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理想国》读后感精选

《理想国》读后感精选

《理想国》是一本由柏拉图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5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想国》读后感(一):伟大的译本

顾先生的笔力是孤独求败一样的存在,高远精微,看着看着就感觉到感动、幸福!这样的译本百年难得,前一百年没有,后一百年也一定不会有。如果柏拉图重生,苏格拉底转世,也一定会对顾寿观先生译的《理想国》惊赞不已!说实话,这本书已经有可能超越了《理想国》原书。也就是说译书已经包含了比原书更广大高深的内容。这样的书最好不要是看,而是应该抄,建议大家都抄写一遍。唯一不足的是,被姓吴的校注者乱改不少,真是出版界一大败笔!

一大遗憾是有关顾寿观先生的资料不足,也好像查不到传记。希望了解情况的人给顾先生写本传记。他是他们那一辈人的代表,用毕生的学识功力,在改革开放后留下这颗明珠,遗惠后人,而自己却不显山露水,深藏功与名!

《理想国》读后感(二):柏拉图读书会小记

2022.3.2星期三 这是我们的第一次读书会,拿着买好的厚厚的书,我们十个人开始了第一卷的阅读。 2022.3.9星期三 还在第一卷,从22页开始读,特拉需马科主张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3.23 “下次从100页接着读” 2022.3.30星期三 从第100页XXI开始的,讲如何培养守卫者。好像早退了,hhm告诉我说下次从135开始。 4.6 请假了,hhm告诉我下次从153开始读 2022.4.20星期三 第三卷,从153页XX开始的,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最好的护卫者 2022.5.7星期六 第四卷,从176页开始.我似乎又没去。“第五卷,209页,449d” 2022.5.11星期三 第五卷,从209页开始.我似乎又早退了?“222,457c” 2022.5.18星期三(第十二周)读共妻了。 和hhm说睡着了有几段没听上,他问我哪几段,我说说了别打我,他说你别说了,“这样对你我都好”

《理想国》读后感(三):SWAG吴梦梦到粉丝家实战,艾秋麻豆剧果冻传媒精品

SWAG吴梦梦到粉丝家实战,艾秋麻豆剧果冻传媒精品生命中,总有一些人,在你的世

>>>点击此处进入【記得收藏】>>>>>

(请Δ点↑↑↑上-方-进-入)

界停留过,最后成为过客。总有一些情,在你的心中温暖过,最后慢慢冷却。

从最初的无话不说到后来的无话可说,从开始的日思夜想到后来的渐渐遗忘,你还是你,他还是他,只是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SWAG吴梦梦到粉丝家实战,艾秋麻豆剧果冻传媒精品随着生活的忙碌,联系少了,因为层次的不同,距离远了。从前情同手足,现在各自陌路,从前天天联系,现在各奔东西。

那些一起哭过笑过的日子里,帮助是真的,感情是真的,思念是真的,默契也是真的。能把酒言欢,能彻夜畅谈,只是后来,因为工作天各一方,因为家庭奔波劳碌,慢慢的联系少了,渐渐的也就忘了。

SWAG吴梦梦到粉丝家实战,艾秋麻豆剧果冻传媒精品不联系,也许没有忘记;不见面,也许依然想念。怕就怕,没有了当初的真诚,只剩下客气的寒暄,没有了昨日的熟悉,都带着虚伪的面具。

那些陪过我们的人,我们不会忘,那些帮过我们的人,我们依然想,一起走过的日子,还怀念,一起经历的事情,常回忆,只是社会太现实,现实太无奈,继续联系,还是最好的关系,久不联系,再也没有了交集。

SWAG吴梦梦到粉丝家实战,艾秋麻豆剧果冻传媒精品世上最远的距离,是一个转身,不再相见。世上最痛的事情,是彼此忘记,没了联系。有些人,再也回不到从前了,有些情,再也找不回温暖了,从此以后,近在咫尺,心却有距离,再见面时,陌生又熟悉。

《理想国》读后感(四):第二卷 笔记

1. 信服

格劳康的提问使得第一卷中存在的“信服”问题得到了延续,指出了“看起来像是”与“真正地”信服的区别(357a)-表象与本质

苏格拉底的回应,暗示了对于城邦现实境况的无奈——即使他愿意,但却“由不得他”(357b)

文中反复出现同一个词—ἀγαθόν,所以下述先总结一下在文中这个词大约被翻译为哪些含义,再对其具体定义进行分析。

1)善(357b,335d)

2)好事(358e,347d)

3)好的(349e,335)

4)好处(ἀγαθòν—单词词尾的扬音[acute]紧跟另一个词的时候会变成抑音[grave],343b, 330d)

ἀγαθόν:

1) 形容人的:I. 与κακοί(ill-born,mean,ignoble)相反,指向good,gentle,noble

II. good,brave,因为这些品质是领导者所具备的

III. good,具有道德意涵

2)形容物:I. good,serviceable(可用的,实用的)

II. the good, summum bonum(至善)

由此可见,虽然用词一样,但实际上该词具有着双重含义,这使得在330d,苏格拉底第一次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来询问“拥有财富”带给人的ἀγαθόν是什么,很可能指向至善,而凯帕洛的回答指向了它的实用性。这一点,从苏格拉底对其回应“fine”足以见得。因为从Bloom的注释可以发现,在古希腊语中,形容一件事为“fine”时,实际上并不意味着认为其“good or true”。

在357b中,格劳康区分了人们选择拥有善的两个动机:

1)贪图它的一系列后果——好处

2)由于善的本身而喜爱它

格劳康强调了“无害的”快乐,并且除了它本身以外,不会留下任何其它的效果,或者说后果。

“好的人”具有一种离群的倾向?而这样的倾向本身,却是不算是“不好的”。或者说这样的倾向本身,在苏格拉底看来是内在地存在于每个“最优秀的“人身上。

根据人追求的方面不同,而具有的三种善(357b-357d):

1)(最好的一种)因为事物自身,也因为从它而来的事物——智力,视力,健康,正义

2)不因为事物自身(劳苦繁重的事情),而是因为它们产生的后果对于人们有利——体育锻炼

3)仅仅因为事物自身——欢悦

苏格拉底还是强调了“幸福生活”与正义之间的关系(358a)

格劳康紧接着开始阐述“大多数人”认为的何为正义与不正义(359a):

1)做不正义的事情是好事(善的,有好处的),而被人加以不正义天生是坏事。

坏事的坏处超过了好事的好处—》无法使获得的好处超过坏处的人,也就是无能的人,选择订立契约——社会契约——同时好处与坏处——立法。而法律所规定的,就被称之为合法的和正义的。

在格劳康的叙述中,他所描述的与启蒙时期的社会契约却是有着不同的语调。签订契约之人被认为是“懦弱无能的”,这可能与当时古希腊中对“勇敢”这一品质的强调相关。就如雅典人在规劝斯巴达人时所言“父辈抵抗波斯人,凭坚毅而不单凭运气,凭勇敢而不单凭能力”

并且,这样的正义的起源,可以发现是在一个民主政体的语境下的叙事。而这样的叙事,似乎是从有能力的不正义的人的视角来看的——多数的弱者的正义,而在现代的社会契约语境下——公意即正义,强调了孤立个体的无力从而导致了契约,寻求实现自我保存。这也就差异与格劳康所叙述的了,强调了在契约之前,人与人之间先天的就存在差异,而多数人是弱势的,少数人并未同意——不存在公意,仅存在强力vs无力,少数vs多数。

《理想国》读后感(五):正义即理想

内容提要:

《理想国》是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其中包含着西方古典史上极其精华的政治智慧,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口吻,与波策玛尔科、格劳康等人滔滔不绝地谈论着政治、伦理、哲学和教育等相关话题的故事。展现出一群哲学家改造社会的决心和对改革深刻彻底的讨论。然而,个体与群体、理智与情感等互相矛盾着的各端,如何才能够以城邦利益最大化且以最平和的方式得到平衡,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理想国》在深刻展现当时古希腊的政治和人心弊端的同时,也牵动当代人对伦理和政治的反思。 心得评论:

《理想国》全书分为试卷,以对正义的定义问题为序幕,再逐渐展开了关于正义的来源、城邦发展、社会分工、理性情感的问题的讨论。虽然柏拉图的政治理念在最后并没有付诸实际,但他的哲学思想却早已深入西方社会的政治根本中,无形中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演变轨迹。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柏拉图等人在对一切问题的讨论中,都始终怀着对真理和伙伴崇高的敬意,对任何一个看似已经得到社会定义的概念都做到极尽全力地挖掘和探索,他们不轻易对自己和对方妥协,这在我看来是爱智人士的一项十分珍贵的品质。

在关于正义的讨论中,柏拉图极力避免就正义的附加值,如正义带来的权势地位和民心拥护来评价正义,否则,将极容易将正义引向“为了报酬不得不去追求的一种善,而正义本身成为一件值得逃避的恶事“。他们发现,在个人尺度上,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附加值”的影响,于是他们把尺度扩大到城邦,最终得出正义即为“单个人只负责自己天性最适宜的事务,也不许在灵魂中产生任何越俎代庖的想法”。城邦各部各司其职,达到克制、和谐一致。这即为理想国的最初架构。

城邦的框架之内,若需要发展,动力必不可少。而这动力即为城邦的领导者,而对领导者的高标准,也注定了后文其阐明贵族制是最理想的政体,以贵族为质,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城邦核心的培养成本。作为领导者,其必须的品质是什么呢?在这一点地评判上,柏拉图依旧贯彻着“去附加值”的原则,认为记忆力强、善于学习、慷慨大度、优雅温良、并且对于真理、正义、勇敢和克制和亲切感的人是不二选择。 而在这些美德的推导过程中,始终渗透着柏拉图对其师苏格拉底思想的推崇和发展。他把热爱智慧,即明哲,等同于热爱知识,并认为这是作为城邦护卫者应该具有的天性。这与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思想一脉相承。在这基础上,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善乃知识和真理的起因”这一观点。同时,他也对美德发展的后天教育方式提出了多方面要求。他认为教育应分为艺术和体育教育,社会应使诗歌和音乐来陶冶人的灵魂,培养高尚的品格即智慧、和谐与节制,同时还应通过体育锻炼体魄,使激情服从于理智。

在这之中,理智,根本上是理性,决定了一个人的上限。柏拉图认为,灵魂分为理性、思想、信仰、臆想四种态势。它们应当按照从高到低的优先次序排列。理性,是不受思维和情感控制的绝对存粹的品质,它最接近一个事物的本源,是将一个形式直接归于另一个形式的工具。当理性能在一个人的灵魂中占绝对上风,那他就更容易不受其他三者的影响,做出最具智慧的抉择。 而如何在教育中培养一个人的理性呢?柏拉图认为学习几何学和计算学是最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有了良善的领导者,如何让其他人服从呢?对此,柏拉图提出了“洞穴隐喻”对此进行了说明。他“用地穴囚室比喻可见世界,用火光比喻太阳的能力”,用“地穴被火光照亮的过程比喻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同样需要依靠知识与教育。

对于灵魂,柏拉图等人通过爱尔的视角,描绘了经历前世种种后生灵们在转生时的终生态。如果有来生,那将是正义终将回报以正义的最有力的证据。他们怀着这样的信仰,一直朝着彼岸坚定地走着。 结语:

在古希腊时代,有一群如柏拉图一般的人能为哲学正名,并自我赋予大改城邦体制的责任,是一种敢于以个体感化群体的无私且勇敢的杰出领袖,这正是当今社会各个国家走向复兴和民族团结必不可少的要素。但同时我们不难注意到,其中人性仍然被掩藏在政治的幕纱之下,未得到完全的觉醒。或者说,柏拉图理智的揭示了人类客观上的不平等,因而不符人性中对平等的追求。优秀的天资是成为领导者的基础;交配是为了种族进步,而非灵魂契合的相互应答;血缘不再是亲人之间情感的维系,却成为城邦和平的拦路石。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难以避免的此消彼长的让位关系。愚人成为智人的士兵,个人成为了社会的砖块。短期内,这种运行方式可能行之有效,但反抗的因子,总有一天会星火燎原;麻木而精神消亡的个体,终有一天会倒在“领导者”编制的运作方式之下。彼时的瓦解,将更伤筋动骨且动摇人类根基,从这个方面,我们不得不庆幸理想国仍只是理想。这个构想忽略了太多人性中的反抗和求取因素。汲取《理想国》中的哲学智慧,在理性的根本前提下,以人性和社会为共同搭建因素,能让我们更进一步地朝着可持续的道路发展。

参考书目: [古希腊]柏拉图著,顾寿观译:《理想国》,岳麓书社2018年9月第一版 闲散的学习者:《柏拉图与<理想国>》,载微信公众号2021年5月29日 林倩茵:《柏拉图与理想国》,载《上财青年》2016年3月10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