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钱锺书读后感摘抄

钱锺书读后感摘抄

《钱锺书》是一本由汤晏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钱锺书》精选点评:

●我们希望你来,希望你留,希望你再来。这本书并不是看的纸质版,而是听的音频。我认为钱老是幸运的,这幸运并非偶然。

●汤著应是目前钱传当中最好的一部。

●1994考据型传记,再回想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就有些索然无味。钱钟书出国访问那章较其他写的好些,更好是里面引用的别人的回忆。想来任何人在场,都要忍不住拍手叫绝。作者说其五十岁时,大好时光都浪费了,不能更赞同。要是钱钟书写中国文学史,大概要比下99%的文学史,实在可惜。

●先生是我的神

●【赠书】7分,所述多在杨绛作品中所见,补充了一些后的内容,并对每个时期钱钟书的作品进行了一些简略的解析,倒是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再细读钱的作品。为他人作传其实是在写作者自己,因而有时觉得作者有些俗气,虽然是人之常情,有时文笔又显得粗疏,因而有些败兴。

●再伟大的偶像也是人。 可是钱钟书简直不是人。感觉像神,或者超人,一定是有什么特异功能吧。 再厉害的书也不过是书, 《管锥编》不是书。小趣味,小诙谐,小聪明,小达观, 小的极其可爱。着眼点小,见识亦不必大。《管锥编》就是中华文化废墟中精灵的集体复活,累迭化升。 钱神看似波澜不惊的文笔配上碎片化的黠思,遂闪熠出轻便而瑰魅的光芒。 千年唯此一人,不能再多了。 千年前还有一坡仙,算可与颉颃。

●很早就在一些钱学书中看到对此书的征引,一直未见真容。优点在于一些细节考证极细,使得如我辈有追星探私之癖者大为满足,比如钱先生的身高之类,毕竟作者以考史的态度孜孜不倦地向杨绛发信求索,获取第一手(?)史料。另外,作为旅美学者也廓清了一些钱鍾书访美时期的轶闻。缺点是成书太早,后有《我们仨》《听杨绛谈往事》之类更加详细以至琐碎的回忆或传记,这本提供的“新”闻不多。文笔清通,注释耶有趣好读。

●史料比较翔实,能够还原钱钟书充满智慧而又低调的一生。对这三百年一遇的大才子的评价也比较公允。只是作者本身的文笔以及自己的思考还是浅薄了些,想来他念书时应该是位苦读型学生。

●不就是之前上海人民版《一代才子錢鍾書》的再版嗎?(台灣原版名為《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十幾年前剛出版的時候我就看了,為什麼不提這一點,就知道刷分。 幫理不幫親,三星平衡一下

●很翔实的一本书,记述内容比较全面,也有充分的证据,不错

《钱锺书》读后感(一):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之前看过几本钱锺书先生的传记,都不十分满意,听说汤晏这本是最好的,于是读了一下。作者是江苏人,幼时随父母去台湾,后去美国留学,留在美国。钱锺书先生访问美国的时候,汤晏参加了座谈会,后来还和钱锺书、杨绛两位先生都通过信。这本书考证比较详实,对和钱锺书相关的人都有一些注释,还不时穿插相关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整体上还行。 但我感觉毛病也不少,一是有的地方过于简略,比如钱锺书参与翻译过毛选、毛主席诗词,持续了几年,但书中只字未提;二是存在为了抬高钱锺书而贬低其他人的倾向,比如说到钱锺书、杨绛伉俪情深,就反面举例说陈独秀、鲁迅他们留学回来后见异思迁(其实情况不同,鲁迅他们是包办婚姻、钱锺书和杨绛是自由恋爱),说到钱锺书在美国侃侃而谈,就反面举例说同行的费孝通照本宣科、英语不流利;三是有些观点不敢苟同,比如作者说钱锺书之所以没能成为托尔斯泰那样的文豪,是被动荡的时代耽误了,那我就要问了:托尔斯泰难道是生在太平盛世吗? 另外,作者推断钱锺书考清华数学0分,也有些搞笑,作者的逻辑是:前提1:同时期别的人考清华数学10分左右,正常上清华,没有破格;前提2:钱锺书考清华是破格录取。结论:钱锺书数学不是15分,是0分!

《钱锺书》读后感(二):才子写的才子传

这是纽约大学历史学博士、与钱杨交往二十年汤晏为钱钟书先生写的全传。

书中有一段汤晏对钱钟书为温源宁《不够知己》写的书评的评价:“关于这一段,也许有人说他(钱钟书)在掉书袋或卖弄学问,其实有了学问,如能运用巧妙,不仅是一种艺术,且对读者有娱乐作用,则掉书袋又何妨?”这段话用来评价汤晏及这本书,也是很恰当的。作者受过严格史学训练,讲究无一字无来历;又和钱杨二位相知多年,确实掌握许多不为外人知的细节;又对中西历史和学术都了解,对自己的笔很有信心。所以在行文中,时时不忘作者自己的影子,是“汤晏特色”很明显的钱钟书传记。正文和注释中,有大量史实掌故、学术评价、文献征引、知识链接,刚开始觉得作者不无卖弄之意,但读着读着就觉得很有意思,也有额外的收获。

这部书里的钱钟书,聪明,有才学,有品行,有传统知识分子的傲骨,也有英式知识分子那种机敏的刻薄。是可爱的,是可敬的,也是让人嫉妒的。书里引用了钱先生逝世后故友吴匡忠唁电:“先生聪明精粹,博见强志,是本世纪最大的天才。他对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的追求,他考镜源流,辩章学术,综合交汇古今东西的文化传统。诵其著述,想见人德。他的灵魂永远不会死亡。”看了此书,觉得吴的评价很精当。

书中有几处让人感触很深:

一个是对日据时期上海社会情形的描述,生逢乱世,做人何其艰难,特别是特别自尊的知识分子。有那么大名气的知识分子,钱钟书夫妇能名节不亏,真是了不起。

二是为钱惋惜,时代到底辜负了他。《管锥编》是很好,但如果条件允许,他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史著述,会不会有更大成就?

三是以前常有士林领袖之说,其人才识学养、道德品行、襟怀抱负、地位声望都要是一时之选。王国维、陈寅恪算得上吧,钱穆钱钟书也算得上。目前余英时似乎也算得上,在学界的声望也如张三丰在武林的地位,是传说中的人物了。可再往下呢?

今日学界还能再出一位士林领袖吗?

《钱锺书》读后感(三):江南才子的起伏人生

读书群推荐,期初不是很重视,因为为写小说的做传,有点看下蛋的老母鸡的意思。 对政治,历史,军事,和经济,PM的人物传记感兴趣,文人给人穷酸且不谙世事的感觉。

初读来,感觉作者写传还是严谨的,所论皆有出处,绝非道听途说穿凿附会,便认真读下来。 先是描写了一大通无锡的历史名人,感觉有点灌水充篇幅的嫌疑。无外江南世家,才子佳人。偶有触动是说钱家同辈十几个兄弟中,只有三个比较有出息。看来虽然民国世家家学渊源,钱父(伯父?)是教授,又容易出国深造,却也并非都能成材。 印象最深的便也是写入序中的,替父代笔给钱穆做序,钱穆后来小气得把序删去。至于考证钱钟书入清华是否数学零分,其实有点后来说的陈寅恪考证杨贵妃是否处女进宫一样。破格录取,无外乎强调钱的才气早广为人知,曹禺望尘莫及。

至光华大学教书2年后考取公派出国,此后英国牛津2年,法国1年。想来当时旅法勤工的共产主义小组也就10年前的事情吧。牛津出首相,剑桥出科学家。

然后回国任教西南联大,知道了3校长通力协作,而外文系居然对钱排斥,然后钱回沪,之后去湖南蓝天县,穷乡僻壤,真是匪夷所思。若不如此则无《围城》了。而其中多有对当时人物的影射,也是第一次听说。

此后又到沪,在日寇占领下辛苦维持,写了很多新的小说和散文,研究专著。 《猫》里有很多尖酸刻薄的描写,都能看出影射谁,印象深的是梁启超与林徽因,居然还有一段婚外情的桥段,还有民国诸位名人,比如沈从文就被排挤等等,首次听闻,颇有点震撼。还有刺猬与狐狸的比喻,过于才气外露了。

建国后回清华,然后被转到社科院,初期还是做了一些实事,比如《宋词选注》,好就好在注上。以《春色满园管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为例,钱引用了至少6首相似的前朝古诗,说明此诗的好,才真正震撼其真才实学。之前以为这些人都是耍嘴皮子抖机灵呢。

然后是冲击,掺沙子让人住到家里导致打架,十字头,阴阳头,原来是剃一半,从此光头钱钟书去买菜。女婿又自杀,下放干校。。。此后出国回顾,钱还是表达了他的愤怒,而作者也引用季羡林的牛棚杂忆来做说明。

后出国交流访问,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台湾,倒是载誉归来,作者也客观说明其实这个圈子很小,参与会面的人并不多。里面钱提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讲到意大利法国等都有类似的故事,也是学识渊博。说钱英文流利,法文不错还会意大利甚至拉丁语都略懂,真是天才。语言口才幽默。相形之下费孝通就差一些了。里面提到对几个人物的否定,比如吴晗,尤其冯友兰。还有一个插曲是有一台湾人写一本书影射钱,学钱的文风,也是挺有意思的。同行相轻,互相攻讦也是常事。

对管锥编大为称赞,纯文言写成,洋洋5册。文中提到很多伟大作品都在困厄之中完成,古今中外的例子很多,这一段也是很给人教益。除了天才,人的意志也是成事的特质。

然后就是晚年生活,围城大卖,钱学盛行,而这个下蛋的母鸡老病三里河,又爱女60去世,最终不久钱也在88岁去世,10年生,也是长寿了。他们夫妇一辈子互敬互爱,互相扶持,走过了辉煌和坎坷,几多风雨,也是幸福。

《钱锺书》读后感(四):《钱锺书》书评

2019.7.31读完《钱锺书》。

本应该昨天写的记录,因为回来比较晚就放在今天写。会有人说拖延不好,可是主客观因素让我无法解决,或许有更加强大的人挤挤时间吧,像海绵一样挤出来,而我回来后一个小时晚餐➕洗漱,一个小时的英语阅读,一个小时处理杂事:浇花➕朋友聊天➕计划第二天的事情,最后10点左右熄灯睡觉,因为不熬夜。而自从写《我与地坛》熬夜12点半,有史以来难得,想着,人自然舒服点就好,为什么要残害自己的身体呢,所以我不愿了。

回归主题,钱锺书,一代大家,初识是在耳熟能详的的代表作《围城》,经典的话语: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当初看时阅读经验不足,就像乡下人进城一样虽新奇却格格不入,心浮气躁些,书这事,越是深刻的看不透的读完往往留在心底,播种发芽。后来就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那是在喜马拉雅听了一路,却也感慨万分,总觉得人生就是这样子,最难不过生死,杨绛先生却见证了丈夫和女儿的生离死别,回首岁月苍苍茫茫。对钱锺书的认知却不如杨绛的那么深刻,后来读汤晏的这本书,才更多的理解原来从小语文课本上的大家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痴读深读的人。读传记,就是看人这一生,如何走过。钱锺书,从小就是天赋聪颖,似乎上天就这样打造一个文学大家的路,英语和国学高分,数学短板,这也符合我们学生的最头疼的科目。“做的是学渣的事,考的却是学霸的分,往往这样的人,才真正叫人觉得天地不公啊。”往往每个班级里总会有那些脑袋瓜子灵活的人,靠着死记硬背的我真是自愧不如常常羡慕。

后来被破格录取到清华大学,掌握多种异国语言。在大学,他迫不及待将图书馆作为他的第二个“家”,借阅书籍最多,做笔记,做评论,关心时事,将所看所读运用到实践。就如我曾经的老师说过,大学里的老师和图书是我们口袋里的资源,希望我们充分利用。可惜,正在看书的人有多少呢?是为了论文查阅?是为了经典导读课的读后感奔波?还是为了为了一场虚无的读书分享?还是为了期末考试考研考公务员考教师资格证等疯狂抢座泡图书馆?是囫囵吞枣地应付还是买完书后落满尘埃的忽视?是新媒体时代眼花缭乱地沉迷还是社交活动的忙碌?等等等等……等到哪一天突然有时间想起来了读一本吧,等准备做好了却发现已经忘了。

其次,钱锺书和杨绛的爱情成为一段美好故事。似乎就是那么顺其自然,两个人惺惺相惜,在清华相遇、相识、相知、相爱,走进婚姻殿堂。在国外留学中,他学无止境,投身于牛津大学的图书馆,似乎阅读就是生活的常态,就像和刷牙洗脸不可或缺,真是对书爱到骨子里了去。书中说,有一位读完《围城》的英国女士热切想去看一下作者,“结果换来电话中一句: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想想也是,当作家的文章与读者相呼应,读者就像追星一样恨不得想认识那个如何写下的人。要签名吗?要合照吗?要纪念品吗?总觉得商业化了,就是简单喜欢文字而已,就不能简单的对书不对人吗?或者,如林徽因那般开个思想讨论(具体不记得了),分享心得。就一本书的思想和作者探讨问题和心得,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吧。当然,钱锺书的做法显示出了他的幽默风趣,很好地抛了一个球,不尴尬却直接。

杨绛的《走在人生边上》似乎和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就像他们的爱情一样,有始有终,只不过这个终是杨绛来经历一切去结束的。这人生,他们也不悔吧。

——欢子随笔

钱锺书

8.5

汤晏 / 2019 / 文化发展出版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