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今日的艺术》读后感锦集

《今日的艺术》读后感锦集

《今日的艺术》是一本由(日)冈本太郎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今日的艺术》精选点评:

●平常人都能自由创作那部分受到鼓舞。艺术作品中的励志作品。

●一旦失去了自我,再怎么学习,再怎么增加知识储备,都无法理解事物的本质。真正的艺术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引领时代前行。人们被它所吸引,然后加以模仿,就成了流行。

●不能精巧 不能漂亮 不能让人舒适

●毕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书的,当时在那个风潮中这本书里谈论的很先锋了,如今大部分观念依然有共鸣而且说的也很实在了,启蒙解放科普,前卫自由创新。

●現代藝術祛魅,和Inge Druckrey的紀錄片一起看簡直是要把雞血打到主動脈!

●愿我再过20年,30年,依然能够感受到源自生命的、天然的喜悦。

●把“新”挂在嘴边,但本体本就无新。

●冈本先生这本书跟杨绛女士简直异曲同工了。表面上说艺术很平民,每个人都可以欣赏艺术,创新的东西就是艺术,不创新的模仿叫艺道blah blah blah... 创新是那么好创的吗? 冈本先生实际上是灵感和天分论吧,好优越的阶级感喔。

●本以为会很难读,读起来却出乎意料顺畅的一本书,受启发很大。

●「艺术的问题并不在于画得精美,或是画得漂亮,而在于对自己的自由抱着彻底的自信,并加以表现。」

《今日的艺术》读后感(一):喜欢这两段

我们在觉得作品好的那一瞬间,就已经懂了好的一部分内容,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其他没弄懂的部分担心。

无论何时,我们都要用自己的双眼诚实地欣赏作品,这是前提。只要能有所发现,这个“发现”就是“价值”。画作不是谜题,我们不是为了寻找隐藏的答案才去看画的,而应该抱着坦诚的心态,勇敢地与作品碰撞,摆脱过去的经验,不断提升感悟的能力。如此一来,你也许就会发现,原本觉得很好的东西其实很无聊,原本没什么兴趣的东西,反而更能点燃激情。即使作品不变,欣赏的人越积极,越有热情,就越会对作品的深度与高度有深刻的理解。

《今日的艺术》读后感(二):他是日本艺术界的郑渊洁吗?

隐约记得有友邻发广播说,冈本太郎怎么一直到今天才被译介到中国?难道他不应该早在做出太阳之塔这样惊人的创作时,就应该被惊讶着欢呼着介绍给更多人了吗?

我想,冈本怕是不太在乎虚名的人,像他这样率直地,不喜欢精心修饰的照片,认为艺术品可以直接放在街头成为民众直接欣赏的日常景观的人,即便是有著书立传,他也是不贪图不留恋的。

作为有过长期留法经验的艺术家,冈本总能够横跨多种文化背景来思考问题,热烈喜爱欧洲艺术的时候,他对日本历史和人们心理的形成都有精微的思考,反过来回到日本国内,再次审视日本文化时,他又能够具体而微地指出母国艺术品里最被忽视的那些部分。有人大概会说这无非是某种多元背景造成的狡猾吧,但冈本的赤忱和直接让人很难觉得他在骑墙。相比于模棱两可,其实这是一位非常明确自己主张的艺术家。

让我们看看他的呼告吧:

我要大声宣布:

今日的艺术,

不能精巧,

不能漂亮,

不能舒服。

因为我坚信,这是艺术之所以是艺术的根本条件。

比起传统日式美学里的柔弱纤美,他更喜欢日本文艺开蒙时期的粗粝直接,他甚至直言不讳对枯山水“装腔作势”感觉的厌恶,而那些外国游客竞相追逐的和风浪漫,譬如并没有那么日常与接地气的艺伎、能乐,他不畏难听地说道:“外国人一夸就觉得脸上有光是没有自信的表现,反而是对日本文化的亵渎。”

到底冈本是不是一个爱国的艺术家呢?或者一个艺术家要如何言行才能表达出内心对本国艺术深切的爱呢?在如今微博那种“国籍互换,转发过万”的恶劣预设下,我们还有可能平心静气好好读一读冈本,细细看看他就一幅画或庭院一角来解读他心中的理想意境吗?

日本是很讲究“心”这个概念的国度,包括心流,包括禅心,冈本也总强调,但我更爱看他偏离传统日式表述的部分。他那本《传统即创造》千万不要把书名当中心思想来读,他所表达的传统,是基于眼见日本人,特别的日本青年人精神振幅过小过窄,大家的眼光都固守在一些基本动作和表达上,恨其不以切身感受理解艺术,从而进行再表达,最终凝练出的创造。

他谈日本为什么没办法那样照搬西方的裸体画,没办法书写西洋式的爱恋,没办法进行深入彻底的文化交换,他以生动的“食盒文化”来阐述岛国的情况,他希望我们了解,我们要打倒和重建的,始终都是我们自己。

其实转述下来他的观念并不怎么冲撞反骨,但冈本自己都力透纸背地说自己是激进的。我读他总也想起郑渊洁(当然也有最近风口浪尖一些话题的影响),其实殊途同归,这样心思清明的文艺工作者都是以大实话在和民众,和社会沟通的,如果听者觉得刺耳或者惶恐了,可怕的并不是说出真实的那些嘴巴,而是接收方长期错误言行走出的歪路。多数时候我们的生活处于不需要深思的流水线时刻,但总需要某些针是不是地扎进来,点醒一些吹得太猛的气球,指出一些并不存在的遮羞布。如果每个普通人的普通思考都能在错误的路上按下一秒暂停,或许群体的力量能够让我们去选择更好的路。

《今日的艺术》读后感(三):艺术小白和零基础爱好者千万别错过

冈本太郎的代表作《今日的艺术》和《传统即创造》,对零基础艺术爱好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一套书。

冈本太郎是二十世纪中后期日本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创作涉及油画、版画、雕塑、陶艺、摄影、著作等诸多领域,作为日本现代美术先驱,在当时一批年轻艺术家心里,是启蒙启智的存在。

这样一个牛人写的艺术论集,怎么会是好读的?

我们先从出版形式来看。

《今日的艺术》1954年由光文社出版,划在“河童丛书”(カッパ・ブックス)。

光文社是日本战后第一个成功将书籍商业化的出版社,为了与面向知识阶层的“岩波新书”相抗,时任社长的神吉晴夫创立了“河童丛书”,走轻型社科路线,旨在为大众推介轻松易读的“教养新书”,也由此掀起了50年代中期日本第一次“新书”热潮。甚至当时还传出了光文社的书可以比鸡蛋这样的日常食品还好卖的戏谈。“河童丛书”的成功促使光文社又设立了“河童小说”书系,创刊发行的便是松本清张的《零的焦点》。

这里要提的是日本“新书”的概念。所谓“新书”并不与“旧书”对应,而是指新近刊行的学术出版物,一种日本特有的出版形式,一般较薄,两百多页,开本小,便于携带。

《今日的艺术》就是以这样的形式,被推介在了大家眼前,由此也可以想见本书的好读。

这时的冈本太郎已经提出他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对极主义”,以及震惊日本文化界的“绳纹文化论”。

“对极主义”即不寻求造型表面的协调或均衡,而是将直接呈现相互对峙的矛盾作为作品形态的主体。他认为,现代社会自身充满各种矛盾和危机,艺术作为社会文化形态,不能回避或粉饰现实,只有直面纷繁复杂的矛盾,并用艺术手法予以揭示,才能激发潜在于历史文化中的生命力,引导社会走向希望的未来。

1956年,《今日的艺术》出版两年后,冈本太郎又写出《传统即创造》一书,全面论述上一本的未尽话题——日本的传统文化,并在第二章详细阐释了自己之前在《美术手帖》上发表的“绳纹文化论”。

他认为,日本的原生艺术精神就体现在远古的绳纹土器上。

这两本书的出版,让冈本太郎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今日的艺术》成为当年的大畅销书,横尾忠则在此书序言中提到,“热爱艺术、希望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应该都读过”。《传统即创造》出版后,在日本文化界掀起巨大风波,有的教科书中开始从绳纹时代介绍日本美术,而非之前学界、民众公认的弥生时代。

其次是冈本太郎这个人。

他因为讨厌故作高深、满口术语的学究,所以书中的语言很浅显易懂,像老师备课的教案。

冈本太郎贯彻这两本书的其中一大观点就是,艺术没有内行外行之分,人人都能创造。他以此立场,在写作时把自己放在了和普通读者相同的“小白”的位置。语言、观点一旦接地气就会避免很多同类书籍的高谈阔论,看似不正经实则有深意的金句时时蹦出,让人会心一笑。

他在《今日的艺术》中写道:“今日的艺术,不能精巧,不能漂亮,不能让人舒服”,因为“充满激情的艺术会不由分说地迫近、刺激我们,不管我们能不能看懂。这样的作品必然让人不快。”

同样是批评文化艺术发展的现状,他的态度总是让人眼前一亮。比如法隆寺失火的时候,烧毁了许多珍贵的文物。他在《传统即创造》中说:法隆寺失火反而引起大家关注传统文化,不再那么自以为是了。他认为法隆寺烧得好,这是年轻人直视传统的最佳机会。如果为失去了宝贵的东西感到可惜,就应该竭尽全力填补它遗留的空白。

比起绘画和雕塑作品,冈本太郎的电视演讲、书籍出版等行为影响日本人更深。艺术家以实际行动来表达思想,这在他那个年代很少见,因此他被美术界认为是异类。现在很多日本艺术家奈良美智、村上隆等都乐于亲自参加各种互动,追溯源头,就是受到冈本太郎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他拒绝出售自己的作品,去世后所有代表作都被收藏在冈本太郎美术馆里。大家有机会去他的家乡神奈川县川崎市时别忘了去看看。

《今日的艺术》读后感(四):今日的艺术,艺术的今日

冈本太郎,是日本久负盛名的艺术家。他的艺术生涯深受毕加索的影响,而他本人也被称为“日本的毕加索”。

《今日的艺术》一书,收录了冈本太郎的艺术总论。

其中,也包括了他个人对日本传统文化、日本与世界艺术的思考,还有对人生的反思。

与其说这是本艺术指南,将其视为冈本太郎的思想录或许更为贴切。

《今日的艺术》共分为六个章节:艺术为何存在、所谓“不懂”、何谓“新”、艺术的价值交换、画是所有人都要创作的东西和我们的根基。

也可以说,冈本太郎是从艺术与生活、艺术和人类、艺术和历史、艺术和国家、艺术与世界、艺术和传统,这六方面的关系,多角度地将他的思考汇聚成了《今日的艺术》这本书。

(1)艺术是生活本身。

每个人都是“艺术家”,艺术不仅仅存在于那些以“艺术”为职业的人的身上。

或许我们不会画画,但是冈本太郎在书中指出,欣赏也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

因为每件艺术品在每个人的眼中和心里都是万般模样,即使我们看的是同一件艺术品,但是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却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艺术“新”之所在。

书中,冈本太郎将自己在艺术生涯中的思考和对人生的自我反思融会贯通在一起。

(2)低到尘埃里的所谓“谦逊”,不过是自卑的面纱。

我们许多人总是将目光过分地搁置在远方和他人身上,很少能够从自身角度出发。

正如我们嗤之以鼻的“崇洋媚外”之思想。

我们总是觉得,别人的都是最好的,自己都是不好的。

这种想法,往好听了说是谦逊,可是说白了就是自卑。

虽然我们提倡自视甚高,但是“低到尘埃里”的自卑或许会开出花来,可是我们也应该知道,没有人会爱低到尘埃里的你,包括自己。

别只活在他人眼里,你该勇敢地活在自己心里。

(3)传统,夹带着不单纯的目的之后,还能否走得更远?

冈本太郎在书中提到一个现象:

许多外国游客总以为日本具有某种历史和传统的“日式美”,而这种“日式美”是吸引他们到日本来的理由,也是日本许多人引以为傲和包装自我的借口。

好比,在外国人眼中,日本人就该是穿着传统的和服,日本的街头就该是传统马车和箱轿穿梭其间的景象。

可是现实中呢,日本已经文明开化许多年,世界各地的文化也早已互相融合和渗透其中,外国人所期待的那种“日式美”并非是当今日本的常态化现象。

也就是说,所谓的“日式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过去式了,日本在时间和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发展成了融合到全世界文化中的日本。

这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不是令人畏惧的现象。

可是,最为致命的是,当今不少日本人以“传统的日式美”为傲,拒绝将真实的现今的日本面貌呈现在外人面前。

不只是日本,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是如此:将历史发展中“具有传统特色”的东西反复包装和利用,以此来吸引外国人(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不是说不应该坚持和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通过这种现象,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对于传统的包装和弘扬,更多的是被视为商业的影响手段,而非单纯和真心地将它们以一种传统的文化财产传承和保护下来。

有人说,金句王有两种人,一种是假装活得特别明白的犬儒,一种是真活明白了的冈本太郎。

看完了《今日的艺术》之后,深以为然。

从书中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冈本太郎的人生态度是何其的通透与豁达。

正如许多人对他的评价一样:“这位以“魔性”风格著称的艺术家,写的文章却非常真挚,而且总是恰到好处地包裹住某种本质,像从弥散的灰尘里托出一粒淡白色的种子。”

《今日的艺术》读后感(五):读书笔记|今日之艺术 在于创新而不在于鸡汤

读完已有两个月有余,整理完读书笔记后,重新写一份评价。

这本书是冈本太郎的艺术总论,自1954年出版以来在日本广受欢迎,然而我读完之后却只给了它三颗星。

整本书贯穿的思想都是“今日的艺术,不能精巧,不能漂亮,不能让人舒服。”这也是冈本太郎对现代艺术的标准和要求。

的确,如果创作者囿于某个主题或元素的创作,或者执迷于千篇一律的拼凑和仿照,所产生的艺术作品自然会缺乏冲击力与观赏性,显得乏味和枯燥。

同时,刻板成见无处不在,所以在柴米油盐中奔走久了的人们往往会给自己的思维画一个牢笼来,确保某种“稳定”与“正确”。这不仅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也使得“认识自己”这件事变得更加艰难。

不必追求自己对“好”的标准与他人相同,否则会干扰自己对艺术品的判断和感受。另外作者也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与发展作了讨论。

不可否认作者的部分观点至今仍有借鉴性的意义,但是通篇读完之后,让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以讲艺术为载体的鸡汤。

诸如作者强调,每个人都是艺术家,都可以进行艺术创作,并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进行创作,那是因为还没有激活自己的艺术天赋。针对这一点,我会更认同陶虹在接受采访时的观点,即“如果你在某个方面有天赋,那就要百分之百的努力,如果没有天赋,那还是考虑干点别的吧。”

当然,我完全理解作者的初衷是想鼓励人们接近艺术,可是在我看来艺术可以各有不同,但行业内依然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去评价优劣,否则这个领域的发展会变得无序和混乱。

或许这本书更适合1954年的日本。在那个年代和社会背景下,有启蒙和改革的效果。但今日读来,我并不觉得它算一本“经典之作”。

最后附上一些书中有意义或者有意思的话✨

今日的艺术

8.1

(日)冈本太郎 / 2019 / 新星出版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