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1000字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1000字

《我们内心的冲突》是一本由[美]霍尼 (Karen Horney)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8-3,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一):佩服作者的洞察力和前瞻性

书今天刚到,粗略的看了,竟然这么贴合我……真是神书啊。佩服作者,这书写了七十多年了,其中一些事情现在仍然很深刻。作者太有洞察力了。 尤其是我经历过遇见那个女孩,我内心留下了深深地痛苦和遗憾,但我觉得我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一些线索吧?…… 我之前看爱的艺术,觉得看了以后对人际关系会有帮助,但是23号那天,面对那个姑娘,我还是留下了深深地遗憾,现在我的内心仍然很痛苦……这说明,我的内心的一些冲突,一些回避性……就好比,爱的艺术教大家怎么应对一些问题,好像我看见河的对岸有美丽的村庄,但是这条河却挡住了我的去路,这河就像是这本书说的,我们内心的冲突。 书真的很好,可惜知道的人读过的人太少了。我尼玛为什么不早看到这本书?要是我在遇到那个女孩之前早看到这本书就好了呀……又或者,在当时,我努力,而不是那么的消极悲观?那么的习得性无助?唉,我痛苦泪流啊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二):只是一个短评

喜欢自我分析和探索的人应该愿意读这本书,然而读完还是觉得不适合普通人看,毕竟太容易带入自己,尤其是“无望”和“施虐倾向”那两章。想在这里面找方法论是不大可能的,倒不如说它能给我提供几个有用的去进行自我分析的切入视角(甚至还提供了一些人格结构观察样本),至于完整剖析完自己之后该怎么做,并没有什么相关讨论,甚至连“神经症”的明确定义和解释似乎也没有给出来。不过倒是很赞赏作者不强调童年经历对每个人的绝对压制力量,深信人格是可以改变的这种乐观信念(顺便抨击了一把弗洛伊德),虽然我依然会保留我的悲观态度。其实看这种书最可怕的不是把自己翻来覆去里外分析个遍,最糟糕的是会无意识地把看到的理论往别人身上套,所以我总感觉这本书真正的受众不是我们,而是那些心理咨询师或其他相关从业者。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提到了老陀和克尔凯郭尔(还有其他作家,有被动安利到几本书),不理智地加半星。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三):给那个浑身伤痛的我

为什么你无法接受别人的批评?

为什么你对别人的意见那么抗拒?

我发现你没法得体面对别人的质疑和否定。丈夫说了这样一句话,然后就不再说话了。那么能量十足的我,在他长期的漠视中拼命挣扎。

我真的是这样吗?我为什么会这样?

这些年来,我被他一天挑出数百个错误,他不厌其烦地说教、吐槽、辱骂我,我一直以为他是个神经病,满不在乎地做自己想做的。

猛然有一天,已经习惯了失眠的我,想到了,为什么呢?会不会是我解决冲突的能力不够。

豆瓣上搜索冲突以后,就推荐了这本书。

看到了冲突,我仿佛看到了沉默的他,又看到了自己。每一条,我都看看他的行为和动机是否符合,反思自己有哪些符合的。然后通过这样一本理论分析,我看到了更深处的自己,在一口黑暗的深井里奋力往外爬了很多年,看起来阳光开朗没心没肺,实则对人际关系充满渴望,对世界充满了恐惧。

这本书,我希望我的孩子满15岁的时候,也能有兴趣看看,帮助她了解父母,了解更多的人。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四):专业心理学书籍

这本书的作者是卡伦•霍妮,医学博士,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她反对弗洛伊德用生物性的性欲作为一切行为的驱动力,也反对攻击本能的概念。她从弗洛伊德对女性的偏见出发,发现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并且相比于弗洛伊德对人性的悲观态度,她认为人有成长的愿望,会一直愿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从而创建了“社会文化学派”这一新的精神分析流派。

这本书成书于1945年,在心理学的知识谱系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书应该是好书,比较专业,目标读者可能是心理咨询师。但是这个版本的翻译不是很喜欢,让本来就不怎么好懂的心理学专业书籍,愈发晦涩了,阅读体验。

神经症患者对待他人的基本态度:亲近、对抗、逃避。在这三种态度中,每一种都过分强调了基本焦虑所包含的一个因素,依次为无助、敌意、孤立。主要采用两种方式来解决冲突:其一,压抑他性格中的某一面而表现与之相反的另一面;其二,在自己和他人之间保持距离,让冲突不起作用。两种方式都能给患者带来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即使要付出极大代价他也在所不惜。

患者通过抑制、理想化和外化,自我的广阔空间被一步步吞噬,患者失去了内省的能力。未解决冲突之后的结果:恐惧、人格尽失、无望、施虐倾向。

找到主导冲突、认清冲突运作,只有改变人格中导致冲突的那些条件,冲突才能够真正化解。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五):我们内心的冲突

作者认为所有的神经症都可归因为患者自身的冲突,然而陷入冲突的神经症患者无法作出任何正常可行的决定,因为患者的内心被背道而驰的强迫力驱使着,通常这两个方向他都纠结而不选择,才会陷入困境,凭借自我的力量难以解决。

最基本的冲突形成于本我的塑造与超我的发展,是最原始、利己的本能与社会的公序良俗之间的矛盾,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三种倾向:亲近、对抗和逃离,而这些又会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影响人格,因此也可以说神经症是人际关系紊乱的表现。

在读第一部分的第三、四、五章时,有种很强烈的感觉,作者的表达技巧跟星座专家似的,非常有说服力和代入感,很容易就对号入座。当时读得很困惑,觉得人性这么复杂的东西,可以简单的归类于几个特点的话很难,但是我还是想多了解一些抑郁症的相关分析。过程中大段大段的文字都有种划线做笔记的冲动,还会借由这些新知识来分析自我。

我在生活中非常不乐意向别人透露行踪,必须回答时都是含糊其词,自我分析大概率是逃避型,内心应该形成一套独特的自我逻辑:暴露行踪会降低安全感,如果撒谎(编造行程目的地)则会与内心价值观冲突,并且会产生因撒谎前后不一致而带来社交麻烦,那为了避免冲突,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不透露行踪,而且内心会把这种行为美化为能给别人带来意外的惊喜。随着年龄增加,这种趋势也在不断发展,外在表现为做事无规划性,不愿在同一个地方常驻。

这本书看进去挺容易的,语言通俗易懂,而且给你提供一个角度来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与自我和解,何乐而不为?

2019 第165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