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袍哥读后感摘抄

袍哥读后感摘抄

《袍哥》是一本由王笛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袍哥》精选点评:

●云间须臾,飞机起落,读《袍哥》毕,虽然仅仅只是几个个案,但很好读。以前还觉得王笛的学术语言太硬,三本书看下来,终于化尽陈滓,复接地气,也算是填补了巴蜀民间社会所留下的一些空白,同时也能给我一些新的思考。从书中的一些数据来看,吾川多数皆袍,如果单纯地把袍哥概为哥老会之一支,未免是有些简单粗暴草率了。袍哥的社会职能远远大于其政治诉求,故能为各个阶层接受,虽然在民国肇立之初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那亦是民间自燃的一种结果。从其历史渊源来看,应该和清初移民有很大关系。近世香港之移民,最终在香港电影有所呈现,亦能找到类似的一些参照。

●第一部严格意义上中文写作的“微观史”

●一般。在沈宝媛本科论文的基础上,多引证了些史学、文学、口述材料以及国外的理论,并无太多自己的创见。相比于其他微观史杰作《红雨》、《叫魂》等,过于平庸了。

●一晚上看完。算是对沈宝媛论文的大规模扩写,但长处在于叙事,并且对很多原文内容作了更深入的考证。当然,能讲好这样的故事,也要基于对当地社会全面而深入的把握,Di Wang的博士论文可以说是他后面所有研究最坚实的基础。当然我更想知道《茶馆》啥时候把下半部分放出来……

●补记:对该著的评论,必须回到微观史与新文化史知识脉络,以及现代中国的史料环境,我认为作者确已“尽力”。“跨越1949”或“”国家-社会“的史学架构,或是新文化史分析方法都暗含于书写中。初读的“不尽兴但又抓不出问题”的阅读感,可能与对现代中国领域微观史作品“以小见大”或“陌生感”的不现实期许有关,当然也与史料的相对缺乏限制作者讨论有关。如果要说不足,“袍哥”与其文化,在川西如何在“边缘”/“主流”文化间转换,应该可以谈更多;官方权力(司法审判)与非官方权力(茶馆讲理等)的关系,也可以多着笔墨。

●整体四星,叙述五星,结构四星,观点三星。史料基本是依据沈宝媛的考察报告而成,加之文学性的描写,让这本书很好读。如果从好的方面评价,即细致生动在现或从雷家这个微观层面出发展示了袍哥组织的“日常”,加之其他与其他材料对比,形象更丰满鲜活。末几章对于沈本人、望镇地点的考订以及袍哥组织的“消亡”亦有着笔,详略得当。而其书中虽尽力避免,但是也少不了流露出“茶馆”的影子。此外,王老师似乎在本书中刻意隐藏着自己的一些观点,或者只是蜻蜓点水,整书读完让人感觉不怎么痛快。另,附录值得一看。

●书中使用文献非常少,整书40%是沈宝媛当年的论文,就是把沈当年的论文加工一下,很垃圾的一本书,感觉作者甚至都没有认真搜集过原始资料,大段反复重复的废话,无聊至极的一本书。

●著名社会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学者王笛老师的最新作品,以七十多年前燕京大学女学生沈宝媛的社会调查报告为主要蓝本,展开了基于调查者沈宝媛、被调查对象雷明远以及作者王笛自己这三个层次的历史叙述与分析,由点及面地展现袍哥——这一四川社会的重要民间组织近代以来的运营生态与发展变迁。无论是对于调查报告展开的知识考古分析,还是融社会史史料互证辨析、实地考察与探访、经典文献参照和历史学想象力展开的多元研究方法的融合,抑或是将学术分析跟诗意叙事巧妙结合的能力,都让人叹为观止、受益颇深。

●王笛先生的这部作品,难点有二。第一,作品故事的文本来自沈宝媛的论文,因此,天花板的高度限定了文章的纵向深度。但是王笛把劣势变为优势,根本上在于切入。第二史料有限,搜集不易。根据王列出的清单,特别是档案类文献,数量上少于研究类文献,说明原始或者接近原始资料类获取难度大。

●编号:E1-20。写得还没有我初中跟小痞子们混的时候的故事精彩,王迪这是在消费我们四川人的情怀吧。上流社会待久了突然觉得底层人民的家长里短就算是学术精华了?

《袍哥》读后感(一):乏善可陈

书中一些很有价值的资料,没能深入挖掘,仅围绕一位大学生的毕业论文研究,乏善可陈。尤其将论文中“……我认识了他的妻子雷大娘,更由进一步的机会也认识了他。黑褐色的脸,电烫过的头发长长的披在衣服上,颈上领扣散着,衣冠不整的拿着一个篮子就跑到了我们办事处的地方,替她女儿报名,……”的描述,居然在本书59页张冠李戴成雷明远的形象,可笑之至

《袍哥》读后感(二):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书名的确如很多人吐槽的过于托大,以至于头重脚轻。不过,无论如何管中窥豹还是让我对这个群体的认知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王教授(先生)的行文谨慎字里行间让我体会到历史的记录者所不得不具备的局限性,不由想起了那句话: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从最初看疯狂的石头里萌生对袍哥的好奇心,到翻阅此类书籍,就是马哲里所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有收获是一定的,感谢!

《袍哥》读后感(三):沈宝媛调查报告的深度,决定王笛写作的高度

一本让人失望的书,虽然之前有很多出版社大加推崇,但是注水的肉就是不如新宰的肉香。

应该说沈宝媛调查报告的深度,决定了王笛写作的高度。如果这样都能出书的话,我们都可以把建国前的毕业生论文找出来,堆砌一些资料,然后自己出书。

强烈建议购买此书的读者先读附录3,沈宝媛的论文,这篇文章精干但不简略,有层次却不拖泥带水。读完后你会感慨建国前的本科毕业生的确是精英,这样的调查报告放到现在估计研究生都写不出来,再看看那个抄袭论文混成博士的翟天临,现在的教育真是令人汗颜。

《袍哥》读后感(四):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

知道王笛是通过一个历史系的朋友,而对这本书的了解是通过一位文学作家。 王笛写《袍哥》是以燕京大学沈宝媛的本科毕业论文为载体和主线的,贯穿了雷明远作为袍哥之一的兴起、鼎盛以及衰落的境况。哥老会不是一个简单的组织,而是作为一个社会团体存在,并对当地的政权、秩序以及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沈宝媛的论文像是一个毛线球的一端,牵出了《袍哥》这样一本更深入、详实、具体的社会研究资料,丰富完善了哥老会这个秘密组织的架构及其特有的文化网络。这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也是社会学调查的典型示例。 燕京大学当时作为教会学校,在抗战爆发后并不是随华北地区的学校一同迁往内地的,而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迁往西南。也正是这样的机会,让沈宝媛可以和雷明远一家在当时以至以后一段时间都建立了深厚的关系。

《袍哥》读后感(五):一点想法

大失所望。 袍哥是个多么神秘的江湖帮派社团啊!几乎满足了我对于绿林好汉草莽英雄强盗匪徒的全部好奇与幻想。结果这本书却写成了一个围绕一篇女大学生毕业论文翻来覆去说的读书笔记。而且这篇论文记叙的仅仅只是一个普通川西小镇没落袍哥副舵把子的家庭生活和社交 作者妄图通过这样狭小单薄的局部折射整个袍哥社团的暴力与秩序 显然有些异想天开了。 整本书的逻辑都很混乱。可能是由于到手的袍哥档案资料实在是太少 作者为了保证内容的真实性 牺牲了戏剧性。编排和描述都很肤浅 并没有让人明白袍哥日常除了混迹茶馆还做了什么 清水浑水之间的差异本来是个很好的切入点 也就一笔带过。没有传奇人物和故事 重复的内容又过多 后半段对沈宝媛经历和望镇真实地点的论述画蛇添足 导致主次不清 实在搞不懂作者是不是在凑字数。 哎 真的好可惜啊! 本来是多好的题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