者的体验并不怎么样。大量的时间跳跃,评论和总结,交叉的内容和时间线,长短不一又不分节的十几章内容,让我既无法跳过不感兴趣的部分,还经常得前后翻书以确定自己知道作者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情。

====================

俾斯麦,最早知道这个人是因为德国二战时期那艘著名的战列舰。保守,维护皇权,但现实主义,利己民族主义,内政水平一般但信任自己的副首相,外交高手但也犯下不少错误,在各种场合都有出言不逊的记录。对梵蒂冈天主教廷给德意志帝国带来的威胁有几乎病态的怀疑。通过成为各种政治派别的调停人和威廉一世的个人挚友,在长达28年的时间里担任普鲁士和德意志帝国的首相。这有点像上世纪九十年代促使德国再次统一的科尔。

书中花费了一页的篇幅比较科尔和俾斯麦,以及1872年和1990年的两次德国统一。

====================

即使强如俾斯麦这样促成德意志民族统一的,面对19世纪中后期变幻莫测的欧洲政局和历史脚步,也不得不在皇权,保守派,自由派,民主派,民族主义之间见风使舵。在历史学家看来是如此成功的政治人物,也经常冒出回家养老的念头。

虽然他自己以及不少传记作家把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在19世纪下半叶的诞生描绘成俾斯麦早有预谋,并按计划一步步实现的宏图伟业。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也只是历史车轮在各种必然或偶然因素的影响下最终选择了俾斯麦而已。

批判俾斯麦的人觉得如果1862年不是俾斯麦上台,而是自由党派或民主党派的人上台,德意志民族就能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的想法也是不现实的。从当时普鲁士的内政和欧洲的局势来看,有些事情是必然的,当时所谓民主自由党派上台甚至可能会让德意志变得更加极权,并在社会福利方面发展缓慢。

19世纪欧洲的变幻莫测,根源是工业革命以来巨大的技术进步推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迅速变化。而这种技术发展在之后的两百年中还在不断加速,并且逐渐蔓延到全球,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只能越来越快。

每一个人都会感觉到无力,随时都可能冒出“回老家了此残生”的想法—这很正常,就像俾斯麦也经常如此。但技术的变革其实让人很难再找到一个可以退缩的角落,新技术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侵入每一个角落—从互联网的普及到发展出近十亿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从PCR技术的普及到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广泛使用,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生物技术的发展都能看出:越是强大的新技术,普及速度越来越快,也更加猛烈的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角落。我们能想象未来几年类似基因编辑这样的技术以合法或非法的方式在全球的发展速度会有多快—无论你是否愿意看到。俾斯麦还可以回到他的庄园过他普鲁士贵族生活,而我们几乎不可能再有这样的退缩空间。

或者冲到船头去看风景,或者成为船尾的浪花。

========

这本成书于2014年的俾斯麦传记在最后还提到了阿拉伯之春的失败,换言之,自由和民主在阿拉伯世界的失败。作者将中东国家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工业发展水平跟19世纪的德意志地区进行比较,认为自由和民主在中东地区的停滞其实是工业人口比例太低的后果—埃及的农业人口是工业人口的两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