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地狱之行》的读后感大全

《地狱之行》的读后感大全

《地狱之行》是一本由[英]伊恩·克肖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狱之行》读后感(一):地狱之行

2019年 第29本 应该是本年度读过的年度好书前三 对一战,二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了解了欧洲这种复杂多变的局势。作者引经据典,很多话读起来都是感慨颇深 读历史,能够让你使用自己的视角看待事物,比如德国纳粹,真的是一无是处吗?读历史,有助于培养自己正确的三观,当然了,这可能和现在的政策格格不入的 希望也有类似笔力的作者,能够从公正的角度(当然这很难)描述二战时期的亚洲国家,毕竟我们对于自己国家被侵略的细节知道的不多,对于其他亚洲国家就知道的更少 最后,看历史有助于了解现在的国际局势,对很多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现在的情况也是危机四伏。当全世界经济都不景气的时候,当很多国家民族主义,爱国主义鼎盛到已经开始偏离的时候(不买XX不是中国人)我觉得都无比危险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

《地狱之行》读后感(二):内容充实的史学作品

这套书的选题和写作还是比较赞的,入了已经出版的四卷,从装帧到翻译都很满意。

这一卷主要讲述了从一战爆发到冷战渐入的史事,详略得当,读起来很流畅。

不过,这一卷(第8卷 地狱之行)无论是原文还是译文,都比现在出的另外三册的篇幅要少不少。英文版有624页( Penguin Books, 2016),中文版有608页,其他几本都是中文版的页数多于英文版的页数(例如《竞逐权力》英文版848页,中文版960页;《追逐荣耀》英文版752页,中文版888页;《基督教欧洲的巨变》英文版752页,中文版848页)。

为此,我把这一卷的中文版与英文版的前三章(截至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简单对比了一下,尤其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弹和喀琅施塔得事件的表述,译文都完整保留了,感觉基本没有删节。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地狱之行》读后感(三):两大主义之争尚未见分晓

企鹅欧洲史的第八卷,主要是把1914-1949的三十多年当做欧洲史上的第二次三十年战争,介绍一战二战,以及两战之间岁月是如何过渡的。史实部分的平铺直叙是比较流畅而张弛有度的,但一谈到cccp以及与左派有关的任何人和事(譬如霍布斯鲍姆),作者一副右派嘴脸便跃然纸上,就开始停留在自己的意识形态窠臼里无法自拔,且自得其乐,让人想到毛的话,舆论是个战场,你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会去占领。以个人十几年读书经历来看,右派昂撒人无时不刻不在抹黑socialism,一副精英味儿浓厚的右派视角在字里行间十分显眼,不忍直视。同样是写这一时期的历史,我还是觉得霍布斯鲍姆的史观更加中立,以及代表了人民大众的视角,霍氏之文,才真正是在为民众发声,把资本主义当成一种现代性而非理所当然的事物去研究,我还是那个观点,自1917年始发生的世界史,无论两方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程度的跌宕起伏,以及无论谁方宣布自己已经掌握了现代性大门的钥匙,两大主义之争仍将是长期的,到目前看来,仍是胜负未分,只是存在一个暂时上风下风的问题,决战的日子尚未到达。

《地狱之行》读后感(四):沟通、对话和妥协

社会各阶层重视沟通、对话和妥协是西方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阅读的主线。

诉诸沟通和对话,而非暴力和战争,确实是欧洲文明保持活力和持续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与国之间如此,国家内部政党之间、各民族裔之间、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之间都是如此。

思想文化的活跃是文明走向繁荣未来的前提。

一个声音、一套思想、高压专制或许可以逞行一时,但终将被民众、被历史所抛弃。

一战的对话机制让位于焦虑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利益,为国内激化的阶级矛盾找到了宣泄口。一战虽然以协约国最终获胜,但代表着对话的《凡尔赛合约》并没有解决战争的根源问题:即极端民族主义、种族纠纷、阶级矛盾等。反而带来了更混乱、恶劣的民族斗争生态,产生了更为复杂、混乱的领土问题,政治形态问题,甚至因为苏俄的崛起,意识形态之争也开始甚嚣尘上。“这不叫和平。这叫停战20年”。

二战也是如此。“通往地狱之路由良好的意愿铺就。”

在二战打响之前,西方民主大国完全有机会,通过有效对话遏制住希特勒的疯狂野心。但是他们错误地百般迁就和妥协,就像为扩张的野心施加了化肥;

同时他们对于希特勒的一步步试探:进军莱茵兰、西班牙内战、奥地利合并、慕尼黑协定...只是软弱地被动回应和让步,迫使整个欧洲都在观望中陷入了日夜焦虑的军备之中,大家都惧怕战争,但绝望地发现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

二战结束后的东西欧洲分裂、对抗。固然形成了意识形态上的天然壁垒,但同时也再次开启了国与国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西欧之间。把欧洲分为两半的“铁幕”反而成为欧洲(主要为西欧)稳定和复兴的基础。尽管它让东欧人民付出了几十年的沉重代价,但因为苏联的坚持控制,加速了美国援助欧洲与之抗衡的决心。

同时意识形态的相对统一,为西欧扫除了政治上的隔阂和偏见,尤其是德法的“和解”为欧洲走向军事、经济共同体打下了基础。在美国的保护下,西欧得以寻找到以对话实现团结的方式,开始摒弃不久前还造成了巨大威胁的民族主义,欧洲复兴的大幕至此拉开。

《地狱之行》读后感(五):地狱之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一直保持乐观精神的原因

借朋友的光,抢先阅读了企鹅欧洲史《地狱之行》的这一卷,对1914-1949年两次世纪大战发生的背景和主要影响有个更清晰的概念。读完给我带来了更多的疑问,也带来了一些想法,汇总如下:

第一,为什么当时欧洲对“共产主义”有那么强烈的反感,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共产主义”的梦想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尤其是对穷人,在当时西方那么剧烈的社会矛盾条件下。这是当时的实际社会情况,还是伊恩·克肖的个人主观偏见。尤其是作为沐浴在“自由经济”认同感的西方白人的作者,还可以从苏联倒台后的“后视镜”来看历史时,对“共产主义”产生的偏见?如果不是偏见,那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的?是因为共产主义者没有信仰,或者说替代了欧洲传统文化对“基督教”的信仰造成的吗?还是因为苏联or沙俄一直处于欧洲主流社会之外的背景下,处于文化自信的原因?书中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苏联在二战过程中及战后对东欧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巨大破坏,对当地人民的巨大迫害,甚至大规模屠杀的观点,这让我对作者是否持有中立观点有所怀疑。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在20世纪初在全欧洲范围内,不仅仅是德国,会突然产生对“犹太民族”的大规模迫害?除德国国外,尤其是东欧和苏联对他们也有着非常大,甚至更严重的偏见。仅仅是对犹太人经济地位的嫉妒,或者是宗教方面的原因,严重缺乏说服力。

第三点是对接连产生两次世界大战原因的个人猜测。两次世界大战正处于欧洲技术大进步的时代,各种新技术,包括新武器引入,极大的改变欧洲各国的社会形态。另外一方面,除英法外,欧洲大部分区域,大部分现代意义上的欧洲国家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尤其是两次大战的核心参与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分裂,沙俄or苏联等等,他们在这种技术变革引起的社会大变动中,严重冲击了社会稳定性,无法适应变化,从而给极端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带来了极好的土壤,可以参照中国的秦朝、隋朝等国家。并且不知道在这个变化里,有没有新教在欧洲大范围产生对原来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冲击因素的叠加。

第四个想法,欧洲以德国为界,大致分成东西两部分,中、西欧部分经过几百年发展,都经受过近代海洋贸易带来的好处,各国经济、社会包括政治发展相对比较先进,工业基础比较发达,社会民主和政治理念都比较成熟、稳定。相反,德国以东的中、东欧各国,没有从近代海洋贸易中得到太多的好处,它们不像欧洲西部国家已经经过几百年的融合,国家意识比较强烈,并且国民也在国家意识建立的同时形成了以国家为单位的主要民族。大部分国家还是以农业经济为主,还有一些,如奥匈帝国,是传统的封建国家,国民对本国国家意识比较淡,民族交杂,少数族裔非常多且分散,语言文化等并没有产生很好的融合,在出现问题时比较容易产生大的冲突。这是在欧洲东部产生如此大的矛盾和伤亡的主要原因,对比二战中德国西部国家,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了。

第五个注意到的是,二战中大部分人口伤亡,包括军队和平民,主要是在战争结束前的11个月左右产生的。二战没有发生像一战“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等这种短时间、大规模的人员伤亡。主要是技术手段的变化,一战时,各国对“机关枪”(霍奇克斯重机枪和马克沁重机枪)这一武器造成的伤害严重估计不足,军队还采用传统火枪时代集群冲锋的战争手段,让重机枪这一武器产生了超级恐怖的效果,索姆河战役首日英军就因此伤亡6万人。一战中还出现了“坦克”和“飞机”,造成战争的“前线”这一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战争的前方和后方的界限变得模糊,大大不同于以前的战争,并且这一变化在二战中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二战后更是由于导弹、卫星的引入,逐步进入立体战争阶段。

第六个,英法等国经受一战的巨大人员和经济伤害,再加上美国29年产生的“大萧条”对欧洲经济的冲击,两国完全没有对战争做好任何准备,且两国在二战前的历届政府想尽一切办法尽量避免可能的战争,这是他们在一战后对德显得软弱无比的重要原因。

第七个,二战后美苏两国引起的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峙,是欧洲在二战后各国,尤其是各个战后才新独立国家迅速整合战争创伤,重建经济和政治秩序重建的重要原因。

第八个,美国“马歇尔计划”和北约成立,及美国在战后欧洲驻军,主要起到的作用是象征性的。欧洲本身经济在战后的自然反弹为主要力量,欧洲14个师中美国驻军仅有2个,而苏联还保持着250万人的规模,军力对比为12:1,是美国参与主导欧洲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的表态发挥了根本性作用。否则,单靠英法两国来重建欧洲,在斯大林的苏联威胁下,就十分危险了。

第九个,国家之间没有友谊,只有利益,所有矛盾在利益的诱惑下,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比如一战“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和君主制沙俄的联合,防御同是君主制的德意志帝国;而这种联合,在一战中,由于俄国国内革命,新产生的共产主义俄国割让了巨大,领土和经济利益,给君主制的德意志帝国;二战中,盟军由资本主义的英法美和共产主义的苏联之间的联合,超出了意识形态的矛盾。西方社会达成更普及,更通用,更有同情心的普世价值观,也是在产生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冲击下,二战后才逐渐产生的,二战的经验和“核战争”的恐怖后果建立了全球范围内长时间的和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