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突破天性》读后感摘抄

《突破天性》读后感摘抄

《突破天性》是一本由[加] 布赖恩·利特尔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90,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突破天性》精选点评:

●每个人都可以在做自己的同时,选择性地“不去做自己”,从而实现生活和工作的双赢。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们能够发现自己,更多可能的性格和人生。

●非常赞同关于个人计划与幸福的那部分论述:相对于外在的、支配性的计划,自我生成的内在计划会更持久,而且能为身心健康提供更大益处。当对自我改变或挑战是人自发的,而非外界强加的,他们便会更有意义、更可控,也更具有可持续性。

●我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追求各种各样的目标,最终都是为了过上幸福的人生。 书中很多内容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最受益的是最后一章关于个人计划部分,只有发自内心想做的事才更有可能去做。

●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一直止步于各种大部头,对我而言是一本非常好的心理学入门读物。 Know more about personal constructs. Very interesting!

●每天听本书:大五人格vs MBTI

●关于人格形成大概有这几种观点:先天主义者认为人的性格是天生的,即基因决定;行为主义心理学则认为性格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塑造的,受成长环境的极大影响;稳定论者认为人的性格具有稳定性,不太会随着情境变化而改变;变色龙主义者则认为人的性格会随着个人目标而随时发生改变。而作者的的观点大致上说就是把上述观点进行有效的整合,提出一个关于性格大一统理论,性格兼具上述几项特点。作者最大创见是其理论建立在对简单的性格测试批判的基础上,性格测试问题在于忽视情境性和可变性,将人的性格固话为一种特定模式,其过分强调先天因素而忽视人的能动作用。而作者研究性格心理的目的也超越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的范畴,而是直接将性格特点同个人幸福关联起来,其核心还是在强调特定性格是否能使人更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与所要完成的任务

●不太受得了作者总拿自己的个人体验说事。书比较水。

●记得先把按钮装好。

●翻译得太硬了,让内容更绕。

●最喜欢的那个设计师的推荐

《突破天性》读后感(一):还可以,作者的Ted演讲很不错

就是我看过那个Ted talk的很会讲故事的人

1. 为什么性格可以改变? 稳定特质和自由特质的区分。自由特质往往是外界因素,比如我想做成某件事情,我会改变我是内向性格的某些方面。

2. 怎么改变呢?人的性格有三个原因,生物来源,社会来源,和特定来源 (也就是基因,环境和动机)– 一个人的计划,抱负和目标。重点是做好自我计划,调整核心建构

3. 哪些特质更容易获得成功和幸福 – 五大维度 – 尽职性,宜人性,神经质,开放性和外倾性。

《突破天性》读后感(二):不要被书名所欺骗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不错的心理学方面的普及读物。

探讨的是人格与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并否定了大五型人格的部分观点。

就我个人而言,当初买这本书主要是想看作者如何教我们突破自己的固有人格。

然而,看完本书,却令我大失所望。

所谓自由改变人格特质只占了书的一小部分,而且提供的技巧也并不十分具体。或许,作者认为并不需要对此进行重点介绍。

但是,书名是《突破天性》啊,我想知道该怎么突破啊!

所以,这是一本书名与内容不太相符的一本书。

抛开书名不谈,就书的整体内容而言当属中上。然而,此书的实际内容并不是我特别感兴趣的,故没有太多的感想可与大家分享。

《突破天性》读后感(三):核心人生计划

人有缘自天性的性格倾向,也许是开放而又内向,尽责却不那么宜人,甚至稍嫌神经质。但TA又可以根据工作或者生活的需要调整自己,比如内向不擅交际的妈妈可以热情洋溢地组织孩子的生日聚会,让来宾都如沐春风;天生神经质的职场人士可以展现出风趣幽默、外向稳健的特质,因为TA知道组织考核晋升的标准。TA需要的是在扮演了其它“自我”之后,回到一个让TA能够调整能量水平、释放压力的“小生境”。而家庭生活有可能给TA的小生境带来入侵和竞争。TA需要一个核心的人生计划,能够带来积极的情绪,并让TA觉得实现这个计划的效能是很高的,这个计划也不能来自他人的期许,而是自趋的内在改变。

当TA能够接受多个侧面的“自我”,不论是TA天然的倾向,还是TA为了满足情境的要求而发展出的其他面貌,都是TA完整自我的一部分;当TA能够建立并保卫“小生境”这块自留地以使TA先天的自我不受过度扮演的损害;当TA寻找到核心的个人计划并获得那个(些)TA人生最为珍贵的关系的支持,TA就有很大的可能获得幸福而充实的人生。

《突破天性》读后感(四):接受人格多样性

作者的文笔生动幽默,很喜欢书中的心理实验和每章开头的小问题。 整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人的性格特质是可塑造的,而非像William James所说的那样30岁后如石膏一般稳定不变。作者鼓励我们探索自己的人格建构,而非一味采纳人格测试的结果。那种测试每次都可能有不同的结果,而且其默认设定就是人格会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占卜+贴标签的思维方式会大大阻碍我们对自身的塑造和对周围环境与人际的认识。 接受人格的多样性能帮助我们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面对人生挫折。书中用一个以军队为构建核心的学生解释单一的人格构建对自我价值认同的影响。一旦出现不稳定因素,如被军队开除,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就会崩溃。这和近年来越发流行的“斜杠青年”的概念不谋而合。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我们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可以有多元的结果,如一个好的客户经理,一个体贴的丈夫,一个业余插画师等等。这种个人建构除了影响我们对自我的评判也会左右我们对他人的认识,如理解朋友的反常行为,肯定讨厌的人的优点等等。 书的末尾建议的一些自我改变的小练习,如融入另一个角色,找到自己的核心动力等。 作者很有意思的观点是当讨论“我”时,更多地应该讨论“我们”--那些多样化的人格。人生的旅程,就是和“我们”共舞。 总体而言精华集中在第一章和最后一章。

《突破天性》读后感(五):突破天性

对于我们的性格,常常被人所评价,有些被人明显得区分为外向者的人,不善言辞,沉默寡言,有些属于外向者,积极乐观,有些人被称为聪明的人,有些人被人说成傻的……这些评价也有可能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也许有时候,认为自己是某一类的人,更趋近做那样的人。在这本书中说,给我们打开了另外一道门,也许我们可以拥有更加自由的人物构建。  也许有些人大多时候的稳定的人格是沉思型或是创造型,这个稳定的人格是让一个人是最舒服的状态,是可能自己觉得最自然的状态。环境也可能影响我们的性格表现,比如有些地方更加推崇的是沉稳的,而另外一些地方推崇的是外向的。而布莱恩让我知道该有一种,就是根据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人生目标,选择表现什么什么样的人格,虽然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表演,但是这种表演确实带着自己的理想和爱,而不是欺骗或者恶意。我觉得这种“表演型人格”的形式让我感到我的人生又可以拓展一种新的可能,带给我好奇和希望。 细想,我的故事中也许是存在过不同的表现。在不喜欢的人面前没有那么积极,甚至有时候表现的过于心事重重。但是在喜欢的面前,我就感觉自己的心情一下提上去,喜欢的女孩子让我觉得温暖,我也开始这么对她,喜欢的朋友,我也有一些很强烈的分享欲望的时候,这个时候和前面的性格表现是不一样的。  first.主要人格与其他人格 也许,一个人的基调是基于过去长时间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或是被这个世界所影响,选择成为一种人格特质,就变成了我们的人格基调,比如倾向于思考或者倾向于社交。人们不断的被身边的事物所影响着,而我们还有自己的理想,目标和工作,要求着我们也许还得有其他的表现,表现出异于我们最常见的状态——我把这成为“表演性人格”。 就像本书的作者,他是一个超级超级内向的人,为了缓解自己不想和别人闲聊的状态,躲进厕所,将自己的脚翘起来,对于评价做错了事情的人,也不像其他的人直接骂“混蛋”,而是比较委婉。然而让人难以想到的是,他在教授上课的时候,却异常的开放,他的课深受大家的喜爱。这就是一个最生动的例子。我们的人格可以是灵活的,多变的,可以塑造的,并不是一直一直不改变的。 但是,作者也说,如果,一直都在扮演不是自己主要的人格的话,人会过的不开心。也许,对于我自己来说,如果不去思考问题,不去一个人静静想那些我想要追问的问题,我就感觉自己不是我,也许吧,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孤独的快乐。其实这种时候,我会是放松的。  second.坚韧性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会说到坚韧性?也许这个问题是因为,人生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以及改变,努力。 说到的第一个是承诺。对于日常生活的承诺会对我们与现实更加的就紧密联系?而不是和别人排斥?又或者,我们需要的不仅仅只是承诺,我们需要的是后者,实际和真实的人建立真正的深厚的情谊,这才是我们想要。我觉得是后者。我觉得我以后的选择的人一定是一方面有自己深邃的思考的人,睿智又理性,同时又有自己对于事物和人的感知,是温情的,我希望他是丰富的,而不只是单调的,他的视角是丰富的,其实,也许是我想做这样的人吧,再遇见一个这样的人,该是多好。我想要关系,我怎么不可能不想要关系,可是我想要的人,还没有来。也许,我该,不知道,再看看《也许我该找个人聊聊》,也许,我会发现什么? 第二个是控制。这个说的是对变化的影响具有控制。其实以前就有说到控制和选择让人增加幸福感。这个我觉得让人不那么觉得自己是被裹挟的,是被动的,而是自己是主动的,是前进的,是有自己的力量所在的。 最后一个,挑战。对于我们生活中的,重创和挫折,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意外的发生,我们还能怎样?失去的人永远失去,失败了也就是失败了,所有的这些已然成为了历史,我最近看到的一句话真的让我感动“你要么被这个问题所定义,所束缚,一辈子也就这样了,这就是你人生的高光时刻;要么把它看成一个机会和挑战,发现背后的教训和信息,把它变成一个胜利的故事”,因为时间是单向的,我们要么是直面心中的恐惧,要么被它打倒。  这本书,带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这是一种希望,但更需要实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