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非平面读后感摘抄

非平面读后感摘抄

《非平面》是一本由[美] 尼克·索萨尼斯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平面》精选点评:

●作为一名图文(画画/写字)爱好者,读书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所谓通感,非常有意思的阅读感受,而这居然正经八百是篇论文?!在平面构筑中以多维度方式去表达和阐述,本身是场冒险,也是探索。常常会觉得,啊,不同形式带来的节奏变化原来这么好玩,文字和画面的承载力交错在一起,意向的表现也显得更具力量。

●不是图像小说,应该讲是graphic essay吧,用德勒兹的块茎来解读漫画的构成方式,确实颇多金句。做的最好的是文字的视线引导,可见作者功力深厚。不过实话实说,这位萨索尼斯教授确实不是块画画的料。

●作者太会画了,这种会画不只是技巧上的厉害,作者的确能靠画表达出他所“想”,要知道作者画的是一篇博士论文!在我们既定的认知里,漫画似乎是用来讲故事的,作者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即便严肃如学术论文也可以用漫画来表现。“当思想被刻在石头上,我们还对其坚信不疑时,便面临着盲从的风险”。

●跨学科的博论。我觉得还是文字讲更清楚,我肯定是平面人了

●我们是语言的囚徒,思维模式、既定观念的囚徒,是文字和图像的囚徒,使用工具和身体囚徒,视觉和意念的囚徒,规则的囚徒。全书想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挣脱。道理不难理解,牵扯的领域却广到难以穷尽。可以看得出作者尽力了。

●过誉。前四章无太深刻,此后渐入佳境,末缺少升华。不过确实适合按图索骥,把参考都了解一通。再次见到《平面国》,《新手指南》和《谈谈方法》等等。《尤利西斯》那处真是惊艳。

●对哲学不感兴趣的人可以算是很有趣的一本哲学漫画,算是哲学破冰书?但称之天才或奇书有点过誉了。直接将哲学思考绘成画面是新鲜的,但从头看到尾作者没有一点原创性的想法还是让我失望。整体仿佛是《单向度的人》,《平面国》,笛卡尔等等作品的插图汇编,而潜伏的主线多元自由主义并没有被充分辩证展开,这个深度作为博士毕业论文一定不是哲学方向的吧。

●挺有意思的,不过后浪的用纸比英文版的稍微要差一些

●明天可能需要换一下不同的上班路线。

●进击的思维导图…但就,画和内容不那么low的思维导图,虽然有点鸡汤...idea一般没什么特别的也不新,画风是我喜欢的,以及作者学术安利漫画的模样是深得我心的hhh 这辈子的读书,大概就是已经变成:哦原来自己想过的东西,别人也早想过了。

《非平面》读后感(一):并没有很惊喜的学术论文

不要用孤立而是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要囿于已有的规则和习惯而是要利用好奇心不断探索新的道路,丰富新的体验。

这样简单的道理用一本书来描述觉得没有必要,而且很多图和字之间关联性太差,非常像本科生的论文(虽然实际上是博士论文),借鉴引用也绝非越多越好。

另外作者总给人一本用力过猛的感觉,举轻若重。此外,作者抛出了很多问题,然而对问题的解答很空泛。

全本最惊艳的是封面,其次是《系着的线》,其余都感觉一般。

《非平面》读后感(二):参考文献都看完的一本书

刚开始几页的画风差点把我劝退,越到后面兴趣一发不可收拾,我打算再看一遍。

作者关注的趣味和我有一部分惊人的相似,包括但不限于:小说Flatland,卡尔维诺,希腊神话,达芬奇,尤利西斯,笛卡尔,莱考夫谈隐喻,一千零一夜,爱丽丝的镜中世界,奥兹的桃乐丝,洞穴壁画。

全书大量的引用细致地码在引用文献中,没错,我把这部分都看了。

漫画很赞。

《非平面》读后感(三):2018.12.21

形式大于内容,会画画真的很厉害。

讽刺的是文章核心思想仍旧是通过文字传递的,至少我在看书的时候第一眼是阅读文字,再看绘画的展现。这么一看作者用图像塑造一种崭新认知方式的想法好像并没有成功…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作品展现的信息量和探讨的深度广度都很有限。作者的观点在短短八章的画作里显得很单薄。不太像一本学术著作,只能称得上畅销书,有深度的漫画?

不过所谓的只有文字才能带来信息量的观点是不是一个作者想打破的传统的盒子?如何在主流literacy=education的教育下建立自己多元的思考体系,全方位调动自己感知体系的课题很给人启发。

当然如果当哲学科普小文看也是可以的,谈到了笛卡尔,平面国(话说我第一次知道还是在TBBT里),马尔库塞…但我天生对漫画不敏感,天花乱坠的对话框有点恼人,真的成了被建构的只能读线性文字的“单向度的人”啊哈哈哈。

《非平面》读后感(四):非平面核心内容

《非平面》的两个成功点:一是漫画表现形式,其实本可以不必要;二是用弱哲学叙述方式提高了此书的逼格。其核心内容不多,无非以下几点。

1.从单一角度不能看清事物本质,需要从多个角度观察。

2.下面这段话为书中原文,意思就是马克思说的实践产生理论,理论反过来再指导实践。

3.打破陈规,探寻未知区域,发现更多可能。

书中有几个很有趣的地方,“我们是自身所继承的语言的囚徒,这种语言嵌入了祖先的思维模式”。其实不只是语言,还有道德观、思维方式、行事方式等,都会受到祖辈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会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差异。

《非平面》读后感(五):深度和广度都不够

1、作为一部比较少见、新颖的用漫画呈现的博士论文(据称是哥伦比亚大学首部漫画论文),作者技巧牛逼,将各式思想视觉化的能力可谓信手拈来,甚至超过了他的学术写作能力 2、但可能正是因为形式大于内容,作为学术论文它甚至不如混大李善友讲【第一性原理】和【非连续性】的系列课那么全面和清晰,甚至不如后者有深度。很不幸之前听过李善友的课,让我对这部有很多概念和例子似曾相识的漫画书的印象大打折扣 3、作者从埃德温·艾伯特的经典科幻名作《平面国》上借题发挥,敷演全文。谈认知方式,谈我们认知和教育的痼疾,谈应该从多视角、更高纬度获得俯视我们所在世界的能力,谈文字与图像的结合更符合我们的大脑思考结构,谈图像对认知的助力,谈应该勇敢放飞自己的想象,像得到赫尔墨斯所赠翼鞋的珀尔修斯那样,飞往更远的边界……… 4、启示:踩在传统的土壤上构建适合自己的思维模型,走得更远看到更多;多维度、多视角的立体化思考,实现认知的“非平面化”;采用(类似于爱德华·德·波诺的水平思考法那样的)非线性创新思考方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