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认知颠覆读后感精选

认知颠覆读后感精选

《认知颠覆》是一本由程驿著作,平装出版的2018-11-1图书,本书定价:328,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知颠覆》精选点评:

●很有价值的一本书,就是有点蜻蜓点水式的写作方式让内容显得空泛了,每一个思维节点都很有意思,但是总是有戛然而止的感觉,很难让人深入了解这种思维的方方面面,以及如何应用

●《读者》言论板块的集合版

●大杂烩的感觉。

●这本书可以选择泛读

●像是生活问题集锦,但最大的问题是广而浅。就像作者所说的,学习知识要体系化,此书太过于杂乱了。大多提取其他作者思想。有不赞同的观点,也有偶有收获的章节。

●人天性不成熟,而世事波云诡异,即使是按部就班,也常令人措手不及,此谓无常。承认自己的不成熟,重新塑造认知,打造自我,此谓涅槃。

●脐带下周拿到道长的亲笔签名版!

●从作者的文字中,感觉到作者是在思考事情方面,非常通透的一个人,一些晦涩拗口的概念,作者举重若轻,娓娓道来。

●我发现了,凡是讲认知,一定是那几本书,那几部电影。认知迭代,是我去年开始想要升级的,作者讲的话和道理。和我想的一模一样,就是他的表达能力很强。一步步循序渐进。举例类比,我觉得很无敌,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的高认知,又体现了作者的高表达能力。如果说是认知入门的书,我不确定,没有基础的人能看懂吗。如果不是入门级书,但道理貌似大家又都懂。总之,我很喜欢。

●看目录,认知颠覆包括了如何自律、如何学习、如何阅读、如何写文案、如何表达、如何让你喜欢的人喜欢你、如何与父母对话、如何选工作、爱工作、如何面试、如何职业规划,几乎包容了青年人现阶段的所有问题,从学习、感情到事业无所不包,可惜内容太水,而且这种把认知科学通俗化百科全书式的万灵神药,简直在侮辱我的认知。

《认知颠覆》读后感(一):系统的建立才是最本质的东西

一直试图寻找揭示事物本质的类似书籍,今天无意间翻到此书,拿来阅读发现书中观点与自身感知的东西不谋而合。以此自身感知与书中观点形成很好的连接。这种连接让我很容易就可以完成输出。整体感觉受益匪浅。建立自己的人生系统,因此你的人生遇到的任何问题,都会引刃而解。如何在信息熵中梳理出最核心的内容,从凌乱中找到本源问题。才是人生中的一大乐事。

《认知颠覆》读后感(二):期待公平是一种被动的姿态

我们年少时,遇上不顺心的事,难免会嚷嚷“这不公平”。但公平实在是个模糊的概念,你所抱怨的很多时候不过是“我的利益受损了”而已。而一个人成熟的过程就是逐渐分清楚什么是我能掌控的,什么是我不能掌控的。与其去期待天降白马王子霸道总裁去替我讨回公道,不如主动在我能掌控的范围内做点什么。

我很喜欢张潇雨老师讲的一个故事。孙正义是个韩裔日本人。他小时候没有日本户口,后来才入日本籍。但在他入日本籍的时候,日本法律规定,入籍必须在资料库里选一个已经存在的姓,工藤啊江户川啊什么的。“孙”这个姓在资料库里没有,所以工作人员跟孙正义说,你得改姓才能加入日本国籍。听听,这叫人话吗。但工作人员也是照章办事,章程就是这么写的啊。

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有两个选择,要么听从工作人员的改姓(要我说,工藤就挺好,工藤正义跟工藤新一听着多像亲戚),要么就不听工作人员的,不改姓,不入日本籍了。

但孙正义这种奇男子另辟蹊径。他老婆是个日本人,姓大野。他就让老婆去户籍管理处,他老婆跟工作人员说“政策规定入籍需要选一个已有的姓,但没说日本公民不能把自己的姓改成资料库之前没有的姓。这样吧,我觉得孙这个姓不错,我改姓孙。”他老婆这一操作,“孙”就变成资料库里有的姓了,然后孙正义也就能以本名入籍了。

这就是个极好的不被动期待公平而是主动解决问题的例子。孙正义有一万个理由抱怨不公平,韩裔日本人的不容易人人都知道。但孙正义没沉溺于抱怨,而是巧妙地跳出已有的框架,找出了第三条路,既不难为工作人员,又把问题解决了。这才是手腕漂亮的成年人啊。

本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发人深省的洞见,升级你的认知。比如决策之所以困难,是因为站在现在去猜测不同选择未来的结果怎样,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高手比起一般人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可以大大降低不确定性。降低不确定性可以从拥有更多的信息、模型和发现更多盲点三个方向入手。值得一读。

《认知颠覆》读后感(三):你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解忧杂货铺》里有一句话:面对一张白纸当然很伤脑筋,任何人都会不知所措。但是不妨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正因为是白纸,可以画任何地图,一切都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我们对社会的认识也要改变,优胜劣汰不是空穴来风。走出认知局限,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改变你的观点,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美好。积极面对生活。独一无二的思想就是必然的产物。通常寻求改变的原因,一是为了自我提升与超越;一是不改变将无法突破,终将面临停滞甚至被淘汰。所以,改变的理由与效益,在理性层面上是很容易理解的。

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心态。成功者拥有积极的心态,他们始终用积极的思考、乐观的精神来生活、工作。他们能乐观、正确地处理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矛盾和问题,并最终能收获成功的人生。

而失败者则习惯用消极心态面对人生,他们总是受过去的或别人的失败经验引导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他们空虚、畏缩、消极、颓废、悲观、失望,不敢也不去积极解决人生面临的各种问题、矛盾和困难,只能一事无成,走向失败。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处的境遇,并非由别人决定,也并非由环境决定,而完全是由我们自己的心态决定。

有一句话说得好:站得高了,眼界就宽了。走出以前的思想,未来的路会更宽广。不要老是怨天尤人,发生点小事就哀声怨道。没有人天生就会解决问题,任何事都有两面性,解决不了了,换个思维也许会发现不一样的美丽。

合理的信念会使人阻止或者很快消除情绪冲突;不合理的信念会使情绪困扰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造成不适当的反应。当遇到事情的时候首先要觉察自己的信念是否合理,如果存在不合理的信念就要试着改变自己的信念,可以通过自我辩论的方式,沿着自己不合理的信念进一步推理,最后引出谬误,从而认识到自己先前认识中不合理的地方。

除了改变自己的信念和认知,还要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我排解压力的方法:比如遇到问题多与家人朋友交流,主动寻求帮助;通过一些不给个人和他人带来伤害的方式发泄情绪;运动;户外活动;广交朋友;从事其他活动转移注意力;培养更多的兴趣和爱好;寻找信仰。

改变你的认知,颠覆自己的人生。

《认知颠覆》读后感(四):职场书籍

这种书读完之后会觉得“你说的都对,但对我没啥卵用”。而《认知颠覆》其实不像书名这样抽象,通过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并且广泛的旁征博引,在讲清楚道理的同时还能让你感觉很有收获。全书包括四个章节,分别是思维觉醒、认知效率、表达逻辑和突破职场。

外部反馈可以理解为外界的评价,初期乏力但后期爆炸。例如学习钢琴,通过练习初期可能会弹奏一两首简单的曲子,内心会获得满足,但是再深入学习就会感到困难,内心就会缺乏动力;而简单的曲子通常不会获得外部大量的称赞表扬,外部就会缺乏鼓励。但是一旦钢琴学成,你会收获大量的赞美甚至改变一生。选择困难的时候通常就是获得的反馈信息不够充分,不足以让我们做出明确的判断。本质问题确定后,作者进一步从价值供给、赋能和忘我的角度引导我们改变思维,突破自我。整个小节有理有据,让自己不禁深以为然,对作者的洞见深感佩服。又比如作者谈读书的好处,用竹篮打水做比喻。虽然水没打上来(内容没记住),但是竹篮洗干净了(自我认知更清晰),一句话就让人体会到了读书的好处。而且作者还谈到了能让读书更高效的三种思维,让人茅塞顿开。这仅仅是整本书的冰山一角,书中不乏很多让人恍然大悟的章节。

实现自我有效的迭代,才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不被淘汰。淘汰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我们不能接受淘汰的结果,总是那若隐若现的面子在作怪。《认知颠覆》告诉我们的不要为了自己的一点一滴的进步或者成绩而感到骄傲,我们永远要有“空杯”心态,认识到自己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微尘、风吹得、雨淋得,只是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内心是否经得住时光无情的考验。

四大狠招,能让你从认知的局限中跳出,这是本书的精华所在,简单地说这四招写成文字极其简单,但是要理解其内涵,非得有一番丰富的实践。第一步思维觉醒,第二步认知效率,第三部表达逻辑,第四步突破职场,通过循序渐进、登堂入室的过程,最终你掌握的本领是推而广之,使一个孤立的自我成为一个团队、一个集体的主心骨与冲锋号。 心智囚笼是如何形成的?读者可以带着满腹的疑虑去观照这个课题,正如作者所说的我们所有的困境本质就是选择,没有选择也就没有了兴奋,没有了焦虑,没有了结果,但是若是每件事都只能给你一个选择,你就觉得安之若素了吗?你就觉得自己可以不费脑汁就走到人类文明的前沿吗?或许,这种情形的真正出现,才让你身不如死。作者假设的是你的想法与工作的关系,以及你对学习知识的本来态度,且不要忘记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独一无二的先锋,只是你在相对的平衡中站稳了自己的位置。

《认知颠覆》读后感(五):换个角度看世界

记得某领导在搞教育后对我说,天底下最难的事一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二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

说这句话的时候,这位七五后的领导面对的是一群九零后甚至零零后新入职的年轻人。客观讲,我眼中的领导算是年轻有为、勤勉好学且平易近人的典范,但是想通过几场教育去改变别人的思想,确实很难。

翻开《认知颠覆》这本书之前,我就在替作者想怎样才能颠覆我们读者的认知呢?究竟会有怎样神奇的事情发生呢?我也真是杞人忧天~

作者程驿算是一个深度思考者,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把我们平时见怪不怪的事情进行思考,不断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付出行动建立连接,这也是作者理解思考的本质。

他直言并不想通过这本书改变读者的思想,只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深度思考的形式呈现给大家看,这个世界原本就只需要换一个角度来看,很多事情就变的完全不一样了。

比如很多人吐槽过的高考制度,从小学到博士毕业我念了二十年的书,也曾怀疑过花上人生这么多的时间去获得一个学位文凭值得吗?工作多年来看,当年念书时很多学过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如果这些时间直接用在我的专业领域会不会能变得更好呢?

深度思考让我们去分析现代社会学校的作用,不仅是教书育人,还要将人分类。乍一看很刺眼,其实这说的是工业社会下的分配体制问题,因为现代教育从普鲁士诞生起就是一套为工业化设计的选人机制。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校统一了标准用最简单的公式和语言描述清楚世界的规律,这是机械思维的本质;再用统一的学习进度和考试标准来标准化学习,标准化的生活也是工业化的基础;最后用发放学历证明让学生-学校-企业之间的信用体系建立起来,我们所有人都再难摆脱成为工业化机器零件的命运。

思考到这里没有悲哀,作者想到的不是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机器零件,而是怎样才能在全球工业化的背景下成为独立的个人,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学习掌控思维能力、情绪管理、表达分析、情感人脉等拥有“人”的属性的知识。

那如何学习呢?书中习惯地将观点场景化,利于类比分析,再通过对每个独立场景的解读和思考,来论证自己的论点。最后每一个问题的结尾都会引用名著、电影或者名人的名言,来作为点睛之笔。

这样的结构看起来很舒服,也很容易能进入作者的角度重新看待这些问题。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许多问题的思考仍不够深入,也没能给出问题的答案,它更像是打开了沉重盒子的一角,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剩下的答案。也或许这些问题本来也就没有答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