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马尔多罗之歌》读后感摘抄

《马尔多罗之歌》读后感摘抄

《马尔多罗之歌》是一本由[法] 洛特雷阿蒙著作,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尔多罗之歌》精选点评:

●居然出了…暴力华美的颓废派,密度太大,看得好累。

●以前读过两次,总被密度极大的词句和狂飙劲爆的想象裹挟,留下的都是泛泛的整体感受,有时觉得真牛逼,有时又觉得过誉了。这次倒能读得慢些、细些,竟有“祛魅”之感,迪卡斯对单个素材的处理上是比较清楚的,而在素材之间有不少断裂,这一点被风格弥补了。读了后面的《诗》和书信,觉得伊齐多尔·迪卡斯创造了一个完全把自己淹没了的“异名者”,要是他活得更久,说不定会塑造出佩索阿式的文学星系。新版的装帧设计真是太用心,怒赞。

●值得反复看

●嗑了摇头丸一样的疯狂和迷幻

●美与孽,罪恶和迷狂。似美杜莎缠绕般窒息的阅读快感。洛特本人就像他的诗,“忧郁得像宇宙,美丽得像自杀。” (能拥有正版真是太好了!感谢后浪!

●“我的诗歌就是要用各种方法攻击人这只野兽和本不该创造出这条蛆虫的造物主。我在生命结束前,将堆起一卷卷的书,然而,人们在这些书中只会看到这唯一的思想,它永在我的意识中!”

●铺天盖地的形容词,刹不住车的抒情跟苍蝇嗡嗡嗡似的。

●后浪这本书做得真美,我特别喜欢封面设计。六支歌的密度之大就好似无数淌着鲜血的黑色语块垒在一起互相挤压,变形,扭曲,对人类发出咯咯咯的嘲笑声,但又有一种使人中毒的魔力和异样的美。。。这些意象互相承接,互相怀疑,互相攻击,全部融入马尔多罗的体内,组成一个复杂矛盾奇美又极致危险暴力的生物体。。它是章鱼

●读了第一首。用沉浸神经症来溢出式存在,天才中学生大爆发,意不胜辞的顶峰。挥霍语言和感觉不等于是好的文学,只不过能让人震惊倒是真的。

●开篇诡异,收尾却收的老老实实。

《马尔多罗之歌》读后感(一):不爽的时候必看

世界一开始就是四分五裂,人生降世之前就注定残疾,生活也持续解体。比起异教徒的撒旦崇拜,那些觉得这是完美序列其中一环的人才更难以理解。毕竟如果万物都在腐蚀,那新生命也不过是为衰败增添质料,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承认这个世界像是被诅咒了一样,却非要说这是天堂门前的试探。我们经历的试探难道还不够满足你的荣耀吗? 那些崇拜被诅咒的一切的人,反而是最该被善良嘉奖,他们把同情施舍给了深渊,那里长着很多蘑菇一样的痛苦的人。 “痛苦的人与你同在”他们这样问候,这样生存。

《马尔多罗之歌》读后感(二):意象骰子

一种疯狂的随机性,加上仿佛来自天性的诞妄,诗人以上帝之手不断掷骰子,押出超前数十年的散文诗,上帝降格为一个赌徒或嫖客,穿梭于光怪陆离的文本中。没有逻辑,没有因果,一切都是游戏和精力过剩的嘲笑。

“他美得像猛禽爪子的收缩,还像后颈部软 组织伤口中隐隐约约的肌肉运动,更像那总是由被捉的动物重新张开、可以独自不停地夹住啮齿动物、甚至藏在麦秸里也能 运转的永恒捕鼠器,尤其 伞在解剖台上 的偶然相遇!”

《马尔多罗之歌》读后感(三):扣上皮箱动身去想象之国

一切毫无逻辑,却有一种乱序的、有逻辑的美。

“我们的马沿海岸奔驰,仿佛在躲避人的眼睛。”

“麦尔文拖着绳子,就像一颗彗星拖着闪亮的彗尾”

“草地认出她那脚步的美妙压力”

在很多章节感受到了洛特雷阿蒙的温柔,比如叫淫荡的女人,阴阳人,小流浪女,麦尔文,但往往上一秒治愈下一秒美好瞬间被撕裂,体验一下极致温柔与极致地黑暗。中间有一章节像是作者的自述,他好像清楚自己的宿命,他说灵魂和身体是分开的,他的灵魂向心理学那探究的目光呈现一种罕见的状态,他们只留下永恒的遗憾,苍白的银河。

我最喜欢的是第五、六支歌,尤其是描写小流浪女和麦尔文的两段,真的深陷作者的才华,而且在章节开始的互动中感受到作者的耐心,智慧,温柔。

在一行行的阅读、誊抄中与作者交流,不知不觉看完一本书,只觉得意犹未尽。

最后还是贴出那句很美的句子:

“他美得像猛禽爪子的收缩,还像后颈部软组织伤口中隐隐约约的肌肉运动,更像那总是由被捉的动物重新张开、可以独自不停地夹住啮齿动物、甚至藏在麦秸里也能运转的永恒捕鼠器,尤其像一架缝纫机和一把雨伞在解剖台上的偶然相遇!”

《马尔多罗之歌》读后感(四):New Classical Prose Poetry

本作意象浓烈,甚至鬼魅森森,或因作者出生在乌拉圭之故,不知跟百年后的拉美魔幻主义有无关联。作者开始动笔,仿佛按下ON/OFF键,可以迅速进入状态,这得益于他独特的写作状态——深夜钢琴为伴,在朗读与和弦加持下完工。明显看出作者的博物学根底,显微镜级别细腻观察力和感受力满溢书页,经变态提纯方法,产出的超高浓度的想象力晶体,有骆以军的味道。对读者之要求颇高,所需精神强度和力量也是现代的,是先锋的,是反古典的,只有工业革命解放出来的洪荒之力,才创造孕育如此头脑之时代。诗人丧生在普法战争末期巴黎的乱局中,其死亡方式如其作品,众说纷纭,不可细查也。其生命旅程仿佛就是本作的现实注脚。最后“诗之书信”一部分充满哲学思辨,遍地是宝,尽是值得反复品味把玩之处。极感!

本作锐不可当的先锋性,来源于作者优渥的贵族生活,完全无需忧烦五斗米琐事,可以一心潜入思维深海之中,因此本作甫一问世,应者寥寥。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直到30年后镀金时代,科技进步明显改善大众生活水平后,机器替代劳力,解放劳力,人们遂得以抽暇思考,恍然发现,已经有人先知般高品质完成现代化的诉说,他就是Lautreamont.反观今日天朝IT企业之“996,ICU”口号,喊得震天响,实乃工作低能表现,真可发一笑也。

Bug 1 处:p231,倒数第2段,“感觉”后标点应为“、”,而非“。”。

《马尔多罗之歌》读后感(五):加缪评马尔多罗之歌:天才的极点是平庸

在《反抗者》一文中加缪专门开了一节谈《马尔多罗之歌》,这节读下来的感觉就是加缪有哲学家的敏锐,但论述自己的想法太急躁易怒。其实他的分析是有独到之处的。按照加缪的说法,马尔多罗仇恨天主本质上是拜伦式的浪漫主义,让马尔多罗脱颖而出的是他毁灭理性回归本能的倾向,他已经不再仅仅是罪人,而是彻头彻尾的反抗者。

但反抗到这个地步,因为缺乏忏悔精神,反抗者必然会突然之间再次陷入赎罪意志中,进而回归理性和传统。加缪的证据就是洛特雷阿蒙在书信中对"怀疑论"诗歌的批判——"讨论什么原则,原则能讨论吗?"加缪将洛特雷阿蒙被忽视的守旧宣言称为一种主动选择平庸的天才之举,"什么都不想成为,什么都想成为"。

加缪认为洛特雷阿蒙是有文学天才的...中学生。他的想象力配不上他的遣词造句能力,“我接受生命就像接受一个伤口”,这是激励数代人的格言,然而洛特雷阿蒙的旅程也就到此为止了,他正如自己所说的,“我燃起大火,然后一言不发地推开目瞪口呆的人群”。超现实主义者沿袭的是兰波的路子,而不是洛特雷阿蒙的,洛特雷阿蒙是一个篇章的尾声,下一个篇章的音符虽然高举他的狂野和炙热,但最后迷失在了历史和政治当中。洛特雷阿蒙文学take no prisoner的海洋属性在他后世无数渴望揩他油的法国文人身上是绝迹的。

把洛特雷阿蒙还给蒙得维的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