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间猎场读后感1000字

人间猎场读后感1000字

《人间猎场》是一本由梁柯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猎场》读后感(一):不输德州电锯杀人狂

昨天一个朋友在微信群里说看了《德州电锯杀人狂》,我说,《人间猎场》更变态。当然了,前者是电影,后者是小说,想象的空间不一样。

《人间猎场》的作者梁柯也许大家并不熟悉,他在豆瓣上完结了一部小说《第十三天》,我也是读完了整个电子版。

这一本《人间猎场》也是期待了好久的梁柯的作品。语言一如既往的洗练明快,故事节奏也不拖沓,这点与《第十三天》相似。

读小说的时候,我甚至有点看美剧《24小时》的感觉。一环扣着一环,一个包袱里藏着另外一个包袱。真凶一直到快结束了才出现,而且合乎情理,不是为了保持悬念而胡编乱造一个结局。之所以说《人间猎场》里的情节比《德州电锯杀人狂》更变态,是因为我看到老四找到第一个变态杀人犯窝点,从而发现那些残缺的尸首时,我的后背都有点发麻的生理反应,还伴随着恶心、头晕。

第二个变态杀手浮出水面的时候,我脑海里闪过的是《沉默的羔羊》,高智商,冷酷,还吃人。如果作者能更细腻地描写出那些变态的细节,也许第二个变态杀手的形象会更饱满一些,但那样的话,估计这本书就上不了市了。

就像希区柯克和王晶作为导演都喜欢给自己加戏一样,梁柯这次也在书里给自己加了些戏,我发现了两处:一次是老四开着保时捷去追赵公子的时候;另一次是把《人间猎场》放入了第二个变态杀人魔的作品清单。

总的来说,作为一部悬疑小说《人间猎场》故事的核不错,悬念基本保持到了最后,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么大的一个故事,区区25万字就讲完了,还没有任何一本《冰与火之歌》的字数多。字数少了,铺垫就少了,人物的塑造基本靠对话和回忆,略显单薄。另外,也许是出版时间比较匆忙,居然还出现了几个错别字及标点符号的错误,有些些影响阅读体验。不过我还是认为,如果《人间猎场》这个故事能拍成电影的话,肯定不输《德州电锯杀人狂》。

最后再总结一句:人性里有许多阴暗的角落,我们来到人间一趟,不要忘了晒晒太阳。

《人间猎场》读后感(二):读完《人间猎场》后的一点感受

抱着学习的态度读了梁老师的《人间猎场》。以我粗浅的见识,感觉从中学到了以下几点:

一,1,梁老师擅长将主人公置身于命运的风暴中进行挣扎。这样起码有两个好处,一是多了一重悬念,让读者密切关注事件(案情)进展的同时,也一直对主人公最终的结局牵肠挂肚,相当于让整个小说多了一条悬疑线;二是有利于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让人物变得立体化。低端一点的写法,大概是作者直接通过具体文字告诉读者,这个人很骄傲,自尊心强,好面子,但高明如梁老师却通过人物内心的挣扎来使读者渐渐了解这个人的特点:作为一名警察,宁愿死,也不要去戒毒所受委屈;即便死亡来临了,也不要用窝囊的方式!一旦有机会,绝对要去全力洗刷耻辱。

2,非常注重随着剧情的推进,让人物进行成长和蜕变。主要体现在思想的变化,内心的挣扎,触景生情,自我反省,对家庭的认识,对同事关系的认识,对生与死的认识。

3,主人公善于自嘲。人无完人,在做错事或者遭遇挫折时,勇于自嘲的人,是可爱的人。

4,人物对话的极致口语化。(但其实我本身的写作理念里不太愿意遵从这一点。)

二,故事情节总结起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情的调查遭遇挫折,碰壁,失落,得到启示,重获线索;人物遭遇凶险,命悬一线,绝处逢生,千钧一发,生机乍现。

不过,最后为了制造一场精彩的你死我亡的动作戏,而导致无可避免的落入“反派总是死于话多”的窠臼,有些遗憾。

三,最后是超强的笔力。现在,我已经知道了所有的人物,所有的剧情,那么合上书本,叫我立马照样写一部《人间猎场》,我当然能写出结构来,却肯定写不出来那种感同身受、精彩绝伦、一气呵成、扣人心弦、节奏明快的感觉。纸上谈兵谁也会。

梁老师的小说总是镜头感十足,读来画面历历在目,人物遭遇肉体或者精神上的痛苦时,也让人感同身受,即便明知道主角光环下主人公绝不会中途挂掉,但还是会为之心惊胆战,一切靠的全是超强的笔力,精准的描述。到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我还未研究透彻,但其中绝对包含那些通过大量精致、精妙、形象生动的比喻,让抽象化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变得具象化起来的东西。

《人间猎场》读后感(三):《人间猎场》读后

小说要想好看,刺激必不可少。如今我们不缺少刺激,色声香味触法简直泛滥。小说单凭文字。所幸如Sheldon语「可以运用当代最先进的图像引擎技术——想象力」,硬是信手捉弄人的欣喜苦恼。

这其中犯罪小说的刺激又可以说来自悬念、恐惧和竞争三方面。悬念来自于「人是谁杀的?」、「为什么杀他?」、「怎么杀的他?」;恐惧是微妙的心流,是模糊的焦虑和兴奋,是站在悬崖边看着旁人被推下去的颤栗;竞争则使读者像猎犬嗅气味一样,持续追寻「主人公是否完成了使命」直至完结。

梁柯的《人间猎场》在这三个方面的完成度都令人满意。

被迫吸毒的警官叶四明相继失去了健康、妻儿、职业生涯,现在轮到了仅剩的荣誉。距离他被命运最后粉碎仅剩三天,留给他最后的自由是选择如何体面的自杀。小说家笔锋一转,这样的重压下他意外发现一起吸毒女人失踪案件。悬念呼之欲出:女人死了吗?怎么死的?为什么死的?及至后来,死的是这个女人吗?杀她的究竟是谁?问题目不暇接,读者失去了最后一页之前离开的机会。

而恐惧时时打开小说的张力。开篇半夜带着大箱子拦截出租车开往荒郊废弃水库的神秘乘客可谓妙笔:用一个恐惧制造一个悬念,然后消灭它们,引出更大的恐惧——水库里的61具尸体。此后一路,满屋的鲜血、令人呕吐的臭味、藏在床垫下装着干尸的冰箱、与每个嫌疑人的周旋打斗、人皮面具、纵火案、高压锅里的头发以及最后疯狂的屠夫……读者眼看尸骸一具一具被发现、凶手一个一个浮出来,再不要作者多费口舌,就自行在脑海中拼命逃离小说中恐怖的情节,一眨眼就惊魂未定的来到了结尾。

不过,如果只有悬念和恐惧,则失去了余味。余味是咽下一口白酒后压压舌头的那一缕得意,放在小说里,就是读完后让人合上书唏嘘一笑的尾音。在《人间猎场》里,叶四明究竟如何战胜狡诈的罪犯这是一条明线,而如何挑战冷酷的命运、保住自己的名誉、完成自我的救赎则是实质的使命。竞争的结果正是读者可以找到的小说立意制高点。

小说家在结尾用天气预报告诉读者,周末会是个艳阳天,这是最传统的正义战胜邪恶、意志战胜命运、主人公得到完满的大团圆结局。并不高明,更谈不上深刻,但不能说不令人满意。尤其是经历了25万字的折磨后,我的确盼望得到这样体面的收尾。

《人间猎场》读后感(四):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你的模样

这句话是我在同学的QQ个签上看到的,拿来做标题感觉很合适。以前我总是认为书评应该是从书的本身出发谈谈自己的感受的,但是这篇我想说点别的。 作者的书是一直在追的,本来这本看完感觉要给四星,给了五星算是平衡一下吧,看评论真的是让人恶心。书本身就是那种闲来看着消遣打发时间的小说,故事好看能吸引人就算及格吧,反正我是没有感觉看不下去。 于我而言,在豆瓣标记一本书应该是自己看过的,并且看完的。如果我觉得这本书太烂,再看下去是浪费时间,没有看完我也不会去标记个一星。从读者的角度来说一本书占用了自己的时间,如果书够好,我们学习到了东西应当给个好评,如果书太烂浪费了我们的时间,给个差评也是我们的权力。但是,你因为一件自己并不了解原委的事,仅仅是为了跟风、泄愤、哗众取宠就去恶意差评,我觉得这个人可以说是病态了。 豆瓣评论的门槛很低,短评更是,但是喷子懒得去写一个长评。(我觉得以后可以改变一下长短评论的比重,最好根据点赞数,这样才能稍微公平一点。)有些人仅仅是看见了就下载个豆瓣注册一下,差评一下。其实基数庞大的书不会因为一两个人而改变,但是这种稍微小众的书没有多少评论,恶评的效果就很明显了。说一件事情,通过这件事情我看到了没有一个平台背后的竞争是公平的。之前在豆瓣阅读看了一部非常喜欢的短篇,可是评分平平,我就去翻评论发现很多没有字的差评或者很敷衍的差评,于是我就记下了大约30个差评的ID再根据头像在豆瓣筛选用户,一一关注,想看一下是什么样的人在诋毁我喜欢的东西。结果,很多都是本月注册的号,无标记,无任何记录。不排除用豆瓣阅读而不使用豆瓣的可能性,但是我觉得更像是水军。最有意思的是几个用户还互关了我,我翻了一下这些人的主页,emm,平凡人的样子吧,给出这样的评论也不稀奇。其实观点相悖并没有什么,但是人会下意识地感觉我是对的,这也是让我当时感到很生气去豆瓣人肉他们账号的原因。 评论本来就是带着极强的个人意识,但是这也是建立在尊重作品的基础上,你可以说它烂,但是你不能看都没看过就说烂吧,当然你说了也没有人能拿你怎么样。时间可能不能还来一个公正的评分,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读者,感觉有责任写几个字来平衡一下,希望我这几百个字的分量可以比“呵呵”重一些,也希望以后的读者在豆瓣看到这本书时可以有一个相对公平的评论。

《人间猎场》读后感(五):(转)《人间猎场》的救赎与深渊——夏莱

《人间猎场》开篇就撕掉了卧底的神秘面具,打破了大多数人心中对卧底的想象,干脆利落地揭开了卧底叶四明在破案立功之后“并不光彩”的生活。

真是一个漂亮又残忍的开头。甚至与大师贝拉•塔尔的知名电影《都灵之马》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灵之马》讲述在都灵被尼采抱头痛哭的那匹马,回到匈牙利乡间之后的平凡甚至悲惨的生活。

没有人记得它曾经见证了举世闻名的尼采的疯癫。

而在《人间猎场》中,主人公叶四明做人正直为警忠诚,却在卧底时被迫沾染毒品,身体被一寸寸吞噬,本以为荣耀归来的他,在警察队伍中竟然被日益边缘化,大案来临,他却只能等待96小时之后的“最终审判”。

没有人理解他内心的痛苦。

一个只求光荣殉职的落魄警察,一桩前所未有的连环杀人案,一段迫近眼前的倒计时,一个隐匿在深处的暗黑凶手,开启了一段人间猎杀。

梁柯很擅长将人物置于紧迫的时间之中,老四不是一路开挂战无不胜的男主,更有一把悬在他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他的弱点甚至比普通人要明显——不仅要对抗丧心病狂的杀人恶魔,更要承受药物依赖的折磨,以及面对荣誉扫地的结局。几重压迫之下,他的每一个精准判断,每一次冷静推理,就显得格外打动人心。

药物依赖没有使他丧失意志,变态而清晰的作案思路没有扰乱他的方寸,心爱之人被绑架没有冲破他的理智。与其说这是老四的人格魅力,不如说是作者的布局能力。整个故事节奏稳健,踩点准确,一层一层抽茧剥丝,对每一个嫌疑犯的追捕都设计巧妙,从场面动作到细节铺垫,从人物内心变化到真相的慢慢迫近,从怀疑——追捕——解除嫌疑——确定真凶——终极猎手现身,所涉线索与人物之复杂,令人惊叹。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96小时之内。

在这本书中,梁柯营造了异常暗黑的氛围,从水库沉尸的手法,到杀人动机与杀人方式,都充满想象力和暗黑气质,甚至连主角都是一个被放弃的落魄警察。人的命运是在什么时候被改写的?对老四而言,是在他第一次被迫吸毒之时;对黄鑫而言,是在唆使堂弟去家里点火那一刻;对姜森而言,是动乱和集中营的残酷经历。

梁柯笔下的人物,行为动机明确,性格丰满,杀手如何一步步养成杀人习惯,令人感到惊悚和愤怒。而这个故事呈现出来的人性之复杂,作恶手段之残忍,不难令人联想到命运的戏弄——但可命运的戏弄不是作恶的理由。在我看来,老四的破案之路就是他的救赎之路,而同样面临深渊的黄鑫和姜森,却被大恶攫住,一步步走向了毁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