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菊与刀》经典读后感有感

《菊与刀》经典读后感有感

《菊与刀》是一本由本尼迪克特著作,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7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菊与刀》精选点评:

●有点科普书的意思,对日本的民性格有了一定了解,虽然现在的日本和当时的日本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了解到民性的形成和到如今的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写读书笔记重读

●有些观点还是蛮新颖的,可是这个翻译真的是不敢恭维,读着读着就睡着了。

●翻译的不好,年代久远,可读性差,内容本身也不适合初涉日本文化的读者

●对日本有了全新的认识,从历史,教育对日本的社会结构,人生观进行深层的剖析。很好的解释了我平常对日本的疑惑,为什么有一个民族会如此的极端

●作者只用了一年多就写出了这部著作,不得不佩服。她有自己的逻辑体系,而且分析得很深刻。后半部分有点难懂,只是书中所提及的中国文化与实际略有出入,想必她对中国并没有太深入的研究,比如第九章作者提到:中国已明显成为传统习俗的东方式一夫多妻制。这样的理解很西方刻板印象,实际上中国从来都没有实行过一夫多妻,而是极其严格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妾身份严格区别。整体上阅读体验是略平淡的,但作为一部研究著作,而不是娱乐读物,其生动性与浅易性已经很难得了。

●我看的是台海出版社彩绘版,装帧很美。这本书不愧是了解日本民族性的经典之作,将其中的矛盾纠结写得如此透彻,佩服!佩服!

●这本书写得大概是很早之前的日本,感觉和现在日本的现状差别较大,可能是传统的日本吧,看完没感觉没什么意思。

●应该是2019年的最后一本书啦…北缅会战中战死与被俘的比例是17166:142,这个比率是120:1…几乎战争一结束,日本人就以极好的态度承认战败及一切后果。他们以鞠躬微笑、挥手致意欢迎美国人,没有愤怒和不快…最难承受的情理以及儿童学习两章最为有启发性 几乎理解了传统日本人的想法

●准备二刷

《菊与刀》读后感(一):陈腐的政治宣传工具书,日本被坑惨了

看到第三章,实在看不下去,弃了。 1.“人都是在日常细节中学习的” 2.“经济与政治总能越过人们臆想的藩篱,彼此悄然勾结” 3.“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能促使自己更热爱自己的文化” (以上观点还可以,以下完全就是我无法接受的) 1.时代局限性太强 2.满书的美式傲慢,看着玩玩就好,“日本人与我们热爱平等的美国人是完全不相同的”,书中疯狂贬日赞美(滑稽的是,其实书中列举的日本政府或文化的弊端造成的滑稽剧目,也在最近的美国上演,弗洛伊德案、特朗普支持者冲击国会山、修建美墨边境墙、纽约州州长科莫因性侵而辞职

《菊与刀》读后感(二):向美与死而生

一开始听说这本书是在大学课上,某个老师提起的。后来自己在大学的图书馆看完了这本书,再后来自己买了这本书的中文版和英文原版。虽然英文版一直没有看。

据说这本书的作者在写的时候,很匆促,分析下得也比较粗糙。但是某种程度,它还算还是对日本人的国民特性描绘得比较准确。

有小礼而无大义。没有真正的道德观。社会制度秩序严明,各适其位是最大的规则。作出违反其位置的事情,就是有亏不义,这也是天皇在他们社会文明象征中是至高的,这也是他们为什么真心觉得他们当年是为了东亚文化圈好,反抗的人民才是不义的。

《菊与刀》读后感(三):那个年代的日本

想要了解日本文化,买了这本书读一读。感觉像是打开了“另一个日本”的大门。这里描述的好多场景让我想到了以前的中国,反复确认了作者的写作日期年限。也许这里描写的只是那个年代的日本,或者时间更早。就像现在的中国跟以往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有很大的不同一样,时间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作者的这些研究与结论也许是正确的,对于那个时代的日本来说。但是经过时间的打磨后,这些关于日本人矛盾的性格,没有“仁”基础的“孝”和“忠”,也许需要重新做调研。科技的发达,让整个世界成了“地球村”,这让一个国家的人民很容易接触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从接触、认同到接受,人的思想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的,即使“根”上的东西不容易改变,但免不了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现在的日本跟书中描述的会有些不一样。

《菊与刀》读后感(四):日本内在的矛盾两重性

这本书着重介绍了日本社会的两重看似相反却有其根源基础的民族文化性格。他们看似礼貌却梳理,看似好武而又彬彬有礼,看似井井有条却在某些方面放浪形骸……这些矛盾的两重性,是建立在大和民族以天皇为神,以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有恩必报有仇必还的社会伦理制度上。

天皇为神,构建出万世一皇、永终天皇的忠诚情理中,只要天皇推进的,就一定受人民臣服的,所以推翻已有制度构建新社会,在原有体系做出适当调整,也是受民族支持而显得轻而易举。只要在所属的等级制度内,做适应本等级制度的事,也是值得夸耀的;超越等级身份的事,是不合理的,不被容许的;受了侮辱,总得报复回来,不然就不合情理了,后期这种情理演化成对内对己的病态苛责。整个社会体系,男尊女卑至上而下层级分明,导致日本人在成年后收到了严苛的教条拘束。为适应这种教条社会,日本人在儿童幼年时开始有意识地教导遵从这种社会规范。然而,儿童和老年人受到的束缚相比较而言,还是较少的,较为自由的。在迈步成年过程中,一步步学习以适应这种社会。

这本书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一国文化,不是采用常用的实地考察法,而是遥距测量法。通过对比大量的文献资料、在美国本土的日本人行为习惯,结合与日本相近的亚洲国家来类比,与美国的文化习惯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得出对日本的一个客观形象,从而为政策提供支撑。

这本书,读起来,翻译上还是稍有晦涩,不够通畅。

《菊与刀》读后感(五):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缩影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此处用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天皇在历史上一直扮演着一个傀儡的角色,但是日本民众对天皇的强烈“尽忠”感却从未消失,这种特殊的感情,支配着他们做出与我们所认定的价值法则相悖的事。《菊与刀》在描述这种抽象情感时,用了二战这一具体事件来体现——上午手中还紧紧握着枪杆,下午便悠闲的上街采购物资。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日本人本身并无自觉。对于他们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对陛下尽忠”、“让陛下为我们放心"的事,那边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日本对与道义与军部的坚定感,促使他们的军国主义思想在现在依旧主导着他们的内政外交活动。

总的来说《菊与刀》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文化具有非常重大的价值,并且可读性较高,值得一读、一品、一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