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历史的温度4经典读后感有感

历史的温度4经典读后感有感

《历史的温度4》是一本由张玮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5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温度4》精选点评:

●从一看到四,个人感觉四的内容相较之前的没那么吸引我。不过还是一本不错的历史小科普。

●从第一眼开始就爱得不行的一套书,不知不觉已经出到第四本了,装帧精美,文笔引人入胜,有些篇目让人不禁热泪盈眶,也让人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历史,值得一看,特别推荐!!

●看完了,两三周时间,可读性很强,但不深入,这一本感觉都没啥好写的了

●一本比一本水。

●就喜欢看这样一个个历史小故事来了解历史,虽说也知道内容倾向度肯定会带有作者个人因素,但不妨碍故事的精彩。作者讲故事的能力很棒!已经决定将前三部也找来看了。

●还可以,大部分文章可以,瑕不掩瑜

●说句实在话,这本真心不好看,写的跟高中生作文素材精选一般,真的浪费时间呀。

●还是很喜欢,对于历史盲的我是最佳读物,看过之后真的感叹,所有外表看起来美好的事物背后都是血和泪,每一步都是很艰辛!

●作为休闲读物,还是挺好的

●加了引用出处好评。聪明的人应该可以按图索骥

《历史的温度4》读后感(一):不要冷冰冰的历史

这已经是历史的温度系列第四本了。

前面三本也基本上都是很快的时间看完,因为每篇文章的选题都不流于一般,文笔也很流畅,可读性很强。

就像这一书系的标题一样,作者不想把历史看成冷冰冰的一段段文字记载,他希望能把历史发生的事情、历史上的那些人写的有温度一些,让历史的细节更丰富一些,让历史的人情味更浓一些。

作者做到了。

《历史的温度4》读后感(二):一以贯之

人类对高山之巅和海底之渊的探索令人感叹,对宇宙星辰的追寻令人感佩。有些人在这些攀登求索过程中失去了生命,有人在成功后陷入精神世界的迷茫,人类对地球的认知、对宇宙的认知,最终回归到对自我的认知,其实我们都是呆呆地活着,如果思考太多,就会发现我们什么也解释不了,那种终极痛苦也许就是智慧生物的代价吧。就如同人类想扮演上帝,制造一个生态系统,但发现我们想得太简单,复制人类这个物种能够存活的生命环境太难太难了。

这一本用几个念作了分类,一开始看觉得有些牵强,但这种归类在阅读时有更好的体验,比如几篇前后文是姊妹篇一样,连续介绍相关的人和事,会更有助于理解。在第二本把读者评论附在每篇文之后,第三本和这一本又恢复到第一本的方式,集中登在最后。老实说这个部分有点鸡肋,不看吧,其中有一些真的是业内读者的评论,会很好地对原文进行补充;看的话,又有一些是很片儿汤的话,不是值得购买消费的内容。

《历史的温度4》读后感(三):侠客有刀剑,而我有书卷

第四本包括信念篇、执念篇、文念(作者自造之词)篇、妄念篇和情念篇五个部分,共收录了41个历史故事。

与前三本明显的不同在于,这一本的多数故事之后,都附了参考来源。这个东西吧,我一般是不会去看的,毕竟不是写毕业论文,要顺着参考文献找自己需要的文献,但个别的参考文章,还是挺让人感兴趣的。比如,写清末日本留学潮的故事,后附了一篇名为《秋瑾是怎么“刀斩鲁迅”的》文章,然而我去搜的时候,却搜不到了,只好去知乎上找些相关的文章看看。鲁迅进行斗争的方式与秋瑾虽然不同,但肯定也是对她的命运充满了同情,《药》中的夏瑜,自然不是“北握瑜大师”的那个意思。又如,蒲松龄的故事中,参考了马伯庸的一个知乎回答:蒲松龄与高考满分作文。我大致看了看,写得风趣幽默。我很喜欢马伯庸的文字,但是他的文字放在知乎上是合适的,放在书里就差点意思了,特别是历史题材的书,最好不要有那么强的“当代感”。书的一个作用,是指引其他的优秀作品,《历史的温度》这个系列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错,我已经通过这本书在豆瓣上加了很多“想看”了。

“执念篇”中,作者讲述了徐霞客的故事,除此之外,还介绍了人类在攀登高峰、深潜海底、探索太空、超越音速,甚至打造独立的生物圈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这些探索,往往伴随着危险,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但那些探索者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不断突破着人类认知的极限。虽然层次差了许多,但我昨天也做了一点突破自我极限的事情,试着以十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跑完了五公里。这在经常锻炼的人身上,可谓稀松平常,但我在两个半月之前,可是连跑三分钟都坚持不下来的。我现在的体力只够跑三公里的,后面的两公里,我是想尽了各种办法鼓励自己,才坚持下来的。我当时都有种走马灯的感觉了,因为看着那接近190的心率,真有点担心自己会猝死掉,但走马灯走到这些故事的时候,又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可笑,到底还是跑完了。书的再一个作用,就是给人以坚持的力量。

作者在金庸逝世的时候写了一篇文字,放到了这本书里,表达纪念。说起来,金庸的故事恐怕是作者全系列中里当前最接近我们现在的“历史”了。我去年把金庸的武侠小说完整读了一遍,后在当时的朋友圈写到:“5月1日至12月6日,第一次按着连载顺序完整地读完了共计‘12866页,10794000字’的金庸全集。”当时在读的时候,除了整理了一个包括人物、门派、情节、武功等的excel表格,还针对每一部小说都做了简单的文本分析,当作我对这给了我无数美好回忆的大师的怀念。而书的再再一个作用,就是给人以慰藉吧。

“人生终会谢幕,侠客永不独行。”

侠客有刀剑,而我有书卷。

《历史的温度4》读后感(四):停止内耗,从感受自身的渺小开始

历史的温度4

7.5

张玮 / 2019 / 中信出版社

马不停蹄,看完了《历史的温度》系列第四本。这本书分五个章节介绍信念、执念、文念、妄念和情念。其中有些章节看完久久回味。

例如信念:这章主要介绍那些为中国未来披荆斩棘的开创者们,读完真的让人热泪盈眶。他们不是活在纸上遥不可及的人,而是一个个真实有温度的人。在那个风起云涌、家国不宁的时代,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干革命。家里零零后的孩子看完,都唏嘘不已,内心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自信更加坚定。这正是作者的利害之处,他通过翔实的资料讲出了历史的温度,让这些教科书上的开创者们鲜活而立体。爱国主义就得这么做!

例如执念:“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否是执念?那一位位登陆太空失败死亡的宇航员从不认为自己的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在他们看来征服太空本就是一种要用生命去冒险的事业。令我意外的是,文中介绍有一些宇航员回到地球后却抑郁了。

最近去体验了上海天文馆,稍微有点理解他们抑郁的原因了。上海天文馆营造了非常出色的宇宙沉浸感,其中就有不同角度观察地球。通过一个长长的小孔,遥望小小的蓝色星球,顿时感受到了地球的渺小,更感受到了生命的渺小。那些宇航员在外太空,真真切切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地球的卑微。而回到地球却要面对巨大的落差:震撼,放下,再面对,撕裂,失望。

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昨天,我就因为工作中的琐事内心纠结不已,当时的画面不停倒带。我是否需要这样内耗呢?每次面对壮美的大自然,我就感觉豁然开朗,自己的那些鸡毛蒜皮不算什么。但是,回到现实,又继续陷入那些鸡毛蒜皮当中。

这些鸡毛蒜皮将我困在自己的内心,一个念头就是一个世界。我没有答案,只有反复咀嚼,反而徒生很多负面情绪,例如委屈、愤怒、心寒,从而陷入“以物喜,以己悲”的纠结内耗之中。

读完《历史的温度》,我感觉找到了一个走出内心世界的方法。那就是去读这些波澜壮阔的书,去体会当时的风起云涌,去体会宇宙的浩瀚飘渺,这样才能从自我内耗中挣扎出来,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体会到仰望星空时真正的身心自由。

接下来我要读《三体》,因为这段话吸引了我:“多年以后,我还会记得看完三体的那个秋夜,我走出家门,在小区里盘桓。铅灰色的上海夜空几乎看不到几颗星星,但是我的心中却仿佛有无限的星光在涌动。这是一种奇异的感受,我的视觉、听觉和思维都好像被放大、重组和牵引,指向一个浩瀚的所在。”

《历史的温度4》读后感(五):历史的温度4阅读笔记 念念之想

中国人有句话,叫“事不过三”,但《历史的温度》系列还是出到了第四本。 《历史的温度》系列作品的第四本《历史的温度:那些执念和信念、理想与梦想》 。

徐霞客、麦哲伦、容闳、张伯苓、刘长春、马拉、陈公博、伊藤博文……不管是这些在史书上留下了名字的人,还是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普通人,其实都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梦想。只是,如果把时间轴拉到足够长,大多数人的信念和梦想都随时间而湮灭了。留在史书上的那些人,有的是因为历尽艰辛,坚持的信念最终成真,而有些人所谓的“信念”本身就是个妄念,最终不光是撞了南墙,甚至还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翻看历史的长卷,回顾这一个个故事,以及故事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你会发现,人生的转折,有时真的只在一念之间,不管这些“念”,是信念还是妄念,是文念还是情念。

每个历史人物或者事件,背后都曾有不为人熟知的故事,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把这些故事告诉你。在张玮抽丝剥茧般的描述中,历史被还原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之中,有热血,有残酷,有真实,当然,也有温度。

《历史的温度4》分“信念”、“执念”、“文念”、“妄念”、“情念”几个部分 。

举几个例子说明这些故事, 书中有热血,有血腥,有残酷,更真实。 史书上的一段话、一个名字,都在他的笔下呈现出一张张意想不到的面孔。

信念章节中很多都是关于革命的故事。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过程,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出生者,对那个年代的理解停留在书本知识上,只看到了历史课本中激情澎湃的革命起义,却不晓得隐藏在历史课本背后的多次被镇压下去的先期革命。

悲壮黄花岗

书中就有不少戳中泪点的故事。

第一个看哭的是 昔日少年今已强,勿忘张伯苓 。其实没有波涛汹涌没有惨绝人寰,也没有豪言壮语和撕心裂肺,有的是平静稳重,有的是坚定执着。想办大学的张伯苓,去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学,学怎么办大学,那年,他41岁,1917年。两年后南开成立,学科有文学气象化学生物数学物理英文历史矿物化学人类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等。张伯苓的奥运三问,现在看,依然催人泪下。最让人心酸的是,他没能获准参加南开四十六周年校庆。但这位南开创始人没有激愤神色如常,只是偶尔在窗前叹气。

第二个是 郭永怀:一位不应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 ,两弹一星的功臣。

这个四几年就在美国有房有车有地位的科学家,为了回国历经苦难,甚至将自己十几年积累的科研资料和手稿,全部烧光,这需要多大的决心和魄力,内心是何等的痛惜和煎熬。郭永怀喜欢听音乐,从美国带回来两箱唱片,喜欢集邮,带回来三大本,喜欢摄影,结果回国以后这些东西摸都没摸过,一心扑在了科研上。为了节约时间,每次赶回北京都坐红眼航班,再飞机上睡一觉就直接投入工作。最后坠机身亡,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两具烧焦的尸体,胸部中间夹着个完好无损的公文包,保住了得之不易的重要研究材料,令人动容。

执念

海底两万里:不管你是否凝视,深渊总是在那里

人类能不能扮演“上帝”?

文念: 这些著名的日本作家,为何最终都选择自杀?

妄念,

陈公博: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情念:

爱情应该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冲冠一怒为红颜 ”,“不爱江山爱美人”,这只是爱情中“激情”这一部分,而爱情应该还包括关爱、承诺、依恋,以及我个人觉得很重要的一点 ——烟火气。我是不相信有什么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的。

—他左手江山,右手美人,最后喜提“ 公爵”

用辩证的眼光去还原那些事件和人物,让原本看起来枯燥的历史,带着它的血肉、它的彷徨、它的闪光、它的信念,有人性、有真性情,较好展现了历史真实的温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