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精准努力读后感1000字

精准努力读后感1000字

《精准努力》是一本由[日] 野口真人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1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准努力》读后感(一):工作十年,会不会精准努力已经成为分水岭

真的非常后悔现在才看到这本书,所有在职场迷茫的人都值得看一看。3年前,我自己就是在职场里面,产生了强烈的不安感。因为按照书里的观点,我就是一个靠职务赚钱的社畜,对于自己究竟能做多少实际贡献,我非常的迷茫,于是选择自己出来做自媒体和自由职业。 这本书和其他职业成长书籍不同的是,这里边植入了很强的金融思维。这和我的感触不谋而合,我确实认为,金融思维是每一个现代人为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更有效率,都要有所了解的。 第一,用一个金融公式衡量自己的职业价值。而不是用升职和职务评价 这本书一开始就对传统意义上的好员工进行了反思。因为在日本社会,好员工的定义是能尊重上级,完美完成上级交付的工作,也就是所谓盲目顺从的员工。这种员工,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是非常容易获得升迁机会的。因为即使你什么也不用做,公司就会有发展,就自动会衍生出很多职位升迁的机会。 但在日本经历了失落的30年之后,一个公司的员工如果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仅仅有一些职务,但是想再换一个更好的公司,往往得不到认可。 如果升职不能成为职业发展的指标,那什么才是呢?作者用一个金融公式来阐释真正的职业价值。现值(PV)=未来现金流量的平均值(CF)÷折现率(R) 这个公司可以衡量一个企业的价值,同样也适用于衡量一个员工的价值。很多人认为一个员工的价值就是公司要付给他的成本,而这个公式则说明员工的价值是它能为公司创造现金流入的能力。 第二,成为能赚钱的人,就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在企业进行模拟内部创业 既然创造现金价值是员工价值最好的体现,作者鼓励员工转换思想,不要将公司当做拿工资的地方,而是抱着创业者心态,可以免费利用公司的一切条件,在这个平台去进行自我创业。为此他将公司比喻成一个玩具箱,这里边的制度设备,技术和前辈的经验都是个体云攻免费玩耍的基础。 第三,让自己的折现率越低,个人价值就越值钱。 折现率在这本书可以被看作是个人信用的衡量标准。 因为个人的现值=现金量÷折现率,所以折现率越低,这个人就越值钱。 作者根据亲身实践,给出这样几个降低个人折现率,也就是提高个人信用的方法。 1.把眼光放长远:这个问题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人最难抉择的点。因为从时间的角度来看,越早变现价值越大。但是对于提升信用度来讲,带着长远的目光,工作更重要。所以速度和稳定性是一个钢丝绳 我们要像杂技演员一样,平稳的走在上面。 2.稳定的情绪。有人说一个人在压力下的表现才是这个人最真实的一面。所以作者提示每一个人都要关注自己的形象,不要随便发脾气,哪怕是在遭受极大压力的情况下。因为一定会有很多双眼睛在暗中观察我们,并对我们的信用进行打分而发脾气则是折损自己信用的一个利刃 3.适当追求风险。年轻人最大的资本就是可以接受波动。因为不承担任何风险,就意味着我们很难抓住工作上的成长机会。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分析清楚,我们可以承担的风险是多少。这时候用作者给的模型,就可以一目了然。只要计算成功的收益,和失败的损失,并且可以接受这个损失,这个事儿就值得去干。

《精准努力》读后感(二):在工作中“耍心思”,你以为你赚到了?实则失了身家

我有一个同事,很喜欢在工作中耍点小聪明。领导叫他策划一个活动,他出差去外地开展活动。他利用职责之便,在这个活动中赚取了几千块的小利益。事后,一些同事在闲聊此事时被领导听到了,然而领导也并未点破。没多久在另外一个项目中,他再次故技重施,甚至还找了其他同事帮他一起干,这一次就没那么好运了,这个同事被优化了。

事后,他还愤愤不平,拉着身边的朋友吐槽,认为项目中并没有规定他本人不能成为参与方,赚取点小零花钱用怎么了?然而他身边的朋友不乏还留在公司的人,吐槽最后也被公司领导层知道了。他的圈子本来就小,一来二去就传到了他现在就职的公司领导耳朵里,试用期之后,对方用未达到试用条件将他辞退了。

松下幸之助说过,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一个不被信赖的人,在职场中,他的价值也会随之降低。

还记得《精准努力》中那个金融公式吗?PV=CF÷R。这个R就是我们的信用值。成为一个信用度高的人,有利于提高我们自身的价值。

一项复杂的工作,我们愿意交给什么样的人去完成呢?是一个平时就能遵时守信的人,还是一个时常拖延找借口的人?

众所周知,我们都会选择前者。因为我们能预计到前者在做事时的“不确定性”,并且从不确定性预测出将来工作的难易程度。

我的一个朋友最近晋升了小组的美术总监。她在做组长的时候,能够很好的把控项目风格,也能针对不同组员的绘画风格分配其适合的主题。一个人带领着20多人的原画团队,把项目做的柔韧有余。经过了2年半的磨砺,制作人选择了她作为团队的总监。

但之前,制作人看中的是另外一个男生,因为他的风格受到玩家的喜爱。每个项目的收益也都算不错。但因别的公司高价挖他,他选择离开,后又因在新公司不适应,要求回到旧公司。回来之后要求给他组长的位置,还要求自己做新项目。结果又因他和另一个策划组长矛盾重重,找借口推掉这个策划的项目而被诟病。新项目做的也是业绩平平,最终丧失了这次晋升的机会。

这就如书中所说,决定个人家的因素与决定股价的因素相同。无论一个人赚取现金的能力多么强,如果别人认为他不能够被信任、发展不稳定,他的折现率就较高,PV也就上不去。

所以,为了增加自己的价值,我们在提高赚钱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提高自身的“信用度”。即使我们赚的钱没有很多,只要每年都踏踏实实的做业绩,信用度也会提升。

《精准努力》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用金融知识教我们在职场翻盘逆袭的书,不如说,它更是一本教会我们为人处世道理的书。

书中很多例子由大见小,通过企业的经营用人之道,引入到个人如何经营自己的价值与财富。以及根据当下自己的真实情境,练习用金融思维习惯去选择适合当下的方案。

《精准努力》所讲的内容实现的不仅仅是帮助我们在职场中的自我价值,也是拓宽了我们思维的广度。教会了我们对抗内内卷,找对方向,精准努力。瞄准CF(未来现金流量)和R(信用折现率)这两个变量,让我们在职场与生活中都实现逆风翻盘。

《精准努力》读后感(三):还躺在功劳簿啃老本?你可能是想被离职。

你是否曾经被问过“你值多少钱?”

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我曾经被组长问过这样一句话:“你觉得你到的工资与你的实际能力匹配吗?”

听到这句话的那一刻,大概是我人生中大脑最空白的一瞬间。我很想用“人的价值是不能用工资去衡量的”这句话来反驳。可事实上,我明白,当我开始工作的那一刻,我的人生就被标上了价格。

工资=工作年限,他们的关系成正比,这是我一直以为的公式。但是当被问问题的那天起,我不再这么认为了。那天的问题,让我感到了严重的危机,如果我继续抱着这样的想法工作下去,我大概就会失去我的工作。

如何才能继续在喜爱的行业中生存下去,并且升职加薪?我在日本作家野口真人所写的《精准努力》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书中说,今后要想在这个社会上存活下去,就必须具备金融视角,用金融知识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成为具有搞金融价值的人才。

要如何在这个社会上存活下来呢?

《精准努力》说,与其“鞠躬尽瘁”,不如“不可或缺”。

今年5月,我们组开始了末尾淘汰制。一个同事被突然通知,他被辞退了。他说虽然给了赔偿金,但是他整个人还是懵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隔天,领导开会说,现在我要求你们每个人必须每半年都有进步,不然我们组每半年都会有同学离开。

原来,现在早已经不是那种只要服从公司的命令,无论效率多么底下,你都能在公司养老的年代了。现在需要的是有想法敢创新,并且能为公司带来长久利益的员工。

你的“鞠躬尽瘁”,不过是“盲目服从”,在企业业绩下滑时,公司一定会选择“为公司带来利益的人才”。

我一直以为,公司的高层都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他们之所以在那个职位,是因为他们学习的是相关专业。殊不知我这浅薄的认知,差点也把自己的工作断送了。

职场里,有一句话叫“脑袋决定屁股”。你的思维是什么,你的职位就是什么。

我一直觉得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能在公司养老了。可是同事的忽然被辞退,也给我敲响了警钟。我的“打工人思维”是没有办法成为公司里面那个“不可或缺”的人的。我需要的则是书中提到的一个金融公式:PV=CF÷R。即你的现值,就是你将来可以创造出的现金流量/你的折现率后得到的数值。

书里有一个小章节专门讲述了如何从“打工人思维”转变“老板思维”的方法。即把自己看作“个人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视角的转变,也让我们工作的思维完全转变。

对于打工者来说,每天做好相应的工作就是万事大吉了。但是对于总经理来说,就必须要根据PV=CF÷R这一公式寻找可以增加的现金流量(CF),同时还要设法将折现率(R)降到最低。而降低折现率,则需要提高我们的自身价值。根据自己的职业需求扩充自己相关专业的知识储备量。

我也是通过这一思维转变,提升了自己每天的工作动力。现在学习新技能变得更加有趣,也更积极。不再是每天躺在自己舒适区域啃老本。对于一些人事变动上,我也不再焦虑,因为我的价值不会背叛我付出的努力。价值的增长,走到哪里都通用。

希望和我一样曾经没有为自己在职场设定价值的伙伴们,也能在《精准努力》中得到鼓舞的力量,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找到满满的乐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