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德国总参谋部》读后感摘抄

《德国总参谋部》读后感摘抄

《德国总参谋部》是一本由[英] 斯宾塞·威尔金森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国总参谋部》读后感(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普奥战争,或称七星期战争或者是德意志战争,发生于1866年,是近代战争史上发生在中欧地区的一场著名战争。战争的双方分别是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双方同为德意志区域内的强国。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传统的德意志区域内小国林立,能够占据主导权的国家并不多。继和丹麦的战争之后,一举唤起德意志人的民族意识之后,为了谋求更多更大的得益,普鲁士王国还需要一场战争。这一次,普鲁士把目光盯向了奥地利帝国。

普奥战争的结果已然明了。但普鲁士之所以能够取得普奥战争的胜利,其原因又有哪些呢?大体来说,不外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从政治上来说,普方可谓是准备充分。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把统一德国的事业摆在其政治措施的首要地位,在坚定的政治领导下实行有计划的军事改革,进行了充分的战争准备,从而为赢得战争打下了思想基础、完成了物质准备。其次从军事上来说,奥军被迫两线作战和战略指挥失误——在普奥战争中意大利开辟有南线战场,再加上奥军在战略指挥上的失误,奥地利帝国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普奥战争之后,奥地利帝国永远不得干预德意志一切事务,普鲁士王国主导的北德意志邦联得以成立,向着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目标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但是从普鲁士方面来说,之所以能够赢得普奥战争,除了上述原因,威廉一世的“左臂右膀”——也即“铁血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和总参谋长毛奇伯爵(也称“老毛奇”)两位——的作用也不可或缺。而牛津大学首席奇切尔军事史教授斯宾塞·威尔金森的《德国总参谋部》一书,即以普奥战争为“标本”,对德国总参谋部进行了剖析,论述了从普鲁士总参谋部到德国总参谋部的演变史,深入剖析了总参谋部在德国走向统一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之原因。

斯宾塞·威尔金森认为,“有什么样的军官,就有什么样的军队”。而总参谋部在普鲁士直至后来的德意志帝国军事体制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与总参谋部的的构成、运作密不可分的。正是因为总参谋部不仅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而且能够经常得到“新鲜血液”的补充,能够得到具有一线军事实践军官的补充——也即,军官要在团队和总参谋部之间交替服役,这样就确保了军团和总参谋部之间的联系以及参谋部军官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虽然总参谋部不在最前线,却能够以兼顾战略与战术层面的需求,对最终取得战争胜利具有决定性作用。

当然,在普鲁士王国走向德意志帝国的进程中,总参谋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很显然,斯宾塞·威尔金森非常重视其总参谋部的领导人毛奇伯爵的个人魅力和能力,以及威廉一世与毛奇之间的彼此信任的良好关系。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所以斯宾塞·威尔金森要对普鲁士或者德国的总参谋部进行剖析,为的就是通过范例来给英国提个醒——他在“序言”中引用了1887年时英国政府所成立的一个特别委员会里亨利·布兰肯博里少将的评价:“我不由自主地感到,任何一个了不起的中央智囊团都需要简约、高效地运转。某种程度上,这正是我国陆军需要的。”

斯宾塞·威尔金森建议或者希望英国能够借鉴德国总参谋部的经验进行某种改革,以便能够更加“简约、高效运转”。这样一种建议,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可取之处。而且,斯宾塞·威尔金森同样强调指出,在这样一种借鉴过程中,必须避免“既吸收精华又吸收糟粕的全盘接收”——否则,很难说不会出现“邯郸学步”那样的笑话。

《德国总参谋部》读后感(二):如何将一篇文章填充为一本书

2022年2月13日 1890年2月出版书籍,背景是英国在进行军制的调研工作,对德国总参谋部的作用进行赞赏并计划在英国引进,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是提醒德国有其独特的地方,英国不能完全照搬机制,需要仔细讨论。 全书分成四个部分,“总参谋部与战役指挥” “总参谋部与陆军” “总参谋部与总参谋长” 以及一些德国/普鲁士总司令和总参谋长的小传。本书的起点是普奥战争的案例,介绍总参谋部在战役中发挥的作用,中间夹杂了对历史背景和评论家的讨论;第二部分讲的是军队的构成、编制、以及总参谋部的参谋和军团参谋的循环作战机制,把先进的思想和优秀的人才在整个军队中轮转起来;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总参谋部是如何结合教学和研究对军官进行培养的,以及总参谋长应该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 整体来说,这本书写的比较简单,历史数据和案例的引用也比较少,重点讲解了一些组织设置的原则和道理,总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德国的陆军,国王担任陆军首领,总参谋长是首领的助手,听从命令或者提供战略建议。陆军下面三个大部门都向总司令汇报。 1)军事内阁,管理个人的任命、提拔、军饷和勋章 2)战争部,管理行政事务,机构、装备、军备、防御工事 3)总参谋部,战略、战术问题 3.1)军事学院 3.2)情报部 (德国的总参谋长是和德国国王担任总司令相配套的,其他国家未必适用。因为在德国体制下,总参谋长是实际上的总司令) 将军对部队的指挥分为:1)管理与惩戒 2)战略与战术——参谋,其中参谋的重点是战略与战术方向,也是阶层军官的来源,普鲁士的机制的好处在于对参谋有系统性的训练和培养。 1866年,克尼格雷兹战役的分析: 背景:德意志联邦与普鲁士开战,两只普鲁士军团在威廉一世的决策下合作打败奥地利部队。威廉一世总指挥,腓特烈王储指挥第一军团,腓特烈 查理亲王指挥第二军团。 策略(P56):总指挥对顾问的意见应该基于信任、始终如一、不能在各个阶段拼凑各个顾问自认为好的想法。战略应该是有继承性和一致性,并在提前就想好PLANB,而不是临时遇到问题时听从另一个顾问的想法。 组织:卡尔 冯 米夫林,1821年普鲁士总参谋部首任参谋长,由国王任命,直接对普王负责,不再属于战争部。战争部负责军队招募、维护和管理;总参谋部战争期间负责统帅军队,和平时期为战争做准备。 运作:命令简单,只讲目标。总参谋长只负责各集团军的军事行动,把每个新情况视为战略问题看待,并对军事行动方案做出解释。总参谋长向各集团军总司令下达战役的总目标、分配任务;每个集团军自行分解任务并下达。 战前注意事项:军队的集结,需要考虑集结的地点,是否有供给,交通是否便利,地点的战略价值,而战略价值也是跟接下来的军事行动配套的。 普鲁士军队的导向和运作 精神方面:1)军官地位高贵但是贫穷,2)扮演教师和部门领导角色,要在知识、经验、人格魅力胜过他人,任人唯贤。 循环发展(P147):总参谋部本身也是一个特殊的军团,军官在普通军团中实际指挥作战当主官,然后再横向调动会总参谋部继续工作,之字形发展。循环发展,相互促进。 总参谋长的职责: 1)对特定的、可能发生的战争做实际部署 2)对军官指导和技能培训 3)对造就、运用指挥能力手段的战争做科学研究 情报部:有专门的3个师负责特定地区的信息采集和分析,这也是军队的一部分,专门收集和分析各个国家全面的军事和其他资源的情况。研究地理的政府机构属于总参谋部管理。 军事学院:1810.10.15,高级军官学校与柏林大学同时开学,普鲁士最高军事学府。(和洪堡一个时代)。学习内容:战术、军事历史、历史和总参谋部的职能和军事实践 定位: 总参谋部把自己作为学术研究的机构,与军事学院共同构成了教学和研究的结合: 1)教师自己也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教师本身痴迷于学科并进行知识的扩展和学科知识的突破。 2)结合历史战役案例的学习方式是和平时期的教学实践,学生把自己放在将军的位置上,对战役进行客观的评论,清楚、准确的指出双方应该进行的最恰当的举措。 3)总参谋部会出版系列的历史专著,使读者增强对战争本质的理解,对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刻和准确的判断。 4)是理论联合实践的目的,良好的实践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理论也不能孤立存在,必须联系实际。理论没有官方理论,是以军官本人的名义出版,毛奇本人也未署名发表过相关的理论文章。 人员培养: 1.有好的课程设计,军事学院的四门主要课程有战术、军事历史、历史、和总参谋部的职能和军事实践,其中战术是理论方面,又会结合军事历史中的战役进行演练,然后通过总参谋部中的实战进行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2.有信息的收集和提炼,总参谋部会有专门的部门进行信息的收集,类似许多大公司中从事知识管理的团队,也鼓励军官发表自己想法的专著和文章,这也体现对本身工作的热爱和精益求精的导向。因此高级的专家要注意输出自己的经验和总结,一方面是形成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可以为组织做贡献 3.循环作战,之字形发展,通过不同部门的训战让年轻人具备必备的经验,得到提高。

《德国总参谋部》读后感(三):德国陆军骁勇善战原来是因为这个部门

德国总参谋部相当于德军的基石和大脑

一个好的团队就像一支作战英勇、屡战屡胜的队伍,这句话常被人们挂在嘴上,却很少有人深入探讨团队的意义所在。部队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和作战的技巧,就很难在战争年代打胜仗,也很难在和平年代对国家对人民做出应有贡献。军队对国家而言,代表着形象和尊严,也代表着实力。《德国总参谋部》这本书就从几个角度对普鲁士总参谋部到德国总参谋部的演变史,做了详略得当的论述。首次出版时,此书不仅得到曾任德国总参谋长的毛奇伯爵的推崇,他还写信给作者,探讨书中观点,连英国丘吉尔首相、拉斯·黑格将军、蒙哥马利将军,法国贝当元帅和福煦元帅等也深受此书影响。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人斯宾塞·威尔金森,他1853年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休姆,先后在曼彻斯特大学欧文斯学院、牛津大学墨顿学院学习。因为对军事方面感兴趣,在学生时代,他就抱定终身研究军事的决心,著有《论志愿者队伍建设》《陆军大脑》《海军大脑》《民族的觉醒》等。因为做过记者,他和很多政要人物和军队领袖有交往,学术研究方向也从军事转向历史,1909年,他被推举为牛津大学奇切尔军事史教授及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研究员。之所以写《德国总参谋部》这本书,是因为作者认为德国陆军骁勇善战的根本原因和其总参谋部有着直接重要关系。

英国陆军上将亨利·布兰肯博里在政府成立特别委员会时做了调查,专门把英国和德国的陆军管理体制作了比较,他特别提到德军的总参谋部并将它称作是德国军事机构的“基石”和“大脑”,可见总参谋部所处的地位之高和其意义所在。虽然此书是英国人剖析德国军事体制,但对其他国家同样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军事行动的取胜之道

作者不仅在作品中论述了从普鲁士总参谋部到德国总参谋部的演变史,剖析了德国总参谋部形成的历史根源,而且解析了德国总参谋部的各个环节。从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我们可以反观这场胜负已分的战局中,普鲁士军队总指挥在腓特烈王储指令下做出积极配合。从毛奇伯爵的一封信函中,可以得知克尼格雷茨战役普军大获全胜的原因并非巧合,而是经过悉心预测和精心布局,在威廉一世和其侄子腓特烈亲王的策划下,普鲁士第一集团军与兵力强大的敌方交战,只有让第二集团军从侧翼攻上,才能让敌方措手不及——这与中国古代的“田忌赛马”可谓异曲同工,硬碰硬的结果,只能靠人力胜,但利用巧妙的作战方式,另辟蹊径,上下统一,才能一招制敌。

作者因为对史料的专注和了解,从很多军官或是军事家的回忆录、著作中得来信息,观测到当时战争和人的关联性。像国王威廉一世取得军事成功的原因,不在于他有什么渊博的学识,一位历史学家曾总结过这段历史,认为总司令不能太过优柔寡断,一经采纳顾问的建议就应坚定执行,否则事情只会越来越糟。1815年,总参谋部正式成立,并且不再隶属于战争部,这种独立性军事机构的设立,分工和职能更加明确。

陆军总部在和平时期负责很多事务:征兵、训练、吃穿装备、传达命令和维护军纪等。总参谋长只需负责各集团军的军事行动,这使得最高司令部的工作压力大幅减轻,有更多时间去考虑战役中更重大的问题。而这种明确的职能分工,使得任务的传达更为高效、有力,也使整个军队的统领更有集中性。

解构军团内部运转机制

作者显然深谙军队的体制编制,对整个战时陆军的军事行动、层级任务等了然于胸,仗着对小环境的了解,自然就不能脱离大环境,因此在写到普奥战争时,他也不可避免地提到了政治因素。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本想避免战争,不发起任何主动进攻举措,从计算所需兵力时已可见出威廉一世的张惶,面对奥地利兵力强大的军队,方方面面关于集结兵力的问题都包抄而来,包括战场上的兵力分配、选择集结的地点,合理有效地运用地理优势来对抗敌军。威廉一世有意推迟发起进攻,使他有时间作出明确的判断和估算,摸清敌军的动向和弱点,最后,通过等待和有条不紊的组织,将“天时”“地利”“人和”完美利用起来,打赢了这场仗。

书中不仅有关于普奥战争中方方面面的实例书写,而且十分详细地写到普鲁士军队总参谋部犹如“陆军大脑”,将旨意通过“神经系统的分支与机体”去传达信息。这其中,作者还提到军团训练和成员编制,比如上尉在军中地位最高,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训练士兵,士兵如果无法胜任工作,都统一归咎于上尉,而上级只需关注训练结果即可,无需横加插足。作者甚至用描述虚拟场景(类似小说中的情节)的语言来还原了战役中军团动作的画面,读来通俗易懂,如置现场。

印象深刻的是军事学院中,那些高级军官的培训,这些资料来自1792年沙恩霍斯特出版的《军官手册》一书,因为他亲身参与过镇压法国大革命的战争,在服役期间撰写了这本回忆录,对其中派往腓特烈大帝创办的军事学校的经历描述无遗。军官们不仅要接受职业训练,还要掌握一至两门外语,能进行交流和写作。“必考的军事科目包括战术、火器的特性及构造、筑城术及勘测。普通科目包括历史、地理、数学和法语”等等,种种记录详尽细致,令人咋舌,但从中可以窥见当时德国对于培养军事人才和国家走向统一的决心。

这本书虽然文字有限,却足以让和平年代的人们感知德国总参谋部当时的一些有力举措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书中插图颇多,附有人物小传和普鲁士大事年表,可以让我们在文字中感知历史、借鉴经验。

——已载于媒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