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李世民:从玄武门到天下长安读后感1000字

《李世民:从玄武门到天下长安》是一本由董哲(老克)著作,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90元,页数:40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世民:从玄武门到天下长安》读后感(一):一读与再读

一读的时候刚刚对唐初这段历史产生及其浓厚的兴趣,一个小插曲是原以为这书是解读历史,没想到是小说,一不开心给了三星。

几个月后相关的文字拉拉杂杂读了不少,才发现唯有这一本是小说里唯一能读下去的,怒改四星。

最近书荒又读一遍,能比较清晰地看出优缺点了:优点是基本忠于历史,对于历史里不合理的部分大胆想象,因为是小说嘛,虚构也无可厚非,对于鸩酒事件和李渊泛舟湖上的解释可谓有理有据,毕竟要说二凤是傻白甜谁也不信。缺点是重叙事轻写人,书中人物众多,一众君臣父子面目还是模模糊糊,性格也多少有些大同小异,看完对大小事件印象深刻,对人物性格(甚至主角李世民)印象稀薄。玄武门之后二凤怎么缓和与李渊的关系其实是描写这一对父子性格和纠结情感的绝好机会,可惜太上皇在贞观后就几乎消失在文字之中……

最后听说这书已经拍了电视剧了,内心多少有些期待,虽然对于二凤心中已有了先入为主的银幕形象无可代替,还是希望剧版能还原小说的紧凑和精彩,我都快忘记上一次打开电视看国产剧是什么时候了…

《李世民:从玄武门到天下长安》读后感(二):继承人的纠结

大唐的那位高祖皇帝一直在思考那个问题不得解,江山究竟交于太子还是秦王,这个问题至终大概都没解决掉。 凭心而论,他喜欢他的二儿子,像他,杀伐决断,马上天下,自太原始功勋卓著,一干拥护者更是藏龙卧虎。可武功却太盛了,远的来讲,李渊了解汉武之失。近的来看,李渊目睹炀帝之败。痛定思痛他觉着依太子仁德,利于方安之天下。却在这期间忧虑外患尚伺,无秦王威慑不可,又一心想保全骨肉。乃至自始至终落子又悔,举棋不定。给与了李世民绝佳的兵变机会。读史至此,不免遗憾感慨,帝王家既握权柄,便以身,以家,以族许国。亲情实难存,所谓一山难容二虎,这储君只有一个。李渊既想江山稳固,又想保全二子。不免天真,可细究过去,不难揪心于老父亲的内心崩溃挣扎的苦痛。 就竞争皇帝一职而言,李世民必胜的,因为他足够狠。可以为了心中恒定的抱负斩断亲情(我相信他也是有血泪的,虽然此帝王心性冷酷至极)。当然他也要为他所做出的事情负责,有了他所开先例,玄武门在有唐一代被三四次血洗。子孙们从秦王的贞观之治得到一个信息,合法性不全在于嫡长子,每个王子都有争取的权力,手段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开创第二个贞观,能受黎民拥护。就像李世民当初那样,天下社稷全在黎民拥护,只要后天努力工作,今天也是可以考虑登堂的。所以在李家,血肉相残,兵刀相见倒成了家常便饭。真不知李世民地下有知,做何感想。

《李世民:从玄武门到天下长安》读后感(三):不再演义

现在说到历史小说,不再是演义小说的天下了,貌似人们都更喜欢符合史实的,在史料里填充自己想法的故事。而这一本,算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了。 玄武门之变应该是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了,映像中,李渊庸碌无能,李建成不停犯二,李元吉更是个大傻X,而李世民天神下凡,一统天下。但是了解历史的话,过过脑子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故事从玄武门之变2年前太子疑似造反开始,写尽李渊的左右为难,无法定夺,李建成稳居东宫,步步为营几乎胜券在握,而李世民的天策府,功高震主,已经不是他一人生死了,内因外因一应俱全,或许是无奈,或许是本意,总之,在武德9年6月4日,发动玄武门之变,真正的长安十二时辰,成王败寇,写就历史。史书上,对于这个事件的前后语焉不详,作者用自己的推测,加上戏剧化的表现方式,看得惊心动魄,非常刺激。 至于之后的天下长安,主要是灭突厥,以史料堆积为主,叙事简单,相比前半部的精彩纷呈,是显得平淡的多,或许,这本书应该只写玄武门之变 ,可能效果会更好,但是作为对李世民这个一代明君的介绍,这一部分不可或缺。李渊起事称王,绝非泛泛之辈,李建成太子之位占了那么久,也绝对不是愚蠢之人,所谓成王败寇,演义小说造成了刻板映像 ,所以在看惯了演义之后,现在这种贴近史实的,更加符合现实逻辑,阅读感受更好。 在明朝那些事之后,好久没看到这么精彩的历史故事了,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书,让历史不再枯燥。

《李世民:从玄武门到天下长安》读后感(四):以小说为载,现一代帝王风范

本就喜欢读史,看不下大家之作,却喜欢这样的写法这样的作者。

但历史用小说来写,总怕与史实有误。但正如作者结尾所言“我写的不是历史。”诚如斯言,大致的历史我想并没有太多偏差,更何况其中些许细节的确吸引了我,看到了作者的用心,更钦佩于其合理大胆细腻的推理。所以愿意给这本书不错的评价。

多的不说。细看罗艺名字的变化。于开国有功,赐国姓“李”,在人物的对话中皆称“李艺”,合理合情。而后谋逆,为朝廷通缉征伐,此时人物对话自然称其为“罗艺”。这只是全书或许不值一提的细节罢了,但行文缜密可见一斑。还有李世勣名字的变化....不得不说,这些细节处理是必要的。

再者,全书一个大胆的推理 就是秦王先逼宫囚父将其送至湖中龙船。在下寡闻,这样的推理的确是我第一次看见的,也解答了我多年的疑惑。秦王和太子的争夺从来就没有平息过,宫廷自然是剑拔弩张的氛围 ,李渊自然明白自己逼秦王太紧,也懂秦王禀性,秦王不会任人宰割,而你又怎么敢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在即将对峙行立废决定的时候,一大清早清闲自在的去湖中闲玩?未免心也太大?这是传统史料给我的情况,李渊对兵变不知情,也完全看不见一个开国之君的谋略胆识,反而像个草包一样....故而,作者的推理,个人觉得合情合理,至少比传统的史料记载更有说服力。我选择相信这样的说法,这本书解决了我的疑惑,也应该是我最大的收获吧。

我不是文学家,对全文结构构思甚至句子段落没有过多的思考,对初唐的风云本就有所了解,看就看作者怎样把“冷饭”炒出新的高度,新的味道。对隐太子和齐王以及秦王的刻画确实不错,没有脸谱化。

我认为好的史书能给我焕然一新的感觉,给我新的思考角度,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得到独到的结论。

这本书可以说做到了,但终究觉得少了点..

《李世民:从玄武门到天下长安》读后感(五):于留白处起惊雷,用“戏说”降低门槛

2007年,电视剧《雍正王朝》的编剧刘和平写出了剧本《大明王朝1566》,电视剧播出后由其改编为小说,在精准把握历史笔触的前提下通过大段设计和描绘历史人物的心理,让历史并不那么遥远甚至还有些鲜活地呈现在现代人眼下——荧幕专家总是善于捕捉观众的兴奋点,我自然也是被捕捉的那一个。 以历史为纲、以受众为本,这是历史类畅销书的不二法门。门槛是双向的,一个是读者要进入作者世界、领略个中风采是有门槛的,另一个是作者打入读者内心、输送作品精华也是有门槛的。 《万历十五年》当然走的是绝无仅有的野路子,黄仁宇明明是正儿八经地做明史研究,他集中在万历十五年这一个平淡的年份,从诸多表面看来似乎是细枝末节易于忽视的小事着手,抽丝剥茧冷静寡淡分析这些细节与王朝倾覆国祚断裂之间的深沉因果关系,这是“大历史观”,多么锋利的一把史学妖刀。硬是莫名其妙成了超级畅销网红书,引社会各界争相购买,数年不减热潮,就一个关键词,“乐趣”。这个“乐趣”就无视了“门槛”:我进不了门没事,翻窗啊;难以领会书中精髓没事,我有“乐趣”。 《李世民:从玄武门到天下长安》当然远没有《万历十五年》那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史学正经的深厚功底,但也是比较有趣的一本业余历史类读物了。作为畅销书作家以及《建党伟业》《智取威虎山》等多部电影的编剧,本书的作者董哲深喑“门槛”之道。从“玄武门之变”这一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开始,一是史书就此次事件的描写过于简略,二是史书描写的此次事变过程当中存在许多疑点即不尽合理处,这两点是本书的立身之本。针对这两点进行推敲,在宽松的环境下试图用“戏说”的方式补齐史书留白,用主观想象一一补齐,最终画出作者自己心中的千古一帝唐太宗应该有的样子。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内中精彩。而这个过程,也是降低双向门槛的过程。 本书不是历史书,初衷不是教历史知识,而是引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与独立思考的习惯,人人都可以设想:“我不是史学家,我大可在历史的框架内,于留白处天马行空,穿越古今,游曳于光阴长河,岂不乐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