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儒学六讲读后感1000字

儒学六讲读后感1000字

《儒学六讲》是一本由梁启超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儒学六讲》精选点评:

●虽然是本小书,但逻辑清晰,内容翔实。儒家发展两千多年的历程,读来如顺水行舟,关于儒家的主要问题,也论述十分清晰,遗憾的是我基础太差,很多引用看不懂,但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修己安人,内圣外王。

●梁启超著作,我其实很崇拜梁启超的。这个人真的很了不起。儒学六讲

●儒学是我们两千多年来的文化精髓,现在的年轻人更应该多了解一下。

●对于学习和了解儒家学说的绝佳书籍,很不错的书

●1.应该是梁师的讲话整理稿,针对当时反孔现象专题议论的。 2.对儒学是什么(道义),儒学主要讨论的观点(问题导向)进行分时代阐述。 3.历史上几个倒退时期,当然是魏晋到唐,清。与之抗衡的,千百年来也就法家佛教,但也不是整个历史进程中。 4.最欣赏关于性,天命,心等基本概念分述,对王阳明心学保持客观态度,不像现代人一味捧高 5.事实上,孔子不信奉神,祭祀不在鬼神在于政治,春秋才是孔子精髓

●分为两部分,上部是梁启超六讲儒学;下部是梁启超讲孔子。金子在第2-5讲,第六讲略枯燥,考据多;下部分先讲孔子生平,咱都了解可翻过;时间紧可直接看结论。 有意思的是梁启超这说话风格,直白中见刃,客观中有锋。多数时候是冷静的,偶尔亲切的时候像老朋友带你上道儿。但本质是毒舌。 越往下读越觉得,梁启超真是.宝藏男孩

●非常快地翻完,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梳理。涉足的问题很广,要求对孔子或修订或编写的六经比较熟悉,外加《论语》。

●梁启超讲儒学文化,从它的源头讲起,很细致

●儒家思想,精神博大

《儒学六讲》读后感(一):说不尽的儒家

说不尽的儒家 儒家学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承,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了。可以说,自孔子以后,逐渐发扬光大,到了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用以后,儒家的学术思想正式成为统治思想,即官方保护的意识形态。这样,儒家学说就成为了一种领导思想,渗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去。 从古至今,阐述儒家思想和著作的可以说比比皆是,著作汗牛充栋。因为两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之中,儒家思想作为维护皇权和平衡社会生态运转的有效工具,受到统治者的极力尊崇。这样,宣传它和阐述它,也就成为了一项政治任务,而不仅仅是局限在学术范畴以内的争论和研究。 古人研究儒家学术思想,有一个很大的便利,就是这种儒家式的思想教育一直在其身上传承,包括他生活的社会环境,都是这种氛围。他接受这种思想的熏陶,研读相关的经典著作,对这种思想非常直接地就可以产生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后人,即现代人研究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因为可能经典作品上就很少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更不可能。这是研究的短板。 梁启超是处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间,两脚踏着两端,视野上便更加开阔。而且,梁启超本人留学出过国门,他观察的视角也比从前研究的人广阔。对于旧式的文化研究学者来说,他掌握的研究资料数量和质量上都是占有巨大优势的。那么,梁启超讲义的课题,也就非常自然,行云流水。一些资料性的梳理工作,可以说顺手拈来。 在六讲中,梁启超把儒家哲学是什么,为什么研究,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概略和其中的重要问题都做了阐述说明,重点还是在儒学变迁概略,这其实相当于简单地把儒学发展过程全部讲完捋顺了。看完这部分,你也就大致了解了历朝历代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和其思想主张。他们观点或同或异,但主体都是围绕着儒学思想展开的。研究的范围各有侧重,重点也深浅不一。 考察历史可以看到,儒家思想也不是完全纯正的,它的发展汇入了其它各种思想,但它是吸收、融合,不是简单的生吞活剥,把其它思想强行纳入捆绑进来。儒家思想的同化改造能力还是相当强大的,这其实侧面说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性,因为只有正确的东西其统摄人心思想,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换句话说,接近真理或者是真理的一部分,那么它的价值是完全不同的。而涵盖的范围越广大,也更加证明其接近真理的有效性。 儒家思想重要的“礼乐”,其礼的阐述就很有说明性。 狭义的礼:礼,所以事神致福。从示从丰,丰亦声。《说文》 广义的礼:礼者,履也。《尔雅》《祭义》 最广义的礼:礼者,理也。《礼记·乐记》《仲尼燕居》 从这些阐述中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研究的范畴是大到宇宙本体,小到具体事务环节的,可以说无所不包了。当然这些内涵和意义,是儒家学者不断丰富和阐述延伸的过程,它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孔子时代,这些还没有被准确阐述出来,但是其思想萌芽内,肯定是包含着的。 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儒家思想,绝不为过。而且,这种思想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去,不只是中华汉文化圈子里的国家。时代越发展,儒家思想的传播也会越广泛,并且被更多的人们接受。因为,真理没有国界。它的发展延伸也不可限制。可以说,是无始无终的一个过程。永远说不完。

《儒学六讲》读后感(二):当为儒学骄傲

《儒学六讲》系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为一般读者讲解儒家文化的普及读物,代表了梁启超儒学研究的精髓。梁启超先生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等身份于一身,是一位学贯古今、影响很大的著名学者,他一生勤奋,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对儒学、文学、史学等都有深入的研究,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本书《儒学六讲》即是梁启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儒学六讲》以梁启超在清华国学院讲课稿为底本,系统讲述了自孔子至清末民初两千五百年中儒学的起源、变迁、继承、演化和影响,介绍了孔子、董仲舒、程颐、程颢、张载、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儒学代表人物的学说主张,帮助读者了解儒学各个流派在不同时空内的流衍变化。

全书分上、下两部。上部为“儒学六讲”,系统介绍了中国儒学的起源、发展、变迁以及儒家哲学的若干重要问题;下部则主要关于孔子及其学说的论述。上部、下部形成一个整体,谈到儒学,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孔子。两者结合起来,便是中华儒学的整体面貌。

作者这样编排,实在是很有意义。由儒学的整体大观,再到儒学的创始人及其过程,即体现了“一般而到个体”“由整体到局部”的哲学原理。

深读此书,便对中华儒学源远流长的传承有了深刻的体会。在上部的开头,晚清时期儒学面临的新形势,比如“不过近来有许多新奇偏激的议论,所以一般人对于儒家哲学异常怀疑。青年脑筋中,充满了一种反常的思想,如所谓‘专打孔家店’‘线装书应当抛在茅坑里三千年’等等”以偏概全的态度,梁启超先生结合对儒学理解,非常鲜明地指出了儒家哲学的加大价值,“所以那些奇论,我也承认他们有相当的功用。但要知道,药到底是药,不能拿来当饭吃。若因为这种议论新奇可喜,便根本把儒家道术的价值抹杀,那便不是求真求善的态度了”,便见得他对儒家哲学显而易见的尊崇。

在驳斥了儒学面临的“新奇议论”之后,梁启超先生便从理论和实践、历史与现今的高度,深入分析了“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儒家道术的原因了”。在列出了研究儒学之必要的五种原因之后,读者便能够深入认识儒学在今天的重要意义,因为它不光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更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当然了,在本书里,我们也可见梁启超先生作为一代国学大师治学严谨的一面,比如,他不仅分析了儒学的价值意义,还指出了儒学之不足,用一种历史辩证的眼光在能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儒学。再比如,梁启超先生并没有就儒学论儒学,而是放眼当时世界的哲学潮流,深入分析了“我们”与“他们”的区别,并且将中国儒学专注重人与人的关系与印度、犹太、埃及等东方国家之专注重人与神的关系、希腊及现代欧洲专注重人与物的关系三者并重,称为世界哲学的三大流派,可见作者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哲学的深深自豪感。

当然了,本书的内容系统、深刻、全面,通俗易懂,是读者了解儒家哲学和中国文化不可不读的一本经典读物。

《儒学六讲》读后感(三):毒舌男人梁启超

梁启超最出名的一张照片应该是人教版历史书上那张,留着辫子头略歪。看起来不像革命家进步者,更像小时候会捉弄先生长大了会抗拒包办婚姻的公子哥。

不造为啥,我总觉得他和靳东蜜汁相似

但他换个造型,注意下表情管理其实挺帅的

气宇轩昂!

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他和康有为在历史上做了怎样的一番事业;他更像是戊戌的符号,有他的名字在就永远令人记得公车上书的刚毅不阿。又或者是以徐志摩陆小曼的证婚人身份,成为近几年民国热的茶余饭后,吃过了就倒了。但我们都忘了,他们曾经是有思想有悲欢的人啊,读到激动处也会脸庞发烧,看见不平之事也会拍案。

梁启超治学和为人是吻合的,不是那种章句小儒,循规蹈矩又或喋喋不休;他谈及前儒是尊敬的也是平视的,带着读者在儒学里昂首阔步地走,时不时点评几句。梁启超的说话风格,直白中见刃,客观中有锋。多数时候是冷静的,偶尔亲切的时候像老朋友带你上道儿。但本质是毒舌,说扬雄“是一个完全模仿、不能创作的文学大家”,搁到今天就是大V嘲笑某歌手只会翻唱; 遇到王阳明这种神人又毫不掩崇拜,“阳明这么大的事功,完全为他的学术所掩,变成附属品,其伟大可想而知。”这种毒舌又慕强,不就是木心嘛! 巧的是,俩人都喜欢“一点不费劲”的陶渊明。不过也能理解,遇到这种谁都不屌的主,只能仰头45度了。(插,余秋雨点评的挺妙,他说陶渊明推翻了之前一切的审美体系,态度非常平静,效果非常强烈。)不过听听就算啦,大牛调侃另一个大牛而已,真代入就傻了哈哈。

梁启超本书所讲儒学的知识是流动的是活的,近似于西哲里面的“爱智”;但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对我来讲却不是儒学知识。如上段所言,梁启超学问这么扎实又有家学渊源,怎么就走上变法了?国运是一方面,那是外在局势;内在促使他投笔从戎的动力在哪里呢? 我第一次得到答案,就是在本书里。梁启超谈常州派,“他们一面讲今文,一面讲经世,对新学家刺激极大。我们年轻时,读他二人著作,往往发烧。”那么常州派,xx派,xx派……不胜枚举的思想家思想流派,才造就了这样的梁启超吗?那为什么读圣贤书的人多如过江之卿,一百年来站到潮头上的确只有那几个?

我的答案是,因为他什么都相信又什么都不信。他年轻时读了够多的圣贤书,子曰董子曰朱子曰,他只接收但不完全接受;四书五经全天下读书人奉为圭臬,他却连其中哪本先写哪本续作都不信,尽管众人百口烁金。那他信什么呢?

“我年轻时,认为他们的主张便是孔子的真相。近来才觉得那种话,不过是一种手段,乃是令思想变化的桥梁。”

天才的“觉醒”需要多少代前人、地才的积累啊……最真的真相是,“天才”不是“成为”的,而是“本来就是”。康梁《新学伪经考》端倪从此也可见一二。

就写这么多,了解他意趣,很值。over.

《儒学六讲》读后感(四):中华文化的寻根之旅

1. 儒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中国现有的一切都是以传统为基础。全世界的思想家都在反思社会的运行模式和走向,寻找着如何避免潜在的危机。许多思想家把目光投向中国,而他们关注的焦点就是中庸思想。《礼记.中庸》中写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中”正是孔子学术的特色。凡事不偏走于两个极端,归于适用适可而止。《易.损》中说“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正因为这种与时俱进,传承2500多年的儒学作为流动哲学,在世界上越来越盛行。

儒学起源于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形成了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世界哲学主要分为三派,其中,印度、犹太、埃及等东方国家专注人与神的关系,希腊及现代欧洲专注人与物的关系,中国专注人与人的关系,中国的一切学问儒学最为博深切明。

儒学范围广博,概括起来讲,它的用功所在,可以《论语》“修已安人”一句话概括。它的学问最高目的,可以用《庄子》“内圣外王”来表达。修已达到极致就是内圣;安人做到极致就是外王。《大学》上说得最简明,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已及内圣的功夫;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所以,儒学用现代语解释总结为一句话,注重如何养成健全的人格。人格修炼到精纯即内圣;人格扩大到普遍即外王。

2. 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以儒学道术为中心,流传至今如此久远与普遍,只因儒学不因时代的变迁而减少其价值,它研究人性,专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有它的适用性。在这个学习儒家思想的黄金时代,以儒家哲学的理性、学术良知、传即所习的态度,完整呈现孔孟之道的真正精神与光辉。真正好的哲学,是可以在生活中实践普遍应用,并源远流长。 今天,在管理方面探寻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领导哲学,从阐释世界与人生最本源的规律出发,得到了对领导理论的分析,对领导的内涵做出了最为本质的界定。“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当代发展儒学、应用儒学思想延伸出的领导力智慧,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广泛,儒学思想已经成为当代管理者的核心理念。

在生活方面,每个人都需要处理各种关系,只有“修已安人”才能更好地立足。为人之道与子女教育,正如孔子所言“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儒家思想告诉我们,人必须具备这三种德行,人格才算完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不管任何年代,完善的人格才更具优势和魅力。

《儒学六讲》由梁启超所著,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家。梁启超自幼年的早期教育中,就学到了不少传统文化历史知识,尤其是儒学。他是清末的优秀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一勤奋、博学广文,被誉为“世界第一之博学家”的美称。他对儒学、文学、史学都有深入的研究,代表作有《儒学六讲》《中国文化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多部作品。

3. 《儒学六讲》是梁启超在清华国学院讲课稿的整理,通俗易懂,是为一般读者讲解儒家文化的普及读物,代表了梁启超儒学研究的精髓。《儒学六讲》系统讲述了两千五百年中儒学的起源、变迁、继承、演化和影响,儒家又称“孔孟之道”,孔子是出发点,孟子是中继点,贯穿了董仲舒、程颐、程颢、张载、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历代儒学代表人物的学术主张,详细解读了儒学各个流派在不同时空内的流衍变化。

儒家是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董仲舒从理论上阐明尊崇儒学的思想统治原则,受到汉武帝赏识。随后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确立了儒学的统治思想地位。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

汉朝以后,儒学地位下降,在魏晋南北朝时玄学盛行。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直到五四运动才取消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其中,明中期的王阳明在近代学术界贡献很大,政治、军事上都有重要的地位和业绩。他主张“格物致知”就是服从良心的第一命令,明中叶后全国学术界让王阳明一人支配了。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顾炎武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他提倡“实学”反对理学、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王夫之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儒学六讲》深刻全面地分析了儒家思想的历史发展,是我们了解儒家哲学和中国文化的一本经典读物。

《儒学六讲》读后感(五):『晴阑晓觉』·《儒学六讲》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文化精英,关于梁启超的学术思想和人格品性,历来有两种相反的判断,一者认为他的学术思想和人生面目前后不一,正如他自己所说“保守性与进取性交战于胸中,随感情而发,所执往往前后相矛盾。”一者认为他的学术思想和人格品性自有其内在的一贯性,如其文化思想中的爱国主义基调、文化调和主义倾向等。不管是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梁启超还是作为一个学术人的梁启超,抑或作为一个父师的梁启超及一个艺术家的梁启超。纵观其一生,从早年英才俊发义无返顾参与戊戌维新成为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到其中年鼓动舆论雷霆万钧天下为之风动,再至晚年潜心学问著述精博无涯,衡而论之,可以说梁启超作为思想转型时代的文化巨人,儒佛并施共济,中西—炉共冶,耽思竭虑知行合一,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自成格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一生都忙碌于政治斡旋和社会人际应酬的文化名流,能做到日写数千言,学术探索领域遍及思想史、政治、法律、地理学、哲学、宗教、艺术、训诂、目录学、学术史、方志学以至债券、数理等等,且创作诗歌、散文、小说不辍,在中国学术史上实所罕见。《儒学六讲》是国学大师梁启超为一般读者讲解儒家文化的普及读物,代表了梁启超儒学研究的精髓。《儒学六讲》系统讲述了自孔子至清末民初两千五百年中儒学的起源、变迁、继承、演化和影响,介绍了孔子、董仲舒、程颐、程颢、张载、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儒学代表人物的学说主张,帮助读者了解儒学各个流派在不同时空内的流衍变化。《儒学六讲》以梁启超在清华国学院讲课稿为底本,通俗易懂,深刻全面,是读者了解儒家哲学和中国文化不可不读的一本经典读物。

梁启超是清华国学院导师之一,自小接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系统教育,在国学尤其是儒学研究方面功底深厚,与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等并为国学大师。作为清末民初的一代硕儒,他的思想影响了整整几代中国人,包括鲁迅、胡适、梁漱溟、钱穆、顾颉刚等。

梁启超先生曾在清华国学院讲授儒学,本书《儒学六讲》就是在讲稿基础上完善而成。在表达上,本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为一般读者所理解,宜于作为了解儒学的入门之书。

本书从儒学是什么、为什么研究儒学、儒学研究的方法、儒学的变迁、儒学的重要问题等六个方面,清晰地讲述了两千五百年来儒学的流变,条分缕析地介绍了儒学历的重要流派、代表人物。为便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儒学思想,同时增添《孔子》一章,讲述了孔子的生平、孔氏的主要学说等。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气质与性格。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理解现代中国,了解过去、现在,瞻望未来,都需要迈过儒学研究的门槛。

梁启超谓儒家哲学的中心思想是“修己安人”“内圣外王”:概括说起来,其用功所在,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至于条理次第,以《大学》上说得最简明。《大学》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内圣的功夫;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孔子学院作为输出中国文化的平台,遍布世界多个国家。我们为什么将孔子而不是老子、庄子作为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梁启超给了一个答案。中国思想中除了儒家当然有别的学派,儒家不算中国文化全体,但若抽去儒家思想,中国文化所剩不多。所以研究儒家哲学便是研究中国文化。我们曾经用老旧过时的看法看待儒家思想。一切学说都可分为含有时代性和不含时代性两类,有的学说不因时代变迁而减少价值。在儒家学说中,“外王”的大部分内容常和时代特征有关,但“外王”的一小部分和“内圣”是超越时代的;“道”超越时代,而“术”的一部分也是超越时代的。所以,在今天研究儒家哲学仍有意义。“譬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利用厚生,量入为出,养人之欲,给人之求,都不含时代性,亦不含地方性。”“如智仁勇三者,为天下之达德,不论在何时何国何派,都是适用的。”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各有风采。在领略众家思想时,我们很少思考他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梁启超寥寥数语便有抽丝剥茧之功力,让我们得以清晰那各家门派其实皆有源头,那源头就在孔子身上。孔子弟子众多,必然形成分裂,使一个学派涌现众多分支。在不同历史朝代,各派分支学说各有侧重以符合时代需求,它们通过代言人之口,影响社会思潮。梁启超既关注儒家思想在历朝历代的变化,又列举了在同一朝代中各派分支的代表人物和他们对儒家思想进行的阐释与扩充,清晰明了。

在两千五百多年里,儒学到底都讲了什么?想想那历代数不清的文章和众多儒学家,就头大。但梁启超告诉我们,儒家哲学并没研究那么多问题,它关心的事情就三件:一、性善恶的问题;二、天命的问题;三、心体问题。所有文章、学说、争论,都围绕这三件事。孔子时代多讲仁,“仁”成为儒家重要观念,而孔子之后的儒学开始关注心学。所谓心学,在我看来就是关乎如何修养自身,尤其隋唐以后的禅宗观点“即心是佛”影响了儒家,儒家哲学便更加注重修养自身,心体问题在王阳明时代得到非常精彩的论述。“心体问题,到王阳明真到发挥透彻,成一家之言,可谓集大成的学着。以前的议论,没有他精辟,以后的议论,没有他中肯。”

看梁启超的书,常感叹他的学识怎能如此之丰富,得他亲授的学生该是多么幸运。梁启超作为历史上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之首,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为显著。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集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国学大师的清华国学院,从此建立了中国学术独立的传统。若是没有当年梁启超在清华国学院的任教,我们现在也看不到这本提炼了两千五百年儒学精华的《儒学六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