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弗兰克·盖里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弗兰克·盖里传》是一本由[美] 保罗·戈德伯格著作,理想国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9.00元,页数:6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兰克·盖里传》精选点评:

●前后大概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对盖里的了解更加深刻了。

●关于一个建筑师的成长,建筑工作室的经营,理想与理念的逐渐成熟

●前后大概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对盖里的了解更加深刻了。

●别的不说,好喜欢弗兰克盖里的设计

●在美国的盖里也不是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一个建筑师,没有一个人是从一开始就抱着这样坚定的信念的,但似乎他所处的人环境的确要更好一些,起码城市中有更多充满思想的建筑,学校里也有可以敬仰的老师,我并没有很自由的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在思想上这种自由则更为贫乏,我所学太少,能力太浅,但这也不全是我自己的原因,我试图奋力追赶,可结果会怎样呢?我还不是很清楚。

●像很多的自己感觉自己入门了的建筑人一样,不喜欢盖里“浮夸”的造型。但其实,真的不该对别人轻易下判断。这本书里讲的盖里的成长过程,真的让我觉得是可以出现在生活中的现实的人。而不是像福斯特那本传记中,突然间感觉就开挂了。盖里的童年,从多伦多到一个矿业五线城市,卖老虎机的脾气暴躁,身体欠佳,形象潦倒的父亲。母亲娘家家境尚可,有一个五金店,童年的盖里周末看店,对五金件产生了兴趣,这是他日后在生活中迷恋那些工业化的材料的起点:铁丝网、瓦楞纸、建筑工地的被人瞧不起的材质,都被他毫无偏见的纳入了设计体系。

●弗兰克·盖里和他的建筑还蛮像的,热情、直率、谦逊而包容,但又喜欢逃避,还有些自卑,是位非常感性的艺术家(接下来才是建筑师)。很厉害的是,在对创造性的追求和对认同的渴望中,他总能用精准的直觉达到平衡。他有太多矛盾的地方了,装饰和功能,廉价和昂贵,精英和反精英,后现代和反后现代,很难想象一个人怎么能容纳这么多对立的东西,可是弗兰克盖里做到了。在他的背后是巨大的偏见和争议。

●太厚了 被气醒

《弗兰克·盖里传》读后感(一):与世界的互动和偏见都始于童年

像很多的自己感觉自己入门了的建筑人一样,不喜欢盖里“浮夸”的造型。但其实,真的不该对别人轻易下判断。这本书里讲的盖里的成长过程,真的让我觉得是可以出现在生活中的现实的人。而不是像福斯特那本传记中,突然间感觉就开挂了。盖里的童年,从多伦多到一个矿业五线城市,卖老虎机的脾气暴躁,身体欠佳,形象潦倒的父亲。

母亲娘家家境尚可,外婆家有一个五金店,童年的盖里周末看店,对五金件产生了兴趣,这是他日后在生活中迷恋那些工业化的材料的起点:铁丝网、瓦楞纸、建筑工地的被人瞧不起的材质,都被他毫无偏见的纳入了设计体系。

《弗兰克·盖里传》读后感(二):普利兹新闻奖得主写普里兹克建筑奖得主

《弗兰克盖里传》

普利兹新闻奖得主写普里兹克建筑奖得主。

非常好的一本书,虽然篇幅长了一些,六百多页,但是非常值得阅读。就像王叔说的,读书的过程就像重新学习了一次设计的过程一样,其中不仅有对于建筑设计的启发,也有很多对于事务所经营的启发,以及对于社会及政治认识的启发。如果你没有耐心就读完第一章后直接从第七章开始读,如果还是没有耐心,就从十五章读到二十章吧,这是这本书的最精彩的五章。

戈德伯格的文采没得说,我从三十年前就读他的文章,他对于建筑的理解是一流的,这也是他第一次写人物传记,非常精彩,可以用非常通俗的语言把建筑设计思想写的清清楚楚。唐睿的翻译也好,非常准确流畅,是最近读到的建筑翻译文章中的一股清流。

推荐年轻建筑师和建筑学生都去读读。很好读,估计专心的话三四天就可以读完,正好国庆节假期还有余额,够用了。

《弗兰克·盖里传》读后感(三):更准确的说,创意工作者的人生参考记

下班的时间和一个周六下午,一周时间,在幸福里书店读完了这本厚厚的内容详实的自传,效率奇高,也收获颇多。

读完后,对于建筑空间似乎多了一点点评判的视角。据说全世界的建筑90%以上都是垃圾。今天下去正好去杨浦的八戒工坊参加一个新书发布会。一片互联网创意园区,建筑的概念是混乱的,有工业风,有日式的水泥墙和复古的上海红砖,交杂在一起,一片凌乱,不知道建筑师想要创造怎样的空间,还是炫耀自己的见多识广,抑或就是一堆元素的抄袭。简单来说,这片建筑空间是不会给人带来舒适感和秩序感的。可惜了这么前卫的园区设定:AI 互联网创意基地。

这本自传把弗兰克作为一个有才华有进取心有欲望的普通人,一步步的成长起来,直到获得国际声誉,名利双收,写的很客观很真实。这才是最有趣的地方。他的家人们,一路走来身边来来往往的合作伙伴,他不是没有过困难的时刻,他也不是没有犯过错,甚至情感上和金钱上都都曾在某个阶段伤害到了周边的人,但是他对于建筑设计的坚持与开拓,从未妥协,从未放弃。“他追求的,是通过提升公众的品味,来获得大众化的影响力,而非对大众一味地进行妥协和迎合”这个追求,从一开始,就代表了他要不走寻常路。

他的青少年时期过的普通甚至是有过贫穷困苦的阶段,也并非是才华横溢的天才少年。在学校里的多个学科的尝试之后,才找到建筑学科作为自己的志业。进入职场后,几次大的转折时刻,他都是听从了自己的内心,在唾手可得的金钱与重要岗位面前,选择做自己的工作室,自己来掌控自己的设计,哪怕那意味着创业的艰辛与不可期,经济上的困顿。他真正在设计上的成熟与爆发,正是因为青壮年时的足够坚持,可这一路向上,一走就是几十年,从默默无闻的事务所到小有规模,到能够改变组织结构,再上一个台阶,能够组建接手大型工作项目的团队,更是创新性的将数字设计工作率先引入使用,都充满了前卫性。

我想说的是,面对眼前看的到的安稳和充满不确定性的理想,这个选择其实是很需要勇气的。如果他选择了前者,大概业内会多一个出色的大型建筑师事务所的高管,而不是后期创作了这个时代最伟大建筑的独立建筑师。

“要想重新设计我们的环境,我们真多需要重新思考和设计我们的整套价值体系,质疑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并且孜孜以求的东西,扪心自问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什么才是我们应该优先考虑的” 弗兰克是具有深厚人文修养的建筑师,他虽然没有拿到哈佛的建筑学会,但是旁听了众多其他学科的课程,拓展了他的视野和宽度,当然也包括他从业后一直不断的自我提升,与艺术家群体的交流碰撞,几次欧洲之旅的深刻考察,和不间断的自我学习与社会思考。我想缺乏足够的人文思考也是出一大堆建筑垃圾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对于我的事务所中的所有项目,我们都设定了我们的目标,并且建立了一套优先级系统。这样一来,在与客户的交流与合作中,当我们遇到来自客户的压力,需要我们在设计上进行妥协时,我们就有了一个标准,来衡量这种改变是否会影响最终的目标。这使得我们能否依据我们的目标来理性评估这些压力,并且决定是否接受客户的要求,而如果我们经过分析觉得不应该进行改变,有了这样一整套分析和定义的过程,我们至少也可以去试着跟客户把道理讲清楚。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套系统使得建筑师与客户在初期策划,乃至于整个设计过程中的交流变得深入了许多,最终也使得我们的建筑方案能够更为细致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我关注弗兰克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我们手上在做的项目也是设计师工作室,从小到大的发展路径,所要面临的经营上的事务和不同阶段的问题,都大同小异。

总而言之,这一周的时间,我从弗兰克身上看到自己在人生关键节点做选择时纯粹追求内心的勇敢与鲁莽。也看到我们设计师与艺术家之间的相爱相杀不离不弃,一方面从艺术家的交流保持着对艺术方向的敏锐感,另一方面又因为艺术家群体的拮据而提供者有限收费的服务,象及了弗兰克事务所的早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