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1850~1979)读后感100字

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1850~1979)读后感100字

《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1850~1979)》是一本由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 / 盖蒂图片社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640图书,本书定价:138,页数:2017-1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1850~1979)》读后感(一):镜头中的永恒,历史的证明

在当今时代,不论什么款式的相机、手机或者IPAD,都能瞬间拍摄下你想留存的画面,留在日后怀念过往,感慨人生。个人如此,一个国家的历史更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记载与流传。

我们通常都是通过文字来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就以我国各朝代的传记、通史等等举例,作者多少都对当朝者有一些顾虑,不能也不敢详尽地记录一些事情;或者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对一些人物、事件不能完全客观地进行叙述,后世之人阅读、学习时兴许会“跑偏”,但是图画、照片几乎是不会“说假话”的,它们是当时社会风貌的一种记录,对当时大事件发生瞬间的一种永远的定格。

《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由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编著、该地图片社供图,可谓是一部超级著作,用一种特殊的展现方式——照片,展示了1850年至1979年全球的政治、经济、人文、教育、名人等等情况。

本书将1850年至1979年通过五个部分进行讲述,分别是第一黄金时代、梦游者的战争、失败的和平、血与火的洗礼、第二黄金时代,将这“最为波澜壮阔的年代”通过视觉感官传递给每一位读者,这比任何文字都来得更加地震撼。

本书的装帧十分地又特点,封面以黑白色为主调,中间一个镜头聚焦点,仿佛你正在通过这里观看整个世界,装帧也很有特色,仿佛在欣赏一本古书;每一张照片都有客观的注释,让读者了解画中人、画中物、画中事,如果想更进一步地了解具体事项,读者可以根据注释中的关键词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虽然是黑白照片,缺少了彩色的渲染,但是也独有韵味,仿佛坐在时光穿梭机中观看这一场场历史大电影;也许,在将来,还有更多这样的照片被找寻、被发现,不断地填充到这部历史老影片中。

历史从未听过脚步,照片就是它最好的证明,那一瞬即成永恒。

另外,发现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书中主体内容都是以我国的历史事件为始、终,是巧合吗~~~~

《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1850~1979)》读后感(二):黑白相片中的彩色世界

一张张的照片记录着流逝的时光,映衬着人类的成长,社会的变迁。《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 (1850~1979)》正是如此,当我看到黑白色的相片时,它也带来了斑斓的世界,讲述了最真实的历史变化。

本书是由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盖蒂图片社联合编著,两家都有着百年的历史。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通过2000多幅历史照片,展示了1850年-1979年之间的世界格局,战争、文化的改变。人类用智慧,创造了一项项新的发明,用勇敢一次次探究未知的世界。在内容上,书中涉及了多重领域,科学、文艺、体育、文学、战争等,以世界大变动为倾向,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世界一战之前,对新事物的探索。如,1880年8月,北欧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历经六百多年竣工。1894年,火车第一次穿越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二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无数的国家碰撞,以及之后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书中没有太多的战争场面,更突出对人物地刻画,战争中的领袖、战士、普通民众,一张张生动的脸庞,反映着对战争的无奈,像照片中与家人在一起的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被囚禁,脸上透露着迷茫。三是,战争之后的和平与重建,世界格局的改变。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着改革,重新回到和平,人类再次起帆探究更远的未知世界。美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台自动取款机在英国伦敦出现。

在写作上,书中以黑白照片作为主体,给人以视觉冲击,加上讲解,完全展示着当时的历史、社会的时代背景。与众多以图片为主的书籍如《符号中的历史》、《世界人文地图趣史》相比,《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在选择相片上更加突出改变历史原本的事件、事物,而不是单纯的标志,用普通人物不同的动作、形象传达出对社会、战争的态度。整体上,书中带有着强烈的时代感,通过时间的流逝,各个国家的改变给世界带来了转化。

虽然相片是黑白色,但它表现着彩色的世界,人类创造世界的喜怒哀乐。书中诉说着人类智慧的伟大,创造出无数的第一次,发明新事物。德国制造出了第一辆摩托车。美国在1869年,建造了第一条横贯大陆铁路,将中央太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连接在一起,图中描绘着工人们庆祝的景象。1881年西门子公司生产了第一辆有轨电车。。。不仅如此,人类有着勇敢地探险精神。英国理查德·伯顿探索印度和阿拉伯,相片中提供了他“化身”为穆斯林的场景,记录下他途中的见闻。1858年,法国自然学家亨利·穆奥成为第一个进入吴哥窟的西方人,将不可思议的建筑、东方的文化带给了西方。当然,书中更多呈现着战争,将各国的碰撞记载在其中。如荷尔斯泰因战争、日俄战争、匈牙利事件等,无论是士兵还是普通人都有着恐惧与悲伤。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幅图。一幅是《伤膝谷》,相片中只有一位穿着苏族服装的中年人,迷茫的眼神,面无表情。他背后的故事就是美军与北美印第安人的战争,美军为了报复,屠杀了144人手无缚鸡之力的印第安人。另一幅是亚美尼亚大屠杀,纳粹屠杀犹太人让世界震惊,而19世纪80年代后期亚美尼亚人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遭到了同样的屠杀,最极端的一次发生在一战,图中展示了布满遍地的尸体,惨痛。

《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1850~1979)》以时间为序,用视觉的角度,给我们呈现了真实的历史,喜怒哀乐的彩色世界。

《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1850~1979)》读后感(三):瞬间之于永恒

有许多人不明白读历史的图片和照片究竟有什么意义,在他们眼里,寥寥数字便可说的清楚明白,一篇文章便可道尽个中曲折,为何还要化简为繁,重新翻看这代表着短短一瞬的照片呢?他们自然不懂是瞬间组成了永远,永远会模糊了瞬间,而瞬间却叠加成更分明的永远。一朵朵浪花组成了涛涛巨浪,绵延长河波澜壮阔,却再也难以分辨浪花的身影,而每一朵波浪都各具特色,无数朵浪花就正是奔流的方向。因此,趋势面前,瞬间也一样重要,而要想了解历史的本来面目,瞬间可能会给出更好的答案。

这本《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1850~1979》是由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编著,由盖蒂图片社供图而成的。本书的中文版是由金城出版社整理出版的,厚厚的一本书,一共634页的大部头,数千幅珍贵黑白照片和图片,仿佛老式胶片电影,一帧一帧在我眼前略过了,这在人类历史上堪称史无前例巨变的一百三十年。

本书的时间宽度限定为1850年~1979年,视野则遍布了全世界人类文明所触及的最广阔范围。书中为我们精选了那些在在当时以及为我们后世带来巨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的照片和图片,这些时间涵盖并不局限于科学、政治、外交、文学、战争、艺术等所有范畴的人类活动,全方位的构成了一部这一百多年间的时光剪影集。

本书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共分为五个时间段:第一黄金时代(1850~1913)、梦游者的战争(1914~1918)、失败的和平(1919~1938)、血与火的洗礼(1939~1945)、第二黄金时代(1946~1979)。

这些年份和历史事件,我们热爱历史的人应该都不陌生,可本书的魅力正是在于,让你看到了历史的真相。历史,就是人类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人和事,但在这个虚无没有着落的指代里,我们并不知道那些历史真正的细节,那些通过书本上,投射到你脑中的一串串冷冰冰名字和年代,而本书所给出的却是有血有肉的过去。这些曾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他们的模样和衣装究竟如何,那些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关键人物,在照片和图片里又会显露出怎样的细节,这些历史之外的信息将会为你的记忆碎片,拼贴上更加多维和生动的片段。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开始,一张中国太平天国运动里太平军战士的合影便拉近了历史与我的距离。书中的照片和图片记载的是千千万万个历史的瞬间,可也正是这些瞬间最终构成了历史的滚滚洪流。我们当然也会零星的在其他地方看到其中的个别照片,但是正如本书序言所说,量变终会引发质变,无数的细节才会让你看到更加生动真实的历史本来面目。

《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1850~1979)》读后感(四):倘若历史如烟,那要黑白镜头作甚?

据统计,2016年,我国共出版新书262415种,这其中全国社科类图书实体书店渠道码洋比仅次于教辅教材,处于第二位,而历史相关的书籍作为社科类图书中的代表,更是广受读者欢迎,各种正说、戏说畅销地一塌糊涂,由此,问题也就来了:身为读者,一年能读完超过100本书已是奇迹,这其中就算分配给历史类书籍以相当重比例,又能有多少?或者进一步说,历史类书籍读多了,又有什么用处呢?

是啊,你我身在一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更多展望未来,为什么还要读历史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历史并不如烟,而我们也并不是像我们自以为的那样了解历史。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身边越来越多人开始相信——往事如烟,历史亦然。曾经在他们心中感天动地的历史,成了如今茶余饭后的故事素材库,以往让人热血沸腾的英雄,现而俨然一副横店影视城龙套模样,尤其1850——1979年间的近现代史,更是由于“太过熟悉”,变得有些“索然无味”了,于是乎,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不然!熟悉1850——1979年间的近现代史的朋友都知道这其中之于中国的意义,用李鸿章的话来说,这段日子属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恰是因为我们处于一个越是需要规划未来,就越是需要回顾过去的时代,这“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才越是值得我们琢磨甚至研究。

1850——1979,我们读这段历史,不是为了知道知道几个八卦,明了历史上到底慈禧是不是因为死期将至而害死了光绪皇帝,又或者清晰的数出来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那段日子到底哭爹喊娘了多少回。我们读这段历史,是应从它贯通中西的记述中找到对比,找到暗涌,找到历史深处的发展逻辑,不满足于“落后就要挨打”这样简单的结论,而是主动去探索更多。

近2000幅珍贵历史照片搭配专业严谨的词条解释,同时精心挑选出共300件引人瞩目的探索发现,以及细节翔实而妙趣横生的事件……还有比“百科权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著名图片机构盖蒂图片社联合出品的《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更适合用来探索1850——1979的吗?

它没有过份多的文字,所以也就没有多余的主观结论;它只留下属于年代的珍贵片段,所以我们在探索时候也就自然多了几分自己补充寻找的趣味;它让我们看见太平天国与维多利亚时期伦敦的对比,它让我们得以将亚罗号事件与印度兵变串联,它让我们意识到“从1850年至今,世界人口从12.62亿增长到74亿,GDP从8千亿美元增长到近80万亿美元,城市化率从6.5%增长到50%以上。但,这一切并非平滑、渐进而成,其中充满了争吵、仇恨、苦难与杀戮,每次灾难都以更好的未来为借口,可未来总在我们的设计与想象之外。

从没有哪个时代,能像这一百多年,人类经历了如此多的鲜血与悲伤,也从没有哪个时代,能像这一百多年,证明了人性的盲目与愚蠢。毫无疑问,这是人类与现代性相互调试、相互适应的一百多年,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而由此换来的教训,值得一代代传承下去”。

倘若历史如烟,那要黑白镜头记录这一切作甚?既然历史并不如烟,何不温故知新,而后再向前?我们阅读,我们思考,我们发现:

1850——1979,并不是什么侵略者与被侵略者之间的压迫与反抗,而是各种不同利益共同体之间相互博弈;

1850——1979,并不是一道问答题,而是一道算数题,只有当参与它群体之间达成一个均衡点,历史的结构也才会稳定下来;

1850——1979,不止于1850——1979,如同丘吉尔所说:“你能看到多远的历史,你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丁酉年癸丑月读《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是以为记。

《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1850~1979)》读后感(五):《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黑白的意义在于用轮廓存在托举思想多彩

《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黑白的意义在于用轮廓存在托举思想多彩

一般意义上认为,世界有三大英语百科全书,分别是:美国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科利尔百科全书。

奇怪的是,这三家百科全书的出版方,都在美国。如果我们望文生义,会想当然地认为不列颠百科全书应该是英国出版的吧,但事实会让人涌上几分尴尬,这本冠着不列颠名义的百科全书,最早的出版方,不错,是在苏格兰,但1941年,版权归美国芝加哥大学所有。

可以说,强权带来了话语权,而话语权又促进了霸权。美国为什么能够掌握了世界上的根本的话语权,不能不说它连只字片语的发言机会都不放过。

当然不能说美国出版物的话语权是一味从自己的立场与角度出发,成为自己思辨的护身符,这可能不足以代表美国思想文化的主题与中心,必须看到,美国对世界观看的话语权,有它自己的独立性与合理性。这才是美国的学术思想,能够被我们愿意去接触并且“拿来主义”式地接受的原因吧。

由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编撰的《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在这个大体系上,有着它鲜明的个性风格,同时也有让人能够认同的编撰理念、历史通识及叙述个性。

这本书时间跨度是从1850年——1979年,全书的主体是照片,而且一律是黑白照片。其实人类的彩色照片,早已问世,在书中涉及的漫长的时间段里,有相当多的照片,都是彩色的,但这本书为什么一律弃之不用,完全用黑白影像呢?

我想这与本书的主题有关。其实,作为一本当前相当流行的“读图类”书籍,《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看起来,是一本照片合集,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整本书中,更为关键的内容,是提拎起这些图片的历史理念、历史识见。乍看之下,图片占据了全书的绝大部分篇幅,但这些图片,都是服务于书中提纲挈领方式存在的文字内容与思想主旨的,把镜头处理成黑白,我想,它的目的,是告诉我们有一个历史的轮廓在那里,但又不至于被彩色渗透,让图片喧宾夺主,这样,我们便会始终会注意到历史深处那些不应该被真实的图像冲淡的深刻的骨骼与脉络,这才是真正的支撑起历史的关键与要害。一句话,图像只是历史的辅佐,真正的历史,在于它看不见的部分,就是人类的思想认识部分。

所以《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与之前流行的纯粹是展览历史图片的“红镜头”、“黑镜头”等等不同,它没有把影像放在历史的前台,而是始终在历史的主题之下,摆放着那些证明着历史存在的图片。在这本书中,图像找到了自己应该站立的位置,相形之下,始终高屋建瓴的对历史的烛照与洞察,成了本书的最引人入胜、最叹为观止的部分。

我想,这本书对历史体例与识见上的独到之处有如下三处:

一是大块切割历史,兜售西方立场。

史志的难点,是时间的切割,看起来历史的断代与切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往往在这里,体现出一种对历史的洞见。

比如西方历史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就是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克君士坦丁堡,这个时点,开启了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但在中国历史中,这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历史学家,也努力向西方史学靠拢,殚精竭虑地试图将中国历史,融入到西方的历史体系,比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十分古怪地将1587年,也就是万历十五年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虽然作者振振有词,似乎很有道理,但如果我们将这一个节点,放在世界历史的长轴上进行比对的话,我们就会发现,黄仁宇是努力把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合榫上世界近代史开启于1500年左右的这一个重大节点。

由此看出,对历史节点的发现与断定,是历史史识的一个关键部位。

在《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一书中,通篇的文字非常有限,但却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在背后支撑着。看看书中对它所表现的历史时段是如何分割的:

1850——1913年,第一黄金时代。

1914——1918年,梦游的战争。

1919——1938年,失败的和平。

1939——1945年,血与火的洗礼。

1946——1979年,第二黄金时代。

可以看出,这种对历史的分割方式,带着鲜明的西方立场,很显然,第一黄金时代,恰恰是中国陷入万劫不复境地的悲惨时段,但在西方的眼光里,却是西方列强长驱直入、横行霸道的黄金时代。

但撇开我们意气用事的立场与视角,我们不得不称道《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里对历史的定性与解说,当它铆定西方的发展路径的时候,能够作出这样的分割方式,不能不说有其合理性与客观性。在这样的大框架下,设置相关的图片,便使得历史的芜杂的皮毛,都有了很好的附着之处,让这本书,有了脉络清晰的内在肌理,这应该是这本书在立论上能够立得住、并给人有所启发的重要原因吧。

二是客观叙述历史,凸显中性立场。

这本书在有限的历史叙述中,采用了一种“春秋”笔法,就是如实地叙述历史进程,妙不可言的是,几乎看不到作者的立场与态度,好像是在如实叙述事件,但是,在叙述笔法中,又巧妙地含蕴着自己的主观意图,不能不佩服本书作者竟然在客观事实与主观阐述方面能够拿捏得如此恰到好处。

比如开头第一篇就是关于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我们中国人对这一事件,如今在叙述中,都隐忍不住地加进个人观点,至少对太平天国嗤之以鼻是少不了的,但作者在叙述这一历史事件的文字中,却看不到任何臧否的成分在内,完全是撇开立场,作出中性的事件回放。

又比如在我们中国人都关心的“朝鲜战争”的史实中,作者吝啬着自己的文字,看不出自己的好恶爱憎,把一场浩大的战场,写成了精瘦的游戏对垒:“起初,朝鲜军队把韩国军队和联合国军驱赶到朝鲜半岛南端,但麦克阿瑟将军指挥联合国军在朝鲜战线背后300公里的仁川登陆,扭转了战局。联合国军推进到朝鲜和中国的边界附近,中国人加入战争,又把联合国军赶回朝鲜半岛南部,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P469)

这一段文字中,仅是一个个事件的堆砌,但仔细回味一下,还是能发现其中的逻辑关系。比如仁川登陆之后,联合国军把战线推进到中国边界,然后导致了中国的参战。这种内在的因果关系,作者在这种干炼的文字中,作了如实的反映,可以看出,作者在写作时也是煞费苦心的。

当然这种巧妙的中性文字里,不排除作者也加进了自己的主观意念。我们再看看“匈牙利事件”的表述中,作者就毫不客气地且似乎较为罕见地对前苏联倾泻着不屑:“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承认其前任斯大林罪行的决定就像打开了一道水闸,原来被压抑的对匈牙利劳动人民党领导人的批评和怨恨如洪水般倾泻出来。”(P499)

这段话巧妙的是,斯大林的罪行,是通过赫鲁晓夫的“承认”而得到确认的,这种表述方式,也是看起来是中性的客观的,但实际上传播了著作者认同的价值信息。这也是西方在历史著作中的一种叙事的巧妙与智慧之处吧。

三是抓住历史节点,合成社会变迁。

《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是按时间进程组织历史事件的,从书中对历史关节点的选择来看,政治事件,自然是作者的首选,就像中国历史中,要把“帝王纪”作为第一部分一样,因为这些由历史人物主宰的事件进程,勾勒出历史的最主要的脉络,框定了一个坚实的历史架构。

同时,在这一个框架之下,作者还将文化、经济、体育、建筑等等,作为人类历史的标志性部分予以足够的篇幅展现。而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往往与“第一个”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里,我们可以看到相当数量的“第一次”在素材选取上的重要性。比如,1851年第一次证明了地球自传(P11)、1852年第一艘获得成功的动力飞艇(P15)一直到1979年,撒切尔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第一”是这本书里出现最多的一个关键词。从这个意义上讲,《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也可以称着“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汇编,这也保证了这本书具有廓清历史、指点江山的价值属性。

《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当然也有不足,就是它的体例决定了对历史只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因为涉及的事件太多,每一个都要照顾与涉及到,特别是重大事件,一张图片予以反映,明显不能看清历史全貌。而且因为它是编年史体例,所以同一个事件的图片,不能不分布到各个时间段里,造成难以形成整体的印象,这也是中国史书中编年体史书都有的不足。

但这一切,都不影响《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足以具有放置在案头经常查一查、看一看的价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