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健康鸿沟读后感摘抄

健康鸿沟读后感摘抄

《健康鸿沟》是一本由[英] 迈克尔·马尔莫著作,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2019-1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健康鸿沟》精选点评:

●思路太散了。坐着的表达欲太重,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整理,显得臃肿杂乱。

●数据有点老

●如果有一个议题要比全球变暖更加紧迫的话,那几乎可以肯定是心理和身体健康。

●“可以通过合理方式避免而没有避免的健康不平等是不正义,也是不公平的。” 这是作者唯一的意识形态。你当然可以说他左,但他相信对人类健康平等的吁求应该是超越党派意识形态成见的。书系虽然叫地球暗面,但作者笔调乐观,我想他并不是盲目如此,乐观主义源自其作为学者所重视的统计数据;也是他行动、推动各地政策改变所采取的积极态度。

●2019.5.8 一个国家的富人和穷人,预期寿命相差很大,穷国和富国差距更大。统计表明,贫穷国家的穷人如果能够挣钱更多,对寿命很有帮助,但是富裕国家其实钱不是特别重要。(国民收入每年1万美元是穷和富的分界线) 我们的选择(抽烟,喝酒,垃圾食品等)不仅仅只是自己的选择,社会环境同样重要(价格,广告,舆论等)。医疗资源的分配也会导致我们当中不同群体的健康和寿命。 我们一生当中所有不利条件都会累积并影响健康,所以在人生早期改善不公平状态最重要。教育是改变几乎一切的最重要的手段。 不得不为了生活而工作的人群,面临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不公平。老年时期改善不公平,物质上可以通过工作和养老金,精神上要找到自己的寄托以及保持年轻心态。防止针对老年人的暴力和犯罪,组织安全有效的社区和打击黑社会。

●我不喜欢这本书。 充斥着左翼的小清新与小幻想,关键不是指出问题,关键是如何解决问题。

●内容上,这本书所讲的东西是基于作者在另一本书详细阐述的观点,即人群的社会地位越高,相应的健康预期也会更好。而本书讨论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在这种不平等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能尽量弥合健康的鸿沟。表达上,有两点问题。一,原著作者在写作时太过以自我为中心,很多语言架构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了影响。二,这版的翻译弱一些,没达到二次创作的要求。

●很像一篇研究报告

●想讨论的太多 又撑不起来 翻新书需谨慎

●#读书只用一小时#这本书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健康问题不仅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相关,而且与我们所处的阶层相关。他并非是要打破旧观念提出新观念,只是指出有很多无法用旧观念来解释的现象,“普遍的观念是对的,然而有限。” 在国外,作者的观点是吸引人的,据作者的叙述来看,国外普遍的看法还是,健康对每个人来说是平等的。这样的观点在国内很容易被讨论的偏离方向。但作者的本意是,让人们知道,健康问题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它和国家的富裕程度相关又没那么相关,美国的国名收入很高,但是其健康状况并不好。而在古巴、哥斯达黎加这样完全称不上富裕的国家,国民的整体健康状况却可以相当不错。 为什么“健康”看似平等实则不平等?以及“我们”能为改善这些问题做些什么?才是作者想告诉读者的。

《健康鸿沟》读后感(一):给一组上海的数据作参考

书里反复提到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等健康指标,于是我找来了自己身处的城市——上海的相关数据,作为参考。据上海卫生健康部门发布的数据,2020年,上海市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3.67岁(男性81.24岁,女性86.20岁)、婴儿死亡率为2.66‰、孕产妇死亡率为3.66/10万。

《健康鸿沟》读后感(二):从健康的角度看公平世界

2019.5.8 一个国家的富人和穷人,预期寿命相差很大,穷国和富国差距更大。统计表明,贫穷国家的穷人如果能够挣钱更多,对寿命很有帮助,但是富裕国家其实钱不是特别重要。(国民收入每年1万美元是穷和富的分界线) 我们的选择(抽烟,喝酒,垃圾食品等)不仅仅只是自己的选择,社会环境同样重要(价格,广告,舆论等)。医疗资源的分配也会导致我们当中不同群体的健康和寿命。 我们一生当中所有不利条件都会累积并影响健康,所以在人生早期改善不公平状态最重要。教育是改变几乎一切的最重要的手段。 不得不为了生活而工作的人群,面临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不公平。老年时期改善不公平,物质上可以通过工作和养老金,精神上要找到自己的寄托以及保持年轻心态。防止针对老年人的暴力和犯罪,组织安全有效的社区和打击黑社会。 作者致力于建造一个公平的社会,考虑也相对周全。但是逻辑上,怎么会有绝对的公平呢?如果真的公平了,对这个世界而言真的好吗?

《健康鸿沟》读后感(三):充满思辨,可是并不好读

说实话,并不好读。整个套装里面最晦涩的书了。翻译是个问题,一个研究生有多高的水平来翻译这本旁征博引的书呢,而且又是充满哲学思辨的一本书?我觉得不行,而且也的确影响到了阅读的连贯性,比如说去权和充权啊,比如一些情景对于高收入者就是健康的,但对于低收入者呢,正好相反。等等吧。

本书的关切是我们能为这个世界上的人们的健康做些什么 ,社会的不公平来自哪里,怎么让这个世界的健康资源应用的更加高效等等。作者的视野很宏大,也是着眼为全世界人民谋福祉的,但是很遗憾,世界上怕是还有太多人没从饥荒和贫穷中走出来,无暇顾及,还有太多人自己舒服万事大吉,哪怕外面是洪水滔天,利他主义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啊。总的来说,人们重视当下胜于未来。因为我们的行为的未来结果不如当下收益那么重要。拜伦就说嘛,且来享用醇酒美人,尽情欢笑,明天再喝苏打水,听人布道吧

《健康鸿沟》读后感(四):鸿沟之下,不平等是为何物?

“你拥有医学本科学位,却不等于你理解健康”,这是《健康鸿沟》前言中的一句话,作者在行文中透露出,他从临床医学转向公共卫生,也许正因为此。不论作者后续准备如何展开话题,这句话也值得一篇书评,虽然通读全书,我觉得作者行文略显草率,容易让读者误解。

本书开篇描述了一位可怜的抑郁症女士,她生在社会底层、收入微博、屡遭不幸且看起来不幸还未打算放过她,她的出现对作者的职业理想形成了冲击,作者追问:是什么让她得了抑郁症?是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这不是比治疗更值得探究吗?说起来凑巧,当年我身在临床一线,也碰到过类似的病例:那是一位中产男病人,他说话和气、衣着得体,用得起自费药物,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吸烟把肺搞坏了,X线片上大片高透亮区域显示他有严重的肺气肿,很难想象,他是如何用残留的一点点好肺呼吸的。

这两位患者完全不同。如果说恶劣的生活环境或者贫富程度是使人不健康的关键原因,那么就很难解释按临床标准中产阶级男患者似乎比底层的抑郁症女士“更不健康”。所以,懂医学,就一定懂患者的健康么?当我在临床的时候,这个问题一直围绕着我。恐怕本书作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写到,“绝非得不到红色药丸让她(抑郁症女士)变得抑郁”,一定另有原因。

本书由此展开话题,一探作为社会现象的疾病。也许为了照顾普通读者,在随后的写法上,《健康鸿沟》都没有直接回应健康差异的原因,相反,作者尝试用现象来阐述健康差异的原因不是什么。譬如作者的一个核心论点——贫富不是健康状况差异的原因——他例证道,古巴对比美国,两者人均GDP等经济硬性指标安全不在一条水平线上,但奇怪的是,在几个核心健康指标上,包括人均寿命、医疗费用支出和国民失能时间等,都是古巴的表现更优秀一些。藉此,作者得出结论,健康的差异不是有钱没钱,而是“社会不平等”在起作用…

疾病是一种社会结构问题。到揭示“不平等”为止,作者的写作逻辑都是一贯的,没有大的问题,但也许是刻意选择的读者对象限制了写作的深度,《健康鸿沟》笔锋一转,继续展示其他健康话题,如老年人健康、女性权益、儿童教育等等,再没有对“结构”本身作进一步深入,这样就留下了陷阱,让非医学专业的读者,尤其是敏感于“不平等”的好事者,自己去解构“不平等”是为何物。

将“不平等”视为解释万物的panacea,恐怕是好事者最常犯的逻辑谬误。比如,作者在本书中有所提及的——可能也是医学研究中最常被强调和最容易被误解的——相关性和因果性的关系,两者并不等同,但很多人会误以为因果即相关,事实上相关的产生不是由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可测量的直接因果,而是因为两个变量都和第三变量相关。在《健康鸿沟》中,不平等和健康差异之间的关系,显然不能认为是社会不平等导致了健康问题,不平等本身是一种元叙事,它的结构当然可以更细致地进行区分,如身份的不平等、教育的不平等和性别的不平等等等。

提出元问题后,很有必要进一步分析问题,这意味着要考察元叙事下种种问题的实际表现,探索其他变量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本书其实没有尝试去论证“社会不平等导致健康不平等”,更多是致力于描述健康差异的实际表现,在有意无意间诱导读者去相信“不平等”扮演着某种角色。

结论也许没有问题,但是路径并不踏实,没有落脚点,这应该是有简评说没有看懂作者立论和论证逻辑的原因了吧?

我一点不怀疑作者具有深厚的卫生统计学功底,并能分析出更更具体的原因。打开作者早年的作品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可见他能够客观地例举健康之社会要素,细致分析了它们和健康的相关性,学院派的行文中,甚至强调了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其中的因果性。这本书的定位是专业读者,可以看出来,它应该是作者研究“作为社会结构问题的疾病”的出发点,由于作品中蕴含着对社会的关怀(当然还有作者的社会实践),作者因此获得了英王室的“爵士”册封。

躯体无病、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给出的定义,一定程度上,临床医学的发展早已超越身体和精神,走向了疾病社会结构分析,更远的甚至有关道德谱系的研究。放弃形而上的东西不顾,伟大的医学史学家西格里斯特在名著《人与医学》中说道,医学单单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观察是不够的。医学实践要仔细考虑人在自然界里孤立的地位,也要认识到人是具有高度智慧的生命。医学必须和人的整体打交道,必须对待生命体验的总和。

对比专业组织对健康定义和先贤如何看待医疗实践,《健康鸿沟》并没有更上一层楼,亦步亦趋,至多提供了更多数据和现实场景(个人以为本书的出版商是要负责人的),从这一点来说,本书无非cliche。虽然如此,不能否认本书诠释了作者作为一个医务人员超越医疗实践的社会良心,作者在本书中提出的一些策略,在先前著作中已可供一窥,甚至有一些似乎已经落实为了医疗政策,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果。

现如今,我们大概不会怀疑疾病具有社会属性 ,但是我们需要更为精细的技术分析:生理原因之外,社会不平等下的疾病是什么?源自何处?如何操作平等的落实?这些问题都需要专论分析解读。

本书仅供入门,缺少论证重描述的写作方法,先天得考验读者的思考能力,倘若入门者仅仅停留在“不平等”的阐述上,怕是有违作者初衷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