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历史的温度2》读后感摘抄

《历史的温度2》读后感摘抄

《历史的温度2》是一本由馒头大师(张玮)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49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温度2》读后感(一):阐述事实,了解国史

打卡《历史的温度1.2》这本书写的很好,作者是一名高材生复旦大学毕业,所以文字功底不错,他也是一名记者,所以看问题不会太偏颇哪一方而是呈现比较中立的观点。这两本书里面写了很多个人物传记,比如原来爱迪生不是我们想象中一个人用了上万根材料研究灯泡的那个人,他其实是一个商人,把电灯普及让大众使用才让他名气如此之大,还有军事家张灵甫,乒乓球冠军容国团也是新中国成立一来第一位世界冠军,却因为让他选择自杀。这有我们不知道的刘翔身后的故事。除了这些还讲了抗日战争时期那些拼搏的故事,中国第一次申奥失败的故事,拳王阿里为什么这么受人崇敬。很喜欢这本书,也喜欢作者的基调,不卑不亢,看问题不是表面而是发掘内外的问题!@阿吖

《历史的温度2》读后感(二):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会忘记

张玮书写的历史,亦正亦暖。正,是因为,在“馒头说”的一个个历史故事中,张玮都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不公平。 而暖,是有趣、有温度,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生人勿近的,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风趣的文字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活色生香。

《历史的温度2》读后感(三):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会忘记

张玮书写的历史,亦正亦暖。正,是因为,在“馒头说”的一个个历史故事中,张玮都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不公平。 而暖,是有趣、有温度,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生人勿近的,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风趣的文字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活色生香。

《历史的温度2》读后感(四):一张照片引发的自杀

对这张照片,有印象。对照片的作者以及引发的后续无知。仍然有印象,当时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感受到的冲击就是原本想要传递的含义,并没有往“有这时间按快门为何不赶走秃鹫”上想。对于凡人,这张照片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正面的。这就是它的意义!

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却还要说对不起……

《历史的温度2》读后感(五):历史的“温度”——确实是读得出背后的那一丝温度

这是一个公众号作者将近年来文字集成的书。虽然是先从第二本看起,但因为书里都是独立的一篇篇文章,并不会受阅读次序的影响。这本书读起来非常快,文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就像看公众号一样,非常易读。我是比较粗略地打发时间来看的,但是如果细细品味,其实也是可以透过一个个历史人物以及背后的故事,产生一些有价值的思考的。所以我认为这本书虽则比较浅显,但是不肤浅。

拣印象比较深的《当年,到底有多少故宫文物被运往台湾》一文,来进行一个小小的点评。这篇文章讲述了从1933年起,为保护文物免遭侵华日军破坏,直到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之际,故宫文物在动荡年代经历的若干次迁移。文章最后还提到了留在大陆的文物在期间的命运——这些文物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即使在十年浩劫期间,也只是损坏了一些故宫的附属物,文物本身并没有遭到破坏。文中描述了每一次迁移背后惊心动魄的故事,而当时经手文物迁移的人们,不管意识形态如何,都怀着一个共同的想法:不能破坏文物。我读到这里明白了这本书取名叫做“历史的温度”的原因——故宫文物颠沛流离的背后,所有人的初心都是保护文物,保护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甚至直到今天,虽然故宫文物被台北和北京两个故宫所分别持有,但大家保护文物的决心其实还是相互映照的。比如北京故宫近年来的各种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其中一些创新又是受到了对岸台北故宫的启发,而最近台北出借《祭侄文稿》在两岸民众间同时引发巨大反响,大家纷纷从文物保护以及民族情感的角度对这件事进行热议,背后体现的是普通民众对于历史的敬畏和对于文物的珍重。这让人不得不感叹两岸的默契和那一丝历史的温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